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盏     
建盏,最早产销于唐朝后期,兴盛于宋代,续于元代,至明中后期趋于衰微,没于清,复出于今.几十年来,不少专家学者致力于进行建盏的发掘、研究以及仿制工作,成果斐然.研究建盏千年兴衰史,对弘扬伟大的茶叶文化和陶瓷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身处建盏产地几十年,今试就建盏的产地、规模、品种、特征、地位、衰落和仿制等作一论述.一、产地建盏产于现今的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后井村的芦花坪、大路后门、社长埂(窑上墘、社长墘)和池中(墩)村的牛皮(山仑)等地(当地方言“墩”与“中”音极相似,长期以来二字混用,1981年建阳县地名办公室正式定名“池中”).这一带在古代属建安县长达800多年,故所产茶盏史称“建盏”.建安,在东汉献帝建安初年(公元196年)置县,三国吴(222年)属建安郡建安县,唐朝武德四年(621年)起至宋朝治平三年(1066年),水吉均属建安县.此后,分出建安、建阳、浦城三县的部分地域设置瓯宁县,后井、池中二地属该县禾义里,宋朝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起至清末瓯宁县属建宁府(路).民国二年(1913年)裁府并县,建安、瓯宁合为建瓯县,后井、池中属该县禾义里.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设立水吉特种区,直属省府.民国二十九年成立水吉县,后井、池中属复兴镇,1949~  相似文献   

2.
建盏之初探     
正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茶文化的复兴与发展,茶具文化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建盏作为中国茶具发展史上的典型代表,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推崇。笔者利用业余时间,探访了建盏原产地,走访了制作仿宋建盏的工匠和民间艺人。现将见闻作一整理,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探索建盏的复兴之路,科学认识这一古老的陶瓷艺术,让民族瑰宝——建盏的艺术光辉生生不息。一、建窑与建盏历史建窑是我国著名的古窑之一,遗址位于福建南  相似文献   

3.
建安古瓷窑(建窑),是我国古代著名窑场之一,分布在建阳县(原建安县)水吉镇的后井,池中村一带。始创于晚唐、五代时期,兴盛于两宋、元初。宋时在此窑炉群集,有长龙窑九十九条。1990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省博物馆,在建窑遗址发掘整理了目前国内最大的宋代龙窑遗址。其中一座长达一百卅五点六米,一窑估计约有十万件瓷具,建窑生产规模之大,产量之多可见一斑。建窑以烧造黑釉瓷器为主,兼烧青瓷,青白瓷器的宋代名瓷。其所生产的黑釉茶碗,俗称建盏,又名建黑、黑建,或乌泥釉、乌泥建。后因日本派遣僧侣到浙江天目山径…  相似文献   

4.
最近,失传六百年之久的福建兔毫釉瓷又烧制成功了。兔毫釉是宋代名窑建窑(窑址在今建阳县水吉公社附近)。其产品以盏类为主,因釉色绀黑,纹如兔毛,一般称作黑釉免毫盏,简称建盏。宋代的茶具,还没有象今天这  相似文献   

5.
瓷器足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在众多的品种之中,黑釉瓷器乃是其中的一种,它的生产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入宋以后,黑釉瓷器更是大量烧造,已发现的宋瓷窑址中有三分之一以上都见到黑瓷,尤其是其中黑釉茶盏产量特别大,有不少瓷窑专门烧造,这种情形在宋以前是少见的,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就要从当时的饮茶风尚谈起.  相似文献   

6.
正在许多报刊、杂志、研讨会和论坛上等等,都可以看到有关建盏研究的多种资料,其中,对古代建盏的创制、特征、发展、兴盛、规模、贸易和衰落等等,都已有论述。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建盏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但是,建盏到底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衰落(有人说是湮灭)说法不一。有人说是南宋末年后,淮河以北被金朝占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狂热的斗茶风潮逐渐隐去其魅力四射的光芒。至元初,这座创造出稀珍神品的绝代名窑便湮灭在景色秀丽的闽北山丘陵中。[1]这是否可以理解  相似文献   

