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河南省棉花气候适宜度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依据前人已有的研究结果,首先研究了影响河南省棉花生产的关键气候因子,并分别构建了光照时数、温度、降水量及三因子综合影响的适宜度函数。其次利用Q型分层聚类法对所选站点1960-2000年40年平均总适宜度进行分析,最终将其分为三类。同时按各站点的类别和邻近程度进行地域上的合并,得到三大类,七个区。发现以豫东北平原和伊洛河流域气候适宜度最高。最后对各区光、温、水三因子的适宜度分别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一季稻生长季气候适宜度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气候变化对水稻气候生态的影响,结合江苏省气候资源条件与一季稻的生育特性,建立了江苏省一季稻气候适宜度模型,并计算1970—2012年江苏省9个站点一季稻不同生育期的气候适宜度。结果表明:江苏省各地的温度适宜度普遍较高,降水适宜度普遍较低,降水量是限制江苏省一季稻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除温度适宜度整体呈增加趋势外,降水适宜度、日照适宜度、气候适宜度整体均呈下降趋势。江苏省一季稻气候适宜度可分为不同适宜程度区域,降水适宜度、温度适宜度、日照适宜度分区与实际降水量、温度、日照的分布特征大致一致。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河南省芝麻气候适宜度时空分布特点,指导芝麻生产布局,根据芝麻光温水需求规律,采用模糊数学方法,构建芝麻生长发育气候适宜度模型,并利用河南省15个气象监测站点1961—2019年逐日气象数据,计算芝麻温度、光照、降水适宜度和综合气候适宜度。结果表明,15个站点芝麻温度适宜度(0.938~0.956)>光照适宜度(0.568~0.657)>降水适宜度(0.492~0.595),综合气候适宜度为0.641~0.712。1961—2019年,河南省芝麻光照适宜度和综合气候适宜度呈显著下降趋势,每10 a分别下降0.032和0.012;温度适宜度和降水适宜度变化趋势不显著。光照、降水适宜度和综合气候适宜度从北往南逐渐降低,而温度适宜度从西北往东南逐渐增加。可见,河南省芝麻温度适宜度较高,热量资源丰富;光照适宜度随年份降低,光照资源逐渐不利于芝麻生长;降水适宜度较低,降水是限制河南芝麻生产的主要气象因子。在河南芝麻生产中,巩固豫东南驻马店、周口等芝麻传统产区的优势,扩大气候适宜度高值区域豫北、豫东的种植范围,同时完善排灌配套设施,对提高芝麻气候资源利用率,保证河南芝麻稳产增产具有...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河流域棉花种植气候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棉花种植的适应性展开研究,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法提取指标,采用权重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求得适宜度并进行分级,最后进行了塔里木河流域棉花种植适宜度划分。结果表明,塔里木河流域棉花种植适宜度划分与实际棉花产量地区分布一致,相关程度高。对棉花种植适宜性的研究,一定程度上为地区棉花种植业的发展提供了宏观上的指导和借鉴,促进了棉花种植业在整个塔里木河流域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5.
广东菜心周年种植温度适宜性及其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广东省86个气象站1961—2014年的逐日平均温度资料和2004—2014年逐日的广州本地菜心价格资料,建立菜心(Brassica parachinensis,BP)温度适宜度模型,采用气候倾向率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空间插值等方法,对广东各地不同季节菜心生长的温度适宜度进行分析和模拟。结果表明:(1)广东省菜心在冬季、春季生长温度适宜度都比较高,而夏季、秋季较低,影响菜心周年种植的关键问题是夏季、秋季"热害";(2)根据菜心生长温度适宜度与菜心相对气象价格的回归分析结果,将广东各地按不同季节划为3个类型:生长最适宜区,温度适宜度在0.90以上;适宜区,适宜度在0.60~0.90之间;不适宜区,适宜度在0.60以下;(3)年际变化上看夏季、秋季菜心生长的温度适宜度下降趋势显著,春季下降趋势不显著,冬季上升趋势显著;(4)根据各站点菜心生长温度适宜度变化,将广东地区划为3种类型:强下降型,倾向率小于-0.010;下降型,倾向率在-0.010~0之间;上升型,倾向率在0~0.010之间。研究结果可以为广东菜心生产应对气候变化、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科学调整菜心种植时空布局模式、实现菜心的周年均衡供应提供新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提高江淮一季稻的生产管理水平,减少气候变化对一季稻产量造成的损失,本研究利用江淮地区4个代表台站逐日气象数据和逐年产量数据,对气温、降水和光照的适宜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基于模糊数学的一季稻适宜度预报模型,并运用建立的一季稻气候适宜度模型对全生育期气候适宜度年际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适宜度波动最强;温度适宜度与气候适宜度波动均较小,且20世纪90年代以来振幅明显变小;从变化倾向来看,温度和降水适宜度分别以每10年0.007和0.014的速度升高,光照和综合气候适宜度以每10年0.002 7和0.000 8的速率降低;从不同发育期的年际变化来看,全生育期气候适宜度表现为先降后升,降水适宜度变化则表现为"降-升-降"。  相似文献   

