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农村科技》2011,(Z1):74-77
中国的集约农业,终究会使农民把非农业活动的资金与劳力,转化为专业货品的生产,让农民在农业收入之外,享有可观比例的农舍工业的收入。本文讨论的主题是汉代的农业,尤注目于集约精耕与人口增殖的关系。精耕制与以销售为部分目的的农户经营,由汉代以至近世,始终是中国农业经济的特色。兹先由汉代政府对农业的政策开始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的主题是汉代的农业,尤注目于集约精耕与人口增殖的关系.精耕制与以销售为部分目的的农户经营,由汉代以至近世,始终是中国农业经济的特色.兹先由汉代政府对农业的政策开始讨论.秦统一中国,废封建,行郡县,诸子不复分封.由此,秦天子以下,天下莫非齐民,中间的只有代表皇权的守令,皇帝与臣民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这也可说是韩非子理想的实现,使强宗大族不复能专垄断赋役所自出的人力资源.《韩非子》:“悉租税,专民力,所以备难充仓府也,而士卒之逃事伏匿,附托有威之门,以避徭赋而上不得者万数.”  相似文献   

3.
汉初,社会秩序得以重建,大量劳动力回归土地,一方面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人口压力。为解决人口与耕地面积增长速度不平衡的问题,汉代农业由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向劳动力密集型的精耕农业发展,同时从单一的生产方式转向多样化经营。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科技》2011,(9):79-79
库蔬菜农药残留问题的调查与对策汉代的精耕农业与市场经济中国芦荟产业代表团访问委内瑞拉拉索芦荟原产于非洲,现在广泛种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加利福尼亚州和佛罗里达州。由于芦荟不能耐受寒冷的环境,因此,在俄克拉荷马州专门为芦荟建立了温室,以促进其生长。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研究了农业生产与汉代乡里基层社会治安秩序之间的关系及影响,讨论了汉代乡里基层社会在发展农业生产上所采取的各种制度与措施,希望在农业生产与社会治安的问题上做些有益的探讨,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研究了农业生产与汉代乡里基层社会治安秩序之间的关系及影响,讨论了汉代乡里基层社会在发展农业生产上所采取的各种制度与措施,希望在农业生产与社会治安的问题上做些有益的探讨,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精耕”优良传统与土壤耕作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五千年农耕史,以“精耕细作”著称于世的中国农业优良传统中的“精耕”的实质是什么?阐述其实质的理论又是什么?近代的平翻耕法,现代的免耕法,对中国的“精耕”到底有什么影响?我国的土壤耕作现代化与“精耕”有什么联系?根据我们二十余年的研究结果、分析、探讨如下。错误与不当之处,敬请有关学者专家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自上古神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以来,农具的发展反映了当时农学和农业生产水平;至汉代,区种法下的精耕技术发展,古代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极大提升;至现代,农业机械的发明和使用,农业进入机械替代人畜力的机械化生产阶段,并逐步从机械化向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农业机械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9.
最近徐超云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中国汉代农业进步与人口增长密切相关。徐文采纳了与马尔萨斯观点截然相反的 Boserup 人口理论,论证了汉代农业技术的进步。他认为,这些成就早在汉代以前就已存在,只是在进入汉朝以后,当人口增长对政府形成强大压力的时候,官方才发起了广泛采用农业新技术的运动。徐氏这种见解是可以令人信服的。本文拟更详尽地讨论汉初农业经营方式如何在已经局部发展的基础上,经由汉政府推动从而在更大范围内成功地获得普及。不过,徐氏还有如下见解:他设想历经四百年统治的汉王朝时期,个体农业生产方式始  相似文献   

