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保护性耕作的由来和内涵、国内外发展现状作一综述,在指出我国寒地稻田传统耕作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后,介绍了寒地稻田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技术模式:即以免(少)耕、秸秆还田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2.
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美国保护性耕作的起源、基本情况,对美国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总结,对我国黑土地的演变、保护情况及保护性耕作技术问题做详细探讨,阐述中国黑土地的保护现状。针对我国黑土地未来耕作技术的发展,提出应采用和推广轮作、秸秆还田、免耕及垂直耕整等4类技术对我国黑土地实施保护性耕作。  相似文献   

3.
赵文平  梁世闻 《杂粮作物》2007,27(3):218-219
凌源市用5年时间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试验、示范、推广应用,系统地阐述了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方法作用、以及取得的成效和今后搞好这项技术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4.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和合理的解决措施,同时也指出了目前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中的各别弊端.通过对利弊两方面的阐述分析了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旱地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胶东地区旱地保护性耕作提供技术依据,设置传统耕作(CT)、还田免耕(NT1)、整秆还田免耕(NT2)和还田深松免耕(NTS)4个耕作方式,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小麦花后叶面积指数及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明显高于CT处理,且高值持续时间长,有利于光合功能期的延长,增强了籽粒灌浆速率,最终提高了穗粒数和千粒重,其中NTS处理表现最好,但保护性耕作降低了公顷穗数,比传统耕作减少240万/ha ,产量表现:NTS>CT>NT2>NT1,说明土壤深松与秸秆还田相结合是该地区旱地冬小麦最适宜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6.
保护性耕作对黑土农田土壤水热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爽  张兴义 《大豆科学》2011,30(1):56-61
保护性耕作措施是干旱区农田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耕作技术,为研究其在冷凉区域的适用性,于2004~2009年,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黑土农田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免耕秸秆覆盖、少耕和传统旋耕3种耕作措施长期定位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大豆玉米轮作制度下,实施免耕秸秆覆盖和少耕的保护性耕作方式,连续3 a免耕大豆产量均表现...  相似文献   

7.
玉米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保护性耕作是防止田间扬沙、减轻水土流失的有效耕作方式之一。本试验对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玉米不同种植密度、播期及品种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产量和其他性状比较,随着种植密度增加产量呈增加趋势,但增幅逐渐减小。密度增加使秃尖长增加、倒伏率升高、百粒重降低、茎粗变细;播期过早过晚对产量、百粒重、穗长均呈降低趋势,且秃尖明显增长。内蒙东部农牧交错区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应选用生育期短于130d的高产型品种、密度为6万~6.5万株/hm2、在4月25日前后播种为宜。试验结果为在该地区推广保护性耕作下作物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辽西地区垄作保护性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效应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雯  衣莹  侯立白 《玉米科学》2007,15(5):096-099
比较研究了不同垄作保护性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其形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保护性耕作方式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留茬免耕、留茬覆盖和灭茬免耕分别比传统耕作增产12.0%、13.6%和7.8%。垄作保护性耕作方式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株高均表现为作物生长发育的前期低于传统耕作,在拔节期以后逐渐赶上并超过传统耕作,其单株干物重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留茬覆盖>留茬免耕>灭茬免耕,平均株高整齐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灭茬免耕>传统耕作>留茬免耕>留茬覆盖。不同耕作方式玉米灌浆速率不同,其中保护性耕作方式玉米灌浆速率的优势表现在授粉15d以后。垄作保护性耕作方式的玉米穗行数、行粒数均优于传统耕作,其中又以留茬覆盖方式最佳,分别比传统耕作高出0.85和1.40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9.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法霖  屠乃美 《作物研究》2009,23(3):228-232
保护性耕作对于保护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改进对土壤的能源和资源物质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是可持续的土壤管理措施,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多样性以及土壤酶三个方面综述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途径。  相似文献   