7.
水仙茶--是古茶都建瓯主打的茶叶品牌.随着消费者对健康更加关注以来,建瓯水仙茶越来越受消费者的喜爱.水仙茶飘天然香,养胃降脂增健康. "水仙茶质美而味厚"、 "果奇香为诸茶冠",如果把安溪铁观音喻为闺中美少女,建瓯水仙茶则是风姿秀丽的少妇.水仙茶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8.
宋代茶文化高度繁荣,刺激了茶器的生产与发展。建窑建盏属于宋代黑瓷,是历史上唯一因茶而生、因茶而衰的瓷器。文章立足于宋代茶文化视域,通过对建盏器型、釉色纹理及人文思想的剖析,总结建盏具有简约实用之器型美、深邃变幻之釉纹美、儒释道之人文美三大美学观,有助于今人艺术创作时汲取借鉴,对宋代茶文化及建盏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茶艺是关于煮茶和品茶的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而漫长的发展史。以往的经验,查阅和梳理茶艺的历史发展都是从正史传记、典籍茶经中寻找线索和脉络。其实,中国存在千年的茶文学同样保存了中国的茶艺形式。但较之古籍的晦涩和单一,中国茶文学中的茶艺更具生动性和具体性。因此,从茶文学的角度审视茶艺千年的发展历程,既是茶艺研究的新方法和新策略,也是中国茶文学对传统文化的历史贡献。这不但是对茶文学的开发再利用,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每个时代茶艺的具体形式和个体感知,因此对茶文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牛丽彦 《福建茶叶》2016,(8):370-371
宋代是我国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饮茶、尚茶的社会风俗促进了建盏及建盏文化的发展。本文在对宋代茶文化、斗茶与建盏进行概述的基础上,研究了宋代茶文化与建盏的相互作用关系,宋代茶文化特别是斗茶风俗的流行推动了建盏需求的扩大和建盏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建盏工艺水平的提高,同时建盏的发展也促进了宋代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建盏作为宋代茶文化的承载载体,反映了宋代茶文化的独特内涵和宋人对自然生活的适应和理解。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梳理新式茶饮的发展背景、发展历程以及现存的主要问题,发现新茶饮行业的标准体系发展不足、缺少配套法律法规是其食品安全问题频出的主要原因,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保障消费者权益,实现新茶饮的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12.
邱佳雄  王丽 《福建茶叶》2021,(12):285-288
建盏代表了中国茶具烧制工艺的巅峰,建盏风格盖碗的设计,既满足了当今饮茶方式需要,也为建盏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契机,给现代盖碗增添了宋韵之美.本文列举了市面上常见的建盏风格盖碗的平面结构图,并对建盏风格盖碗的器型和釉色特点进行剖析与鉴赏,以期对当下的茶具设计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3.
从统计数据看当今世界茶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国际茶叶委员会 1998、 1999年《统计年报》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1999年主要产茶国生产情况”有关数据分析 ,当今世界茶叶生产与消费情况如下 :1 世界各大洲茶叶生产从表 1可以看出 ,亚洲的茶叶采摘面积与产量仍居世界首位 ,但茶叶单产却居世界第五 ,仅高于北美洲。非洲的茶叶采摘面积、产量、单产均居世界第二。大洋州、欧洲单产最高 ,但由于面积小 ,因此产量分别居世界第四、第五。北美洲三项指标均为各大洲之末。表 1  1999年世界各大洲茶叶生产情况洲  别亚洲非洲南美洲大洋州欧洲北美洲合计面积 (10 0 0hm2 ) 2 0 …  相似文献   

14.
林晓平 《福建茶叶》2022,(4):261-263
岩茶是乌龙茶的始祖,武夷山是其发源地.岩茶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贡茶、名茶,在国内外市场发展中享有盛誉,占据重要的市场发展地位.岩茶文化内涵深厚,客家茶文化是其主内容,蕴含历史文化、生态文化、自然文化、宗教文化、艺术文化以及企业品牌文化等信息,凸显岩茶自身独有的文化魅力,对客家茶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具有促进意义.对此,依据岩茶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对世界茶文化有深远的影响,而在宋代茶叶的生产规模开始不断扩大,从客观方面评论,其带动了宋代茶艺的发展和繁荣。在宋徽宗的很多作品当中,都体现出了茶文化的发展情况,其不遗余力地倡导了茶艺向更高更精致的方向发展,其中点茶的发展,标志着宋代茶艺的成熟,以此为基础,在以后又发展出了一系列的茶艺概念,对以后的茶艺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对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希望给有关人士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一)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茶叶的名、特、优、新、早,讲究包装装潢美观、新颖、多样。为了适应茶叶市场销售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各产茶区名茶生产蓬勃发展,丰富了茶类,繁荣了市场;茶叶小包装应运而生,方兴未艾,越来越趋向于罐盒化、工艺化、礼品化、新奇化和多用化发展。一九八七年九  相似文献   

17.
(一) 3月底4月初是宁乡县早稻适宜播种期。宁乡近24年(1959—1982)气象资料统计,3月下旬至4月下旬各旬平均气温依次为12.5℃、13.9℃、17.6℃、18.6℃。据中国农科院江苏分院的研究结果,早籼播种期以旬平均气温升至12—14℃为宜。另据湖南农学院试验,在3月25日至4月5日之间播种早稻,每迟播一天,齐穗与成熟期分别推迟0.25天与0.28天。宁乡县农科所1981年早稻湘九播期试验,3月25日、4月9日、4月14日播种,主茎叶片数依次为14.2、13.9、13.3,成熟期依次为7月28日、7月29日、7月31日,亩产依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历史的观点论述中国是茶文化的故乡和茶道的发祥地,论述了当前学术界茶道与茶艺命名之争,阐述闽台茶文化的渊源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本栏目由本刊与河南省茶叶商会联合推出,河南是我国传统十大名茶信阳毛尖的产地,也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可以说豫茶的一举一动对我国茶产业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自2003年10月份开始,国内稻谷市场总体行情保持平稳向上,除部分品种价格受新粮上市影响而回落外,其余大部分品种价格以上扬为主。随着新年度的开始,后期国内大米市场如何发展,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由于稻米消费的特殊地位,只有从稻米市场供求关系人手才能正确把握稻米市场的未来走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