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当麦田50%以上的小麦植株主茎基部第1节伸出地面2厘米时,叫拔节期.此时幼穗分化进入小花分化期、雌雄蕊分化期和药隔期.拔节期施肥浇水能显著减少不孕小穗和不孕小花数;旗叶露尖(药隔期)时施肥浇水不会引起贪青晚熟和倒伏;拔节肥水还能促进旗叶增大,延长上部叶的功能期,有利于籽粒的形成和灌浆;对提高成穗也有一定的作用;还能促进穗下节间伸长加粗,有利于穗的发育.一般拔节期的肥水能增产20%~30%,中低产田能增产50%左右.可见加强拔节期管理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玉米穗期是玉米一生中吸收养分最快、最多的时期,是雌雄穗小穗、小花分化的盛期,是决定果穗大小、籽粒多少的关键时期,也是玉米追肥的主要时期。重施穗肥能促进植株上部节间伸长,叶面积增大,延长叶片的功能期,提高光合效率,保证雌穗小穗、小花分化良好,为后期籽粒灌浆饱满和增加粒重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穗肥应在雌穗小花分化开始时追施为好。在正常情况下,这一时期植株的叶片数早熟品种展开叶为8~9片,可见叶12~15片;中熟品种,展开叶10~11片,可见叶14~17片;晚熟品种,展开叶12~13片,可见叶16~19片,此时即是追施穗肥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3.
《农村实用科技》2006,(3):16-16
小麦拔节肥水能促使第5节间(穗下节间)伸长,穗下节间长而粗的,穗头一般较大。拔节肥对旗叶略有增大作用,并能延长旗叶和其他叶片的功能期,有利于小花的分化发育和子粒形成与灌浆,显著减少不孕小穗数和不孕小花数,是提高成穗率和穗粒数的关键肥。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不同时期对小麦进行覆膜处理与小穗小花分化之间的关系,对幼穗雌雄蕊分化期及药隔期进行覆膜处理,对幼穗分化进程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在雌雄蕊分化期及药隔期覆膜可减慢幼穗小花分化速率,达到小花数最大值的时间延迟,且小花最大值数减小。在雌雄蕊分化期及药隔期覆膜,由于膜内温度过高,使得小花分化历时天数缩短,对小花的分化和发育造成了不利影响,致使小花数最大值减小。同时,在自然状态下生长的小麦,药隔期的持续时间最长,二棱期及雌雄蕊分化期持续时间最短。  相似文献   

5.
对二棱、四棱、六棱大麦7个品种多年观察表明,各品种于二叶期幼穗开始分化,二棱期以后叶龄与幼穗分化的对应关系不够稳定,雌雄蕊分化期开始后最后三个叶龄期与幼穗分化的对应关系比较稳定。各品种在适期播种情况下,基部第一节间伸长时幼穗正处内外颖分化期,第二节间伸长时幼穗为雌雄蕊分化期,第三节间伸长时幼穗为药隔期,第五节间伸长时幼穗为四分体期。幼穗分化进程与幼穗长度的对应关系也较稳定。  相似文献   

6.
 大麦幼穗分化进程与植株外部形态关系密切,1997年对5个大麦品种(品系)、不同播期的幼穗分化与叶龄、叶龄余数和叶枕距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不同播期幼穗分化各阶段的叶龄基本一致,不同品种同一播期幼穗分化各阶段的叶龄有明显差异,弱春性品种主茎总叶数较多,幼穗分化起步迟,进程慢,春性品种主茎叶数较少,幼穗分化起步早,进程快。应用叶龄、叶龄余数和叶枕距等指标来判断幼穗分化各阶段,对于采取相应的栽培技术措施、促进小穗分化和小花发育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小麦穗粒数的多少受小穗数、分化的小花数、小花结实率决定的。穗粒数的形成:穗分化形成总小花数→总小花数在短期内迅速退化一部分,剩余部分的可育小花→可育小花接受花粉进行萌发形成幼胚→形成的幼胚进行灌浆形成籽粒。本文主要总结了小麦小花分化及退化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营养调节。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9年平罗县春小麦全生育期观测资料和地面气象观测要素资料,分析了春小麦生长状况和生育期气象条件,结合各生育期对气象条件的生理需求,评估了2019年平罗县春小麦生长季内气候条件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2019年春小麦幼穗分化期气温偏高,日照、降水偏少,不利于形成大穗;灌浆期气温偏低、日照偏少,加上连阴雨天气造成春小麦灌浆不充分,使得收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明显降低,造成减产。  相似文献   

