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滴灌量和施氮量对马铃薯硝酸盐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植株反射仪来探讨了不同滴灌量和施氮量对马铃薯硝酸盐累积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滴灌条件下,在马铃薯现蕾期和块茎膨大期,随着滴灌量的增加,马铃薯叶柄硝酸盐有降低的趋势,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马铃薯叶柄硝酸盐也随着增加。现蕾期叶柄硝酸盐逐步增加累积,块茎膨大期叶柄硝酸盐浓度则逐渐降低。马铃薯现蕾期和块茎膨大期,叶柄硝酸盐浓度与产量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不同滴灌量和施氮量对马铃薯硝酸盐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植株反射仪探讨了不同滴灌量和施氮量对马铃薯硝酸盐累积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滴灌条件下,在马铃薯现蕾期和块茎膨大期,随着滴灌量的增加,马铃薯叶柄硝酸盐有降低的趋势,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马铃薯叶柄硝酸盐也随着增加。现蕾期叶柄硝酸盐逐步增加累积,块茎膨大期叶柄硝酸盐浓度则逐渐降低。马铃薯现蕾期和块茎膨大期,叶柄硝酸盐浓度与产量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拔节期淹水与不同施氮量对春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选用春玉米宜单9号为试验材料,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为土壤水分状况,包括正常供水和拔节期淹水6 d(保持水层3~5cm),副处理为5个氮肥水平,施氮量(以纯N计)分别为0、90、180、270和360 kg/hm~2。测定春玉米株高、叶面积和成熟期籽粒产量及其构成。【结果】施纯氮在0~270 kg/hm~2,拔节期淹水条件下施氮量增加时春玉米大喇叭口至乳熟期叶面积指数(LAI)、株高、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千粒质量和籽粒产量均增加,施氮量进一步增加时上述指标增加不明显。而秃尖长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与不施氮相比,拔节期淹水下施氮量90、180、270和360 kg/hm~2的春玉米产量分别增加20.21%、31.86%、52.55%和57.03%;增幅高于正常供水的相应值。【结论】施氮量为0~270kg/hm~2,拔节期淹水胁迫下施氮有利于促进春玉米生长并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4.
不同施氮量对土壤无机氮素及烤烟干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田试验,探讨在不同施氮量条件下烤烟土壤中硝态氮与铵态氮的变化情况以及施氮量对烤烟地上部分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试验根据烤烟生育期设置不同阶段,定期对土样中无机氮素以及烤烟植株干物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施氮量对烤烟土壤中硝态氮和铵态氮随生育期以及土层深度的变化趋势影响较小,施氮量仅明显影响同时期同深度下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同时施氮量的增加会增强烤烟后期地上部分干物质累积强度,使得烤烟生长持续旺盛。  相似文献   

5.
[目的]揭示拔节期淹水胁迫下施氮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方法]以春玉米"宜单629"为供试作物,采用2因素裂区田间试验,主处理为土壤水分状况,包括全生育期适宜水分(CS处理)和拔节期淹水6d(YS处理);副处理为施氮量,包括0、90、180、270 kg/hm2和360 kg/hm2,分别记为N0...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西辽河平原春玉米水氮利用效率,优化种植密度,发挥水、氮、密协同作用,实现玉米高产高效.[方法]2017-2019年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实施了田间定位试验,以3a的平均产量(Y)为因变量,以试验设定的灌水量(W)、施氮量(N)、种植密度(D)为自变量,建立三元二次回归模型,并分析Y与W、N、D之间的互作关系.[结...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我国水稻不同产区施氮量与产量的关系,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相关文献数据进行分析,对我国5个不同地区水稻施氮量和产量进行相关分析,并对其偏生产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农户习惯施肥水平内,我国水稻施氮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全国平均施氮量为194.5 kg/hm2,平均产量为8 427.4 kg/hm2;Ⅳ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产量最高,且施氮量与产量显著正相关;Ⅱ区—华北平原和中西部地区施氮量最高,达248.6 kg/hm2;Ⅲ区—西南地区氮肥偏生产力最高,达53.5 kg/kg。Ⅱ区—华北平原和中西部地区通过调控其他措施来增加水稻产量的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揭示施氮量对滴灌夏棉冠层指标的调控作用。[方法]设置3个灌水水平(滴灌,灌水定额30、22.5、15mm,分别记为I1、I2、I3)和5个氮素水平(0、60、120、180、240kg/hm2,分别记为N0、N1、N2、N3、N4),研究了不同灌水条件下施氮量对株高、叶面积指数、叶片含氮量和比叶重的影响。[结果]I2条件下,株高和叶面积指数随施氮量增加呈不断增加趋势,施氮量为240kg/hm2时达到最大。I1和I3条件下,增加施氮量,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先增加后减小,在施氮量为60或120kg/hm2的处理达到最大。夏棉比叶重和叶片含氮量随着生育期推进分别呈不断上升和不断下降趋势,5个施氮水平下夏棉叶片比叶重均表现为I1相似文献   

