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了解无瓣海桑害虫绿黄枯叶蛾(Trabala vishnou Lefebure)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野外调查、林间套笼观察和室内饲养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广西钦州康熙岭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绿黄枯叶蛾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天敌进行了调查。[结果]绿黄枯叶蛾在广西钦州红树林自然保护区1年发生4~5代,每代发育历期平均为57.64 d,卵、老熟幼虫及蛹均可越冬;12月开始出现越冬卵、幼虫和蛹。[结论]为绿黄枯叶蛾的预测与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孙新然 《农技服务》2010,27(4):484-484,517
对杨枯叶蛾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阐述,并总结了其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3.
西藏穗螨是我区近年来在春青稞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我区一江两河地区均有危害,虫株率超过2%。严重者这4%≮%,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对西藏穗螨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西藏穗螨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螨、蛹和成螨4个阶段,西藏穗螨不直接取食植物,而是雌螨背上带有两块储孢囊,雌螨膨腹时储孢囊破裂释放孢子,螨虫直接取食孢子,而孢子为害作物造成穗腐。该研究结果为以后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栎黄枯叶蛾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室内昆虫饲养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办法,研究了栎黄枯叶蛾(Trabala viahnou gigantina Yang)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虫在延安地区每年发生一代,以卵越冬,越冬期持续8~9个月,第二年5月中下旬卵孵化,7月下旬老熟幼虫开始结茧化蛹,蛹期9~20天;成虫始见于8月下旬,终见于9月底。成虫羽化主要在16:00~22:00,交尾高峰期为4:00左右。雌虫寿命6.12d,雄虫寿命5.89d。  相似文献   

5.
<正>1危害树种主要危害杨树、柳树、桃树、梨、海棠等。2为害状以幼虫取食叶片,严重时可将叶片吃光。1~2龄幼虫群集取食,将叶片吃成缺刻或孔洞,3龄以后分散危害。3形态特征3.1成虫。雄虫翅展40~60 mm;雌虫翅展57~77 mm;体翅黄色,前翅顶角长,内缘短,有黑色断续的波状纹,后翅有黑色斑纹,前缘橙黄色,后缘浅黄色,静止时从侧面看似枯叶,故名为枯叶蛾。3.2幼虫。体扁平,青灰色,密被纤细长毛,老  相似文献   

6.
<正>白杨枯叶蛾和天幕毛虫是危害白杨树的两种主要害虫。白杨枯叶蛾以幼虫取食叶片,发生严重时,可使大片树木枯死危害树种以杨、白榆为主,其次危害糖槭文冠果、柳和沙果、苹果、梨等果树。天幕毛虫取食性较杂,常危害多种阔叶树  相似文献   

7.
茶黄螨(Polyphagotarsonemus atus(banks)),别名侧多食拊线螨、茶嫩叶螨。主要危害黄瓜、甜椒、番茄、茄子、豆类等蔬菜。近几年来,随着日光温室的大面积推广,尤其是在现代化自控温室中茶黄螨的危害越来越严重,近几年在自控温室甜椒周年生产中,笔者发现此病呈上升趋势,现将有关其危害特点和防治方法的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杨枯叶蛾是大型食叶蛾类,专以危害杨树的叶片为主,近年该虫对杨树的危害有所加重.特别是在大凌河流域朝阳段沿河边的杨树林内,也是笔者第一次详细进行室外观察.文章详细描述危害杨树的杨枯叶蛾生物学特性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9.
棉田绿盲蝽的发生 危害及综合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绿盲蝽在德州市棉花及果树上的发生、危害及综合治理策略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虫在德州市一年发生5代,主要以卵在枣树多年生枣股芽鳞内和地面双子叶作物及杂草上越冬。第1代危害果树,第2代开始成虫转主于棉花,在棉花上繁殖第3代,第5代成虫于10月初开始迁回果树产卵越冬。防治上应抓住关键防治时期,采取大面积统一防治,将该虫消灭在孵化期和成虫羽化及转移危害之前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0.
栎黄枯叶蛾(Trabalavishnougigantina Yang)是一种危害严重的食叶害虫。目前,该虫在陕西省延安市吴起等地危害严重,陕西省榆林市与吴起毗邻,自然气候条件类似,如不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对策,将会有进一步扩散危害的风险。研究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方法和程序,对该虫在陕西省榆林市的传播及扩散的风险性,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评估。结果表明:栎黄枯叶蛾在榆林市的风险性R值为2.09,属于具有高度危险性的有害生物。针对该虫的高度危险性,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性信息素防治栎黄枯叶蛾。[方法]在野外对栎黄枯叶蛾交配行为进行了观察,并利用田间诱蛾试验验证了栎黄枯叶蛾的性趋向。[结果]交配行为试验表明:栎黄枯叶蛾的求偶与交配行为均发生在凌晨2:00—5:00,交尾高峰出现在凌晨3:00—4:00;羽化后的成虫在1~5日龄都具有交配能力,2日龄成虫交尾能力最强;栎黄枯叶蛾雄蛾能多次交尾,雌蛾仅1次;1日龄的处女雌蛾交尾时间较短,随雌蛾日龄增加,其交配持续时间逐渐加长,开始交配的时间提前;性趋向实验表明:栎黄枯叶蛾种内个体间引诱作用为雌蛾引诱雄蛾,分泌与释放性信息素的腺体位于雌虫腹部末端,同性间不存在引诱聚集行为;性诱试验发现:2~3日龄未交配雌蛾诱蛾量最高,显著高于其它日龄。[结论]依据研究结果,认为该虫符合利用性信息素防治虫害的基本要求,可利用性信息素对其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12.
试验采用5种配方糖醋酒液,在4种不同高度及不同天气条件下对栎黄枯叶蛾进行了诱杀试验。结果表明:诱杀效果最佳的糖醋酒液配比为绵白糖∶冰醋酸∶无水乙醇∶清水=6∶1∶3∶80,天气晴朗,悬挂离地1.5 m时,诱杀效果较好。试验证明利用糖醋酒液防治栎黄枯叶蛾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棉花绿盲蝽是我县沿江棉区苗期和花蕾期的主要害虫之一.1973年以来,棉区逐渐推广塑料薄膜育苗移栽,苗早、苗嫩,危害提早.再加沿江沿河杞柳种植面积的扩展,绿盲蝽越冬虫源地增多,发生量逐年加大,对移栽花的危害逐年上升,尤其是对早苗早蕾威胁极大.  相似文献   