7.
该文通过建立玉米气候适宜度模型,分析了绍兴市玉米气候适宜度的空间精细化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绍兴市玉米全生育期温度适宜度大于降水适宜度和日照适宜度;从1972年到2013年,春玉米温度适宜度增加,气候适宜度不变;夏玉米温度适宜度、日照适宜度和气候适宜度减小.春玉米气候适宜度空间变化较小,呈从西向东递增趋势.海拔400m以下丘陵平原地区夏玉米气候适宜度在0.45以上,海拔500m以上地区,夏玉米气候适宜度在0.35以下,不适宜种植.  相似文献   

8.
江西双季早稻气候适宜度小波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江西省12个水稻观测站逐日温度、光照、降水资料,运用Morlet小波函数,研究近50年来江西省双季早稻降水、温度、日照适宜度的年际变化特征和未来趋势,为早稻气候年景预测提供新方法,为水稻安全生产和粮食期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近50年来,江西省双季早稻降水适宜度较低,且近15年来表现得不稳定,年际变化幅度加大;温度、日照适宜度较高,且温度适宜度年际变化表现出阶段性的波动,而日照适宜度近35年的波动较前15年明显为小。研究还表明,降水适宜度存在准26年和准15年的周期振荡,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一个准7年周期,加大了降水适宜度波动,并使降水适宜度偏小的年份增多。温度适宜度的准26年周期和日照适宜度的准34年周期在整个分析的时间段内均表现得非常稳定,信号较强。预计,2011—2014年江西省双季早稻生长季降水、温度、日照适宜度将处于偏小期。  相似文献   

9.
1951-2010年南方晚稻气候适宜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引起作物气候适宜度,为了明确1951—2010年南方晚稻气候适宜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依据南方稻区196个站点的1951—2010年逐日气象数据和作物生育期数据,采用现有的气候适宜度评估模型,分1951—1980年、1981—2010年2个时段对南方稻区晚稻生育期内气候适宜度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方稻区晚稻气候适宜度呈下降趋势,且1981年以后下降趋势较为明显;其中,研究区内晚稻的温度适宜度总体呈增加趋势,而降水适宜度则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光照适宜度则总体呈显著的下降趋势。晚稻气候适宜度、光照适宜度及温度适宜度皆呈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空间分布特征,降水适宜度空间分布特征不明显。从生育期来看,晚稻抽穗开花期的温度、降水适宜度均较低,为此,晚稻抽穗开花期应注意温度与水分的管理。文章的结果可为南方晚稻的田间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模糊数学的甘肃陇南地区农作物气候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小麦、玉米、大豆、棉花4种农作物在陇南山区的气候适宜种植程度,对该区种植业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方法】以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温度和降水量为基础,运用模糊数学中隶属函数的方法对该区气候因子(温度、降水)进行数理转化,计算各种农作物生育全过程的温度适宜度(ST(Tt))、降水适宜度(SR(Rt))、水温综合适宜度(Isr),以探求农作物生长发育的气候适宜度,最后通过ArcGis的空间技术对该区4种农作物气候适宜度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小麦、玉米、大豆在试区的气候适宜度(ST(Tt)、SR(Rt)、Isr)较高;棉花的气候适宜度较低,并且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小麦和棉花的主要影响因子分别是降水和温度;玉米的ST(Tt)和SR(Rt)除了西和、礼县和文县较低外,其他区域均较高,其Isr在空间上呈现四周高中间较低的分布态势;大豆是本区域最适宜种植的作物,但其Isr也存在差别,表现为徽县最高,文县相对最低,呈现出西北-东高,西南-北低的分布状况。【结论】从自然的角度(温度和降水)来看,4种农作物中,小麦、玉米、大豆在陇南地区可大面积种植,但需注意在小麦生长的后3阶段进行适量的人工灌溉;棉花除了徽县盆地和南部的文县和西北的宕昌县能进行小规模种植外,其他的大部分区域均不适宜种植。  相似文献   

