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杉木主要生长性状配合力分析及杂种优势的利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7个杉木亲本按全双列交配设计,对4年生杉木的树高、胸径、枝盘数、分枝数及冠幅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反交效应、自交效应及杂种优势作了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①5个数量性状主要受一般配合力效应所控制,②在特定亲本的交配组合间特殊配合力及反交效应也有一定影响;③杉木具有较高的自交率,但衰退是普遍的,在良种繁育及长期育种中应予注意避免或利用;④在杉木杂交组合中,常出现超亲正向杂种优势,这些杂种优势多与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有关。在利用杂种优势的育种中,一般配合力可作为选择亲本的一个标准。  相似文献   

2.
对林龄3或4年的杉木121个杂交组合,分析了种子场圃发芽率以及高、径、材积、冠幅的变异原因、配合力效应、杂种优势效应及遗传控制方式,并估算了生长性状的家系和单株遗传力。结果表明:小区内个体间差异是性状变异的主要原因,环境及遗传型×环境交互作用的影响也十分显著;双列杂交组合的高生长性状在遗传上主要是受基因显性效应的影响;生长性状配合力效应及杂种优势的表达都十分复杂;种子场圃发芽率及苗高的自交衰退非常严重。选出7个树高一般配合力表现优良的亲本,以及13个树高超群杂种优势平均12.85%的优良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3.
杉木优良杂交组合筛选及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浙江省三批杉木双亲本子代测定林,交配设计为分组不连续的半双列杂交,共149个组合。方差分析和配合力显著性测定结果表明:组合间树高、胸径、材积生长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这种差异主要由一般配合力(gca)即基因加性效应引起,基因非加性效应也起一定作用;组合间木材密度性状也存在显著差异,但主要由特殊配合力(sca)即基因非加性效应决定。筛选出25个优良杂交组合,4~6年生树高、胸径、材积的遗传增益分别达7.0~21.1%、12.3~30.2%、28.4~54.2%。  相似文献   

4.
杉木两水平双列杂交子代生长性状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对23年生杉木种源间和种源内两水平双列交配设计的90个杂交组合子代测定林的树高、胸径、材积3个生长性状的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西×湖南和湖南×福建种源组合在23年生时3个生长性状中的总配合力表现均排在前3位;江西×福建种源组合在23年生时胸径性状的总配合力表现最优;江西(全南12)×湖南(靖县21)家系组合在23年生时3个生长量性状中的总配合力表现均排在第1位。  相似文献   

5.
杉木主要材质性状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杉木7×7半双列杂交试验林进行8个材质性状的测定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材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均达到极显水平。木材径向干缩系数,顺纹抗压强度和纤维长度的特殊配合力方差达到极显水平。除径向干缩系数和顺纹抗压性状以外,一般配合力方差的分量远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的分量(随机模型),表明基因加性效应对这些性状的表达起主要作用。木材密度、径向干缩系数、顺纹抗压强度和纤维长度的广义遗传力较高(分别为  相似文献   

6.
杉木古树种质与现代优良无性系杂交配合力分析与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杉木古树无性系和杉木单亲子代测定优良无性系为亲本的杂交子代为研究对象,通过生长差异分析、配合力变量分析探求杉木古树遗传变异规律和价值潜力.结果表明杉木古树种质作父本进行杂交可取得理想结果.一般配合力对生长性状起主要控制作用,特殊配合力的控制作用甚微.一般配合力高的杉木古树亲本不一定能产生优良杂交组合,而一般配合力低的杉木古树亲本一定不能产生优良杂交组合.根据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选出‘三52'、‘三54'为杉木优良杂交母本,‘闽1'、"王混"为优良父本.再采用指数选择法选择出树高、胸径、材积遗传增益分别为3.12%、3.43%、15.46%的4个优良杂交组合及树高、胸径、材积遗传增益分别为9.09%、15.57%、63.18%的10株优良个体,这些优良杂交组合及个体在提高杉木生产力和丰富高世代育种群体种质资源中能起到重要作用.最后得出杉木古树种质资源有着巨大生产及种质潜力,应加以利用,从而提高现有杉木栽植材料的遗传品质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2013年在浙江龙泉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3代种子园中开展杉木杂交试验(4×5,NCⅡ遗传设计),获得杂交组合20个,2014年3月和2015年3月分别在浙江开化县林场进行了育苗和造林试验,2017年11月对造林后3a时的树高和胸径两生长性状进行了测定和分析,以此两生长性状采用比较法进行幼林期速生型优良杂交组合选择。结果表明:杉木杂交组合的树高、胸径两生长性状在组合间和母本间存在极显著差异(α=0.01),且树高性状的母本×父本交互效应也达显著差异(α=0.01);树高和胸径两生长性状均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分量。树高和胸径两生长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母本C25-3和父本L15-3为较高正值。根据树高和胸径生长量,采用比较法初选出4个幼林期生长较快的杂交组合,造林后3年生时其树高和胸径的平均值分别为3.44 m和4.43cm,其树高和胸径的平均值比CK1(龙泉杉木2代种子园混种)分别高出了12.42%和24.44%,比CK3(洋口061)分别高出了9.55%和26.93%,比CK2(洋口020)分别高出了1.48%和9.38%。  相似文献   

