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马铃薯》2017,(1):45-53
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最具毁灭性的病害,生理小种是晚疫病菌重要的表现型之一,其组成与变异直接关系到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流行。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中国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多样性及生理小种毒力基因的复杂性,并指出了目前中国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研究存在的问题,为今后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利用11个含有不同单显性(R1、R2、R3、R4、R5、R6、R7、R8、R9、R10、R11)抗马铃薯晚疫病的鉴别寄主,对云南省会泽县村同一发病田块前、中、后期3个群体的马铃薯晚疫病菌59、158和75个菌株进行毒性频率和小种鉴定,分别鉴定出31、60和30个小种,大部分小种只检测到一次,其中优势小种为超级小种(含有11个毒性基因的晚疫病菌),占整个群体的53.33%;随着发病时间的推移,优势小种频率、小种复杂度呈上升趋势,但小种多样性呈降低趋势,在马铃薯生育期间除了avr4外,其它毒性基因的频率未发生显著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云南省马铃薯晚疫病菌小种演化速度快,小种结构复杂,在该地区种植起源于Solanum demission的R1~R11抗性基因存在较高的失效风险.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部分马铃薯产区晚疫病菌抗药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严重危害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在马铃薯晚疫病的化学防治过程中,几乎所有马铃薯主产区都有马铃薯晚疫病菌抗药性的报道。对云南省马铃薯主产区晚疫病菌抗药性进行检测,明确云南省马铃薯产区晚疫病菌的抗药性情况。通过抑菌试验检测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银法利和大生M-45的抗性,测定来自云南省5个马铃薯产区的53个菌株。结果表明,中甸、丽江、剑川、石林和小哨未发现对甲霜灵、银法利和大生M-45的抗性马铃薯晚疫病菌,上述药剂仍可以有效防治马铃薯晚疫病。  相似文献   

4.
<正>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生理小种纷繁复杂,许多垂直抗性品种由于新小种的产生,而使其抗病性丧失殆尽,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我们利用抗病品种来防病.小种的问题历来是植物病理学家所关注的问题.了解马铃薯产区晚疫病菌小种的发生、组成及变化规律,对研究晚疫菌和马铃薯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有针对性的引进、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更好地发挥抗病品种的作用是必要的.恩施地区的气候特点在西南山区具有代表性,本地是晚疫病的重病区.本工作对该地区的晚疫病菌生理小种做了调查,并进行了鉴定.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菌交配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引起的晚疫病是目前危害马铃薯生产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明确A2交配型在黑龙江省的存在与否,对晚疫病防治策略的制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将采自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嫩江、讷河、克山、海伦、绥棱、绥化、巴彦、呼兰、哈尔滨、双城、林口、望奎的马铃薯晚疫病样品进行分离纯化得到124个菌株,通过对峙培养鉴定方法进行交配型测定,结果显示:124个菌株中未发现A2交配型菌株,表明黑龙江省未出现马铃薯晚疫病A2交配型。  相似文献   

6.
由致病疫霉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主要侵染马铃薯的块茎和茎叶。多年来,中国多个地区都遭受了严重的晚疫病害,极大影响了中国马铃薯产量和品质。为此,寻求行之有效的晚疫病防治措施至关重要。目前,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控,但是各项防控措施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这些防控措施的优缺点及最近发展进行综述分析认为,化学防治成效快,但成本高、污染环境,不科学施用容易导致药剂失效;生物防治具有成本低、绿色无污染、应用范围广泛等优点,但其有效性也会随外界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及病原菌的演化而改变;农业防控措施尤其是抗性品种的选育和使用,仍然是控制马铃薯晚疫病最经济、有效、环保的手段,但其对晚疫病的防控效果也会随病原菌的不断演化而丧失。建议在进化(达尔文)植物病理学的框架下,根据致病疫霉菌的致病性和马铃薯抗病性的互作特点,综合使用各种有效的方法,以实现马铃薯晚疫病防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应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抗晚疫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晚疫病是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马铃薯的毁灭性病害,严重威胁着马铃薯的生产。因此研究马铃薯抗晚疫病菌机制对于控制马铃薯病害尤为重要。本文从马铃薯的细胞结构、防御酶系、活性氧的变化以及介入马铃薯抗性的各种信号分子等几个方面叙述了近几年来马铃薯抗晚疫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生理小种的类型与分布状况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通过对黑龙江省5个地区12个县市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鉴定出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有14种类型,分别为0号、1号、2号、3号、4号、5号、7号、9号、11号、1 2号、2 3号、2 4号、3 4号、1 2 3 4号,其中分布最为普遍是0号、4号和11号生理小种。与60年代相比,新出现的有10个小种:3号、5号、7号、9号、11号、1 2号 2 3号、2 4号、3 4号和1 2 3 4号。  相似文献   

9.
2007~2016年在河北各地采集玉米小斑病标样,对分离出的356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在鉴定的年度范围内,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C小种、S生理型、O小种的分离频率在年度间存有差异,O小种的平均分离频率94.94%,是河北省玉米小斑病菌的优势小种;O小种对主栽品种郑单958和自交系C103的致病力呈下降趋势,在C103上致病力下降幅度小于郑单958。对河北省石家庄、保定、衡水、沧州邯郸、邢台采集的45株菌株进行ITS序列分析构建UPGMA进化树,分析表明,河北省内玉米小斑病菌株的遗传进化与地域有一定关系,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生理小种监测及主栽品种抗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明确黑龙江省不同地区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出现频率及类型,采用自行筛选的鉴别寄主对采自17个不同大豆产区的30份灰斑病菌进行生理小种监测鉴定.已鉴定出7个生理小种(1号、4号、6号、7号、8号、9号、11号)和4个未知生理小种.结果表明:1号生理小种仍是优势小种,出现频率为39%,较2006年下降了9%;其次是7号生理小种,出现频率为28%,较2006年上升了7%.对黑龙江省56份主栽品种进行抗病性鉴定,鉴定出高抗品种4个,垦丰16号、垦丰18号、绥农22号、绥农25号,抗病品种14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