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沙棘产品开发的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吕文 《沙棘》2000,13(4):26-27
我国沙棘产品种类繁多,家族兴旺。从食品到保健品,从化妆品到药品和工业原料品,各种产品功能各异,作用不俗,并纷纷相争登上大雅之堂,逐步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最喜爱的绿色产品。早在80年代初,国内外专家就呼吁要大力开发沙棘这一最有前景的生物资源和第三代水果。由于沙棘广泛分布于我国的边缘山区和沙区,纯天然、少污染,经受了大自然千百年锤炼和洗礼,造就了根、茎、叶、果、种子全身是宝,含有上百种对人体有益的活性物质,尤其是维生素C、E、胡萝卜素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等成分,含量高,作用大,是当今重要的保健食品和医药工业原料源。我国…  相似文献   

2.
吴林  李亚东 《沙棘》1996,9(3):15-18
通过对2年生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Subsp.sinensis)在水分逆境(淹水、干旱)下脯氨酸、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含量(活性)变化动态及细胞差别透性、丙二醛、可溶性总糖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分逆境下,沙棘叶片中的脯氨酸、过氧化物酶、丙二醛、可溶性总糖含量(活性)及细胞差别透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过氧化氢酶活性下降。淹水处理植株的受害程度重于干旱处理植株。沙棘表现出了良好的抗旱、耐涝特性.  相似文献   

3.
曾端国  马宁安 《沙棘》2006,19(4):21-22
沙棘果无污染,味酸甜,主要含有糖、微量元素,特别是含有类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E等许多活性物质。沙棘果实酸味突出,作鲜果食用较少,利用沙棘醋对人体心脑血管、新陈代谢、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有很好的作用;另外,它还对人体肝脏有保护功能,具有抗癌、抗衰老作用。现介绍利用以沙棘果为原料经酒精发酵、醋酸发酵酿造具有沙棘果香的食醋的工艺流程及产品标准。  相似文献   

4.
熊正英  刘小杰  唐量 《沙棘》2004,17(3):16-19
通过测定运动小鼠大脑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观察其超微结构变化,探讨服用沙棘油对小鼠能力影响的生物化学机制。为此选用70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六组:安静对照组、安静沙棘组、训练即刻组、训练即刻沙棘组、训练恢复24h组和训练恢复24h沙棘组。经过6周(42d)游泳耐力训练后进行一次力竭性游泳,分析比较了各组小鼠血清谷草转氨酶(GFT)、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等指标,同时还对各组肝脏细胞超微结构进行了电镜观察。结果:1)以上各组GPT除安静对照组与相应沙棘组和训练即刻组与训练恢复组间无显著差异外(P>0.05),其余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2)SOD除安静对照组与相应沙棘组,训练即刻沙棘组与训练恢复沙棘组间无显著差异外(P>0.05),其余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3)MDA除训练即刻组与相应沙棘组及恢复组间无显著差异外(P>0.05),其余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4)沙棘组肝脏细胞中线粒体、肝浆网、肌丝等结构均比相应对照组完整,病变程度比对照组轻。结果表明,沙棘油能改善运动对肝脏细胞的损伤,提高肝脏组织抗自由基氧化的能力,同时还对肝脏细胞超微结构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熊正英  刘小杰  唐量 《沙棘》2004,17(2):14-17
目的 :通过测定运动小鼠大脑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丙二醛 (MDA)含量 ,观察超微结构变化 ,探讨服用沙棘油对小鼠能力影响的生物化学机制。方法 :70只雄性 ICR小鼠随机分为六组 :安静对照组、安静沙棘组、训炼即刻组、训练即刻沙棘组、训练恢复 2 4 h组和训练恢复 2 4 h沙棘组。经过 6周游泳耐力训练后进行一次力竭性游泳 ,分析比较了各组脑组织 SOD、MDA等指标的变化并对各组脑细胞超微结构进行了电镜观察。结果 :各组 SOD活性除安静对照组与相应沙棘组 ,训练即刻沙棘组与训练恢复沙棘组间无显著差异外 (P>0 .0 5 ) ,其余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 (P<0 .0 5 ) ;MDA含量除训练即刻组与相应沙棘组及恢复组间无显著差异外 (P>0 .0 5 ) ,其余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 (P<0 .0 5 ) ;沙棘组脑细胞中线粒体、肌浆网、肌丝等结构均比相应对照组完整 ,病变程度比对照组轻。结论 :沙棘油能提高脑组织抗自由基氧化的能力 ,同时还对脑细胞超微结构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减轻运动对脑细胞的损伤程度并可延长运动至疲劳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关于沙棘医药研究与开发几个问题的商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铭渔 《沙棘》1995,8(4):36-37
近10年来(1985.11~1995.5)沙棘的医药研究与开发,从文献查找到实验研究、从国外引进到临床试用,已走过了一条艰苦的道路,如今已走上了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10年的努力,使沙棘的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了今后10年更好的发展,现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讨.1 关于沙棘医用研究的方向我国是世界上沙棘医用记载最早的国家,1977年沙棘被正式列入中国药典.沙棘油含生物活性物质,对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抗肿瘤、抗衰老、抗炎、抗溃疡、抗辐射损伤等方面均具明显的药理效应.近10年来,沙棘在医药保健产品方面的开发,已有很大的进展和明显的经济效益,表明沙棘是一种发展前途广阔的中药材.关于这10年来,在医药方面所取得的研究进展,我曾在“沙棘的医药研究和开发”(《沙棘》1994年第7卷第1期综述)中,论述了沙棘医用的源流、沙棘有效成份的研究与开发.沙棘的药理研究与开发、沙棘的医药保健产品系列开发,根据药理研究所发现的苗头,总结出从以下5个方面去研究,(1)沙棘对心血管系统的药理研究与开发;(2)沙棘对免疫系统的药理研究与开发;(3)沙棘抗肿瘤的药理研究与辅助抗癌药物的开发;(4)沙棘抗衰老作用的研究与开发;(5)沙棘抗炎、抗溃疡、抗辐射损伤及其它作用的药理研究与开发.这几个方面,均是深  相似文献   

