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丘脑下部激素的发现、提纯和综合,是近30年来内分泌学研究的又一重大成果.它进一步阐明了神经和内分泌这两种调节系统的紧密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并丰富了生殖生理学的基础理论,使激素在医学、家畜业及渔业生产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就所见到的有关生殖内分泌学的研究材料,结合鱼类生殖的一些实验和生产效果,试述有关鱼类生殖生理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下丘脑激素的发现,是近30年来内分泌学研究的重大成就之一,它丰富了生殖生理学的基础理论.使性激素在医学、家畜业及渔业生产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了神经和内分泌这两种调节系统的紧密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本文拟以内分泌学的研究理论,试述与鱼类生殖生理有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前所有鲟形目鱼类均处于不同程度濒危状态,物种保育形势非常紧迫。鲟鱼生殖内分泌生理学研究是研究鲟鱼类生殖特性和人工繁殖的理论基础,对于物种保护和水产养殖均具有重要价值。与硬骨鱼类比较,目前人们对鲟鱼生殖内分泌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集中在下丘脑-脑垂体-性腺轴所调控的生殖生理特性,已经对生殖轴上关键内分泌激素(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类和性类固醇激素等)和环境因素对鲟鱼生殖内分泌的影响开展初步研究,生殖内分泌学研究手段已经成为评估野生和养殖鲟鱼类的生殖发育状况的重要工具。对鲟鱼生殖内分泌学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鲟鱼的生殖特性提供有益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
本文综述了近10余年来我国海水养殖鱼类生殖调控机理研究的现状:生殖内分泌器官的组织学与免疫组织化学,外源激素对鱼类性腺发育的影响,血液中主要性类固醇激素含量及其与生殖的关系,性别决定与性别控制研究,部分激素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目前我国海水鱼类内分泌机理的系统研究主要以石斑鱼为主,今后研究的重点:在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齐头并进,深入阐述生殖内分泌调控机理;在石斑鱼研究的基础上,加强比目鱼内分泌调控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5.
虾蟹类眼柄激素的生理生化及基因克隆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甲壳动物内分泌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虾蟹类、虾蟹类内分泌学研究对于揭示甲南动物的生长与繁殖以及指导经济虾蟹类养殖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眼柄内分泌激素在调控甲壳运物的蜕皮、变态发育、生殖、血糖平衡及体内的渗透压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一直是神经内分泌学的研究热点^[1,2]。本主要对虾蟹类的眼柄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结构、激素和种类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特别是基因结构及克隆等方面作一综述,为进一步开展虾蟹类内分泌学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鱼类的生殖和苗种繁育是鱼类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关键技术基础之一,是海洋生物技术的重要研究领域.近年来,我国北方沿海鱼类繁殖生理主要围绕鲆鲽类“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组织结构特征、性腺发育规律、性类固醇激素、生殖相关功能基因内分泌调控机制等方面开展了较系统的研究.本文重点介绍主要养殖鲆鲽类“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中表达的重要功能基因的研究进展,并综述了鲆鲽类生殖相关组织的结构及其内分泌系统特征、性腺发育的生理特性及其与环境因子和激素诱导的关系、性类固醇激素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其与水温及光周期调控关系等.旨在为鲆鲽类生殖活动的精准调控和建立苗种繁育新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徐革锋  刘洋  牟振波 《鲑鳟渔业》2011,(3):60-64,68
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能产生多种具有调节胃肠功能的胃肠激素。该类激素除了能促进胃肠对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外,还能控制摄食行为、调控消化道运动以及细胞营养作用,甚至能够影响其他一些内分泌腺的活动。了解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基本概况有助于深入地研究鱼类的消化生理,组织化学、免疫细胞化学和电子显微镜等技术是研究消化道内分泌细胞鉴别、定位以及形态学的重要方法,利用这些技术能够揭示鱼类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生物功能及作用机理,对研究鱼类摄食、消化和吸收等生理机制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鱼类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研究进展及主要研究手段,旨在为鱼类消化生理学、内分泌学和营养学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8.
许群  王安利 《水利渔业》2004,24(4):68-70
营养素作为影响鱼类生殖全过程的一种外部因素,对亲鱼的生殖力和卵子质量等具有重要作用。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营养素与鱼类生殖的研究概况,详细阐述了脂类和维生素对鱼类生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章综述了水环境激素的种类及其对鱼类生殖毒性的常用的研究方法,并以三丁基锡(TBT)和三苯基锡(TPT)等有机锡污染物为例,详述了环境激素对鱼类生殖毒性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有机锡化合物会导致鱼类性腺结构和功能受损,生殖行为异常,引起雌鱼雄性化,并产生隔代毒性效应。其毒性机理主要是抑制雌激素合成途径关键酶,干扰雌激素核受体基因表达,此外还可能涉及脂毒性、氧化应激反应等其他复杂机制。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强学科融合,发展新的研究技术手段,开展复杂条件下的生殖毒理研究,结合地区特点和养殖模式开展养殖鱼类生殖毒理研究,不断开展各种新型化合物环境行为和毒理效应研究。  相似文献   

