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早期野生茶树的记载:台湾茶树的最早记载始见于清康熙丁丑年(1697年)之蕃境补遗。现在海拔(1400—1700米的眉原山中南有野生茶树存在,现已辟为“原野生茶树林保护区”以供研究。二、台茶的起源——移民的引种:清嘉庆年间(1796~1820)柯朝氏自福建武夷山引入茶种植于今台北县瑞芳地区,  相似文献   

2.
宜红茶略考     
正清朝和民国时期,渔洋关是湘鄂西最大的茶叶集散地,素有小汉口之称。作为一个山区小镇,形成宜红茶最大的集散地和加工中心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特殊的历史条件。虽说经历两三个世纪的变迁,渔洋关集镇上的古街、古茶庄、古码头许多已不复存在,但得到保护和利用的那些遗址遗迹,仍能帮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和探寻这里生产的宜红茶的历史足迹。  相似文献   

3.
有湖红工夫茶代表之称的安化红茶始创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时值五口通商,红茶需求激增,广东商人便取道湘潭来安化采购茶叶,设立“广庄”茶行收购鲜叶制作红茶,并向当地人传授红茶制作技术,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红茶加工制作几经变易,已由当初的手工制作发展到目前的全部机械制作。  相似文献   

4.
茶是保健饮料,如何保持其色、香、味及营养物质不变,迄今仍是我们研究的课题。明·张沅《茶录》云:“选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精辟阐述了古人对藏茶的认识和重要意义,明确指出了这不仅是个技术问题,而且有茶文化的内涵,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本文拟就古代茶叶保藏技术的发展轨迹作一些探讨。1 唐朝“育”和鎏金贮茶具的发明陆羽“茶经·二之具”,没有涉及到茶的包装,但对藏茶则阐述甚详:“育(育者,以其藏养为名),以木制之,以竹编之,以纸糊之。中有隔,上有复,下有床,旁有门。掩一扇,中置一器,贮…  相似文献   

5.
把世界不同地区的有代表性的商用红茶的化学成分加以比较。所有茶叶都含有可供比较的灰分,全部传统茶和切茶机茶的茶黄素(TF)和茶玉红精(TR)成分存在着很大差异。阿萨姆、Dimbula、Numara和Uva的传统茶的茶黄素含量很接近,而大吉岭和歧门传统茶的茶黄素含量却很低。大吉岭和肯尼亚切茶机茶的茶香味指数较高。大吉岭、歧门、阿萨姆(传统茶)和肯尼亚切茶机茶的高香味指数和肯尼亚茶的茶黄素高含量略微有助于说明这些茶品质普遍优良。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茶的祖国,茶叶科学源远流长,瑰丽多彩。今日正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互相渗透的历史新时期,在研讨茶文化之际,人们期望:有一部系统全面的茶叶科学技术史问世。促进茶叶科学和文化结合,拓宽茶文化的内涵,又推动茶业经济进一步发展。茶叶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与一定的历史阶段、社会背景、自然条件和农业状况等相联系的。本文综合这几个内涵,社会背景与农业生产相联系,农业生产以茶叶相近的学科,并以茶叶科技发展为主,至清代止,分为七个时期,四个方面叙述。茶叶资料浩繁,这里着重列出有关茶叶科技较早出现的文字记载,提供一…  相似文献   

7.
西岩山,位于饶平县西北部与大埔县东南部交界处,在饶平境内隶属饶洋镇,是粤东一大名山奇峰,主峰海拔1256米。这里峰峦重替,云雾缭绕,山林茂密,小泉曲溪,具有良好自然生态条件。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茶具发展史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晏世芳  王俊奇 《茶叶》1998,24(3):143-144
本文主要讨论了古代茶具的种类及其概念上的划分。并对唐宋以来茶具的兴起,以及为什么唐宋大量出现陶瓷茶具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9.
《福建茶叶》1990,(1):45-47
从陆羽《茶经》的论述,可以看出我国唐代饮茶方式巳由粗放解渴式过渡到细煎慢啜式的品饮。《茶经》描述的茶以饼茶为主,提倡的品饮方式则是煮饮。 福建茶产始于唐以前,但有文字记载的则自唐始,而盛于宋。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但未盛行。宋代我国贡茶中心由江苏的阳羡移到福建建州北苑之后,经丁渭、蔡襄和赵佶等的提倡,上自宫廷官宦,下至  相似文献   