10.
稻田冬季保护性耕作的农业和生态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主要介绍了几种稻田冬季保护性耕作模式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后季水稻生长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系统地阐述了冬季保护性耕作的农业和生态意义,并提出了冬季保护性耕作的前景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针对吉林省旱作农业耕作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适应和符合吉林省旱作农业特征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并分析了目前吉林省旱作农业耕作发展的合理方向,以确保和促进吉林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闻集锦     
《中国稻米》2009,(5):76-76
●农业部和发改委规划:推进保护性耕作规模化发展农业部和发展改革委日前联合发布了《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2009—2015)》。这份规划提出,将建设600个保护性耕作工程区,面积总计133.4万hm^2。预计到规划末期,全国可新增保护性耕作应用面积1133.4万hm^2。截至2008年底,  相似文献   

13.
根据当地生产情况,就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了全面的阐述。结合近几年的耕作试验,综述了全国该方面试验研究进展,以及目前推广该技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早熟地区玉米宽窄行种植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2009年在黑龙江省克山县进行玉米宽窄行保护性耕作试验,设宽窄行与常规垄作两个处理,在不同生长阶段分别测量土壤水分、土壤容重、土壤硬度和玉米产量。结果表明,宽窄行种植与常规垄作相比,宽窄行种植土壤保水性能比常规垄作效果明显,土壤容重、硬度比常规垄作低,土壤性能得到改善,该技术减少作业环节,降低生产成本,较常规垄作增产8.3%~11.32%。  相似文献   

15.
针对黄土高原半干旱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马铃薯播种面积大,但生产技术落后,缺乏对以收获地下块茎为主的具有良好水保功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理论研究。本文通过大田试验,以传统耕种为对照比较研究了6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对于收获地下块茎的马铃薯,垄上覆膜沟内草膜双覆盖摆种、垄上覆膜沟内覆草浅播摆种和垄上覆膜沟内覆草摆种三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可行的,三种技术的采用使各自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传统耕种分别提高30.0%、22.0%、17.2%和44.2%、27.4%、22.1%,且不降低马铃薯商品品质。  相似文献   

16.
郝展宏  沙野  米国华 《玉米科学》2021,29(3):100-110
玉米秸秆覆盖还田作为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措施,对东北黑土地保护、抵御干旱、提高黑土地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分析秸秆覆盖技术的利弊,介绍美国基于秸秆覆盖程度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分级体系,分析我国东北秸秆覆盖技术的应用现状及限制因素.我国的秸秆覆盖免耕技术及条耕技术已经成熟,亟需大面积应用.东北地区推广应用秸秆覆盖还田技术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巴彦县红光乡,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承担的农牧渔业部“松嫩平原大豆、玉米主产区高产稳产耕作栽培综合体系研究”课题的基点。 该基点开发主要技术途径是广泛应用单项科研成果与当地高产经验相结合,常规技术和先进技术相结合,试验与示范相结合。采用了一整套的高产高效益的综合技术。  相似文献   

18.
采用平板混菌法对土壤病原菌进行分离,研究不同耕作方式玉米田土壤病原菌数量分布与病害相关性。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田的致病菌数量较常规农田有较大幅度提高,并随耕作年限的延长而增加。保护性耕作土壤真菌种类主要分为4大类,其数量由多到少排序为曲霉菌>串珠镰刀菌>腐霉菌>禾谷镰刀菌。分离到的玉米病原菌种类主要是串珠镰刀菌、腐霉菌和禾谷镰刀菌,其数量分布为串珠镰刀菌>腐霉菌>禾谷镰刀菌。保护性耕作田中的玉米苗期病害发生程度重于常规农田,随保护性耕作年限的延长病害呈明显加重趋势。保护性耕作方式能加重玉米茎腐病的发生程度,但有减轻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王庆祥 《杂粮作物》2005,25(6):377-378
通过对玉米种植机械化国内外现状分析,提出了春玉米保护性机械化耕作技术工艺流程,对与其相配套的农机具作了初步介绍,并对其综合技术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春小麦一大豆两茬保护性耕作技术,即在春小麦收获后,选择种植生育期较短的大豆,是一种减少农田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该技术有效地将农业机械化和资源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增加土地复种指数,减少劳动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