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马铃薯大垄双行栽培示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不同熟期的马铃薯品种,通过连续3年对马铃薯大小垄栽培示范对比,显示出马铃薯大垄栽培较传统的小垄栽培有明显的增产效果。示范结果表明:采用90 cm的大垄且垄上种植2行,行距30 cm,株距30~35 cm,较采用65 cm小垄、株距24 cm的栽培方式均表现出增产。尽管不同年份条件下马铃薯大垄栽培的增产率不同,但最低增产都达到了10%以上,而且比较效益增加显著。  相似文献   

2.
种植样式对高密度夏玉米产量和株高整齐度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14  
在种植密度7万株/hm2条件下设置40、50、60、70cm等行距和40 80cm大小垄5种种植样式进行试验,以50cm等行距种植产量最高,较60、70和40 80cm处理增产5.15%~5.77%;40cm等行距种植产量次之;40 80cm大小垄与40、60、70cm等行距种植产量无显著差异。高密度夏玉米最佳种植样式应为50cm左右等行距,最优行株比约为1.821∶。行距缩小,公顷粒数、千粒重和株高整齐度呈提高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高密度种植对穗粒数和千粒重的负影响。5种种植样式的次生根层数与条数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中部地区大豆主栽品种有效株行距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秉进  金剑  中嶋博 《大豆科学》2007,26(3):327-331
运用作物有效营养面积理论,对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中部垄作主栽大豆品种的有效株行距进行了试验研究与理论解析.研究表明黑龙江省中部地区的大豆有效株行距为47.0~63.0 cm.据此阐明目前生产上广泛采用67~70 cm的垄作,已超过了大豆的有效株行距,造成了土壤资源的浪费.采用55 cm左右的垄距种植大豆,将会更有利于大豆群体产量的提高.该理论为目前黑龙江省北部地区栽培面积逐渐增大的大豆窄行垄栽培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4.
天水市地处甘肃东南部 ,山多川少 ,高低相差悬殊 ,气候条件差异较大 ,大部分地区一熟有余 ,两熟不足。近年来 ,应用立体种植技术 ,实现了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 ,显著拉长了马铃薯鲜薯上市时间 ,达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 ,为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集约与高效相结合的现实途径。1 主要种植模式1 1 地膜马铃薯套玉米适于川水地区推广种植。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 ,双行垄作 ,垄距 80cm ,每垄种 2行 ,小行距30cm ,大行距 5 0cm ,株距 30cm ,错窝“品”字型于 3月上旬点播 ,密度 8 33万株 /hm2 。 4月下旬在垄沟内点播 1行玉米 ,株距 …  相似文献   

5.
玉米栽培新的种植形式——大垄双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栽培新的种植形式——大垄双行刘忠山赵震杜刚崔福军(辽宁省铁岭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铁岭112000)(辽宁省昌图县马仲河镇农业站昌图112500)玉米实行大垄双行种植是在二比空种植形式基础上,将原来的两条宽60cm的小垄合成一条大垄,每条大垄上种两行...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耐密玉米品种辽单565进行密度、施肥量及栽培方式等的研究,总结出辽宁西部地区在不同种植方式下,适宜的种植密度以及经济施肥量,清种(60cm垄),适宜的种植密度为60000株/hm^2,合理施N肥(尿素)量为450kg/hm^2,大垄双行(大垄宽120cm,双行间距40cm)种植,适宜的种植密度为75000株/hm^2,最经济施N肥(尿素)量为375kg/hm^2,充分发挥耐密玉米品种的增产潜力,达到最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察右前旗礼拜寺乡薛秃村7户农民采用高垄覆盖地膜栽培甜菜10.2亩,平均亩产4710.2kg、比不覆膜种植的甜菜增产2.5倍。采用的具体措施是:1.秋深耕,施足底肥。选用土层深厚的小麦茬水浇地。上一年秋用拖拉机深耕23cm,同时亩压入优质农家肥3500多kg,碳铵50kg,然后耙松起高垄,秋汇地,使肥、水、土三者充分融合为一体,保证了甜菜对水、肥的需求。2.适时覆膜播种。4月上中旬进行覆膜播种,比往年提早半个月,改平垄为高垄覆膜、宽窄垄种植法,一膜两行,大行距为60cm,小行距为33cm,株距30cm,实保苗4600株。3.选用良种,  相似文献   

8.
大豆有效营养面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2004年,运用作物有效营养面积理论,对北方垄作区大豆垄幅的合理性问题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表明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中部、南部地区大豆有效营养面积为2210~4500 cm2,有效株行距为47.0~67.1 cm。其中中部地区的有效营养面积在2210~4025 cm2,即有效株行距为47.0~63.0 cm,南部地区的有效营养面积在3838~4500 cm2,即有效株行距为61.9~67.1 cm。南部地区品种有效营养面积较大,中部地区品种有效营养面积较小。据此阐明目前生产上广泛采用67~70 cm的垄作,已超过了大豆的有效株行距,造成了土壤资源等的浪费。尤其是中、北部垄作区采用55 cm左右的垄距种植大豆,将会更有利于大豆群体产量的提高。该理论为目前黑龙江省北部地区栽培面积逐渐增大的大豆窄行垄栽培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9.
合丰42号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喜平 《大豆科学》2005,24(1):48-51
利用早熟高油大豆合丰42进行三种方式栽培,结果得出:合丰42平作窄行密植,行距30cm时,最佳密度为公顷保苗50-55万株;垄三栽培最佳密度为保苗35万株/hm2;穴播栽培产量和品质含量均最低,不适宜用于高油大豆合丰42栽培.合丰42优质、高产栽培最佳技术为平作窄行密植,其次是垄三栽培.  相似文献   

10.
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设55 cm、65 cm两个行距水平以及种肥侧向、正向两种施用方式,研究不同行距和施肥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机械化收获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55 cm、65 cm行距对玉米株高、茎粗、穗位高、叶面积指数和干重等生长指标均无显著影响,两个行距配置下玉米产量基本相同;种肥施用方式对玉米前期生长影响较大,种肥侧施的肥效明显优于种肥正施。玉米三叶期至拔节期,种肥侧施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干重和根系数量较种肥正施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种肥正施和侧施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无明显影响。因此,在玉米生产中可以根据农机具设计和生产需求,规范行距,统一收获机械规格,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