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设5种不同的种植密度(7.5万芽/hm2、9.0万芽/hm2、10.5万芽/hm2(CK)、12.0万芽/hm2和13.5万芽/hm2)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桂糖31号生长、收获性状指标和蔗茎产量的影响,为当地蔗农种植桂糖31号提供栽培技术指导。结果表明:桂糖31号不同种植密度对其茎径、平均蔗糖分影响不显著;萌芽率、分蘖率、成茎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有所降低;当种植密度低于12.0万芽/hm2时有效茎数、蔗茎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有所增加,当种植密度高于12.0万芽/hm2时有效茎数、蔗茎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略有下降;与CK相比,7.5万芽/hm2、9.0万芽/hm2处理蔗茎产量分别减少6.78%、4.68%,12.0万芽/hm2和13.5万芽/hm2处理蔗茎产量分别增加2.28%、1.85%。综上所述,河池蔗区桂糖31号种植密度在12.0万芽/hm2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2.
桂糖51号(试验代号:桂糖06-1023)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以ROC20为母本、崖城71-374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五圃制"常规育种技术选育而成的甘蔗新品种。多年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出苗好、宿根发株多、分蘖力强,有效茎数多,中大茎,具有早熟、高糖、高产稳产、宿根性好、易脱叶、抗倒性强、适应性广等诸多优良特性。在2014—2015年广西区域试验中,桂糖51号2年新植1年宿根平均蔗茎产量(102.66 t/hm2)比对照ROC22增产2.49%,平均蔗糖产量(14.46 t/hm2)比对照增产5.17%;其中宿根蔗优势明显,蔗茎产量(108.74 t/hm2)比对照增产12.25%,蔗糖产量(15.59 t/hm2)比对照增产17.67%;平均蔗糖分(14.09%)比对照高0.36%(绝对值)。桂糖51号适宜在土壤疏松,中等以上肥力的蔗区种植。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甘蔗套种马铃薯的最佳播种密度,提高土地复合产值,实现种植效益最大化。通过连续2 a开展新植蔗和宿根蔗套种马铃薯多种密度栽培试验,研究不同种植条件下甘蔗和马铃薯的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新植蔗田中马铃薯的最佳套种密度为4.5万粒/hm2,宿根蔗田中马铃薯的最佳套种密度为3.9万粒/hm2。其中,新植蔗田马铃薯产量达35 275 kg/hm2,甘蔗产量增19.9%,糖锤度提高1.2个百分点,土地复合产值增99.7%,新增纯收入126.3%;宿根蔗田马铃薯产量达24 115 kg/hm2,甘蔗产量增19.2%,糖锤度提高1.3个百分点,土地复合产值增89.9%,新增纯收入110.5%。  相似文献   

