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城乡交错带的土地开发利用加快,随之而来的是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城乡交错带的自然植被有利于增强城市的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是城市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同时,还为市民提供林产品和休闲场所等。但受城市化的影响,城乡交错带植被的组成、结构、动态等也改变了,严重限制了其综合效益的发挥。因此,深入研究城乡交错带植被存在的问题,寻找有效发挥其综合功能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海口市为研究区域,利用海口市2012年landsat数据以及海口市2012年统计年鉴,应用引力模型,选择人口密度、农业用地比重、建设用地比重、景观多样性4个指标构建城乡交错带边界界定的指标体系,基于公里网格展开分析,界定城乡交错带的边界。研究结果表明:(1)由城市核心区到外围腹地,引力值逐渐减少,引力值二次变化率存在断点。(2)海口市城乡交错带的内边界出现在距离城市中心10 km左右处,外边界的形状呈长心形,离中心点最远处出现在距离城市中心35 km的地方;城乡交错带外边界最北与海口市行政界线一致,最东到达了三江镇,南部更是涵盖了旧州镇大部分区域,西部到达了石山镇。城乡交错带空间范围的确定对促进海口市的城乡协调发展、制定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实现土地资源的科学、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城乡交错带景观生态规划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城乡交错带的产生、功能及景观生态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景观生态规划的一般原则、理论和步骤,探讨了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城乡交错带景观规划设计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研究川西亚高山林线交错带及上缘流石滩草甸和下缘冷杉林土壤8种细菌生理群数量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动态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细菌生理群数量均随土壤深度加深而降低;0~30cm土层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好气固氮菌、有机磷分解菌和好气纤维素分解菌数量表现为林线交错带下缘冷杉林上缘流石滩草甸,而氨化细菌、无机磷分解菌和厌气纤维素分解菌除上缘流石滩草甸最低外,林线交错带与下缘冷杉林无显著差异;氨化细菌、有机和无机磷分解菌是各植被土壤中的优势菌群,纤维素分解菌数量最低;在0~15cm土层,上缘流石滩草甸各菌群数量4月最低,6月最高,林线交错带及下缘冷杉林各菌群数量亦4月最低,厌气性的反硝化细菌与厌气纤维素分解菌6月最高,其余菌群均8月达最大值;而各植被底层土壤各细菌生理类群数量无明显时间动态规律;林线交错带及邻近植被细菌生理群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动态与土壤的立地条件、营养成分、水热条件变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河北坝上高原与冀北山地交错带森林群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坝上高原与冀北山地交错带(简称交错带),地处河北省北部承德市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隆化县、丰宁满族自治县和张家口市的沽源县、康保县、万全县、崇礼县、赤城县、张北县和尚义县境内,东西长约360~380 km,南北宽约100 km,总面积为45 726 km2。以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外貌和结构以及群落的环境特征为依据,按《中国植被》的植被分类系统,可将该地区的木本群落分为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2个植被类型及16群系。研究表明,交错带是华北地区森林最为丰富的区域,是京津地区的生态屏障,是华北最重要的物种基因库,应严格保护和科学利用。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采石废弃地植被恢复与植物景观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业资源管理》2013,(6):86-91
结合北京市采石废弃地植被恢复工程建设实际,对植被恢复的理念与原则、植物品种的选择搭配,以及植物景观空间的构建、色彩搭配、时空序列等内容进行研究,以期为北京市采石废弃地植被恢复与植物景观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对辽西植被恢复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运用恢复生态学、森林培育学以及近自然林业理论,提出了辽西地区植被恢复与保护模式,这些模式的应用为辽西地区植被恢复与保护,提高林草覆盖率,进一步加快辽西地区植被恢复进程,控制水土流失,改善辽西地区生态环境,构建辽西地区结构合理、功能稳定的植被体系提供了适宜的模式和营建技术。  相似文献   

