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4.
本文概述了西藏小麦生产区的气候特点,小麦生产与品质状况,把影响小麦因素分为生态因素、品种因素、人为因素,即三大因素,并以引进选育优质多抗小麦新品种,灌浆成熟时间与温度最高时期相吻合,改善栽培条件,采用高科技技术四个方面提出了改良途径. 相似文献
5.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性状特点及改良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80-1992年黄淮南片及河南省水地小麦品种区试资料,统计分析了1980年以来该区育成品种的产量、产量三要素、抗性等性状的累计频率,以及“六五”期间、“七五”期间(以下简称“六五”、“七五”)该区育成品种的特点和应用情况。结果表明:育成的小麦新品种的生态型以半冬性(约占42%)和弱春性(约25%)为主。“七五”期间比“六五”期间,半冬性品种相对下降了6%;弱春性和春性品种则上升了17%和4%;株高降低约5~10cm;产量潜力明显提高,亩有效穗增多,穗粒数减少;品种抗病性提高;而品种的遗传基础趋于狭窄。提出了大面积生产条件下(亩产350~450公斤)对丰产、稳产、广泛适应性品种性状的要求和今后的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6.
从分析山西省小麦品质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各种食品对小麦品质的要求入手,提出了山西省小麦品质改良的目标及其途径,旨在为山西省优质小麦的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90年代江苏淮南小麦产量性状演变及品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江苏省淮南片1989~1999年连续10年(5轮)45个小麦品种(系)的区试结果,其平均产量为5.0661t.hm^-2;年度(轮次)间的产量呈现低-高-低的演变趋势;在产量构成因素中,穗数较为稳定,且与产量关系不密切;而每穗粒数随着产量的起伏表现较大增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粒重大小基本决定产量高低。本地区目前应用推广小麦品种的出粉率均较低;蛋白质和面筋含量以苏麦6号较高,但由于其面团稳定时间短,仍不适于制作面包;扬麦158和宁麦8号适合制作面条和馒头;宁麦9号为较优质的饼干、糕点小麦。此外,还探讨了小麦产量育种的策略和品质改良的重点及要求。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目前小麦品质改良的国内外现状,以及黑龙江省小麦品质的现状,研究的方法和技术途径,旨在为今后小麦品质改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山东省近年推广种植的24个小麦品种的面团品质性状,包括粉质仪参数和泊尔辛克值等,进行了系统测定和聚类分析。为山东省有计划地进行小麦品质改良提供信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13.
14.
15.
[目的/意义]小麦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遗传育种技术的发展关乎全球粮食安全。深入研究全球小麦遗传育种技术专利,对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 基于智慧芽全球专利数据库(PatSnap),利用专利分析法,对收录的有关小麦遗传育种技术的专利进行统计分析。从专利申请总量及趋势、国家/地区分布、技术构成、热点主题与专利价值等方面,研究全球小麦遗传育种专利的技术现状、研发热点与发展态势。[结果/结论]全球小麦遗传育种技术研究正在逐步迈向成熟阶段;国外大型跨国公司是该技术领域的活跃机构,国内申请人则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抗病性基因的研究、耐除草剂和杀虫剂研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转基因小麦研究等是当前的热点技术主题;高价值专利主要集中在国外大型跨国公司手中;中国的专利技术布局应打破地域局限,主动参与到全球化的技术竞争中去。 相似文献
16.
戊聚糖在小麦品质改良中的研究与利用(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戊聚糖是小麦等谷类作物籽粒中非淀粉多糖的重要组成成分.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戊聚糖的分类、戊聚糖的影响因素和含量测定、戊聚糖影响小麦品质的机理及其与小麦品质性状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戊聚糖在我国小麦品质改良中的应用前景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小麦叶锈菌生理分化研究中的问题和改进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takman建立的用鉴别寄主鉴定锈菌生理小种的方法对抗病育种曾起了很大的作用,然而实践证明还存在不少问题。(1)生物间遗传学指出,Stakman建立的方法。其观点偏重于锈菌分类,而忽视寄主和病原物的相互作用。所以所用的鉴别寄主仅注意其鉴别作用,可与生产毫无关系,可以鉴定出许多小种,而不知道它们与生产有关的品种有什么关系。(2)在自然间寄主和病原物是以群体对群体起相互作用的,而传统研究是研究个体与个体的关系。此外,小种内存在变异性,被鉴定为同一小种的不同菌株的毒性不一定相同,任意选择一个菌株来测定品种的抗病性未必有代表性,用这种方法测出的抗病品种推广出去就容易引起抗病性丧失问题。(3)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形成的锈菌的群体毒性不一定相同,这种毒性不同的类群我们称为生态类群。过去的小麦品种抗病性测定工作多在局限的条件下用人工接种进行。把用这种方法测出的抗病品种推广到广大的锈菌群体中去,也容易引起抗病性丧失问题。我们赞成今后研究小麦锈病应有群体观点,用毒力频率,毒力组合,抗性组合等方法来研究小麦群体和锈病群体的关系。应有生态观点,用异地鉴定来监测锈菌毒性和品种抗性的变异。应有进化观点,以基因鉴定来代替小种鉴定,把寄主的病原物相互作用研究放在遗传学基础上。在利用已知基因作鉴别寄主方面,虽然抗原的抗性基因可与Lr近等基因系的相同,但由于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所以这两种材料都得同时采用,不能互相代替。抗性基因鉴定是复杂的。一般认为阿芙乐尔会有Lr26基因。Bastos认为除Lr26外,还有Lr3。杨文香认为除Lr26和Lr3外,还有Lrl4a。又Bastos认为洛夫林13含有Lr26和Lr3,相文香认为只含有Lr24,检查不到Lr3。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