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以马铃薯‘荷兰15’原种一级为试验种植材料,探讨6种种植密度对马铃薯‘荷兰15’块茎产量与商品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5 290株/667 m2的块茎产量与商品薯产量最高,每667 m2分别为2 858.4 kg和2 581.4 kg。其中,5 290株/667 m2的块茎产量极显著高于密度3 180、3 530、3 970株/667 m2,显著高于密度4 540株/667 m2,与6 350株/667 m2的块茎产量差异不显著;商品薯产量极显著高于密度3 180、3 530株/667 m2,显著高于密度3 970/667 m2,与4 540、6 350株/667 m2的商品薯产量差异不显著;每667 m2纯收入经济效益最高,为1 466.5元,比3 180、3 530、3 970、4 540和6 350株/667 m2分别增效549.6、354.3、266、166.5和278.6元。综合考虑,马铃薯‘荷兰15’的适宜种植密度为5 290株/667 m2,该密度的块茎产量与商品薯产量及经济效益均最高。  相似文献   

2.
通过在贵州遵义县洪关乡实施脱毒马铃薯‘宣薯2号’不同栽培密度比较试验,探索遵义县西北部高海拔镇乡的种植适宜密度,挖掘其增产潜力。结果表明:脱毒马铃薯‘宣薯2号’在遵义县海拔1 100~1 250 m地区,种植密度以4 500~6 000株/667 m2为宜,田间长势较好,增产效益明显,每667 m2产2 500 kg左右。  相似文献   

3.
2001年秋,桂林市农业局在资源县用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育成的新品种中薯3号马铃薯原种繁殖脱毒种薯.同年12月平乐县农业局从资 源县调回冬种,种植面积13.5 hm2,每667 m2最高产量达到2 144.9kg,平均产量达到1 727.7kg,比东北产种薯每667 m2增产408.3kg,增产率30.2%.  相似文献   

4.
不同播种方式对马铃薯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的脱毒种薯为材料,对种薯采用不同的播种方式(芽眼朝上和芽眼朝下),研究其对马铃薯生长、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种薯播种深度10cm、以芽眼朝下的播种方式,马铃薯植株长势健壮,薯块品质好;收获的马铃薯产量(2150.7kg/667m2)与商品薯率(90.5%)高于芽眼朝上播种收获的马铃薯产量(2002kg/667m2)与商品薯率(80.4%)。湖南地区适合采用种薯芽眼朝下播种方式进行马铃薯种植。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脱毒原原种生产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陕北是全国马铃薯五大产区之一,种植面积近30万公顷,其中脱毒种薯推广面积达到10万公顷,平均每667平方米产量1200千克左右,增产增值效益显著。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与榆林大地种业公司联合组建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工厂,具备年产试管苗1500万株,微型原原种薯2000万粒,基本满足现有脱毒种薯种植面积。为了防止马铃薯退化,以保证及扩大脱毒薯面积,应加大现有的原原种工厂化生产规模。  相似文献   

6.
以马铃薯‘荷兰15’一级种为试验种植材料,探讨马铃薯‘荷兰15’磷肥4种施用量的鲜薯产量、商品薯产量与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适当增加磷肥(P2O5)施用量,可以提高出苗率,增加鲜薯产量、商品薯产量与经济效益。磷肥(P2O5)施用量8 kg/667 m2的鲜薯产量、商品薯产量最高,每667 m2分别为2 513.3 kg和2 254.5 kg,极显著高于不施磷肥鲜薯产量与商品薯产量,显著高于磷肥(P2O5)施用量12 kg/667 m2的鲜薯产量与商品薯产量。磷肥(P2O5)施用量8 kg/667 m2的经济效益最高,为2 965.9元,比不施磷、磷肥(P2O5)施用量4、12 kg/667 m2分别增效1 175.4、805.3和646.4元。综合考虑,承德中南部区域种植马铃薯‘荷兰15’,磷肥(P2O5)施用量8 kg/667 m2最适宜。此水平磷肥(P2O5)施用量的鲜薯产量、商品薯产量及经济效益均最高。  相似文献   

7.
西藏地区脱毒马铃薯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播种期研究说明,西藏日喀则地区脱毒马铃薯在4月下旬~5月初进行播种较为适宜,适时早播有利于提高产量,减少块茎感染病菌的风险。脱毒种薯的生育性状明显比未脱毒种薯有优势,脱毒种薯的商品薯、单株薯重比未脱毒种薯高2倍多,平均每667m2产量高55.08%。说明脱毒马铃薯恢复了自身的优良习性,可以使产量和品质得到很大提高,大面积推广种植脱毒薯可以增加产量、提高农户收入。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离地栽培模式下马铃薯脱毒苗高密度栽培对农艺性状和原原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脱毒苗栽培密度的增加,株高、茎粗、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逐渐减小;当密度增至300株/m2时,株高、茎粗、叶绿素含量开始下降,说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栽培密度有利于马铃薯脱毒苗生长。当密度为300株/m2和260株/m2时,合格薯(单薯质量3~5 g)占比较大,分别为53.59%和41.8%,说明提高栽培密度能够增加合格薯比例。当密度为180株/m2时,单株有效结薯数最多,为1.8粒/株;当密度为300株/m2时,总产量最高,为489粒/m2;当密度为260株/m2时,有效结薯数最多,为390.3粒/m2。生产上建议采用260株/m2的移栽密度。  相似文献   

