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禅茶文化缘起于中国佛教的茶事活动,"禅茶"是僧人以茶悟道,用以修身养性的一种生活艺术。佛教使茶文化兴盛,并传到世界各地,禅茶文化也随之传入日本和韩国,两国结合自身的文化背景形成了日本茶道、韩国茶礼。通过梳理禅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从历史和新时代两个时间维度,阐述中国禅茶文化与日、韩禅茶文化的交流进展和未来。  相似文献   

2.
禅茶文化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个相对陌生的概念,大众可能略知茶文化或者禅文化,而对禅茶文化就不甚了解。本文在阐述了禅文化与茶文化的相关内容后,便对禅茶文化的基本内涵进行了概述,并就禅茶文化的延续性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3.
日本茶道,是一种源于我国茶文化但又具有独特美学价值和审美特征的饮茶艺术。在日本文化中,茶道就是"茶汤道礼"的简称,其形成基础为"禅茶一味"的佛教思想,但是在日本本土的发展中,又结合日本国民性格中的"哀物"的特征以及对礼仪的高度重视,逐渐形成的以"和敬清寂"为核心内涵的日本茶道。  相似文献   

4.
在有唐一代,我国茶文化开始与佛教思想融合,出现了以茶禅一味为代表的禅茶文化。禅茶文化不是只能凭空感受的文化内涵,其有着丰富的呈现形式,其中最为典型的呈现载体便是我国的书画艺术。从我国一些经典的书画艺术作品中看,茶禅文化的融入十分普遍,其一方面升华了我国书画艺术的意境,使其拥有更好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也让我国茶文化和禅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呈现,能够让人从直观上对茶禅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近年来,随着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融合,我国书画艺术有了新的发展,也呈现出很多新的特色和创作风格,其中不乏一些积极的变化。但是也要看到,有一些书画作者在创作中,言必称西方书画艺术,忽视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融入。因此,将禅茶文化融入到我国书画作品创作中,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生活方式深入大众日常生活习惯的今天,健康、绿色消费已经成为普遍性共识。伴随人们消费水平全面提升而来的,是生活元素中所期待的精神化与理念化。因此,围绕"禅"这一独特心态的现代饮茶文化,就成为优化大众生活的重要内容。本文拟从禅茶文化的内涵特征分析入手,结合现代生活与禅茶文化的内涵"碰撞",从而探究禅茶文化的现代启迪。  相似文献   

6.
曹玉珍  蔡杰 《福建茶叶》2017,(12):287-288
在现代人们日益追求休闲生活的趋势之下,禅茶服装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通过中国的禅茶文化与服装文化的融合与渗透设计,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接受禅茶文化,开拓服装设计的全新思维,同时以服装为载体,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禅茶文化,使之具有更为深远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导向,并引领中国服装设计界向时代的潮流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茶文化的起源是中国,世界各国的茶文化,如果要归根溯源,最终都要落到中国茶文化上。所以说,很多国家的文化之中,都留有中国文化的影子,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也不例外,日本文化中茶道作为核心内容,其中以"禅茶一味"最具影响力。其所主张的思想与文化内涵,实际上是受到中国茶文化中佛家思想,日本将其纳入到自己的文化体系中,从而融入了自己对茶文化的理解,进而建立属于本国的茶道系统。从日本茶道中对其文化审美进行思考,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印度佛教哲学传入我国后,经过一定的本土化改造和文化融入,对我国茶文化的思想内涵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印度佛教哲学蕴含的基本内涵呈现为三:其基础理念为"缘起"观念;终极旨趣为寻求世间终生的解脱;思想方法为人界的提升。印度佛教哲学与我国茶文化展开对话的主要中介,其一是中国本土的道教、禅宗等思想,其二是佛教经学翻译实践。印度佛教哲学对我国茶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为我国茶文化的群体性假设注入了禅宗文化、有效地推动了我国茶文化"普度众生"理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对于禅茶文化空间设计活动来说,其中所需要展示的不仅是一种设计思维,更是基于大众诉求下的情感诠释。禅茶文化空间中,倡导的是自然生态和静思独立的美学情怀。当然,禅茶文化空间作为整个茶文化体系具体展现的重要表现载体,其中所展示是一种文化思维,更是一种独立的审美认知。本文拟从禅茶文化空间的美学内涵认知入手,结合禅茶文化空间的设计诉求认知,从而分析基于美学理念下的禅茶文化空间设计活动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0.
以禅茶馆——茶馆领域新业态为研究对象,在探讨了茶文化与禅文化相互交融形成"茶禅一味"理念的基础上,对禅茶馆进行了定义,围绕着茶馆"禅意"的呈现,提出了"六根共识"——即"眼、鼻、耳、舌、身、意"的全方位感受的室内设计方案,以期为禅茶馆的设计提供有益参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1.
长城茶文化植根于燕赵大地,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它既有河北"禅茶"文化的特点,同时又兼顾河北雄浑的长城特色,是二者的完美结合。情境体验作为传播方法,旨在激发人类的情感和体验,并产生强大的心理反应。这与长城茶文化存在内在的统一性。因此,将长城茶文化与情境体验相结合,既有利于开拓情境体验的广度和范畴,同时也有利于传播和传承长城茶文化。  相似文献   