9.
在南疆枣园,设置了滴灌和漫灌两种灌溉方式、3种施氮量(102 kg/hm2、204 kg/hm2、306 kg/hm2)处理进行田间试验,通过测定各处理土壤总磷、有效磷及不同磷形态组分的含量,探讨了灌溉方式与氮肥施用量对土壤磷素形态组成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总磷含量随滴灌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下降,而漫灌土层4...  相似文献   

10.
漆栋良  潘晨  李瑞 《节水灌溉》2023,(1):86-91+98
为了阐明局部灌水施氮下玉米根系形态变化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以“金西北22号”玉米为试供材料,连续2 a在大田条件下采用垄植沟灌技术。试验采用灌水方式与施氮方式2因素完全随机组合设计,灌水方式包括交替隔沟灌溉(AI)、固定隔沟灌溉(FI)、常规沟灌(CI);施氮方式包括交替施氮(AN)、固定施氮(FN)、均匀施氮(CN)。分别在玉米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灌浆期、成熟期监测0~100 cm土层各层(每20 cm为一层)植株的根系长度、质量和表面积,并折算对应的根密度。收获时测定籽粒产量及其构成。抽雄、灌浆和成熟期,0~100 cm土层的总根量(总根长、总根干质量、总根表面积)表现为:任一施氮方式下,AI>CI>FI;任一灌水方式下,AN与CN差异不显著,但显著大于FN。交替隔沟灌溉均匀施氮(AICN)和交替隔沟灌溉交替施氮(AIAN)的总根量最大,而固定隔沟灌溉固定施氮(FIFN)的总根量最小。玉米产量与抽雄期、灌浆期和成熟期0~40 cm土层的根长密度及根干质量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其中灌浆期的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穗粒数及千粒质量与根长密度、根干质量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  相似文献   

11.
氮肥运筹对夏玉米根系生长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于2季夏玉米田间试验,对比研究了尿素(纯氮0、80、160、240 kg/hm~2,基追比为2∶3;记为N0、N80、N160、N240)和控释氮肥(纯氮0、60、120、180、240 kg/hm~2,一次性基施;记为K0、K60、K120、K180、K_240)运筹对夏玉米根系生长、产量及土壤硝态氮分布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尿素和施用控释氮肥的夏玉米整根各参数均表现为随施氮水平的提高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其中处理N160和处理K120的根系各项指标较高,且根长比根表面积和产量的拟合效果更优,更能反映不同氮肥运筹间产量的差异。与尿素相比,控释氮肥各处理土壤硝态氮累积量与作物需肥规律吻合较好,收获后0~2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变幅较小,且硝态氮峰值所在土层深度较浅。2种氮肥中,处理N160与处理K120的籽粒产量、氮收获指数和氮素利用效率较高。其中处理K120的节肥增效潜力显著,其2季夏玉米平均氮收获指数和氮素利用效率分别较处理N160提高5.38%和4.96%,是适宜的氮肥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12.
氮肥运筹对夏玉米氮素盈亏与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年田间试验,确立了尿素(纯氮0、80、160、240 kg/hm2,基追比为2∶3)和控释氮肥(纯氮0、60、120、180、240 kg/hm2,一次性基施)运筹下夏玉米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据此构建氮素吸收模型、氮素营养指数模型和氮积累亏缺模型进行夏玉米氮素营养诊断,并比较不同氮肥运筹的氮素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夏玉米临界氮浓度与地上部最大生物量间符合幂函数关系。利用独立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可靠性较高(相对误差为0.46%~4.08%)。氮素营养指数模型和氮积累亏缺模型可用于诊断植株氮素营养并定量调控氮肥管理。尿素和控释氮肥的适宜施氮范围分别为160~174 kg/hm2和120~150 kg/hm2。与尿素相比,控释氮肥的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获得理论最高产量时,可节省氮肥用量约14%。  相似文献   

