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金叶女贞扦插生根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金叶女贞越冬绿枝及当年嫩枝作试材 ,分别就激素种类、不同浓度处理及不同发育阶段枝段的生根效应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IBA处理好于 2 .4 -D、NAA ;2 .4 -D以 4mg/L ,IBA和NAA以 10 0mg/L为最好 ;扦插材料以越冬老枝段为最好。  相似文献   

2.
金叶女贞病虫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金叶女贞抗病性强,病虫害很少发生。在唐山地区栽植的金叶女贞,在栽植当年,很少发生病虫害,栽植第二年绿篱形成后,由于通风透光性差,个别单位养护管理不到  相似文献   

3.
金叶女贞扦插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叶女贞在衡水市区5~11月叶色金黄,生长期与翠绿的龙柏、鲜红的紫叶小檗组合,可形成强烈的色差对比,利用金叶女贞的耐修剪习性与叶色的特色,在现代园林植物配置中可建造多种规则式几何图形,以丰富园林景色,增添时代气息。为能快速大量繁殖,以满足园林绿化的需要,对金叶女贞进行了扦插繁殖试验。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 试验地点是衡水市园林处花圃,以2a生金叶女贞新梢为试材,采后立即处理、扦插,药剂是河南安阳市化工厂生产的α-NAA可溶性粉剂。 插床深20cm,采用粗沙、细沙土作扦插基质。1.2试验方法 …  相似文献   

4.
金叶女贞和小叶女贞叶绿体色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保印 《林业科技》2005,30(3):63-65
5月份,金叶女贞的叶绿素含量显著少于小叶女贞,其变化较为平稳,而小叶女贞的叶绿素变化幅度较大。金叶女贞叶中的类胡萝卜含量明显低于小叶女贞。同一枝条不同部位叶绿素含量变化为,金叶女贞为下位叶>上位叶>中位叶,小叶女贞为下位叶>中位叶>上位叶;而类胡萝卜素含量,二者均是上位叶>中位叶>下位叶。  相似文献   

5.
金叶女贞嫩枝扦插育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
金叶女贞叶斑病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制作切片、病组织分离培养及单孢分离、接种试验等,确定引起金叶女贞叶斑病的病原菌为Corynespora sp.。此病在上海始发期为4月下旬,高峰期为7-8月和10月。发病率和株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呈正比关系。80%大生可湿性粉剂是防治此病较好的药剂。  相似文献   

7.
金叶女贞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叶女贞叶色金黄,颜色鲜艳,北方地区与红色的红叶小檗、绿色的龙柏、大叶黄杨等配置在一起,大大增加了景观效果,而且其繁殖容易、生长迅速、耐修剪,宜做绿篱,既可以在草坪及绿地边缘或中间孤植、列植,也可以种植成色带、色块;既可以修剪成圆形、球形,也可以修剪成泼浪形,并且栽培简单、抗性强,因此,近十多年被北方地区园林中广泛应用,衡水市种植也已10a,但随着应用面积的增大和应用时间的延长,其病虫害逐渐发生并日趋严重,笔者根据多年的大量观察和研究,总结出几种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的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吴明 《湖南林业》2004,(10):25-25
金叶女贞金黄的叶色与其耐修剪的特性使其在园林绿化中被大量应用。要大量快速繁殖金叶女贞,提高其扦插成活率至关重要,现将扦插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用IBA和不同浓度ABT生根粉1号处理穗条进行金叶女贞扦插试验,同时研究了不同扦插时期对金叶女贞生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0月至翌年5月生根率最好,平均达90.3%,但生根所需时间较长,需25d-43d;7月至9月生根所需时间较短,只需15d-20d,但生根率低,仅达72.4%.ABT生根粉1号与IBA对生根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缩短了生根时间。不同浓度1000×10“和500×10“ABT生根粉1号对生根率的影响差别不大,但使用前者可缩短生根时间。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用胸径4~6 cm的大叶女贞作砧木,用金叶日本女贞作接穗,运用高位嫁接技术,培育高干金叶日本女贞的技术环节.经过1~2a的定向培育和树冠造型,培育出整个树冠在冬季和早春叶色为金黄色、树形优美、观赏价值高的金叶日本女贞成品苗,成功率90%以上.  相似文献   

11.
金叶女贞假尾孢病害的生物学特性和杀菌剂筛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金叶女贞在6~7月和9~10月叶片上会出现许多不规则形状的病斑,俗称叶斑病,严重时会导致受害叶片早落。经研究其病原为假尾孢真菌Pseudocercospora sp.。通过人工接菌,观察了病害的症状、发病规律、培养特性、形态特征,以及温度、pH对菌丝体生长的影响。经室内杀菌剂筛选试验,用10g/L百菌清杀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出适合在北方地区侧柏叶枯病防治中应用的药剂类型以及防治的最佳时间,开展了侧柏叶枯病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各种药剂均对侧柏叶枯病有一定的效果,以40%苯醚甲硫悬浮剂1 000倍液防效最好,为96.00%;防治时期以叶枯病大发生时施用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杨树天牛是危害杨树的蛀干害虫。通过采用40%氧化乐果在树干基部打孔注药方法进行杨树天牛成虫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氧化乐果防治杨树天牛成虫效果好,有效期可达2个月以上;用药60d后,每株树下累计平均死虫数9.8~17.1头,对照只有0.9头;与80%敌敌畏乳油、30%氯胺磷乳油相比,氧化乐果的防效明显高于其他2种药剂,用药20d后,天牛的死亡率为86.1%。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在建平县应用弥雾机进行松毛虫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使用1.2%烟碱·苦参碱,防治松毛虫幼虫80hm2,96h杀虫效果达89%。直接防治成本为85.5元·hm~(-2),仅为同期毒绳防治成本225元·hm~(-2)的38%。试验证明,应用弥雾机是防治辽西地区松毛虫幼虫的新途径,在同类地区松毛虫幼虫防治中具有广阔的生产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在7月上旬,将80%敌敌畏稀释成4种浓度,对野外馒头柳上的柳蓝叶甲进行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配比其虫口减退率有显著差异,随着浓度增加,防治效果也逐渐提高;从保护天敌和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等综合因素考虑,采用1∶500倍的80%敌敌畏防治柳蓝叶甲较适宜。  相似文献   

