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微量元素锰在动物营养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锰是动物生长发育和合成骨组织过程中所必需的微量元素。锰参与骨骼形成、机体代谢和某些酶的合成,直接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本文主要综述了锰的分布与代谢、锰的生物学功能及锰在动物营养中的应用,分析了影响锰吸收利用率的主要因素,同时展望了锰元素的营养研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锰营养及其在毛皮动物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锰是动物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是含锰关键酶的组成成分,也可以作为某些关键酶的激活因子,锰与动物繁殖性能相关,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参与骨骼发育且与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密切相关。禽类对锰的需求较家畜高,家禽锰营养研究较为深入和细致。作者阐述了锰的生物学功能,并对近年来禽类及家畜锰营养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同时总结了特种经济毛皮动物锰营养需要的研究概况,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加以简单讨论。  相似文献   

3.
正锰元素广泛的存在与生物圈之内,虽然在动物体内的含量很少,但是却对动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锰元素在动物的骨骼生长、新陈代谢以及某些酶的合成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微量锰元素的生物学功能以及锰元素在动物营养中的应用。1锰元素的生物学作用1.1锰元素在动物骨骼生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锰元素虽然在动物机体中所占的比例十分小,元素是与动物  相似文献   

4.
锰在家禽营养中的主要功能浙江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尹兆正锰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地壳中锰的含量仅次于铁和镍而居第三位。Betrand1913年即发现,无论植物或动物,其组织器官中锰的含量保持一定,且在繁殖器官中沉积较多,Kemmerer、Elvehjen等...  相似文献   

5.
锰与动物营养吴维辉,刘汉林锰是迄今已经确认的动物营养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Betrand在1913年首次发现了锰以相当的数量存在于植物和动物体中。Kemmer在1931年又证明了锰是对动物的生长发育及繁殖不可缺少的元素。在此之后,大量的学者又对锰的来源...  相似文献   

6.
锰缺乏对动物的影响及有机态锰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锰是毒性较小的一种微量元素,是动物生长和合成骨组织过程中所必需的物质。锰参与骨骼形成、机体代谢以及性激素和某些碑的合成,直接影响动物的繁殖性能。此外,锰还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免麦系统发生作用。文中综述了锰缺乏对动物造成的影响以及有机态锰的应用效果,分析饲料中影响锰利用率的主要因素,展望锰营养研究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微量元素在动物营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就微量元素铜、铁、锌、锰及重金属铅的生理功能、吸收与耐受量以及在动物营养中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锰元素是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其在畜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锰的过量和不足对动物生长、发育、繁殖都有重要影响。本文就锰的生物学功能、在动物中的研究进展及其需要量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同时对特种经济动物水貂锰需要量研究提供科研思路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家禽锰营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锰是动物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在动物体内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它不仅是机体内某些重要酶的组成部分,而且与骨骼生长、造血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锰过量还会对动物产生毒性.笔者主要综述了锰在动物体内的含量与分布、代谢、生物学功能、缺乏与过量等.  相似文献   

10.
锰在蛋鸡上应用的营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锰是动物的必需微量元素。早在1931年,Orent与Mccollum以及Kemmerer等先后发现,锰是大鼠和小鼠维持正常生长和繁殖功能所必需的。此后大量实验研究证明,动物缺锰时会导致生长受阻、骨骼畸形、繁殖功能紊乱、新生动物四肢运动失调以及糖、脂类代谢缺损等症状。同其它必需微量元素一样,锰主要也是作为酶的辅助因子或激活剂而参与体内一系列生化反应。不同动物对锰的需求量不同。由于鸡等禽类对锰的需求量比哺乳类动物高,而作为动物基础饲料———玉米中锰的含量甚低(4~6mg/kg),故锰对鸡等禽类来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自1936年Wilgus首次报…  相似文献   

11.
