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1年我市进行了泥蚶高涂蓄水大规格苗种培育试验,取得了成功。210亩高涂蓄水养殖池塘共产泥蚶大规格苗种107.1吨,平均亩产达510千克。现将其技术总结介绍如下:1.滩涂选择应选择风浪较小,地势平坦,潮流畅通,小潮汛时有4~5天能够进水的高涂。底质以含泥70%、含沙30%左右的泥沙质为好。海水盐度10‰~13‰。周围交通便捷,无污染。2.池塘建设长方形,面积30亩左右,池底平整,排水后无积水。池塘四周开挖进排水沟,宽5米左右,深0.5米左右。池埂高度应在当地多年平均高潮位1米以上为宜,池埂顶… 相似文献
2.
泥蚶俗称“花蚶”,属热带和温带贝类,分布于我国山东半岛以南的沿海海域,是沿海各省重要养殖对象。泥蚶苗种中间培育就是指在高潮区滩涂上筑坝蓄水培育人工繁殖的泥蚶苗,生产成泥蚶蚶豆供应养殖生产。这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项养殖生产方式,充分解决了因海区污染造成的自然资源量不足的问题。现已成为发展养殖生产、增加资源量的必需途径。目前各地泥蚶苗中间培育面较广,但成活率等技术指标普遍不够高。本文根据近年来的实践经验,归纳出培育过程中各项重点技术措施与广大同仁交流。一、养殖条件1.场址选择:要求选择在海区没有污染、潮流畅通、地… 相似文献
3.
4.
5.
泥蚶苗中间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虾池进行泥蚶苗中间培育、初始培育密度100万粒/亩,平均壳长1.93mm,经过3个月的培育,长至平均壳长5.6mm,中间培育成活率为47.3%。 相似文献
6.
魁蚶俗称赤贝,是一种大型的经济海产贝类。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辽宁、山东的黄渤海海域。其个体肥大、肉体饱满、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为酒席桌上之美味佳肴。其软体富含蛋白质、血红素、维生素,深受日本、韩国等国家民众的喜爱,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海产品。近年来,由于煤炭价格不断上涨,室内升温促熟人工育苗则相对成本较高,加之夏季保苗成活率太低,因此,在山东沿海主要是室内自然温人工育苗。 相似文献
7.
泥蚶生产性人工育苗技术突破后,出苗量连年翻番,1997年仅温州地区就达到105亿粒,完全可满足现有养殖生产需要。但由于出厂苗规格很小,壳长仅0.4~1.0mm,不能直接用于养成,须经过中间培育阶段,为此,笔者于1995年开始连续三年进行了泥科苗中间培育技术研究,成活率达到78.6%~80.4%,总结出了一套简便可行的操作方法。一、中间培育苗的质量指标:1、规格大小基本一致,无同规格的死壳;2、壳色呈土黄色或浅褐色为佳,灰白色为次苗;3、活力强,在干净的玻璃板上匍匐速度快、频率高,可留下明显的粘液痕迹。二、环境条件要求:1… 相似文献
8.
详细介绍了魁蚶苗种的春季控温培育技术,其中包括亲蚶的选择、运输、促熟蓄养、采卵孵化、孵化期管理、选幼、幼体培育、水温和水质控制、投饵、日常管理、附着基投放和投放后的培育管理、稚贝出池. 相似文献
9.
10.
70年代以来,为了缓解泥蛐种苗短缺,发展泥站养殖业,不少地区和单位进行海区贸亲蛐增殖蚣首,但收效甚微,蚶苗仍不敷养殖的需求。笔者于1996年7月3日至8月5日在福安市本斗都对虾育苗室,利用两口总面积为50平方米的育苗池进行泥蚣夏苗培育,育出550微米的泥蛐稚贝1256万粒,取得了平均每平方米出苗25万粒的较好效果。现将主要做法简介如下:一、亲姐的营养和自苗时间的掌握6月10日挑选3公斤二龄至三龄亲蚣,共有360粒放在一口面积为20亩的虾池暂养,虾池浮游生物丰富,没有人工投喂单胞藻等饵料。根据闽东自然海区亲蛐繁殖季节在6~8月,… 相似文献
11.