7.
低温胁迫对马占相思树代谢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马占相思QLD19835家系7个月苗龄的树苗在低温胁迫下,电导率、可溶性糖、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变化及ATP酶(ATPase)、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动态变化,揭示了在低温逆境下,由于细胞膜系统受到寒害而使电导率不断升高,ATPase活性亦有所下降,而可溶性糖、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则显著升高。这在保护细胞膜稳定性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增强了植株本身对低温的忍耐能力。另外,CAT活性升高,POD、SOD的活性有所下降,但仍保持一定活性,提高了它们对氧自由基和过氧化物的清除,这些变化的总效应是使植物细胞膜结构和物质代谢过程中免遭寒害,提高植物的抗寒力。  相似文献   

8.
沙棘籽原花青素提取物抗氧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金海英 《沙棘》2005,18(1):35-37
本试验研究了沙棘籽原花青素提取物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该提取物按100mg/kg,300mg/kg及600mg/kg给小鼠灌胃,皆可提高小鼠红细胞SOD活性和小鼠全血GSH—PX活性,并能降低小鼠肝脏LPO含量。为此,沙棘籽原花青素提取物具有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沙棘叶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其中沙棘叶黄酮具有很高的保健和药用价值。主要利用复合酶制剂在机溶剂乙醇的作用下,结合超声波法,提取沙棘叶总黄酮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复合酶法结合超声法提取沙棘叶中黄酮的提取工艺,并对复合酶和单酶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最优的沙棘叶黄酮提取工艺条件为:酶质量百分比5%,时间60min,超声功率300W,温度50℃,乙醇体积分数50%,液料比30∶1,利用多酶复合酶提取效率显著优于单一酶。  相似文献   