8.
减量规划模式下城乡交错带绿地规划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介绍城乡交错带的概念和多重作用,探讨当前形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简述国外城乡交错带绿地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可借鉴的优点分别为"发展阶段成熟、功能演化多元""划定特定区域、方法弹性综合"和"法规体系健全、政策指引前瞻";文章纵观现阶段我国城乡交错带绿地规划与建设现状,分析出"规划管理精度较低""可依制度准则针对性不强"和"缺乏综合的评估和考量"的现存问题;最后从规划精度、管理过程和法规制定3方面探讨对今后规划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基岩海岸石质山体植被恢复与保护途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以平潭综合实验区为例,对海岸石质山体植被恢复状况进行了分析,运用恢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以及工程造林学等基本理论,提出了植被恢复与保护模式,这些模式的应用为植被恢复与保护,提高林草覆盖率,进一步加快植被恢复进程,改善生态环境,构建较为完善的实验区生态体系,提供了适宜的模式和营建技术。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野生植被的生态特点以及如何保护和利用野生植被。野生植被适应性强,生长稳定,生态功能强,能够增强森林的自肥能力和森林对病虫害的自控能力,为野生动物提供食源和栖息地,蕴藏着丰富的经济植物。保护措施:封山育林,加速野生植被的恢复;造林时利用造林地的原有植被;调整人工林密度,发展林下植被;天然林保护也是对野生植被最好的保护;野生植被在城乡绿化和美化中也应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南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国干热河谷主要分布于长江、红河、怒江和澜沧江等流域中、上游地区。该区域气候干热、植被稀少、土壤干旱瘠薄、水土流失严重, 是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 也是我国植被恢复和生态治理极为困难的区域。文中通过回顾其植被恢复历程, 对现有植被演变过程、植被恢复的途径与方法、植物逆境适应保护机制研究及其适宜树种筛选与引种、植被恢复与特色资源培育利用等进行系统比较分析, 总结了数十年来植被恢复研究与实践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阐述了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提出加速构建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安全屏障是实现干热河谷地区及其所在江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西南地区森林"双增"目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废弃石灰岩矿山植被恢复方法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废弃采石场的植被重建是废弃矿山植被恢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创造植物生长所需环境、改善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植物、重建植物群落等方面对废弃采石场的植被恢复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建群树种补植法以促进矿山植被恢复演替的进程,从而构建生态功能稳定的森林群落。  相似文献   

13.
该文比较分析了森林草原交错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和山杨、白桦天然林的物种组成,在区域地理差异方面,它们的科、属、种的数量从森林带至草甸草原区都是依次降低的;对不同植被带的森林物种多样性进行了比较分析,从森林带经森林草原交错带至草甸草原区,森林群落多样性指数依次降低,并不在森林草原交错带最大。在不同的环境梯度下植物生长型结构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无论是乔木、灌木、草本从森林带到草甸草原区也都呈现出依次降低的趋势,并且在每个植被带中垂直结构多样性也存在一定规律,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  相似文献   

14.
基于广州市森林的基本特征,对广州市森林在城乡和谐建设中的生态对策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广州市中心城区提升功能、城乡交错带完善结构、城市外围增加绿量、丰富色彩、保护屏障的空间策略和城乡和谐发展战略的“123456”工程。  相似文献   

15.
利用人工网捕等方法对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进行调查.共记录节肢动物15目77科326种,分属于昆虫纲、蛛形纲和多足纲,其中蜘蛛目、双翅目、同翅目、膜翅目个体数量分别占总数的10%以上,为该地区的优势类群.由森林向草原过渡的过程中,节肢动物的个体数、物种数、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随环境梯度变化而逐渐增多,至交错带森林-草甸区或草甸-草原区达到最大,到草原带降至最低.交错带具有最高的个体数、物种数和物种多样性,且显著高于两侧的森林带和草原带,表明大尺度森林草原交错带具有显著的边缘效应.不同植被地带问节肢动物群落的相似性均较低,表明不同植被地带间节肢动物的群落组成差异很大.森林带与森林-草甸区、草甸-草原区和草原带的相似性逐级减小,这说明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交错带、草原带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已与森林带发生明显分化,且分化越来越大.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森林斑块数、森林覆盖率是影响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的决定因素,森林斑块数、森林斑块平均面积、森林覆盖率是决定节肢动物个体数和物种数分布的重要因素.不同植被地带天敌个体数百分率为(0.363 1±0.041 6)%~(0.524 9±0.036 5)%,天敌物种在维护森林-草原交错带生态系统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为研究对象,就如何提高该区林木成活率及森林覆盖率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封山育林、人工促进森林植被恢复的途径,介绍了人工造林构建森林植被的技术措施,以期为今后的森林植被构建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已有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的重点、林业生产的需求以及不同立地小区主导因子的立地特征,选择适合的森林植被构建措施、造林树种和模式。  相似文献   

18.
城市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使城市外围的半城市化对于植被生态功能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为了解目前城乡结合部地带的植被生态功能,本文对城乡结合部过渡带的形成和植被特异性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了分析,并对城乡结合部地带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以贵州省普定县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模式的构建和应用效果为例,针对影响林业发展的障碍性因子,阐述了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按立地条件,提出了灌木林地、疏林地的封山育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以及荒山荒地和退耕还林地的人工造林的技术思路、主要技术措施和造林模式,并对所构建的植被恢复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0.
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理论与技术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植被恢复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首要工作。在回顾国内外植被恢复研究进展的基础上, 提出了植被恢复的理论基础, 总结了植被恢复技术措施, 包括植被恢复目标的确定、植被恢复的步骤与途径及其采用的技术方法, 最后探讨了植被恢复研究尚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