12.
在同一地区、同一季节和基本相同的设备条件下,众多育苗厂的生产结果却呈现十分悬殊的差距,这其中单细胞藻类的培养是否成功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泥蚶育苗池量多、季节长,中后期又处于高温季,因此,如何保证藻种不老化、不污染和保持稳定的供应量是泥蚶生产性育苗中单细胞藻类培养的要点. 相似文献
13.
泥蚶血清及血细胞免疫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步研究了泥蚶(Tegillarcagranosa)血细胞离体条件下的吞噬作用以及血清因子对其的影响,并测定经大肠杆菌注射以后,泥蚶血清中抗菌、溶菌、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泥蚶血清能促进血细胞对大肠杆菌的吞噬,但不能识别鸡红细胞。大肠杆菌激发后泥蚶血清中抗菌活力在1h、15h和30h时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溶菌活力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但在15h差异不显著。PO活力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在30h时差异极显著。SOD活力在1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在30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4.
不同地理种群泥蚶的形态差异与判别分析 总被引:28,自引:6,他引:28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 Linnaeus)为印度椢魈洋海域的广温广盐性贝类,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山东以南沿海,是我国沿海滩涂的主要经济养殖贝类.有关泥蚶人工育苗、繁殖与生长和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研究已有较多报道[1-9],但种内形态特征的地理变异未见报道.本文利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对我国山东、浙江、广西和韩国4个地理种群泥蚶的形态变异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了泥蚶种内的形态变异特点与地理分化规律、并建立判别函数,为泥蚶地理种群的识别、种质保护和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17.
初步研究了泥蚶(Tegillarca granosa)血细胞离体条件下的吞噬作用以及血清因子对其的影响,并测定经大肠杆菌注射以后,泥蚶血清中抗菌、溶菌、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泥蚶血清能促进血细胞对大肠杆菌的吞噬,但不能识别鸡红细胞。大肠杆菌激发后泥蚶血清中抗菌活力在1h、15h和30h时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溶菌活力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但在15h差异不显著。PO活力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在30h时差异极显著。SOD活力在1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在30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采用RT-PCR方法扩增、克隆和鉴定了泥蚶(Tegillarca granosa)的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基因(TgMT)的开放阅读框(ORF)。基于金属硫蛋白氨基酸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明,泥蚶和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的亲缘关系最近。利用ORF序列,构建原核重组表达质粒。重组质粒经PCR、酶切鉴定及测序验证后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重组蛋白的分子量约为28.3 kD。可溶性分析表明重组蛋白主要以可溶性形式存在。用His-tag柱亲和纯化重组蛋白,并利用重组蛋白制备了兔抗血清。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实验表明,金属硫蛋白在泥蚶的各个组织中都有表达,并且在消化腺中的表达量最高。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泥蚶的消化腺进行免疫组化定位分析,发现泥蚶的MT主要存在于消化腺腺管上皮细胞的胞质中。泥蚶MT的克隆和表达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该蛋白在环境监测中的作用、探讨细胞解毒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20.
泥蚶(Tegillarcagranosa)俗称花蚶、血蚶等,是一种栖息于浅海软泥滩中的广温性双壳类软体动物,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和大西洋海域。常见于我国山东以南沿海一带,肉味鲜美。由于泥蚶在水中活动能力不强,生活地区比较固定,很容易受到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污染;泥蚶为滤食性生物,它在滤食饵料生物时,也会将水中的化学污染物、细菌、病毒等吸入体内。因此,大量泥蚶在刚采捕上来时都不符合卫生要求,需要对其进行净化处理方能上市。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贝类净化方法有臭氧法、紫外线法及臭氧-紫外线结合法,而以后者净化效果最佳,但臭氧和紫外线穿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