4.
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是以收获茎秆为主的重要糖料作物,分蘖是增加有效茎进而提高甘蔗单产和产糖量的关键。本研究以强分蘖甘蔗品种‘B9’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不同种植密度(P1:4000芽/667 m^2、P2:6000芽/667 m^2、P3:8000芽/667 m^2和P4:10 000芽/667 m^2),通过1年新植和1年宿根的田间小区试验,探讨种植密度对强分蘖甘蔗品种性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增加种植密度,新植和宿根甘蔗分蘖盛期的总苗数呈上升趋势,但新植与宿根甘蔗总苗数的差异却在缩小,平均分别为25.55%、14.11%、-8.18%和-10.57%;宿根蔗株高显著大于新植蔗的株高,平均增幅分别为17.31%、10.54%、19.44%、14.88%,但茎径几乎不受种植密度的影响;新植蔗有效茎和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P2的除外),且多于宿根蔗的,但其产量却表现相反的结果,即宿根蔗总体表现增产;低密度(P1)和高密度(P4)间的锤度差异显著,并表现降低趋势。在试验条件下甘蔗产量形成过程中,种植密度与甘蔗分蘖盛期的总苗数、株高、有效茎和产量呈正相关,与茎径和田间锤度为负相关,且株高与有效茎对产量的贡献最为显著,但过多的有效茎明显不利于田间锤度提高。因此,这意味着合理密植对强分蘖甘蔗品种的产量和品质形成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5.
甘蔗优良新品系桂糖90-95稳产、高产,中熟、高糖。1993-2001年先后参加了品种比较试验,广西和国家甘蔗品种区域试验,结果三个试验阶段新植和宿根的平均蔗茎产量均相当接近,平均产蔗量在5664-6029公斤/667米^2,新植和宿根平均667米^2的产蔗量依次为6007公斤、5694公斤和5848公斤,比桂糖11增产43.5%、8.7%和19.6%。12月份的平均蔗糖分为14.98%,略低于桂糖11;1月份平均为15.97%,比桂糖11高0.55个百分点;全期平均蔗糖分,除了品比阶段的蔗糖分低于桂糖11外,其它阶段均高于桂糖11,三个阶段总平均为15.24%,比桂糖11高0.29个百分点。三个试验阶段新植和宿根平均667米^2含糖量依次为953.9公斤、805.1公斤和873.7公斤,比桂糖42.2%、10.0%和25.4%。此外,该品种的抗倒、耐旱、耐寒及抗病虫能力均较强。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从高效生产角度出发,采用田间试验,分析机械化生产下4个甘蔗品种新植和宿根的干物质积累、养分积累及养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桂糖42号’茎干物质积累量和干物质积累总量最高,比其他品种分别增加819.66~4273.69 kg/hm 2和1232.14~5863.38 kg/hm 2,而‘桂柳05136’和‘桂糖29号’的较低;不同品种N、P2O5及K2O积累总量分别为133.79~196.82、35.99~47.29、233.31~311.57 kg/hm 2,其中‘桂糖42号’均显著高于‘桂柳05136’;不同品种每生产1 t蔗茎需要N、P2O5、K2O分别为1.57~2.03、0.43~0.48、2.72~3.21 kg,其中‘桂柳05136’的均较低;N、P2O5、K2O的经济效率和生理效率以‘桂柳05136’最高。不同品种宿根干物质积累量、养分积累量及养分经济效率和生理效率明显高于新植。因此,‘桂糖42号’的生物产量性状较好,‘桂柳05136’的养分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对临海市2012-2013年12个甬优12单季稻高产示范方的施肥水平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土壤肥力水平中等的情况下,单季晚稻甬优12的产量(Y)随施肥量(有机肥F和N、P、K)的增加而递增,且呈幂函数关系。由此提出11 000~12 000 kg/hm2目标产量方案为:每hm2投入农家肥8 000~12 000 kg、纯N 245~265kg、P2O575~105 kg、K2O 210~265 kg,N∶P∶K为1.00∶0.35∶0.93;目标产量15 000 kg/hm2的方案为:每hm2投入农家肥15 000~20 000 kg、纯N 320 kg、P2O5190 kg,K2O 410 kg,N∶P∶K为1.00∶0.59∶1.28。  相似文献   

8.
参试品种通过不同生态条件下一年新植一年宿根试验,试验表明桂糖94/116、桂引9号、桂糖94/119的产量、糖分、亩含糖量等主要性状都优于对照.桂糖94/116表现为中早熟高糖、高产稳产、宿根性强,适于潞西蔗区水田、旱地种植.桂引9号特早熟高糖,可作为旱地早熟品种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
粤糖89-240系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从CP72-1210×桂糖73-167杂交组合后代中选育成的甘蔗新品种。该品种早熟高糖,萌芽快、齐,分蘖性好,宿根性较强;中至中大茎,实心,不易倒伏,老叶较容易脱壳。11月份蔗糖分达14.22%,较对照种粤糖63-237同期蔗糖分高近2个百分点,平均蔗糖分14.86%,平均蔗茎产量82170kg/hm2,分别比对照种新台糖10号蔗糖份高0.42个百分点、增产蔗17.0%;人工接种中抗黑穗病、抗嵌纹病;适宜粤西、粤北及广西、云南等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旱坡地或水旱田种植。  相似文献   

