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对中国农业氧化亚氮的排放量进行了计算和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某些减缓排放对策。我国农业氧化亚氮年排放量呈增加趋势,约占全球年总排放量的1-1.5%。在农业氧化亚氮三大排放源中,土壤源占我国农业氧化亚氮年排放量的72%左右,生物质燃烧和化肥分解各占11%和17%。到2000年和2030年,总排放量将增至0.1280TgN_2o-N/年和0.1443TgN_2O-N/年。文中对生物燃烧和化肥分解二大源提出了减缓对策,并进行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2.
专家介绍     
《中国农业气象》2006,27(4):F0002-F0002
王道龙研究员,1956年10月生于河南省泌阳县,中共党员,博士生导师。1984年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气象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年调入农业部农业资源区划管理司(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工作,先后任综合处、区域规划处处长。1998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区划所副所长、党委副书记。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中日农业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副理事长和耕作制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可持续农业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国土经济研究会理事,农业部种植业专家顾问组成员,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项目专家组副组长,中国绿色食品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农科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3.
《当代生态农业》2011,(1):F0002-F0002
农业现代化所始建于1983年,1987年经吉林省科技厅批准正式成立,全称为吉林农业大学农业现代化综合技术研究所,是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实习培养为一体的综合性科研单位,以服务于地方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以农业昆虫相关研究为主要科研方向。1996年为强化生防科研与推广,组建了生物防治研究所。2009年新生物防治研究中心落成。  相似文献   

4.
2008年对于农业农村工作来讲,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迎来了农村改革30年。中央召开了十七届三中全会,研究深化改革问题,部署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现代农业作为一种农业形态,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党中央审时度势,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任务。随后,从2004年开始连续五年下发中央一号文件,安排部署农业农村工作,着力推进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5.
专家介绍     
《中国农业气象》2006,27(3):F0002-F0002
杨其长研究员,安徽省无为人,1963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工程-设施农业方向”二级杰出人才,中国农学会农业科技园区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园艺学会设施园艺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理事。1985年7月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系,同年考入北京农业工程大学生物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1987年8月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至今,1996年3月获得中国农业大学生物环境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05年4月作为访问学者赴荷兰Wageningen大学学习,2006年4月回国。  相似文献   

6.
东北农业机械化特点及其对种植业纯收益的贡献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研究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量化效果,在分析东北农业机械化特点的基础上,用项目有无比较法测算了东北农业机械化贡献率。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关农业机械化特别是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998年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贡献率为28.74%,特别是在农产品价格下降、种田经济效益不高的情况下,农业机械化的贡献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1982年,世界银行以农业为主题的《世界发展报告》首度公诸于世。间隔25年,在全球经济经历了飞速发展后的今天,在机遇和挑战殊异的新环境中,世界银行再度将农业置于发展议程的核心地位,并出版了《世界发展报告:以农业促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业气象》2006,27(4):348-348
2006年全国农业气象学术年会于9月19—21日在昆明市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推进科技创新,加快中国农业气象事业发展。来自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的8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理事长梅旭荣在开幕式上讲话,希望广大会员站在历史高度思考农业气象学科的发展战略和规划,积极探索不断拓宽农业气象研究领域,更好地发挥学会的特殊作用;云南省气象局肖子牛副局长致辞;农业气象分会副理事长郑大玮介绍了农业气象学科2005—2020发展战略和规划;27位代表围绕九个议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展示了农业气象近几年的研究进展。与会代表讨论了三个议题:农业气象学科2005—2020年发展战略和规划;2007年学术年会的会议主题、宗旨、内容;2008年农业气象国际会议建议。闭幕式由副理事长王道龙主持,对13篇年会优秀论文进行了表彰,孙忠富秘书长进行会议总结。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业气象》2006,27(2):93-93
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为了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创新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重大方针政策,经研究确定,在2006年召开农业气象年会。通过学术交流、集思广益、献计献策,促进农业气象事业和农业环境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与农业》2010,(6):126-126
《农业展望》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主管、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指导、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技类刊物。2005年8月创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设有“产品预测”、“农业生产展望”、“农业消费展望”、“农业贸易展望”、“农业经济展望”、“农业科技展望”和“数据信息”七大主要栏目。  相似文献   