14.
绿盲蝽在果树上的发生·危害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乃芹  于凌春  李红梅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409-11410
对绿盲蝽在果树上的发生、危害及综合防治策略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德州市该虫1年发生5代,主要以卵在枣树多年生枣股芽鳞内和地面双子叶杂草上越冬。1~2代危害果树,2代成虫转主于棉花,第5代成虫于10月初开始返回果树产卵越冬。防治上应抓住关键时期,采取大面积统一防治,将该虫消灭在孵化期和成虫羽化及转主之前。  相似文献   

15.
做榄枯叶蛾又名鸡尖丫毛虫、茧蛾,属鳞翅目,枯叶蛾科,体中型至大型.橄榄枯叶蛾是近年来新出现的橄榄主要害虫,其危害仅次于橄榄星室木虱.幼虫白天常见成片群栖于树干或叶片上,蚕食叶片,前期为害新梢、幼果,果实啃食后结疤,影响经济产量,当虫量大时可转移为害老叶,严重时全树叶片几平可被吃光,呈火烧状,使当年与翌年不能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栎黄枯叶蛾(Trabala vishnou gigantina Yang)幼虫体色变化规律及不同色型幼虫生长发育特性,以便进行虫害预报及采取防治措施。【方法】通过室内饲养观察,研究栎黄枯叶蛾2种色型幼虫的体色变化规律及其取食量、体质量、存活率、消化系数、蛹质量、产卵量、孵化率等生长发育特性。【结果】栎黄枯叶蛾幼虫3龄前一直为黄色,4龄幼虫后出现白色型和黄色型的分化,但不存在幼虫性二型现象。白色型幼虫体色一直保持白色;黄色型幼虫每次蜕皮后变为白色,3~4d内逐渐变为黄色,蜕皮进入7龄后全为黄色,直到化蛹羽化。白色型幼虫的取食量较大,生长发育较快,繁殖能力较强,而黄色型幼虫的死亡率较低,耐饥饿能力较强。【结论】栎黄枯叶蛾幼虫具有白色和黄色2种色型,2种色型幼虫生长发育特性存在差异,这为生产上合理防治该害虫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茶黄螨是危害秋马铃薯的重要害虫。该虫在莱芜秋马铃薯1年发生7-8代,世代重叠,以雌成螨在温室或室外杂草上越冬。以成螨和若螨危害马铃薯幼嫩部分,造成叶片卷曲、变厚,停止生长,严重影响马铃薯产量。9月份,田间出现中心被害点时,用1.8%齐螨素EC和5%尼索朗EC 2000倍液喷洒防治,防治效果达84.00%-91.25%。  相似文献   

18.
王荣州 《新农村》2013,(2):23-24
1.发生历史和当前疫情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原发于英国(1932年),后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南美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2002年从入境的植物种子中截获该病毒,2005年在辽宁省盖州市太阳升办事处黄大寨村19户农民的大棚西瓜首次发生此病,绝收90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给农民造成惨重的经济损失。目前辽宁、广东、海南、安徽、湖北、湖南、四川、河南、山东、福建、上海、浙江等  相似文献   

19.
芒果蓟马类害虫已成为四川省攀枝花市芒果主要害虫,其中茶黄蓟马(Scirtothrips dors alis hood)为优势种。茶黄蓟马在芒果园1年发生10~16代,世代重叠。若虫和成虫主要为害芒果花序和春梢嫩叶,周年呈现春季高峰和秋季小高峰两个发生为害高峰。蓝板是诱杀若虫和成虫较为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20.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是一种毁灭性植物病害。该病主要分布在欧洲、南美洲和亚洲30多个国家(地区),主要危害黄瓜、西瓜、甜瓜等葫芦科植物,也可侵染烟草、蝴蝶草等植物。作物一旦染病,难以根除,一般造成减产20%以上,严重的甚至绝收。我国最早于2004年从入境植物种子中截获该病毒,2005年在辽宁首次被发现。2006年该病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目前已在辽、粤、琼、皖、鄂、湘、川、豫、鲁、闽、沪、浙等12个省(市)发生。截止2012年底浙江省该疫情已扩大到6个地级市17个县(市、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