11.
2008年山东省棉花主要病害的调查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倒置“w”九点取样法调查2008年山东省棉花主要病害发生危害情况,结果表明,受播种期间低温多雨影响,2008年山东省棉花苗病普遍发生和危害较重;棉花枯萎病普遍发生,但病情指数大部分在10%以下,危害不重;棉花黄萎病普遍发生,且危害较重,病株率为4.26%~96.7%,病情指数为2.66%~76.7%;棉花红叶茎枯病在山东发生相对较轻,且主要发生在鲁北地区。结合发病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中值检测方法研究近45年山东极端冷暖天气气候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苑文华  张玉洁  王佳刚  赵勇  慈航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554-1558,1694
利用山东省90个气象观测站逐日气温资料,采用中值和Hampel提出的一种新的极端事件检测方法,检测并分析了山东极端冷暖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极端高温日数无显著变化,极端暖日数趋于上升;极端冷事件显著减少,具有明显的年代变化特征,20世纪60年代为极端冷(暖)事件的高发期,70~80年代中期均有所减少;90年代中期以后为极端暖事件高发期,而极端冷事件急剧减少。在空间分布上,山东省大部分地区极端冷事件趋于减少,而极端暖事件发生频率的变化则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增加、鲁西南和鲁西北减少的径向分布特征。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球明显变暖背景下,山东省极端暖事件的线性变化正趋势范围明显变大,大部分地区的极端低温日数的变化趋于平缓,极端冷日数仍以迅速减少为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13.
山东等北方地区小麦秸秆资源丰富,为草菇栽培生产实现“南菇北移”提供了原料保证,但由于气候等因素所致,草菇产量普遍低而不稳。研究表明,基料有效积温与草菇生物转化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效应,而某些辅料的添加组合,也通过改变基料积温对产量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的中国县域棉花生产空间分布与变异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 1990和 1999年中国县域棉花生产状况及 2年间的差异进行处理 ,建立基于GIS的棉花生产空间信息系统 ,分析棉花生产的空间分布差异并进行地图表达。结果表明 ,1990年中国棉花生产以山东西北部和西南部为中心 ,黄淮海地区、江苏沿海、南襄盆地和江汉平原是重要的产棉区 ;1999年中国棉花生产重心已转移到新疆 ,东部地区的河南及其南部相临地区仍是重要产区。 1999年与 1990年棉花生产相比 ,变异最大的是新疆棉花生产的崛起和山东、河北棉花生产的萎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棉花生产空间分布还会出现调整以适应需要。  相似文献   

15.
山东生态条件下纯作春棉的适宜密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常规抗虫棉鲁棉研28号为材料,在山东广饶、夏津和冠县三地大田条件下纯作种植,研究了不同密度(3.00~9.00株/m2)下的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纯作抗虫棉产量、产量构成以及熟相均有显著的影响,对经济产量的调控效应三个试验点大致相同,都随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即低密度(3.00株/m2)和高密度(9.00株/m2)处理的产量低,中高密度(4.50~7.50株/m2)的产量较高。三个点平均,6.00株/m2密度处理的籽棉和皮棉产量与4.50株/m2处理相当,但比3.00株/m2分别增产10.1%和12.0%,比9.00株/m2处理分别增产22.3%和22.8%。提高密度能提高单位面积的生物产量和单位面积铃数,但可显著降低棉柴比、铃重和早熟性。密度偏高和偏低都不能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和协调的产量结构,山东春棉纯作条件下适宜种植密度为4.50~6.00株/m2。  相似文献   

16.
田俊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485-17488
选取江西省12个水稻观测站1960~2010年逐日气象数据,利用Morlet小波函数分析了近51年来江西省双季晚稻降水、温度和日照适宜度的变化特征和趋势。结果表明:降水适宜度低,温度和日照适宜度较高,说明在晚稻生长季内,自然降水偏少是江西省晚稻产量形成的主要限制因素,温度和日照一般能满足晚稻的生长发育,但需要注意的是,日照适宜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且下降趋势比较显著,尤其是20世纪70、90年代。降水适宜度存在准11、22年的周期振荡,它们具有全域性,近期信号加强;温度适宜度最明显周期是准17、7年;日照适宜度最显著周期为准26年。预计2010年以后的一段时间内降水适宜度总体仍然偏低,一直持续到2015年;温度适宜度在2012~2021年将趋于常年或处于偏弱期;日照适宜度在接下来7年内将处于偏强期。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发展高效棉业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山东省棉业的现状,面临挑战和发展机理,提出了棉花品种的专化选育,区域化种植,模式化栽培和产业化加工与利用是山东省发展高效棉业的必由之路。阐述了以粮棉双增型、增值效益型和绿色环保型棉花品种作主体,推动山东省植棉业产业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王业宏  高慧君  张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062-9063,9076
[目的]研究山东省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方法]以秋季或春季日最低地面温度≤0℃作为霜冻指标,利用1961~2008年山东省67个气象监测站的逐日地面最低温度资料,采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对山东省初、终霜日期和无霜期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近48年来,山东省的初、终霜日和无霜期的气候特征具有明显地域差异。初、终霜日和无霜期的极差均为标准差的3倍以上,说明初、终霜日和无霜期离散程度均较大。近48年山东省平均初霜日以1.99 d/10a的速率推迟,终霜日以1.46 d/10a的速率提早,初霜日推迟幅度比终霜日提早幅度大;无霜期以3.42 d/10a的速率延长。从年代际变化来看,初霜日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明显推迟,终霜日90年代之后明显提早,无霜期是90年代开始明显延长。[结论]该研究为霜冻灾害的预测预防和农作物结构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棉花种植空间分布呈现出由南向北,向西北的新疆迁移的现象。本文以湖北、山东和新疆3个棉花主产省为分析对象,从比较利益的角度,对我国棉花主产省棉花种植布局变化的原因进行剖析。本文的结论是,尽管上述3省农户在种植决策时对经济效益考虑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比较利益变化是造成我国棉花主产省种植布局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