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8 毫秒
1.
近年来"农超对接"这种农产品销售模式被广泛应用,"农超对接"即农产品生产与超市销售对接,是一种减少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的重要手段。"农超对接"过程中农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一直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辽宁省"农超对接"信息平台的设计将辽宁省"农超对接"的各相关主体与物联网技术相融合,构建了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信息平台,可以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连锁超市、消费者等多方信息共享,推动辽宁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国内,"农超对接"作为农民销售产品的一种新型模式,已开始在发达城市进行实践。石家庄现有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有多种,可是存在一定的弊端。首先介绍了农超对接的内涵及其发展现状;其次,分析石家庄农产品流通的不足;最后,结合农超对接理论及我国关于农产品流通的宏观政策,探讨了推动石家庄农产品流通全面实现"农超对接"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农超对接”是指超市直接向农产品的生产者采购,或农产品生产者直接把自己生产的产品出售给超市.农超对接在国外是普遍采用的一种农产品生产销售模式,在国内是农民销售产品的一种新型模式,开始在发达城市进行农超对接的实践和探索.本研究介绍了石家庄市农超对接发展现状,分析了电子商务背景下农超对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石家庄市全面实现农超对接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艳梅 《湖北农业科学》2011,(17):3671-3673
"农超对接"模式是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发展史上的最新变革,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农超对接"模式在我国尚处于摸索试验阶段,为了有效实施"农超对接",就要充分发挥超市、合作社和政府三方面的作用。分析了"农超对接"的障碍,提出了发展"农超对接"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一、农超对接的概念简述"农超对接",是指农户与大型连锁超市、菜市场、便民店直接对接,通过签订鲜活农产品供应协议,组建物流配送中心,建立冷链运输系统、质量检验、检疫系统和品牌识别系统,直接向超市供应优质、鲜活农产品的新型农产品供应模式。"农超对接"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避免农民和合作社生产上的盲目性,稳定了农产品销售的渠道和价格,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在帮助农民增收的同时,还减少了农产品的流  相似文献   

6.
"农超对接"发展模式新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超对接"是农产品流通方式的变革和供应链条的优化,这项工作也是我国2010年"一号文件"中的工作重点之一.目前"农超对接"的开展主要采取超市+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模式单一、农民生产技术不够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其发展速度和范围.探索农民超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型消费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对接模式,对提高"农超...  相似文献   

7.
“农超对接”中越库配送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过高以及鲜活农产品流通环节中损失率过高等问题,提出了服务于"农超对接"的越库配送模式,并论述了越库配送模式在"农超对接"中的应用,为"农超对接"中的越库配送模式提供了流程设计、功能设计、技术设计以及效益分析。在"农超对接"中,配送企业以越库配送模式完成鲜活农产品的配送,不仅符合鲜活农产品及时配送的要求,降低了农产品流通成本,更节约了成本提高了配送效率。  相似文献   

8.
农超对接是为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和标准化、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继而为解决"三农"问题开辟的一条新的渠道。针对河北省"农超对接"发展中生产、流通和销售各环节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农超对接"是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新兴模式,该模式不仅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流通成本,而且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作为"农超对接"模式下的最大受益主体,往往在与超市对接的过程中产生供求矛盾,从而导致农民在生产技术、产品结构、产品加工和产品配送等多个层面上,呈现出力不从心的局面。基于此,本文以山东"农超对接"为例,考察农民在"农超对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对构建规范、合理的"农超对接"经营模式提出针对性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陕西省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推行"农超对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以及农产品投入不足等问题。"农超对接"是农产品供应链的主要模式之一,与传统模式相比,"农超对接"模式优势明显"。农超对接"高效实施的关键问题是要发挥超市、合作社和政府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国家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互联网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当前,网络营销平台能够扩大农产品销售、提高销量,有利于我国农业发展,提升农业现代化的水平。我国农业与互联网发展相对对其他行业的发展相对于比较落后,农产品网络营销属于农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以计算机应用为基础,当前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本文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了解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分析互联网时代下网络营销的构建模式。  相似文献   

12.
孙庆珍 《农业展望》2013,(12):34-38
供销合作社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合作组织,它一头连着生产,另一头连着销售,在实施农超对接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信息服务落后、相关人才匮乏及系统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和挑战,所以供销合作社应从建设发展农资连锁经营网络、指导农民实行标准化生产、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方面来进一步推进农超对接。  相似文献   

13.
从当前农超对接的主要发展模式入手,以河北省涿州市惠友三兴蔬菜园为农超对接典型案例,分析了惠友三兴蔬菜园实施农超对接的原因及其组织方式和运作机制,总结当地农超对接取得的成效和农超对接对当地农业转型的影响。此外,也剖析了当地农超对接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农超对接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科学合理地评价“农超对接”的绩效,对于提高“农超对接”的运行效率以及推进和深化“农超对接”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从供应链的角度构建了“农超对接”绩效的指标评价体系,结合对66个参与“农超对接”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调查数据,对河北省“农超对接”的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其绩效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的结论,并提出进一步提高绩效的对策建议,旨在为“农超对接”的绩效评价提供一定的思路,并为河北省“农超对接”的高效运作和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技术创新与电商平台赋能的推动下,"粉丝"消费成为重要的消费方式,国内农产品粉丝营销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窗口。在此背景下,针对当前农产品粉丝营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农产品粉丝营销三板斧—"SBES"策略,以实现农产品粉丝营销新突破,以期促进农产品销售。  相似文献   

16.
郑翠  张鸣峰 《北京农业》2011,(33):10-11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对促进我国农产品生产与销售,推动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分析了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电子商务的应用已经普及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等各个不同的领域,电子商务的发展中也产生了多种模式,在B2B、C2C等模式基础上,O2O模式应运而生并且迅速发展,O2O模式采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营销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了新的消费方式,也为农产品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农产品行业如果只聚焦于以往的单一销售渠道,将会逐渐落后于行业的发展,只有将线上渠道与线下渠道相融合运行O2O营销模式,实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对接,才能更加适应市场和当今时代的需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写作背景,叙述了农产品O2O模式的概念和特点,描述了农产品O2O模式发展的必要性和前景,而后客观地分析了农产品O2O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农产品如何发展O2O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为农产品O2O模式的发展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18.
网络营销在农产品销售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这样的一个农业大国,如何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缩短城乡差别等,使"三农"问题得以解决,农产品营销是一个关键.随着中国信息化不断的推进,网络营销的发展对于中国农产品来说,将带来许多机遇.本文研究了如何把网络营销运用到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和农产品的推销中去,以扩大农产品的销售.  相似文献   

19.
农产品品牌建设与开发,是农产品企业推进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开发、销售的重要途径。全面阐述了农产品品牌建设及其营销的内涵,论述了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必要性,对农产品品牌建设及其营销策略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着手进行了详细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科学构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运行机制及其营销策略,这为指导企业走向科学化的发展道路,为我国农业实现科学发展战略作出了创造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新零售契合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有效满足了消费升级的需求。我国农产品销售仍然以传统销售方式为主,新零售模式萌芽但受制于农产品特性、冷藏技术和消费者购物习惯而缺乏进一步发展的条件。本文从线上、线下和物流三方面分析新零售和农产品销售相结合的实现机制,线上可以通过微信群、小程序和直播平台吸引人流、展示商品质量;线下采用实体店可供顾客现场挑选;物流上,小农户依靠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对接信息并统一销售,直营农户通过网络平台扩大销售范围,最后提出结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