10.
靳月华  陶大立  杜英君 《沙棘》2007,20(4):20-24
采自辽宁省建平县沙棘果粗提液的材料,采用NBT光化学还原反应及凝胶电泳,研究其SOD活性,同工酶,紫外吸收光谱及其对红松叶和叶绿体类囊体膜冻干粉的有机自由基ESR波峰的抑制作用,证明沙棘果汁内确含有能消除O-2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其研究结果为沙棘作为抗氧化剂、高层次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沙棘挥发油化学成份研究概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高锦明  张鞍灵 《沙棘》1995,8(3):25-28,33
沙棘挥发油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及芳香气味的浓缩物。迄今已从中国沙棘、鼠李沙棘及肋果沙棘中鉴定了200多种挥发成份。本文综述这三种沙棘主要挥发成份及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沙棘油在各种病理条件下显示出的极良好效果,使得药理学家很早以前就感兴趣。推测认为,这可能是沙棘油中存在着适应原活性。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所以才研究沙棘油对恶性肿瘤发展的影响。 在对品系BalB/C雄性小鼠艾氏腺癌(腺癌按0.2ml199号培养基中7. 5×10~6癌瘤细胞接种在腹膜内)的实验中,接种后经24h开始用沙棘油治疗。在7昼夜治疗期间,用探管分别灌胃0.5ml/kg,1.0ml/kg和5.0ml/kg沙棘油。实验结束时,按恶性细胞数量算出抑制肿瘤生长百分率。已查明沙棘油具中等抗肿瘤活性,其活性随着投药量的增加而提高。与对照组同一指数相比,实验组中服0.5ml/kg沙棘油动物的肿瘤细胞量减少了1. 3倍(抑制率为24%)服1.0ml/kg沙棘油动物的肿瘤细胞量减少了1. 5倍(抑制率为35%),服5.0ml/kg沙棘油动物的肿瘤细胞量减少了1.7倍(抑制率为41%)。上述研究结果认为,应在肿瘤实验中进一步研究沙棘油的抗癌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不同海拔高山植物美丽风毛菊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长在青藏高原不同海拔地区的多年生高山植物美丽风毛菊(Saussurea pulchra)为研究材料,分析比较了不同海拔叶片光合色素和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以探讨高山植物对于寒冷、高紫外辐射环境的适应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含量有下降的趋势,而胡萝卜素(Car)含量则呈增加的趋势,Car/Chl与Chla/Chlb增大,美丽风毛菊叶片的紫外吸收物质、丙二醛(MDA)含量明显增加;抗氧化酶的活性也受到明显影响,其中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海拔升高呈增强的趋势,膜脂过氧化与抗氧化物酶的变化具有不一致性,表明抗氧化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可能在高山植物适应高寒环境的胁迫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渗透胁迫下河北杨叶片的生理响应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PEG渗透胁迫下河北杨叶片的生理响应及其内在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PEG溶液的渗透胁迫下,河北杨叶片相对含水量逐渐下降,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积累,细胞膜相对透性破坏;在胁迫24 h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下降,并伴随着O2-产生速率的大幅度增加;但在胁迫18 h时,SOD、POD活性及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的显著升高可以起到一定的减轻伤害的作用.相关分析结果表明:MDA含量及O2-产生速率与相对含水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而SOD、POD活性与相对含水量相关性不显著;SOD活性与O2-产生速率相关性显著,而POD活性与O2-产生速率相关性不显著.上述指标间相关性说明河北杨对水分胁迫的响应是多种生理生化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各生理指标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5.
沙棘是一种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树种,但以前人们没有足够认识,只有在水土保持及薪炭林方面加以利用,可以说它至今几乎是处于野生状态。沙棘属共有四个种,我国全都有分布,且现有野生资源极其丰富。近两年来,沙棘的经济价值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目,但是如何开发和利用我国宝贵的沙棘资源,这一资源的特性、特点等都待深入探讨和研究。为此,我们于1985年5月至6月,对华北、西北有代表性的、沙棘资源比较丰富的山西西部高原区,即吕梁山区及管涔山区进行了考察。一、山西西部高原区野生沙棘资源现状  相似文献   

16.
干旱胁迫对青藏高原4种灌木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江孜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锦鸡儿(Caragana sinica)、砂生槐(Sophora moorcroftiana)、唐古特莸(Caryopteris tangutica)4种青藏高原灌木树种为试材进行干旱胁迫模拟盆栽试验,通过对比干旱胁迫后4种灌木叶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对供选树种进行抗旱性能分析与评价,为青藏高原地区造林筛选优良耐旱灌木。研究表明,4种供试植物在轻度干旱时体内MDA含量缓慢升高,重度干旱时达到最大值,唐古特莸MDA含量峰值和增幅较另3个树种最小,其次是锦鸡儿和江孜沙棘,而砂生槐的MDA峰值和增幅都最大。SOD和POD活性的变化规律都为"单峰曲线",其中唐古特莸和锦鸡儿遭受干旱胁迫时SOD活性峰值出现最迟,值也最大,SOD活性降低最少,充分反映出该2种树种对干旱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及自我调节能力,江孜沙棘和砂生槐则相反。在干旱胁迫过程中,唐古特莸的POD活性始终维持在较低活性水平,而且增加的幅度最大,达到805.23%,增加幅度远高于另外3个供试树种,表现出超强的抗旱能力,而其余3个树种POD活性增幅较小,对干旱的适应性差。4树种的脯氨酸含量都呈增加趋势,唐古特莸增幅最大,与正常水分条件相比增加了10.86倍。苗木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规律为先增大后减小,其中唐古特莸增幅最大为213.44%。通过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水分胁迫条件下,抗旱性强弱顺序均为:唐古特莸>锦鸡儿>江孜沙棘>砂生槐。  相似文献   