8.
对75个参试杉木亲本进行巢式交配设计,14年生时的测定结果表明树高、胸径和材积三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及特殊配合力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准,树高性状有较高的遗传力,且一般配合力效应明显地大于特殊配合力效应,胸径性状正好相反,材积几乎相等。  相似文献   

9.
研究马尾松生长性状的配合力与杂种优势及其相关性,目的是为马尾松二代种子园进一步遗传改良及高世代种子园营建提供基础数据。以湖南省城步马尾松种子园无性系测交系交配设计的10个单亲家系、14个双亲家系为材料,对其进行每木调查及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种子园6年生子代测定林不同杂交组合间树高、胸径、材积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或显著。2个测交设计中,只有第Ⅱ设计中父本间树高、胸径、材积、活枝轮数和母本间胸径GCA效应值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或显著。第Ⅰ设计杂交组合间树高、胸径、材积的SCA效应值差异均达极显著,第Ⅱ设计杂交组合间树高的SCA效应值差异达显著。2个设计中,杂种优势在5%以上的组合与性状在第Ⅰ设计中占53.1%,在第Ⅱ设计中占29.2%,平均达41.15%。材积与树高、胸径、活枝轮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下三轮活枝数呈显著负相关;树高与胸径、活枝轮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胸径与活枝轮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下三轮活枝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活枝轮数与下三轮活枝数呈极显著负相关。这说明在马尾松速生用材优良家系选择时,在优先选择树高、胸径速生的同时,活枝轮数多和下三轮活枝数少也是重要的选择标准,对活枝轮数、下三轮活枝数的选择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11.
栽杉留阔模式的杉木生长过程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宗明  杨玉盛 《林业科学》2000,36(Z1):143-147
杉木 (Cunninghamialanceolata (Lamb .)Hook .)人工林地力衰退现象较为普遍 ,引起人们极大关注 (方奇 ,1 987;俞新妥 ,1 989;陈楚莹 ,1 990 ;盛炜彤 ,1 992 )。杉木产区各地对林地可持续经营模式亦作过许多试验和探讨 ,其中栽杉留阔模式即杉木幼林抚育时有目的保留一些阔叶乔木和灌木 ,形成杉阔半天然混交林。各地在结合营林生产中 ,进行这种探索和实践的时间长 ,造林面积大。一些研究者对此亦有过报道 ,但已报道的一般树龄较小 ,且缺乏土壤肥力资料 (陈楚莹 ,1 990 )。有关人员已对栽杉留阔模式生产力和土…  相似文献   

12.
杉木中龄林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立地指数为16的杉木中龄林林地上进行的施肥试验表明;12种配方施肥方案中以N1K为最佳施肥方案,其蓄积增益最高,达38.01m^3/hm62,经济了好,内部收益率32.93%,投入与产出比为1:5.0;其次是P1K,虽然蓄积增益为29.04m^3/hm^2,但成本低,经济效益好,收益率达31.33%,投入与产出比为1:4.4;N2P2K蓄积增益较好,但投入成本较大,影响效益,从总体来看,中龄林施  相似文献   

13.
近年在广东发现的杉木枯梢病是由二极霉引起的为害杉苗的严重病害,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试表明,分子孢子在水滴中萌发最好,20℃为萌发最适温度,菌线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为20~30℃,并在pH3~7的范围内都生长正常,病菌入侵杉梢组织以伤口为主,潜育期2~4天,在合适条件下10~15天便可再次侵染,较强光照有助于刺激孢子产生,该病害在每年春季多雨季节开始发生,6~8月流行迅速,10月以后逐渐减轻,病菌可以菌  相似文献   