10.
对谷子新品种豫谷15进行了不同种植密度和氮、磷、钾不同施肥量配比试验.研究不同密度及肥料配合效果。结果表明,不同的施肥量与种植密度处理下,产量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在安阳市柏庄镇区域生产中该谷子品种的最佳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最佳施肥搭配组合为纯N375kg/hm2,P10,75kg/hm2,K:O75kg/hm2。不同种植密度对豫谷15植物学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较大,氮、磷、钾不同施肥量级处理对豫谷15产量构成因素和植物学性状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桂糖42号是我国甘蔗推广面积最大的自育品种,探讨该品种的氮肥需求特性,可以为指导该品种在蔗区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桂糖42号为供试材料,在分蘖前施用不同水平的氮肥(CK:尿素0 kg/hm 2;低水平:尿素150、300 kg/hm 2;中水平:尿素450 kg/hm 2;高水平:尿素600、750 kg/hm 2),研究不同氮肥水平甘蔗内源激素含量(GA、CTK、BR和ABA)、产量和糖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下甘蔗产量顺序为150 kg/hm 2>300 kg/hm 2> 0 kg/hm 2>450 kg/hm 2>600 kg/hm 2>750 kg/hm 2,其中150 kg/hm 2和300 kg/hm 2分别比对照提高了5.40%和2.54%(P<0.01),超过300 kg/hm 2施肥量后甘蔗产量呈下降趋势;不同施肥量下的每公顷含糖量从大到小顺序与产量顺序相同,但施氮肥多少不同不会对糖分产生影响;经济效益顺序为150 kg/hm 2>0 kg/hm 2>300 kg/hm 2>450 kg/hm 2> 600 kg/hm 2>750 kg/hm 2;不同施氮肥水平下GA含量和BR含量的表现一致,在150 kg/hm 2施肥条件下达到最高值,随后随施氮肥量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ABA则呈相反趋势,即含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而CTK则呈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解决水稻土壤保肥能力较弱,水稻产量较低,氮肥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方法】于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水稻田设置氮肥水平与栽植密度双因素大田试验,设4个施氮量水平,即无氮(N1,0 kg/hm2)、低氮(N2,216 kg/hm2)、中氮(N3,288 kg/hm2)和高氮(N4,360 kg/hm2);栽植密度设3个梯度,即低密度(24万穴/hm2)、中密度(27万穴/hm2)和高密度(30万穴/hm2)。以探究不同氮肥水平和栽植密度下水稻成熟期土壤养分含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随着土层加深,氮、磷、钾、有机质含量均明显下降。其中D3N4处理碱解氮含量下降了60.8%,D3N3处理速效磷含量降低了72.7%。随着施氮量增加,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有所下降,速效钾含量升高,肥料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降低,产量先升高后降低;随着栽植密度增加,土壤pH值与速效磷含量有所下降,表层土壤碱解氮含量略有升高,有机质含量与产量及肥料偏生产力均先升高后降低,氮肥农学利用效率降低。【结论】当栽植密度为27万穴/hm2时,氮肥用量288 kg/hm2,水稻产量最高,为14 615.3 kg/hm2;相同密度下氮肥按照216 kg/hm2施用,水稻产量、氮肥农学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均较高。研究结果可在实际生产中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解决水稻土壤保肥能力较弱,水稻产量较低,氮肥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方法】于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水稻田设置氮肥水平与栽植密度双因素大田试验,设4个施氮量水平,即无氮(N1,0 kg/hm2)、低氮(N2,216 kg/hm2)、中氮(N3,288 kg/hm2)和高氮(N4,360 kg/hm2);栽植密度设3个梯度,即低密度(24万穴/hm2)、中密度(27万穴/hm2)和高密度(30万穴/hm2)。以探究不同氮肥水平和栽植密度下水稻成熟期土壤养分含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随着土层加深,氮、磷、钾、有机质含量均明显下降。其中D3N4处理碱解氮含量下降了60.8%,D3N3处理速效磷含量降低了72.7%。随着施氮量增加,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有所下降,速效钾含量升高,肥料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降低,产量先升高后降低;随着栽植密度增加,土壤pH值与速效磷含量有所下降,表层土壤碱解氮含量略有升高,有机质含量与产量及肥料偏生产力均先升高后降低,氮肥农学利用效率降低。【结论】当栽植密度为27万穴/hm2时,氮肥用量288 kg/hm2,水稻产量最高,为14 615.3 kg/hm2;相同密度下氮肥按照216 kg/hm2施用,水稻产量、氮肥农学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均较高。研究结果可在实际生产中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4.
春玉米高产综合农艺措施最佳组合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在长沙采用5因素2次正交旋转回归设计方法,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氮肥、磷肥、钾肥、有机肥(猪粪)不同施用量对春玉米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影响。建立了中等肥力土壤上春玉米产量形成的函数模式,显示出5个因素对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其影响大小顺序为:氮>钾>密度>有机肥>磷。在本试验条件下,春玉米产量高于12 000 kg/hm2并具有最高经济效益的最佳农艺措施组合方案为:移栽密度90 000株/hm2,化学氮肥(N)420 kg/hm2,磷肥(P2O5)150 kg/hm2,钾肥(K2O)375 kg/hm2,有机肥22 500 kg/hm2。同时还研究了各因素间的互作效应及高产春玉米最佳农艺组合方案的各项目标函数指标值。  相似文献   