初步发掘、整理了英、德、拉丁、俄、日等五种文字、语言中草坪一词内积淀的有关草坪起源与演化的信息。三证草坪草的分化 ,草坪的起源与早期演化均属自然。人类活动于草坪中 ,认识、利用和发展了草坪 ,可以劲直、也可以曲折。人类利用草坪的方式 ,无论中、外大致相同 ,利用的水平与社会整体发展的水平大体相应。草坪由草地分化发育 ,是草地的一个特殊类型。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犬常见肿瘤的发病规律,试验收集哈尔滨地区2016-2017年宠物医院部分犬肿瘤病例71例,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对犬肿瘤进行病理学诊断,并对患病动物的品种、性别、年龄、发生部位和饮食情况与肿瘤发生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71例确诊肿瘤病例中,恶性肿瘤28例,包括鳞状上皮细胞癌3例,基底细胞癌5例,乳腺癌14例,淋巴瘤2例,肾母细胞瘤、精原细胞癌、生殖细胞癌、侵袭性血管黏液瘤各1例;良性肿瘤43例,包括良性乳腺肿瘤15例,纤维瘤10例,平滑肌瘤5例,乳头状瘤和精原细胞瘤各3例,造釉细胞瘤、耵聍腺瘤、脂肪瘤、结节样增生、性索间质细胞瘤、颗粒细胞瘤、肛周腺瘤各1例。上述病例中,乳腺和皮肤是犬肿瘤的高发部位,分别占全部患犬的40.8%和34.0%;患病犬年龄1~16岁不等,平均发病年龄为9.1岁,7岁以后是肿瘤的高发期,中老年犬仍为主要发病群体,但低龄犬发病数量上升;各品种犬均可发生肿瘤,其中杂种犬发病率最高,其次是贵宾犬和京巴犬,且主要为乳腺肿瘤;饮食习惯主要以剩饭剩菜类和肉拌饭类为主,分别占患犬总数的39%和30%;部分肿瘤类型与犬的性别、是否绝育有关,如乳腺肿瘤多发生于未绝育的老年母犬。本研究结果为犬肿瘤的流行病学及诊断提供了参考依据,对犬肿瘤的预防和诊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瘙痒是犬皮肤病的典型临床症状之一,通常除瘙痒外还常伴脱毛、红斑等皮肤症状。瘙痒问题不仅困扰动物本身,也影响到饲养者的生活质量。瘙痒的发生机制复杂,目前国内外已有大量对人和犬瘙痒性皮肤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揭示了瘙痒和神经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引入了"瘙痒-抓挠"循环的概念,且表明了免疫系统、皮肤屏障和神经系统的单独促进作用和交互作用是瘙痒产生的关键因素,任一环节的问题都可开启"瘙痒-抓挠"的恶性循环。临床上引起犬瘙痒的病因复杂,参照2007年由国际瘙痒研究论坛成员提出的瘙痒分类,将引起犬瘙痒的疾病根据病因类比对应分为了六大类,引起皮肤病性瘙痒的疾病分为了感染性、过敏性、肿瘤性等,其中在临床上最主要的是犬过敏性瘙痒。犬瘙痒性皮肤病的诊断方法及鉴别诊断多样,需从多方面对患病犬进行信息收集,按一定顺序进行排查和鉴别诊断。犬瘙痒性皮肤病的治疗周期长且疾病易反复,目前常用的西医药物存在副作用大、靶点单一、价格昂贵等不足,中药方剂成分复杂,有效成分多,可从多通路多途径治疗机制复杂的瘙痒,在犬瘙痒性皮肤病的治疗上具有优势和广阔前景。文章对瘙痒发生的机制、犬瘙痒性疾病的分类、诊断及中西医治疗思路等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小动物临床瘙痒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手术去势技术正受到动物福利和规模化标准化畜牧生产需求的挑战,作为手术去势的优势替代方法,免疫去势能够很好地阻滞睾丸发育,控制性行为,避免手术带来的痛苦。免疫去势是采用免疫学方法破坏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激素平衡,通过降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黄体生成素(LH)和卵泡刺激素(FSH)的水平,进而使性腺激素水平降低,最终抑制性腺功能,达到去势的目的。免疫去势分为激素免疫去势和基因免疫去势,其靶标经历了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自下而上的筛选,依次为睾酮、LH、FSH、GnRH、吻素-1(KISS-1),其中位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上游的GnRH激素、GnRH和KISS-1基因3种靶标去势效果较好。