13.
为阐明不同水氮管理模式下玉米叶片衰老过程对玉米中氮素转移的影响,进行了大田试验,通过设置3个灌溉水平(150、300、450m3/hm2)和4个施氮水平(0、180、220、260kg/hm2),探究不同水氮组合下玉米叶片衰老启动时间、叶片衰老速率、最大绿叶衰减速率出现时间及叶片衰老过程对叶片氮转移效率和籽粒灌浆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叶片衰老启动时间均发生在吐丝后10d左右,其受灌水和施氮影响较小;在灌水充足条件下,增加施氮量可以降低叶片衰老速率,延长最大绿叶衰减速率出现时间;施氮量相同时,随灌水量增加吐丝期叶片氮素积累量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一定范围内,叶片氮转移效率随最大绿叶衰减速率出现时间的增加而提高,最高可提升25.78个百分点;籽粒灌浆速率呈先慢后快、最后趋于平缓的变化规律,且在吐丝后30~40d达到最大,延缓叶片衰老速率有助于提高百粒质量;当灌水量为300m3/hm2、施氮量为260kg/hm2时,最大绿叶衰减速率出现时间为吐丝后48.90d,叶片氮转移效率最高,百粒质量最大,是最佳灌水、施氮组合。  相似文献   

14.
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玉米地土壤氮素和肥料氮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决东北地区灌溉条件下水氮合理施用问题,以大田试验为基础,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设置3个灌水定额水平(W1:40 mm,W2:60 mm,W3:80 mm)和3个施氮量水平(N1:180 kg/hm~2,N2:240 kg/hm~2,N3:300 kg/hm~2),分析比较了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玉米地土壤氮素的吸收、土壤无机氮残留、土壤-作物氮平衡以及肥料氮去向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0~100 cm土层铵态氮、硝态氮的含量和累积量均呈现增加的趋势;提高灌水量可以提高60~100 cm土层铵态氮累积量、80~10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对土壤-作物氮平衡的研究表明,增加施氮量可以提高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和氮素盈余,而作物氮素吸收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氮素盈余量和表观损失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肥料氮累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施氮量300 kg/hm~2时肥料氮累积量占比21. 27%~31. 23%,肥料氮残留量和损失量所占比例均有所提高。玉米植株氮素中有66. 70%~75. 05%来自于对土壤氮的累积,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玉米植株土壤氮素累积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综合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玉米地土壤无机氮残留、土壤-作物氮平衡以及肥料氮去向的影响得出,灌水60 mm、施氮240 kg/hm~2的水氮组合可保证肥料氮的充分利用,减少无机氮的残留和损失。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临界氮浓度的宁夏玉米氮吸收与亏缺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当地玉米主栽品种天赐19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氮素水平(0、90、180、270、360、450 kg/hm~2),研究滴灌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和氮累积动态变化,构建玉米临界氮稀释曲线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氮吸收模型和氮累积亏缺模型,实现对滴灌玉米氮素营养状况的快速诊断。结果表明,滴灌玉米地上部干物质量增长和氮吸收累积均受施氮水平的影响,且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呈上升趋势,氮累积量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产量形成,玉米植株存在氮奢侈消费现象;滴灌玉米临界氮浓度、最高和最低氮浓度与地上部干物质量之间均可用幂函数方程表示,其平均决定系数R~2分别为0. 976、0. 903和0. 941,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基于临界氮浓度构建的氮吸收模型和氮累积亏缺模型对滴灌玉米生育期内氮素营养诊断结果一致,综合施氮量与产量的拟合曲线,推荐宁夏引黄灌区滴灌玉米施氮量以270~311 kg/hm~2为宜。研究结果可为宁夏引黄灌区滴灌玉米实现精准施肥和优化氮素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有机无机氮配施对玉米产量和硝态氮淋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获取玉米高产和减少氮素淋失的合理有机无机配施模式,通过田间试验和脱氮-分解模型(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DNDC)模拟,研究了有机氮替代不同比例无机氮对玉米产量和硝态氮淋失的影响。玉米田间试验在内蒙古河套灌区进行,设置了6个处理,包括不施氮(CK)、单施无机氮(U1)以及用有机氮替代25%、50%、75%和100%无机氮(U3O1、U1O1、U1O3、O1)。利用2018—2020年的U1处理对模型进行了校准,用其他处理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作物产量(标准均方根误差小于5%)和硝态氮淋失量(标准均方根误差小于15%)。此外,利用该模型模拟评估不同管理措施对玉米产量和硝态氮淋失量发现,在U1处理的基础上,增加无机氮施用量会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同时也会显著增加硝态氮淋失量;增加有机氮施用量、灌水量、无机氮分施次数会增加玉米产量和硝态氮淋失量。在等施氮量240kg/hm2条件下,随着有机氮施入比例增加,玉米产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硝态氮淋失量呈逐渐降低的态势。综合来看,有机无机氮配施比例为3∶2时,作物产量达到最高值(12578kg/hm2),硝态氮淋失量(15.7kg/hm2)也在可接受水平,可确定为该地区较优有机无机氮配施模式。  相似文献   