16.
采用系统观察方法对红河流域木薯主产区木薯褐斑病发生和流行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病害在木薯生长前期5月份开始发病,生长中、后期的7月份后病情呈明显上升,9、10月份达到最高峰,危害率达100%,病情指数20.50~30.77;下游区域的病情中游上游,病情的周年消长和区域性差异主要是降雨量和湿度的影响;高海拔区域(350~400 m)病情高于低海拔区域(250~300 m),这与高海拔区域气温相对偏低有关。  相似文献   

17.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LA-I的分离纯化及其化学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相结合 ,从松针褐斑病菌的PD培养液中分离提纯到一种致毒活性物质LA -I,该物质为无色油状物。紫外扫描显示LA -I的最大吸收波长为 2 0 7nm。在 36 5nm和 2 5 4nm波长下LA -I无吸收。FAB- MS和HRFAB- MS分别显示该毒素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式为 16 2和C6 H1 0 O5;氢谱中的 2个信号 (δ1 2 6 ,δ4 2 2 )表明该毒素物质存在—OCH(CH3)—基团。碳谱显示有 3个碳信号 (δ181 0 9,δ6 6 99,δ2 1 6 9) ,证明存在—COOH ,—CH ,—CH3基团。综合质谱、核磁共振谱分析确定LA -I为COOHCH(CH3)OCH(CH3)COOH(α ,α′ -二丙酸醚 ) ,红外光谱也证实了毒素的这一化学结构  相似文献   

18.
采用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相结合,从松针褐斑病菌的PD培养液中分离提纯到一种致毒活性物质LA-Ⅰ,该物质为无色油状物.紫外扫描显示LA-Ⅰ的最大吸收波长为207 nm.在365 nm和254 nm波长下LA-Ⅰ无吸收.FAB-MS和HRFAB-MS分别显示该毒素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式为162和C6H10O5;氢谱中的2个信号(δ1.26,δ4.22)表明该毒素物质存在一OCH(CH3)-基团.碳谱显示有3个碳信号(δ181.09,δ66.99,δ21.69),证明存在-COOH,-CH,-CH3基团.综合质谱、核磁共振谱分析确定LA-Ⅰ为COOHCH(CH3)OCH(CH3)COOH(α,α′-二丙酸醚),红外光谱也证实了毒素的这一化学结构.  相似文献   

19.
杨干象是为害2~6年杨树中幼林的主要蛀干害虫,严重危害杨树的生长和成材。通过采用钻孔注药方式对4-6年生杨树杨干象幼虫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40%氧化乐果乳油+2.5%高效氯氟氰菊酯+50%久效磷乳油(1∶0.5∶1)混合液10倍液,每厘米胸径注射剂量1.0mL时,防治效果最好,虫口减退率达90.77%,防治效果达86.82。钻孔注药低污染、防治率高、易于操作、成本低,可在林业生产中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黑翅土白蚁工蚁对松木粉及密黏褶菌腐木粉的觅食行为及腐木粉对工蚁的引诱活性,为进一步研究黑翅土白蚁工蚁取食习性和开发毒饵诱杀技术提供参考。【方法】以 Y 形嗅觉仪为主要部件,构建了黑翅土白蚁采食场,观察工蚁的觅食行为。同时,利用 Y形嗅觉仪观察黑翅土白蚁工蚁对松木粉和腐木粉的趋性反应。【结果】黑翅土白蚁工蚁觅食行为主要包括嗅觉感受、食物探索与确认以及采食个体召募等环节,采食工蚁对松木粉和腐木粉的觅食行为相似,但各环节的行为出现时间不同,工蚁在松木粉侧臂首次出现、到达松木粉、泥被出现的时间皆晚于腐木粉侧臂;不同树种来源的工蚁对腐木粉觅食行为反应依次是杂交鹅掌楸工蚁>香樟工蚁>水杉工蚁;在腐木粉侧壁中不同树种来源工蚁的采食个体数量变化有2个高峰期,但出现时间有差异,杂交鹅掌楸工蚁取食活动最高峰在0.5~1.5 h和11.5 h,香樟工蚁取食高峰为3.5~5.5 h和12.5 h,水杉工蚁仅在0.5~5.5 h和10.5~13.5 h期间取食腐木粉。而对松木粉觅食过程中高峰时段不明显,采食松木粉的工蚁数量显著少于腐木粉;比较工蚁对松木粉和腐木粉的趋性反应,来自不同树种的工蚁均对腐木粉有较强的嗜好性。【结论】黑翅土白蚁工蚁觅食行为研究表明:嗅觉感受在隐蔽采食白蚁的觅食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取食不同树种的工蚁,取食记忆影响觅食行为的主要环节,表现程度因食物种类而异。工蚁趋性反应试验结果表明:腐木粉对采食工蚁有明显引诱活性,即腐木粉中存在引诱活性物质,引诱活性物质的化学成分及工蚁的感受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