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旱地新3熟"麦/玉/豆"模式的内涵、特点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旱地新3熟“麦/玉/豆”种植模式集免耕、秸秆覆盖、作物直播技术为一体,具有抗旱节水,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提升大豆生产能力,改革耕作和收获方式、保护性耕作土壤等特点,以及省工节本增效和肥地环保生态等优点;四川省多年多点示范推广表明:该模式较传统模式经济益高140元/667m2以上,少施尿素4~6kg/667m2,易于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大豆产业化发展;通过多年的试验推广,总结了“麦/玉/豆”模式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新型套种模式麦/玉/豆采取良种配套、科学运筹施肥、优化种植,结合深浅免耕、秸秆覆盖还田,充分利用双层空间,提高光能和土地利用效率。通过多年旱地耕作改制试验示范,成功实现了寡照地区年总产值突破3·16万元/hm2,模式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丘陵区光热资源较丰富,旱地农作物两熟有余、三熟不足,实行多熟间套种植增加复种指数是确保四川省丘陵区粮食增收的重要举措。本文总结了四川省丘陵区"芋/玉/豆"模式的主要栽培技术,并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丘陵区"芋/玉/豆"模式提高了玉米产量,比"麦/玉/苕"传统种植模式玉米增产9.07%,三季作物全年产值增加4 715.25元/hm2,增幅为18.83%。  相似文献   

4.
宁夏丘陵地区旱地马铃薯套种豌豆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已成为宁夏丘陵地区的支柱产业,播种面积逐年增加,2007年马铃薯播种面积达14.2万hm2,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4.8%.目前在宁夏马铃薯主产区的部分地区马铃薯栽培中出现了连作和迎茬现象,导致其品质变差,产量下降,因此我们必须更大面积地推广马铃薯与其他作物复合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5.
新麦29是由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利用偃展4110/周麦16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在分析该品种特征特性的基础上,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藜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军 《中国种业》2020,(8):112-113
结合多年藜麦试验种植结论和生产实践,初步总结概括出了一套藜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从藜麦品种、茬口选择、整地要求、施肥水平、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以期为藜麦种植提供技术参数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7.
研究西南地区玉米主要2种套作模式下氮素吸收利用差异及氮肥调控效应, 为氮素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在四川2个玉米主产区, 通过连续4年的大田试验, 对比研究了玉/豆和玉/薯模式下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差异和不同供氮水平对玉米氮素吸收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 玉/豆模式下玉米收获期植株中的氮素积累2个试验点平均较玉/薯模式增加7.11%, 氮收获指数增加2.00%左右, 氮素吸收效率增加7.83%, 成熟期籽粒中氮素的分配比例增加1.76%, 而叶、茎鞘中氮素的分配比例分别减少5.85%和2.75%。分带轮作后, 由于不同前茬对土壤养分影响不同, 再加上套作优势, 玉/豆模式下玉米在生长前期就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到收获期植株氮素积累2个试验点平均较玉/薯增加11.85%, 氮素吸收效率增加11.84%。在玉米氮素积累关键时期, 玉/豆模式在低氮处理下玉米植株氮素的积累量显著高于玉/薯模式相同施氮处理, 而在高氮处理下2种模式间差异不大或者表现相反, 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农艺效率和氮肥利用率也有相似的结果; 玉/豆模式在180 kg hm-2施氮量下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和籽粒中氮素的分配量, 玉/薯模式下玉米氮素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利用效率, 在180~270 kg hm-2施氮量处理下较高; 花后氮素同化量玉/豆模式显著高于玉/薯; 2种模式均以施纯氮180~270 kg hm-2处理有利于氮素转运和花后氮素同化量积累。  相似文献   

8.
运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川中丘区“麦/玉/苕”模式玉米的播种期、栽植密度和氮化肥用量对产量及其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得出郑单14在育苗移栽、地膜覆盖栽培条件下产量6.75t/hm2以上的高产栽培技术方案为:播种期3月5~15日、栽植密度6.4~7.0株/m2、氮化肥用量220~270kg/hm2  相似文献   

9.
新麦21号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用偃展1号为母本、新麦9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抗寒、抗病、中早熟小麦新品种,为促进新品种在生产上的推广利用,特提出该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李学杰 《中国种业》2013,(Z1):33-34
通过聊玉22号产量与播期、产量与种植密度、产量与施肥方式及其子粒灌浆特性的试验研究,集成了以麦后抢茬直播、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和适当晚收为主要内容的聊玉22号产量0.9万~1.05万kg/hm2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新麦26为例,对小麦栽培和新麦26栽培技术进行研究,分析了栽培中的技术问题,提出了整地、播种、施肥等多个环节的种植建议,以期为相关人士(或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修文县土地产出率,通过多年生产实践,形成一套有推广价值的番茄-棒豆-莲花白高效栽培模式,有效利用了番茄生产过程剩余的肥料和支架,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相似文献   

13.
新麦29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和河南九圣禾新科种业有限公司,以偃展4110作母本、周麦16号作父本杂交,经多年定向选择育成的弱春性多穗型中熟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丰产性好,抗逆、抗病性好,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介绍了新麦29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产量表现,提出了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4.
以品质及抗药性鉴定和河南省试区产量分析为依据,综述了新麦30(新麦2119)的特征与高产栽培技术。新麦30是以新麦11为母本、周麦16号为父本杂交[1],后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属半冬性大穗型中早熟品种,具有丰产、耐旱、抗寒、灌浆速度较快、后期根系活力强等特征,高感赤霉病,适于黄淮冬麦区中高水肥地块种植。结合此特征特性,总结出新麦30的高产栽培技术,为其有效种植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罗海彬 《作物杂志》1999,15(4):35-36
在原来麦稻两熟基础上插播一季玉米,突破传统的栽培模式,深度开发利用气候、土壤资源,改革耕作制度,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光能利用率,从而大幅度提高全年粮食总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试验田设在南充农校农学专业实习基地。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属灰棕紫泥潮土,肥力...  相似文献   

16.
优质强筋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棉花研究所合作选育的半冬性小麦新品种中麦578,表现出高产稳产、优质强筋、综合抗逆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并先后于2019年、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分别通过河南省(豫审麦20190057)、国家黄淮南片区(国审麦20200016)、国家黄淮北片区(国审麦20210059)和新疆自治区(新审麦2022年041号)审定,至今在河南省已推广80余万hm2。从选地与整地、种子处理、播期播量、肥水应用、田间管理、适期收获等方面提出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技术措施,为中麦578在河南省适宜种植区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新饲玉17号(新绿青2号)是新疆沃特生物工程公司选育的青贮专用玉米,2009年8月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表现生育期适中、生长势强、耐水肥、抗倒伏等特点,高抗玉米瘤黑粉病、丝黑穗病及玉米青枯病。新饲玉17号全株粗蛋白含量(干基)10.08%、粗脂肪(干基)1.5%、粗纤维(干基)21.0%,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北疆冷凉地区春播,南疆地区春播或复播均可,≥10℃有效积温2 800℃地区均可种植。  相似文献   

18.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近年来,粮棉争地矛盾越来越突出,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大力发展杂交棉与小麦间作套种是确保粮食和棉花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总结集成出一套"8-2式"棉麦套种高产栽培技术,为棉麦套种在生产上的应用推广提供了依据。本文详细介绍了棉麦配套品种的选择、麦棉配置方式、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措施等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新麦21是由河南省新乡市农科院用含有英国抗源C39血缘的高产、抗病、早熟、多穗型亲本偃展1号作母本,含有波兰、意大利小麦血缘的高产、广适、抗病、晚熟、多穗兼大穗型品种新麦9号作父本,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