9.
(续第5期第37页)2.环境条件对玉米籽粒生长发育的影响①温度。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籽粒形成期的长短。据研究,平均气温在23℃以上时籽粒形成一般只需12~14天,而平均气温在18℃以下时则需17天以上。玉米适宜的灌浆温度是20~24℃。②水分。开花前至籽粒形成期缺水会引起小花和籽粒败育,进而引起每穗粒数减少;乳熟期至蜡熟期缺水则会导致千粒重下降。但水分过多会影响穗分化和籽粒灌浆。在籽粒生长发育期间,  相似文献   

10.
小麦幼穗内源激素含量与小花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不同群体条件下,测定小麦幼穗发育过程中生长素(IAA)、赤霉素(GA3)、玉米素核苷(ZR)、异戊烯基腺苷(iPA)和脱落酸(ABA)含量的变化动态,分析小麦幼穗内源激素含量与小花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单棱期幼穗中较高含量的GA3有利于小穗的分化;雌雄蕊原基分化期幼穗中高含量的ZR和iPA,小花分化数多,较高含量的ZR和iPA有利于小花分化。而孕穗期高含量的ABA,可孕小花数少,ZR/IAA、iPA/ABA比值与可孕小花数相关密切,较低含量的IAA、ABA有利于提高小花的育性。  相似文献   

11.
探讨不同稀释倍数植物生命素对冬小麦生长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生育期喷施不同稀释倍数生命素均可提高千粒质量、理论产量、有效小穗数、开花期及花后20 d旗叶的SPAD值;且喷施500倍液的生命素可提高小麦千粒质量1 g以上,提高小麦产量7%左右。  相似文献   