17.
基于15N示踪技术的不同灌水方案玉米追肥氮素去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揭示不同灌水方案下玉米对追肥氮素的吸收利用情况,利用15N示踪技术,以大田试验数据为基础,研究了不同灌水方案下成熟期玉米对追肥氮素的吸收利用率以及在地上部各器官中的分配状况,同时研究了玉米收获后追肥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情况和最终的损失率。结果表明:不同灌水方案下玉米地上部分氮素总积累量的8.14%~13.21%来自于追肥氮素,各处理之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籽粒中追肥氮素积累量占植株积累追肥氮素总量的47.90%~74.40%。不同处理下成熟期玉米植株追肥氮素吸收率为19.16%~64.72%,其中籽粒的追肥吸收率为11.29%~47.17%。植株积累的追肥氮素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例差异较大,其中,47.95%~74.40%分布在籽粒中,10.50%~27.73%分布在叶片中,3.02%~9.48%分布在茎秆中,5.22%~15.53%分布在穗轴中,苞叶中仅占0.53%~2.35%。在玉米生育前期灌水量过大而后期缺水会对植株吸收追肥氮素以及氮素向籽粒中再分配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单次灌水量过大产生氮素的淋溶损失,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玉米收获后有8.81%~24.89%的追肥氮素残留在土壤中,随灌水次数的减少,单次灌水量增加,追肥氮素残留率逐渐减小。综合考虑产量和追肥氮素利用率,得出符合研究区玉米节水、高产、高效要求的灌水方案为全生育期灌溉定额800m3/hm2,灌水次数为4次(苗期、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研究结果可为东北地区玉米生产提供理论支持及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8.
灌水施氮方式对玉米生育期土壤NO3--N时空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干旱区大田条件下,以制种玉米"金西北22号"为供试材料,采用交替灌水、固定灌水、均匀灌水和交替施氮、固定施氮、均匀施氮二因素三水平的完全组合方案,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对0~100 cm土层分层监测植株正下方、植株正南侧和植株正北侧的土壤NO_3~--N含量。结果表明:监测时期内,植株南、北两侧较植株下和0~40 cm土层较40~100 cm土层的土壤NO_3~--N含量时空分布受灌水施氮方式影响更大。固定灌水固定施氮下,水氮同区时土壤NO_3~--N在施氮侧下移,而水氮异区时土壤NO_3~--N在施氮侧累积。灌浆期,40~80 cm土层的植株下,与均匀灌水相比,交替灌水下不同施氮方式的土壤NO_3~--N含量减少9.9%~14.4%。交替灌水均匀施氮或交替灌水交替施氮使得土壤NO_3~--N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在0~40 cm土层周围,成熟期二者0~100 cm土层的土壤NO_3~--N残留量相近,但较其他处理减少11.7%~27.3%。综上,交替灌水均匀施氮或交替灌水交替施氮使玉米生育期土壤NO_3~--N含量时空分布比较合理,成熟期土壤NO_3~--N残留量较低。  相似文献   

19.
采用垄沟全降解膜覆盖种植,设置氮肥一次性根区穴施(N1)、一次性沟内条施(N2)、传统一次性全田撒施(N3)以及不施肥对照处理(CK)4种施肥方式,开展2015—2016年两年大田试验,探究垄沟全膜覆盖种植方式下一次性施肥模式对夏玉米产量和干物质、氮素累积以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一次性施肥处理模式下,夏玉米秸秆、籽粒干物质量均高于CK处理,且N1处理下2年平均籽粒干物质量较N3、N2分别增加1475%、498%;N1处理下氮素吸收速率均高于N2、N3处理,在出苗-拔节期、拔节-大喇叭口期与N2、N3差异显著;夏玉米成熟期氮素累积量从高到低依次为N1、N2、N3,不同处理下夏玉米氮素阶段累积量变化趋势均表现为在拔节-大喇叭口期、吐丝-灌浆期较多;N3、N2、N1处理比CK对照2年平均增产30.23%、44.16%、54.65%,且一次性穴施(N1)处理产量高于N2、N3处理,比N3处理2年平均增产18.75%;N1处理下氮肥偏生产力2年平均值比N2、N3提高7.28%、18.75%,氮肥表观利用率2年平均值比N2、N3提高30.61%、88.28%。垄沟全膜覆盖种植方式下,一次性根区穴施(N1)有利于氮素在土壤耕作层的集中,提高夏玉米对氮素的利用效率,促进夏玉米干物质的累积和产量的提高。本研究可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降解地膜全覆盖种植方式下有效施肥、减少氮肥污染以及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