12.
马晓俐 《茶叶科学》2012,32(6):559-564
目前文化界、茶学界等多个学科和领域都对“禅”、“禅茶”以及“禅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根据笔者对河南和浙江茶文化与经济等多方面的了解,加之近年来对佛学的学习,就灵隐寺和少林寺在茶事活动、禅茶文化传播、信众信仰、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做了调研,据此分析两寺在禅茶文化方面所作贡献的相同与差异,并作简要归纳与总结。  相似文献   

13.
卢仙阁 《福建茶叶》2016,(7):304-305
众所周知,茶的原产地是中国,四川、云南一带的山丘自古以来盛产茶。史料记载,早期日本没有茶树,茶是在唐朝时由最澄和尚带入日本,并首先从日本寺院发展起来的。同样日本茶文化也深受我国茶文化影响,然而如今的日本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有很大差异。通过将禅导入茶的精神世界,日本茶道成为日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日本的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本文从日本茶道的发展可以看出茶与禅紧密的关系和日本茶道的本质。通过日本茶道中的"和敬清寂"的禅意意境和"禅茶一味"、"一期一会"的精神境界,我们不难看出禅道思想在茶人精神世界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申田 《福建茶叶》2016,(11):302-303
北宋诗人黄庭坚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还是一位茶爱好者和佛教信仰者。其一生创作的诗词中,有许多关于茶的诗作,并且在创作的时候将佛教的禅宗思想与茶结合在一起,将宋朝的禅茶文化展露无遗。在《全宋诗》中,黄庭坚关于茶的诗作就有五十五首之多,本文将从黄庭坚的茶诗作品中略作分析,以此探究黄庭坚的禅茶思想。  相似文献   

15.
茶文化与禅宗,两者都是中华文化中成就最为突出、最具吸引力的方面。由于茶文化于北宋时期兴盛,佛门亦以茶饮传道,饮茶为佛门僧徒生活的一部分,"茶禅一味"由此产生。"茶禅一味",又称"禅茶一味",主要说明以茶悟禅,因禅悟心,茶心与禅心相印,而达于一种寂静的悟道之境。本文首先简要理清中国茶文化与禅宗文化的发展脉络,随后讨论"茶"与"禅"的融合,并在"茶禅一味"的语境下解读"茶""禅""一""味"之意义,最后指出"茶禅一味"所体现的中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李正旭 《福建茶叶》2016,(9):346-347
我国茶文化由来已久,是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文化,更蕴含着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的文化,制茶和饮茶是我国茶文化的核心部分。茶与禅的关系源远流长,茶禅一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中国风特色的文化,禅与茶,原是两种文化,但在各种的发展中互相融合,互相影响,两者结合形成的一种全新的禅茶文化。中国文化历来博大精深,茶文化与禅思想不仅是一种表面的形式,更是一种人生观的境界体现。本文就茶与禅之间的发展关系及带来的深远影响进行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7.
乔亮  辜静静 《福建茶叶》2016,(12):105-106
信阳是我国重要的名茶产区,茶文化源远流长、蕴意深刻,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风光,茶文化旅游开发潜力巨大。本文首先介绍了信阳茶文化旅游的资源现状,而后分析了其开发的优势与挑战,最后从茶俗文化、茶馆建设、禅茶文化和茶道茶艺四个方面提出了信阳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茶作为文化传播一项基本载体,又与文化积极融合。我国茶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我国茶文化中融合了儒家、佛教、道家的思想,独具特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在俄罗斯语言文化中,茶文化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发扬俄罗斯文化发挥着积极的效用。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在俄罗斯语言文化中茶文化的有效传播,这对于大力促进俄罗斯文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2014年初,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布局,并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了详细的要求。京津冀协同发展布局通过协同发展、联动发展机制,以合作共赢、优势互补、区域一体为原则,以实现京津冀三地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共同进步。河北正定打造北方禅茶文化,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本文尝试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角度入手,对河北正定打造北方禅茶文化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0.
茶与佛教     
茶文化与佛教文化虽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但却源远流长,息息相关。饮茶不但有助于身体健康,而且能够修身养性,净化心灵,“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佛教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对茶的利用、发展与传播以及茶文化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1历史名茶与佛教佛教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