17.
何士敏  向邓云  韩棠丽 《沙棘》2009,22(1):7-10
沙棘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灌木,一般生长在干燥、寒冷的贫瘠山区。沙棘果实和叶片中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是珍贵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同时沙棘还对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沙棘进行高层次的综合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过氧化物酶(POD)作为植物细胞内保护酶系统的一种,与植物抵御极端温度、干旱、重金属胁迫、病害等各种不良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了在不同pH、温度条件下,从沙棘叶片中提取的过氧化物酶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沙棘叶片过氧化物酶的pH值稳定性和热稳定性都比较低,其作用最适pH值为6.2,最适温度为35℃。同时,实验还检测了底物浓度对沙棘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其最适底物浓度为0.06mol/L。  相似文献   

18.
<正> 在森林改良土壤实验中可广泛栽培的有前途的果树—浆果人工林中,沙棘占有特殊地位。它的果实(浆果,通常在8月末或9月成熟)具有珍贵的医药和食用价值。果实内的维生素和其他的生命活性物质比黑茶藤子多5倍,比甜橙多14倍。用沙棘浆果制成沙棘油,对加速治愈皮肤各种烧伤、放射病、皮炎和其他皮肤疾患,以及胃病和十二指肠病有特效,可惜目前生产很少。沙棘油是宝贵的生命活性物质——类胡萝卜素(维生素原A)、生育醇(维生素E)、多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F)、磷脂(卵磷脂等)、甾醇的最主要的浓缩物,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心脏局部贫血病、调整血压、改善全身的自我感觉等都起重要的作用。经加工后的沙棘浆果对增强视力和使青光眼的内眼压正常化具有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抗绕实蝇的沙棘无性系植株,分析不同抗、感植株间相关生化物质种类和含量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抗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首先通过林间调查和室内生测试验,筛选抗性植株,然后以抗、感沙棘无性系为材料,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在成虫羽化前和产卵盛期检测抗、感无性系植株相关化学物质含量和酶活性。【结果】1)通过林间调查果实受害率及开展沙棘绕实蝇产卵选择性试验,筛选出抗沙棘绕实蝇的沙棘无性系。2)在产卵盛期,抗虫无性系果实和叶片中总酚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和脯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敏感无性系,在果实中分别高出101.34%、50.21%和20.12%,叶片中分别高出121.22%、30.43%和40.68%。3)抗、感无性系果实的挥发性物质种类及含量在2种无性系植株间具有显著差异,其中,抗虫无性系的酯类物质种类及含量显著低于敏感无性系,而醇类物质含量明显高于敏感无性系。4)抗虫无性系果实和叶片中非挥发性物质山奈酚含量明显高于敏感无性系,分别高出29.40%和40.80%;果实中异鼠李素含量较敏感无性系高出43.20%,而在叶片中的含量较敏感无性系低41.34%。5)产卵盛期,抗虫无性系果实中过氧化物酶(POD)、几丁质酶(Chi)、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较敏感无性系分别高出98.21%、25.03%和20.10%,在叶片中POD和PAL则分别高出33.40%和36.30%。【结论】抗、感无性系果实、叶片中化学物质及酶活性均存在较大差异,由此推测,沙棘体内抗虫相关化学物质和酶活性与其抗沙棘绕实蝇的能力密切相关。结果初步揭示沙棘抗虫无性系的生理生化特征,为进一步研究沙棘抗虫性机制及开展抗虫性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王琪  严善春  徐波 《林业科学》2012,48(7):79-85
为了探讨冷杉梢斑螟和赤松梢斑螟幼虫的生存策略差异及与寄主红松化学防御的相互关系,研究1,3,5龄冷杉梢斑螟、赤松梢斑螟幼虫中肠解毒酶、保护酶的活性,同时分析相应生长发育期红松健康、受害球果及主梢内多种防御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健康红松球果及主梢中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变化与其生长发育时期有关。梢斑螟幼虫的取食可诱导红松球果及主梢内5种防御酶活性显著提高,寄主不同部位防御酶的活性变化与该龄期幼虫取食有关。不同生存策略的2种梢斑螟幼虫体内解毒酶、保护酶活性有差异。冷杉梢斑螟幼虫专食红松球果,其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羧酸酯酶(CarE)、多功能氧化酶(MFO)显著高于果梢间转移为害的赤松梢斑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几丁质酶(CT)的活性与梢斑螟幼虫是否转移为害无相关性。赤松梢斑螟幼虫体内酚氧化酶(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高于冷杉梢斑螟,表明这2种活性较高的保护酶,能够降低其在转移为害过程中面临的死亡威胁。冷杉梢斑螟幼虫主要通过生理解毒,而赤松梢斑螟则以生理解毒和改变取食范围相结合的方式,适应寄主植物的化学防御。植物化学在2种害虫的生存演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