15.
以天优3229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施氮水平和栽植密度对其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氮肥设置4个水平,分别为无肥区(0 kg/hm2)、低肥区(105 kg/hm2)、中肥区(180 kg/hm2)、高肥区(270 kg/hm2);栽植密度设置2个水平,分别为高密度(30.0万丛/hm2)和低密度(18.0万丛/hm2)。结果表明:施氮水平、栽植密度对天优3229产量均有显著影响。中肥区实割产量最高,高肥区产量次之,且不同氮肥施用水平间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增加密度对产量的影响相对较小。施氮水平及栽植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不同,其中对单位面积穗数影响最大,每穗粒数次之,结实率、千粒重相对较小。在试验条件下,施氮量180 kg/hm2,栽植密度30.0万丛/hm2有利于天优3229发挥其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湘东地区三熟制直播油菜不同播期下的适宜栽培密度,2010 ~2011年度,以偏早熟油菜品种丰油730为材料在醴陵市进行了播期与密度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湘东地区三熟制栽培,10月10 ~30日播种,播种越早产量越高,适宜播期为10月25日前.10月10日播种,密度以37.5万~45.0万株/hm2较为适宜;10月15 ~20日播种,适宜的密度范围为45.0万~52.5万株/hm2;10月25日播种,52.5万~60万株/hm2的密度较合适;10月30日播种,密度应达到6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7.
玉米新品种绵单581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五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建立了玉米新品种绵单581籽粒产量与种植密度(X1)、施氮量(X2),施磷量(X3),施钾量(X4),施锌量(X5)的数学模型。经用计算机进行因子水平寻优,得出产量在8550kg/hm^2以上的栽培模式为:密度45850—47538株/hm^2,施纯氮260.7~272、3kg/hm^2,施用P205为112.45—122、1kg/hm^2,施用K20为98.3~106.6kg/hm^2,施用ZnO为7.7~9.5kg/hm^2。  相似文献   

18.
水稻强化栽培适宜密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水稻强化栽培不同栽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稀植有利于水稻个体生长优势的发挥。随着栽植密度的减少,单株分蘖数、成穗率提高,单穗总粒数增加,纹枯病减轻。不同栽植密度对强化栽培水稻的单产有明显的影响,密度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实现高产。单产以每公顷栽植12万丛(穴)为最高,达10050kg/hm2,分别比7.5万丛/hm2、21万丛/hm2、25.5万丛/hm2增产11%、11%和19.4%,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  相似文献   

19.
10个青稞品种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新疆冷凉高海拔地区青稞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重要性,采用田间试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供试的10个青稞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适宜于新疆种植的青稞品种为奇引2号、12-900、昆仑14号。其中,奇引2号的产量最高,达5 129.6 kg/hm2,其次为12-900和昆仑14号,产量分别为4 739.4 kg/hm2、4 655.0 kg/hm2。青稞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由大到小排序为:有效穗数千粒质量生育期基本苗株高穗粒数穗长。  相似文献   

20.
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系统地研究了肥密因素对纯系高粱品种沈1347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通过计算机模拟,得出产量与密度(X1)、施氮量(X2)、施磷量(X3)三因素间的关系方程:Y=6963.186+217.227X1+75.195X2+82.38X3-29.07X1X2+18.555X1X3+129.555X2X3-266.475X1^2-181.05X2^2-140.25X3^2,并提出最高产量时的肥密组合力:密度126075株/hm^2,纯氮111.9kg/hm^2和纯磷67.05kg/hm^2。最佳经济效益的肥密组合为:密度125955株/hm^2,纯氮96.15kg/hm^2,纯磷42.75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