9.
随着马铃薯的连年种植,不同品种的马铃薯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脱毒种薯的推广是马铃薯产量和品质提高的重要保证,大量生产脱毒种薯和掌握马铃薯原种生产技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会泽县科研设施建设大为改善,建成了“规模较大、档次较高、设备齐全、管理完善”的会泽县脱毒马铃薯繁育中心,现有温网室2628m2、组培室560m2、种薯仓库2006m2、马铃薯质量检验室554m2,年生产脱毒组培苗100余万苗、脱毒原原种300余万粒,是云南省种薯(苗)快繁最大的生产基地县。  相似文献   

11.
<正>马铃薯属于无性繁殖作物,如果长期种植会导致品种特征特性严重退化,结果表现就是产量明显降低。现在各科研机构和繁种基地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对马铃薯茎尖分生组织进行培养,生产出脱毒的马铃薯种薯,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品种的的特征特性,并以此为原种进行繁育生产出的一代和二代种作为生产用种种植后,病毒对植株的危害较小,如果种薯级别高的话危害甚至可以为零。在我们丹东地区脱毒种薯已经在大面积推广和使用,在同等的种植条件下,比使用  相似文献   

12.
正马铃薯原原种生产是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马铃薯组培苗平均单株结薯1~2粒,生产上常通过加大移栽密度来提高产量,但高密度移栽会带来组培苗需求量大、植株间通风透气差、植株不能充分生长、原原种个头小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存活率,一般在移栽前额外进行1次壮苗培养,但壮苗培养相对常规扩繁成本有所增加。壮苗移栽因顶端优势强,植株分枝少,导致单株结薯较少。此外目前的通用做法还有  相似文献   

13.
高静  黄正霖 《西南园艺》2005,33(Z1):19-21
从重庆市马铃薯的原种繁育基地建设,原种的引进、扩繁和生产,脱毒种薯繁供体系建设,技术队伍建设和国际交流合作,以及种薯营销几个方面介绍了发展现状.并提出存在问题,讨论了马铃薯脱毒种薯产业化发展与展望.  相似文献   

14.
《中国瓜菜》2016,(3):50-51
为提升江苏盐城当地马铃薯产业的档次和水平,开展了脱毒马铃薯繁种及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示范,初步掌握了马铃薯原原种到原种的繁种技术。主要包括种薯大小的选择、适期播种、种薯催芽处理、保留顶芽、整薯播种、适宜密度、垄内播种、田间水分充足、苗期除草、适时收获、低温贮藏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以脱毒马铃薯‘荷兰15’一级原种为播种材料,研究种薯芽块芽眼不同摆放方法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种薯芽块芽眼向下摆放的处理出苗略晚,出苗率略低,但差异不显著;马铃薯块茎产量及商品薯均最高,分别达3 108.7 kg/667 m~2与2 900.4 kg/667 m~2,显著高于种薯芽块芽眼朝上播种的处理;其小薯产量与青头薯率均最低,显著低于种薯芽块芽眼朝上播种的处理,其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因此,承德中南部山区错期栽培马铃薯,当面积足够大时,可采用传统播种方法,但在条件许可情况下,以马铃薯种薯芽块芽眼向下摆放的播种方法最理想。此播种方法既可提高块茎产量、商品薯产量,降低小薯产量,又因增加土层厚度,减少青头薯率,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自2009年被农业部纳入马铃薯原种补贴试点以来,取得的成效有:脱毒种薯综合生产能力及推广面积显著提升;带动了全市马铃薯生产发展;基础设施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脱毒种薯良繁体系逐步完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畅通种薯流通渠道,打造稳定的优质原种供应渠道,加强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建立健全的种薯质量监督检验体系,优化布局种薯扩繁基地,加强贮藏技术培训和设施建设"等完善重庆市脱毒马铃薯良繁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崔稳芹 《花卉》2015,(13):106-107
脱毒马铃薯原种扩繁技术是促进马铃薯增产增收的重要种植技术,近年来已经被应用于全国各地马铃薯种植产业。本文将详细探究脱毒马铃薯原种扩繁种植技术,以期加快原种扩繁种植技术发展,并将其推广应用于马铃薯生产中。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脱毒试管苗扦插方式对生产微型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脱毒苗网室扦插方式是影响试管苗成活率的关键技术之一,扦插密度是原原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试验采用不同扦插方式及扦插密度进行微型薯扩繁,结果显示:采用镊子扦插,在密度5 cm×5 cm时,能显著提高试管苗的成活率和微型薯产量,达到降低微型薯生产成本的目的,此处理组合为繁育微型种薯的最佳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9.
《蔬菜》2014,(6)
<正>甘肃省庄浪县是陇东地区最大的种薯生产供应基地。该县以抗旱抗病、高产稳产、高淀粉等为育种目标,采用常规育种手段,结合脱毒快繁技术,定向系统选育出马铃薯新品种"庄薯3号"。庄浪县建立网棚原种基地230 hm2,年生产原种1 200万粒(6 800 t);建成一级种薯基地1 333 hm2,二级种薯基地5 333 hm2,年生产一、二级脱毒种薯20万t,可向省内和青  相似文献   

20.
马铃薯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马铃薯在不同栽培方式、不同密度、不同种薯切块方式,不同品质种薯以及不同的专用混合肥施用水平条件下的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结果表明,在崇明东滩地区马铃薯的种植密度宜控制在5000~5800穴/667 ㎡之间;肥料运筹上总量控制在马铃薯专用混合肥100 kg/667 ㎡、碳酸氩铵25 kg/667 ㎡左右;在种薯的选择上选用100 g左右的种薯切2块或150 g左右的种薯切3块进行栽培,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选用50 g左右的整薯作为种薯;稻草覆盖或垄作均可作为当地的主要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