10.
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对栀子花窨制红茶工艺中不同花朵形态、配花量、窨花时间以及复火温度4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对所得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极差分析.结果表明,在窨制温度等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窨制栀子花红茶的最佳因子水平组合为花朵形态为撕瓣花、窨制时间为17 h、配花量为35%、复火温度为115℃.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勐海红茶中存在的苦涩及泛酸现象,在传统加工工艺的基础上对红茶加工各个工艺环节进行细化改进,并着重在发酵环节进行全自动生产控制实验,旨在解决勐海红茶发酵全靠人工调控,全凭经验操作,缺乏科学的技术条件和手段,难以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弊端,改进红茶发酵技术,使滇红茶产品结构更趋合理,提质增效。从而带动本地茶叶产业发展,拉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相似文献   

12.
龙游县土元茶场位于浙西金衢盆地的龙游县东部,1981年秋季开始办场开辟新茶园,现有茶园面积2649亩,年产茶116.5吨。近年来,该厂对乡镇茶厂工夫红茶的精制技术作了初步探索,根据当地实际,制订了该场工夫红茶的精制工艺。工艺流程大体分7路,即本身路、圆身路、筋梗路、机头路、碎茶路、片茶路和末茶路,各路茶叶的操作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涟源茶厂是湖红精制的外贸出口厂家。从1959年正式投产到1989年止,共加工红条茶49419.29吨,其中1975年产量高达3368.8吨。其产品主要调往长沙、广州、武汉等口岸,远销苏联、波兰、荷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少量产品供内蒙古、吉林、辽宁等省内销,为我国出口创汇和国民经济的  相似文献   

14.
结合当前整个红茶产品的市场认知看,物流运输、储存正是当前我们做好茶叶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诉求,所以,在当前红茶产品营销与物流运输配送中,将法律意识完善融入其运输存储和经营活动,将意义突出。本文拟从红茶产品市场的发展状况认知入手,探究红茶运输储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结合法律意识的价值作用认知,从而系统化分析红茶运输储存过程中的法律意识应用与诠释。  相似文献   

15.
正龙泉金观音红茶产于浙江省龙泉市,是近年来开发的新一代红茶产品,该产品以金观音茶树品种的单芽和一芽一叶鲜叶为原料,利用空调控温控湿进行萎凋和发酵,在加工工艺上"重萎调、轻发酵",具有其独特的创新性。2011年1月"金观音红茶"通过浙江省科技新成果鉴定。金观音红茶香气高爽带花香,滋味鲜醇有回甘,独具"鲜、活、甘、甜"之  相似文献   

16.
坦洋工夫红茶初制工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坦洋工夫”红茶是闽红三大工夫红茶之特种名茶之一,具有150多年悠久的历史,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产品,在国内外有着独特市场和销费群体。它以其优美的外形、酵厚的滋味而驰名。 工夫红茶初制工艺分为“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个工序。现就各工艺作下列论述。  相似文献   

17.
当前,有些红茶产区的茶农不愿采制低档红茶,其原因是红茶采摘标准高,低档鲜叶制成的红毛茶售价低,经济效益差,如果扣除采摘和加工费用,往往不合算。所以,宁可将叶子留在茶树上,也不愿意采下。这不仅是浪费,影响茶叶产量,而且也减少了茶农的实际收入。为了探讨提高红茶产区低档鲜叶原料经济效益的途径,特地进行了低档鲜叶原料改制炒青茶的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18.
19.
研究了以铁观音夏暑茶青为原料,参考传统红茶制作工艺,经过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工序制作出夏暑铁观音红茶。为提升铁观音夏暑茶经济效益和增加铁观音的开发利用途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林喜盈 《福建茶叶》2013,35(4):34-35
歌乐茶是福鼎市茶业局选育的茶树优良品种,2011年通过省级优良茶树品种审定。本文介绍了以歌乐茶树品利加工白琳工夫红茶的工艺及品质特征,通过感官审评对比结果表明,以歌乐茶加工的白琳工夫红茶具有条索细紧重实、芽毫显、乌润,香气高甜浓郁,伴有花果香,滋味鲜甜爽口有回甘,汤色桔红明亮,叶底肥壮嫩匀、明亮等品质特征,达到优质白琳工夫红茶标准,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