免疫去势效果及机制的相关研究表明,免疫去势具有改善生产性能、安全和可逆的特点,但其可逆性机制还不清楚。去势导致肾上腺发挥代偿作用,但目前免疫去势的肾上腺代偿研究鲜见报道。文章首先介绍了几种靶标的免疫去势机制,其次对免疫去势的特点和应用进行了讨论,旨在为推动免疫去势技术在动物生产繁殖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通过研究伊犁夏牧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绵羊羊毛与血液中铁、铜、锰、锌、硒5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变化规律,为夏季放牧绵羊科学补饲微量元素提供依据。选择在新疆伊犁夏牧场卡拉卓恩(南坡)和唐布拉草地(北坡)1 400~2 999 m垂直带放牧的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羊毛和血液样品,测定其铁、铜、锰、锌和硒含量,并评估其微量元素的营养生态环境。结果表明,放牧绵羊羊毛铁、铜、锰、锌和硒含量分别为520.70、3.89、30.16、102.64 mg/kg和41.18 μg/kg,其中铜和硒分别低于正常值48.3%和79.7%,而铁高于正常值603.4%;血液中铁、铜、锰、锌和硒含量分别为357.05、4.18、0.25、3.08 mg/L和45.23 μg/L,其中铜、硒分别低于正常值29.9%和73.9%,而铁高于正常值95.5%。羊毛与血液中铁、铜、锰、锌、硒含量均随年龄而增加。不同性别绵羊间血液中锌、硒含量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6.
乳牛骨软症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对哈尔滨奶牛场发生的以异嗜、跛行等为特征的乳牛疾病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研究了日粮成分,临床表现,血清钙、无机磷、镁和羟脯氨酸的含量及变化,以及尾椎密度的测定值。结果表明,日粮中钙过多,磷、镁供给不足,钙、磷比例过大是致病的主要原因。并分析研究了乳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和尾椎骨密度的测定法对诊断和监测骨软症和钙、磷、镁代谢动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旨在对甘肃某羊场小尾寒羊疑似绵羊痘进行确诊,并深入探讨其病理变化特点。对临诊疑似患绵羊痘的小尾寒羊进行了羊痘间接ELISA抗体检测和PCR检测确诊,并对6只病羊进行病理剖检、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研究。结果如下:羊痘间接ELISA抗体检测显示6例病羊样品均为阳性;同时,对2例病羊样品进行PCR检测,均扩增出绵羊痘病毒(SPV)585 bp的目的基因片段,表明本次小尾寒羊所患疫病为绵羊痘。病理剖检显示,病羊皮肤无毛或少毛处充血,局部有红斑和坏死,尾部常有感染化脓形成溃疡;消化道黏膜,尤其舌和瘤胃黏膜有大小不等痘疹与坏死病灶,局部甚至形成糜烂或溃疡。肺膈叶以及肝、脾等常有痘疹和坏死病灶。病理组织学观察显示,肺痘疹病灶主要呈现渗出-增生结节和坏死-增生结节变化,病灶内血管、细支气管等周围常有大量绵羊痘细胞,胞质内有嗜酸性包涵体;病变消化道黏膜局部,上皮细胞程度不等增生、水泡变性,固有层及黏膜下层充血、水肿,有大量绵羊痘细胞,其细胞质内包涵体明显。肝、脾、肾也有程度不等坏死-增生结节变化。肺超微结构观察显示,肺泡上皮细胞肿大,细胞核浓缩、染色质聚集,线粒体程度不等肿胀、嵴断裂、空泡化,可见细胞质内包涵体。研究证明,除局部皮肤病变外,消化道黏膜和肺等实质器官的痘疹病变是患绵羊痘小尾寒羊具代表性的病理变化,尤其痘疹病灶中大量绵羊痘细胞的出现具有证病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奶牛热应激综合征是指奶牛受到超过本身体温调节能力的高温刺激而产生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奶牛发生热应激后会激活体内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改变机体的神经内分泌调节网络,引起奶牛体内皮质醇激素和多种激素水平变化,协同作用于机体以抵抗热应激对自身的影响;此外,热应激奶牛采食量和消化率普遍降低,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机体处于能量负平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奶牛会通过增加体内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来为机体提供能量从而缓解热应激。