10.
李峰 《江西农业学报》2008,20(2):156-161
河内是汉代农业发展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农业生产得以持续发展。本文仅就汉代河内郡农业环境、农业政策、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种植业和多种经营特征等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世界农业文明发源地之一,中国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创造了包括汉代画像砖石在内的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艺术.而对汉代画像砖石中农业图像的独特艺术价值至今尚无人专题论及.汉代画像砖石中的远古先民农业生产与生活的鲜活图象其造型剔具匠心,是我国传统艺术之瑰宝,蕴涵了独特而深刻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2.
魏崴 《农业考古》2019,(1):62-67
汉代的四川是一个农业发达的富庶丰饶之地,人口稠密,与外界商贸交流频繁。蜀之成都在东汉时期就已是闻名于世的商业大都会。汉代画像砖上的市肆图和农耕图,对了解汉代四川商品交易市场的繁荣情景及其背后农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河南武陟南东陶遗址东区2023年度发掘中采集的晚商至汉代浮选样品鉴定分析显示,晚商时期先民的粮食作物组合为粟、黍、大豆,作物构成状况指向了粟作在先民农业生产中的主导地位,与中原其他晚商时期植物考古记录具有一定相似性;东周至汉代的考古记录中,以粟、黍为代表的粟作农业仍是先民生业的组成。南东陶遗址的浮选结果为豫西北地区商代至汉代农业结构的探研提供了证据,随着发掘与研究的深入,对这一区域不同时期先民农业经济与生业系统的认识将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14.
汉代文字瓦当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是属于一定历史范畴的艺术,文字瓦当中出现农业吉语正是当时社会中重农思想及实践的反映,从一个侧面映射出汉代社会状况及农业生产习俗,这对于今天的汉代农史研究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与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作物栽培技术的回顾与现状我国是个农业古国,伴随着农业发展的悠久历史,作物栽培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远在中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了“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生产,形成了原始的栽培技术;到公元前8000年左右,人类已有选择地栽培小麦、粟、季等农作物,人类的作物栽培技术已由原来简单盲目表象为定向栽培;龙山文化时期(距今5000年)出现了犁耕,春秋时期则逐渐由牛耕代替了人拉犁,青铜器(商代)工具和铁犁(秦汉)的出现进一步推进了栽培技术的进步;同时由于水利灌溉设施的发展,古代栽培技术从原始的粗放耕作逐步过渡到了原始精耕细…  相似文献   

16.
连机水碓是我国古代发明的重要水利粮食加工工具,据文献记载出现于晋代。中国农业博物馆馆藏明器绿釉陶碓房反映了最早的连机水碓样式,文物时代定为汉代。本文从有关水碓、连机水碓的文献引证和考古发现两方面,梳理了水碓及连机水碓的发明史,考证了中国农业博物馆馆藏明器绿釉陶碓房的出土年代,将其由汉代改订为西晋。  相似文献   

17.
信息农业,又称精细农业.就是将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与农学、农业工程技术集成,应用于"高产、优质、高效"现代农业的精耕自作技术.其核心就是用高科技对影响农作物生长变化因素进行精确管理.3S技术,指的是对地观测的三种空间高新技术系统,即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还包括应用现代通讯技术,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实现实时数据传输与通讯,使3S技术有机地集成起来.  相似文献   

18.
从东北地区出土的战国两汉铁器看汉代东北农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王朝为了稳定和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在西汉初年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劳动人民争得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能够辛勤地从事农业生产,使一度衰退了的社会经济又很快恢复和发展起来。尤其在“文景之治”以后,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封建的汉王朝开始呈现出繁荣景象。中原的汉人在燕、秦、汉时大量移入东北,同时把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到了东北。从东北地区特别是汉代郡县所辖的地域,出土的铁器农业生产工具,就能反映出汉代东北农业生产的发展情况。研究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农业发展情况,主要是研究那个时期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何。看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必须与当时的生产关系联系起来进行探讨。可是要探讨汉代东北的农业发展,很难在史籍上找到有关东北地区生产关系的记载。因此,我们不得不更多地借助于地下出土的铁制农业生产工具等遗物来探讨汉代东北农业的发展,以及汉人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对兄弟部族与部落的推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汉代稻作遗存和稻作农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兴林 《农业考古》2005,(1):197-200
汉代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汉代农业考古资料的出土一直伴随着今天田野考古工作的开展,是田野考古资料中的大宗。单就水稻来说,其种植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社会地位上升等等,都有充分的考占资料来说明。出土材料无疑对深化汉代稻作的研究发挥了重大作用,本文仅就汉代稻作考占资料的出土情况作一初步梳理,对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值得注意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以及汉代稻作的专用农具提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史晓雷 《农业考古》2015,(1):193-196
通过分析香港文化博物馆收藏的汉代"绿釉舂米坊模型"以及中国农业博物馆征集的汉代"绿釉陶作坊(模型)",认为这两件明器是我国汉代水碓的考古学证据,表明我国汉代已经出现了较复杂的连机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