14.
对营造于广东省信宜市林科所,来自粤、湘、赣三省的100个杉木家系亲本10年生子代林的生长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家系间存在着遗传差异;经综合评选,从中筛选出13个优良家系,广东、江西、湖南入选家系数分别为6个、5个、2个,其树高、胸径、材积平均增益分别为18.11%,20.07%,69.84%。  相似文献   

15.
杉木种源胸径生长地理变异的趋势面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陈伯望  洪菊生 《林业科学》1995,31(2):110-115
运用趋势面分析的方法,对全国杉木种源试验55个试点的43个共同种源的生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次傅里叶趋势面比多项式趋势面更能反映种源的地理变异,清晰地区划出了以湘黔桂交界地区、闽北地区和四川盆地地区为中心的三个杉木高产种源地区和以江浙皖沿海地区、陕豫鄂交界地区和滇西地区为代表的杉木低产区域,减少人为影响,为种源区划分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
杉木种子营养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茜 《林业科学》1998,34(2):37-42
本文较详细地研究了不同地理分布、种子发芽率在35%以上的杉木种子营养化学成分。结果表明,杉木种子中可溶性糖、粗蛋白质、脂肪、淀粉的含量分别为40~70gkg-1、150~160gkg-1、230~260gkg-1、60~80gkg-1;大量元素含量以N最高,为24~26gkg-1;微量元素含量依次为Mn>Fe>Zn>Cu>Ni>Pb>Cd。该结果可为杉木种子的品质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杉木林密度间伐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童书振  罗云伍 《林业科学》2000,36(Z1):86-89
杉木林密度间伐试验历经18年的定位试验研究,其结果表明:(1)同一立地指数级,不同初植密度的林分,当某一密度的林分经间伐后同另一个密度基本相同未间伐的林分比较,两者优势木高、平均木高无明显差异;两者胸径差异明显,即间伐的林分小于未间伐的林分;两者立木蓄积,间伐的低于未间伐的;间伐林分部蓄积量(立木蓄积+间伐蓄积)高于未间伐的蓄积。初植密度不同的林分,间伐后与未间 林分的总蓄积量百分比,其比值,初植  相似文献   

18.
不同林地清理方式对杉木人工林地力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建立12个径流场对不同林地清理方式林地肥力变化进行了6年的定位研究。结果表明:采伐迹地的不同清理方式导致了林地肥力的较大差异。炼山清理迹地具有短期的激肥效应,经雨水冲刷,林地肥力急剧下降,至杉木幼林郁闭,肥力趋于稳定。其林地肥力变化可分为激肥效应期、肥力下降期和肥力稳定期,在同一林地上周期性炼山是导致连栽地力衰退的重要原因。不炼山林地6年的肥力变化可分为采伐剩余物分解初期、分解高峰期和分解末期,经采伐剩余物分解,其林地养分得到富集,肥力得到维持。  相似文献   

19.
氮素高效基因型杉木无性系的选择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为筛选适应退化地生长的杉木无性系 ,通过N素胁迫进行N素高效基因型杉木无性系的选择研究 ,结果表明 :不同杉木无性系的N素利用效率存在差异。随N素胁迫加剧 ,杉木无性系NR活力及光饱和点下降 ,CO2 补偿点增加 ,不同杉木无性系对N素胁迫的反应日趋明显 ,根据不同无性系在胁迫条件下的反应 ,把供试无性系分成 3类 :耐N肥性强、耐N肥性弱及耐N肥性一般无性系 ,其中 16 3号和 30 1号无性系是具有较高N素利用效率的省肥高产无性系 ,在肥力较低的林地上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20.
杉木花粉生态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卓文  林平 《林业科学》1990,26(5):410-418
本文自1984—1989年,以杉木种源林、浙江姥山和长乐杉木种子园及普通杉木林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查和定点观测的基础上,对杉木雄球花散粉的解剖学基础和散发节律,雌雄球花及花粉以风作为花粉传播媒介的适应性变化,花粉的传播、沉降及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提出杉木种子园宜选在水体旁,种子园的隔离照离应大于1500m,减少直至消灭自交的有效方法是选用雌性和雄性杉木无性系建造种子园,雌、雄杉木的比例为11:4。雄株应比雌株高1.5—2倍,株行距为3×2.5m、3×3m、3×4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