然而,严重热应激会导致奶牛代谢功能紊乱及免疫系统损伤,最终导致奶牛消化率、产奶量、繁殖率下降,而疾病易感风险性增加,从而影响奶牛生产的经济效益,给畜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关于奶牛热应激的研究较多,且多集中于产奶性能和繁殖性能等方面,而有关生理和免疫机能的研究报道较少。作者阐述了奶牛发生热应激时皮质醇激素的变化和调节、三大代谢过程的改变及免疫细胞和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分泌等过程,旨在更加深入地了解热应激对奶牛生理状态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从而为奶牛热应激综合征的防控、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测定我国四川、山东、河北省(包括京津冀地区)蛋鸡养殖场产蛋高峰期配合饲料中镉(Cd)、铬(Cr)、铅(Pb)含量,评估蛋鸡养殖大省3种重金属污染程度。采集四川、山东、河北省67个养殖场268份蛋鸡配合饲料,采用高分辨率连续光源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HRCS FAAS)测定其Cd、Cr、Pb含量。结果表明:1)四川省蛋鸡配合饲料中Cd、Cr、Pb含量最大检出值所在城市分别为成都、乐山、乐山,最大检出值分别为0.48、15.94、14.12 mg/kg;Cr、Pb含量最高超标率所在城市分别为乐山、崇州,超标率分别为30%、50%。2)山东省蛋鸡配合饲料中Cd、Cr、Pb含量最大检出值所在城市分别为青岛和日照、菏泽、日照,最大检出值分别为0.45、5.88、4.11 mg/kg。3)河北省蛋鸡配合饲料中Cd、Cr、Pb含量最大检出值所在城市分别为张家口、张家口、保定,最大检出值分别为0.45、15.38、8.38 mg/kg;Cr、Pb含量最高超标率所在城市分别为张家口和保定,超标率均为20%。4)3省蛋鸡配合饲料中Cd、Cr、Pb平均含量分别为,四川:0.24、5.01、3.67 mg/kg;山东:0.26、4.19、2.61 mg/kg;河北:0.25、5.66、3.25 mg/kg。参照我国《饲料卫生标准》,3省蛋鸡配合饲料中Cd含量及山东省Cd、Cr、Pb含量均未超标;四川、河北省Cr、Pb含量超标率分别为9.38%、17.19%和6.73%、14.42%。5)河北省蛋鸡配合饲料中Cr、Pb平均含量显著高于山东省(P0.05);大规模养殖场配合饲料中Cd、Cr、Pb平均含量显著低于小规模养殖场(P0.05)。综上所述,山东省蛋鸡配合饲料中Cd、Cr、Pb含量均未超标。四川、河北省蛋鸡配合饲料中Cd含量未超标,但有超标风险,Cr、Pb含量均有不同程度超标,Pb含量超标最为严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利用透射电镜对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裂殖生殖阶段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描述。其第二次裂殖生殖方式为外裂殖生殖,裂殖子侵入宿主细胞后,裂殖子逐渐变圆形成裂殖体,此过程中裂殖子的棒状体首先消失,引后锥体和极环消失、最后微浅、淀粉颗粒和折光体消失。裂殖体长大后,细胞膜下陷,将裂殖体分成几个部分,随后裂殖体进行核分裂成多核裂殖体,此后在靠近细胞核处细胞膜加厚外突,临近部位的细胞膜凹陷,同时近突起部位内膜复合体加厚形成极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幼稚裂殖子,幼稚裂殖子后部与残体相连,此过程中裂殖子的锥、极环、微线、棒状体、淀粉颗粒、折光体依次逐渐形成。裂殖子成熟的标志为从残体脱离,裂殖子的膜下微管24根纵向贯穿裂殖子直达顶端和极环相连,裂殖子内部由锥体、锥体前环1、锥体前环2、极环、微线、线粒体、折光体和3-多个棒状体等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