10.
王滨  柳学周  徐永江  史宝 《水产学报》2016,40(2):278-287
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是2000年由日本学者首次从鹌鹑脑中分离出的一种新型下丘脑神经肽,通过其受体介导参与机体的生长、生殖以及摄食等生理过程。迄今,只在金鱼、斑马鱼、星点东方鲀、罗非鱼以及斜带石斑鱼等几种鱼中鉴定出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目前,鱼类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的生理学功能研究相对较少,且存在争议。鱼类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及其受体的表达调控以及其他生理学功能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简要总结鱼类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并对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的生理学功能进行概括讨论,旨在加深对鱼类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的认识和了解,为进一步研究做铺垫。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首次通过下丘脑离体孵育的方法研究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Gonadotropin-inhibitory hormone,GnIH)多肽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下丘脑中生殖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研究结果显示,tsGnIH-1促进了gnrh2和gnih的表达,对gnrh3和kiss2的表达无影响;tsGnIH-2抑制了gnrh3的表达,对gnrh2、kiss2和gnih的表达无影响。GnIH多肽对生殖相关基因的不同调控表明同一前体蛋白编码的不同GnIH多肽在生殖调控中的作用不尽相同。本研究结果增加了对GnIH参与鱼类生殖调控机制的认识,为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山大学鱼类研究室生殖内分泌生理研究组和加拿大Alberta大学动物系R.E.Peter教授合作,近三年来对鱼类生殖机理的研究,已经证明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产生的多巴胺,既能抑制脑下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GTH),也能抑制LRH-A对GTH分泌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已证明儿茶酚胺排除剂Reserpine(简称RES)能将多巴胺对GTH分泌的抑制作用减弱以至消除,从而显著增强LRbI-A促进GTH分泌和诱导排卵作用。根据上述理论,结合前二年实践获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山大学鱼类研究室和浙江宁波市激素制品  相似文献   

13.
鱼类生长内分泌学和鱼类养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松林 《水产学报》1992,16(1):91-100
生长率和饵料转换效率是水产养殖中两个重要的经济指标。鱼类养殖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用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得尽可能多的鱼产品。通过促进鱼类生长(缩短养殖周期)和提高饵料转换效率(降低饵料成本)的途径可以达此目的。而在这两个方面,内分泌学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鱼类的生长发育是受体内各种内分泌激素调节控制,鱼类生长的快慢与体内激素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生长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首次通过下丘脑离体孵育的方法研究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Gonadotropin-inhibitory hormone,GnIH)多肽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下丘脑中生殖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研究结果显示,tsGnIH-1促进了gnrh2和gnih的表达,对gnrh3和kiss2的表达无影响;tsGnIH-2抑制了gnrh3的表达,对gnrh2、kiss2和gnih的表达无影响.GnIH多肽对生殖相关基因的不同调控表明同一前体蛋白编码的不同GnIH多肽在生殖调控中的作用不尽相同.本研究结果增加了对GnIH参与鱼类生殖调控机制的认识,为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鱼类消化管内分泌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敏  方静 《水产科学》2005,24(6):46-49
消化管在机体正常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功能除消化吸收营养外,还具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消化管内分泌细胞种类繁多、功能各异,与神经系统相互配合,共同调控消化、吸收及体内其他生理过程。近年来,随着对鱼类消化管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消化管内分泌细胞能产生多种激素;其主要功能除调节胃肠消化吸收和营养胃肠本身外,还能影响其他一些内分泌腺的活动和控制摄食行为。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鱼类消化管内分泌细胞的研究进展,旨在为鱼类消化生理学、内分泌学提供理论依据,为…  相似文献   

16.
17α-羟基-20β-双羟孕酮诱导泥鳅排卵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17α-羟基-20β双羟孕酮[17α-Hydroxy-20β-dihydroprogesterone(4 Pregnen-17α-20B diol-3one)](以下简称17α-20βP)对鱼类排卵效应及其生殖机理作用的研究,自七十年代以来,国外已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Schuetz, A.(1974),Jalabert, B.(1978)和Jalabert, B.et al.(1978)曾论述过,用脑垂体促性腺激素(GTH)诱导鱼类卵细胞的成熟是通过中介物质性类固醇激素在起作用的。Jababert,B.(1976)叙述了用类固醇激素(17α-20βP)能诱发虹鳟鱼的卵细胞达到最终成熟。Montalembert.  相似文献   

17.
自然界鱼类的繁殖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它们的性腺基本结构是相似的。性腺的机能也与高等脊椎动物相似,除产生生殖配子(精和卵)外,另一个补充性的机能是在垂体激素的作用下,合成和分泌各种类固醇激素,以调节生殖细胞的发育。近十余年来,由于组织化学技术,电镜技术,以及近年发展起来的免疫化学,离体研究和类固醇激素测定技术的应用,使鱼类性腺内分泌研究得以迅速、广泛、深入地进展。  相似文献   

18.
日本东京大学海洋研究所,从1987年开始,在开发水产生物工程新技术的研究中,从鱼类脑垂体中发现了新激素(生长乳糖)。这种新激素,是日本首次发现。新激素可以提高鱼类的免疫力,促进成长,调节代谢;特别是调节有关盐类的代谢和渗透压作用。将来利用这种激素可培育出抗病力强的健康鱼类。  相似文献   

19.
<正> 近年来对鱼类生殖生理的研究已经证明:(1)鱼类脑垂体促性腺激素(GtH)的分泌活动既受到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促进,又受到下丘脑产生的促性腺激素释放的抑制因素(GRIF)的抑制。(2)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产生的多巴胺具有GRIF的作用,它既能直接抑制脑垂体GtH细胞的分泌活动,亦能抑制GnRH促进GtH的分泌作用。(3)多巴胺的拮抗物或合成抑制剂能消除多巴胺对鱼脑垂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鱼类性转换的人工诱导方法及其应用意义,人工诱导鱼类性转换,可获得所需性别的亲鱼,使亲鱼提前生殖;在单性养殖中,提高产量和质量。通过诱导黑鲷性转换的实践认为,使用激素,经济实用,是海水鱼类养殖中可选择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