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宁南半干旱偏旱区间作模式及其资源利用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了宁南国家旱农试区近3年试验和推广的7种间作模式,结合EL-900型自动气象站的纪录,分析了不同间作模式的光、热资源可利用率、光能利用率和土地资源利用率。结果表明,7种间作模式的平均光资源利用率和热量资源利用率分别达82%和85.7%,分别比单作增加18.8%和18.2%;间作的平均光能利用率达0.98%,为单作平均光能利用率的1.4倍;间作的平均土地当量系数达1.66。上述事实充分说明间作能有效地利用当地的光、热资源和土地资源,是发展半干旱偏旱区高效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宁南半干旱偏旱区农业综合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以宁南半干旱偏旱区农业综合发展为研究对象,经过5年试验示范,提出了旱作农田微集水种植、秋覆膜春播等旱作有效技术,形成了适于该区域主要作物栽培的专用肥,成功地开发出秸秆微发酵饲喂技术,针对区域生态条件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方案。技术示范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3.
连续3年对引进的14个紫花苜蓿品种在半干旱偏旱区的缓坡耕地、台地和川旱地三种不同立地类型区,分别布设旱地组和补充灌溉组进行田间试验,对同一苜蓿品种在不同立地类型和不同水分胁迫下的苗期抗旱性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苜蓿品种叶片失水速率以补充灌溉最高,旱地次之,坡耕地最低;离体叶片失水速率(RWL)与保水力(HAW)、抗旱性指教(ID)之间呈负相关,HAW与ID呈显著正相关.对主要抗旱指标进行了多元回归预测和聚类分析.  相似文献   

4.
5.
半干旱偏旱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技术取向与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武川试区为例,分析了半干旱偏旱区农业资源的基本条件和特点,评价了其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效与经验,并据此提出半干旱偏旱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基本目标、技术取向、选择及实施要点,为半干旱偏旱区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升和保育辽西半干旱区农田土壤质量,采用盆栽试验的方式探讨了不同处理方式、不同用量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其土壤含水量比对照组提高了3%~7%;有机质含量比对照组提高幅度为1.9%~19%;全氮含量比对照组提高幅度为0.7%~14.4%;速效磷含量比对照组提高了2.51~14.75 mg/kg;速效钾含量比对照组提高了7.33~188.07 mg/kg;碱解氮含量比对照组提高了8.46mg/kg;净光合速率比对照组提高了3~11.03 CO2μmol/(m2.s);秸秆还田可以缓解土壤碱化。  相似文献   

7.
宁南干旱偏旱区作物专用肥施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小区试验与大面积示范相结合的方法,对针宁南半干旱偏旱区土壤养分特点研制的小麦,马铃薯,糜谷和甜菜专用肥的增产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作物专用肥中含有各种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8.
玉米适宜收获期及秸秆饲料利用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粗蛋白、消化率和代谢能三个营养指标研究玉米不同生殖生长期各器官和空间位置的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9月24日玉米(Zea Mays L.)籽粒产量达到最大,产量为67 531 kg/hm2,若以收获籽粒为目的,则应在此时期收获。若以收获整株作为饲料为目的,玉米收获最佳期应在9月4日~9月9日之间,9月4日收获整株玉米可消化干物质量为7 802 kg/hm2,代谢能为107 374 MJ/hm2,9月9日收获整株玉米粗蛋白总量为704 kg/hm2;玉米秸秆下部粗蛋白含量低,中上部秸秆营养较好,可以考虑将下部作为燃料,中上部用作家畜的优质粗饲料。  相似文献   

9.
基于宁南偏旱区的基本资源特点,分析了该地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依据和影响因素,提出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以及实现该战略目标应采取的主要对策的措施。退耕还牧,改善畜牧业赖以发展的基础条件,不断提高畜牧业经营的综合效益;强化意识,增加畜牧业投入,加强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的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10.
陇中半干旱地区马铃薯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陇中半干旱地区垄沟栽培、垄作栽培、平作栽培以及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垄沟栽培较平作栽培增产72.0%,每hm2纯收入增加1 050元;垄作栽培较平作播种栽培增产36.0%;三元复合肥施用量以675 kg/hm2为宜;种植密度以4.8万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