12.
冻害胁迫对小麦叶片抗寒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大田冬季冻害条件下,幼穗发育不同阶段的小麦叶片内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脯氨酸(Pro)、抗坏血酸(ASA)和谷胱甘肽(GSH)等抗寒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冻害胁迫期间,植株幼穗发育进程快(播期较早)、且受冻害较重的豫麦34号和郑麦9023叶片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抗坏血酸含量均显著低于幼穗发育进程慢(播期较晚)、受冻害较轻的品种豫农949和偃展4110,表明其适宜作为胁迫过程中小麦抗冻性的鉴定指标。冻害胁迫期间,4个小麦品种不同幼穗发育植株的叶片内脯氨酸和谷胱甘肽含量均比寒流来临之前增幅大,幼穗发育进程快且受冻害较重的豫麦34号和郑麦9023品种,这2种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幼穗发育进程慢、受冻较轻的豫农949和偃展4110,推测这2种物质不宜作为小麦抗冻性的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豫南小麦当家品种鄂恩一号和种植多年的7023的对比观察,找出二者在生育规律上的差异,进而分析在栽培措施上的异同。与7023相比,鄂恩一号出叶速度快,容易形成壮苗;抽穗后绿叶保持时间较长,有利后期光合作用;年前分蘖数比例大,总分蘖及成穗数没有7023多;幼穗分化开始早,进程快,小穗数及穗粒数比较少;开花早,灌浆时间长,灌浆强度大,子粒大,千粒重高。基于这些特点,提出了十月下旬播种,三叶期、药隔形成期追肥,四分子期根外喷肥,加强后期管理等针对该品种特性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4.
分析小麦T 型雄性不育系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小麦灌浆中后期降水可显著增加不育系种子的霉粒率和穗发芽率,从而降低了种子发芽率;不同不育系对降水的反应差异显著,粉质不育系种子的相对皱缩度、霉粒率与穗发芽率之和均显著高于半角质和角质不育系;在灌浆中后期降水年份,蜡熟期收获不育系可显著降低种子霉粒率和穗发芽率,而不会降低产种量。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于小麦穗期用不同浓度叶面宝喷施叶片,通过测定生理指标和产量,结果表明100PPM叶面宝可显著增加叶片内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使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增强,灌浆时间延长,千粒重提高。单产比对照增加17.44%。小麦穗期喷施叶面宝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16.
胡国强  李晓凤  王长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2,(18):9748-9750,9837
麦长管蚜又称小麦长管蚜,是同翅目蚜科长管蚜属的昆虫,主要为害小麦、大麦、燕麦、莜麦等作物。麦长管蚜分布于亚洲、东非、欧洲、北美等地区,1年可发生10~20代以上,以无翅孤雌胎生雌蚜繁殖为主,有翅孤雌胎生雌蚜迁飞扩散。一般以成、若蚜为害植株,在茎、叶和穗部取食。叶片被害处呈浅黄色斑点,严重时造成黄叶、卷叶,甚至整株枯死;穗部受害,造成麦粒干瘪,小麦千粒重下降及严重减产。另外,麦长管蚜还可传播小麦病毒病。对麦长管蚜的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关键时期采用药剂防治,注意选择农药品种,严格掌握施药技术,减少对天敌的杀伤。非小麦黄矮病流行区,重点抓小麦穗期防治;小麦黄矮病流行区,除进行穗期防治外,还应抓好苗期防治。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在晚播(10月21日播种)条件下,不同冬小麦品种籽粒灌浆进程模型及灌浆特性与粒重、籽粒含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晚播小麦灌浆期间籽粒子物质积累以logistic曲线递增,灌浆速度的变化为单峰曲线,籽粒含水量呈直线下降.晚播小麦的灌浆速度上升快、下降早、峰值高、时间短,灌浆中后期的油浆速度与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在生产中应采取适当的栽培措施,提高其灌浆速度,特别是促进中后期的灌浆速度以及注意选用灌浆速度快,尤其是中后期灌浆速度快的品种.  相似文献   

18.
在自然病田对42个小麦品种(系)的调查结果表明,小麦成株期叶部对雪腐格氏霉(Gerlachia nivalis)的抗性有明显差异,茎秆高,叶片窄而挺直的品种比较抗病.小区人工喷雾接种和单株小穗接种的试验证明,小麦穗部对雪腐格氏霉具有抗侵入和抗扩展性能,小穗排列紧密,颖壳内合的品种较抗侵入。  相似文献   

19.
氮素追肥后移对小麦籽粒产量和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用4个小麦品种,研究了高产水平下氮素追肥后移对小麦群体结构、籽粒产量和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在基肥量相同的情况下,每公顷追施氮素150kg,追肥由越冬至返青期(N1),延迟到返青至拔节期(N2)和拔节至孕穗期增加籽粒产量的作用,其效果N3处理优于N2处理。  相似文献   

20.
韩勇  邓媛  沈枫  姜秀英  刘军  刘博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1852-1855,1925
对辽宁省4个冠层形态具有一定差异但又具有较高产量水平的杂交粳稻组合与常规水稻品种辽粳294在籽粒灌浆期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粳稻各组合单株产量明显高于常规对照品种,每穴穗数比对照有所降低,每穗颖花数比对照高出很多,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别不大;各杂交组合的上功能叶叶面积和群体LAI都高于对照品种,各组合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平均值在灌浆初期与对照品种差别不明显,在水稻灌浆末期,各杂交组合的茎鞘干物质输出率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