11.
四川盆区水稻气候年景及产量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四川盆区1964年以来分地区的水稻产量为基础,采用多种数学方法对水稻气象产量作出分离,划分出水稻气候年景的3种类型,较详细地研究了各种年景的气候特生,并利用积分回归方法建立了水稻气象产量模型,为四川水稻生产决策、产量预测提供了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以下模型或子模型:(1)有效穗数子模型,(2)每穗粒数子模型,(3)结实率子模型,(4)生育期“水稻钟”模型,(5)群体光合生产(或“源”产量)模型,(6)“库”产量模型,对不同品种或品种类型水稻的穗粒结构在长江流域的气候生态特征和“库”、“源”产量的协调性特征进行了数最分析。分析结果对于评价不同品种或类型的水稻在长江流域的气候适应性,找出限制产量的气候因素,指出增产途径和制定生产对策具有重要价值。最后还利用长江流域水稻气候生态鉴定试验(1985~1986)的有关资料对上述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和评价。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水稻产量变化模拟   总被引:20,自引:8,他引:20  
利用中国随机天气模型将IPCC最新推荐的气候模式HadCM2和ECHAM4与作物模式CERESRICE3.5相连接,模拟了未来4种气候情景下我国主要水稻产区产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未来气候情景下,水稻产量大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减产趋势,其中早稻减产幅度最大;地区上以东北地区减产幅度最大。(2)若不取温室气体减排措施,2056年我国水稻产量较2030年减产程度更加明显;即使采取温室气体减排措施,水稻产量下降的趋势也没有大的改变;(3)高海拔地区在未来气候情景下表现出一定的增产趋势。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背景下湖南省双季稻生产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省是中国主要的双季稻种植省份之一,为探索历史气候变化背景下双季稻生产的气候敏感性,该研究以湖南省双季稻种植区域为对象,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了湖南省历史气候变化动态(1980-2012)及其对双季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0多年该区域气候变化以温度升高为主,早稻和晚稻全生育期内平均温度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47和0.32℃/(10a),早稻全生育期内降水量和辐射呈增加趋势,晚稻全生育期内降水量和辐射有所下降。早稻产量变化与生育期内降水量和辐射的相关性极显著(P0.01),晚稻产量变化与生育期内温度相关性显著(P0.05)。温度升高是水稻产量变化的主要影响要素,但不同生育时期水稻产量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早稻和晚稻产量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范围在-4.38%~2.07%之间。历史气候变化对早稻和晚稻产量的影响分别可能达到2.59%和-6.02%。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增加了该区域双季稻生产的敏感性,对水稻生产有较大的影响。该研究可以为针对区域特点进行农业技术措施调整,适应气候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香稻因其独特的香味深受消费者喜爱,明确香稻产量和品质对化肥施用的响应及其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对综合提升香稻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在中国知网、谷歌学术等数据库以关键词“水稻”、“香气”、“香味”以及“香稻”和“香米”及其组合进行文献检索,共获得501组试验数据对。将施肥与对照分为两组,采用整合分析方法(meta-analysis),分析了施用氮磷钾肥对香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及在不同生育期累积降水量、积温和日照时数条件下的变化率。  【结果】  施用氮、磷、钾肥,香稻的平均增产率分别为23.7%、25.8%、18.0%。与不施用氮肥相比,施用氮肥对粳稻和籼稻增产率分别为27.6%和20.2%;与不施用钾肥相比,施用钾肥对粳稻和籼稻的增产率分别为29.9%和7.3%。施用氮肥可显著增加香稻碾磨品质(整精米率)和蒸煮品质(粗蛋白含量,胶稠度),施用钾肥可显著增加香稻碾磨品质(整精米率)、蒸煮品质(粗蛋白含量,胶稠度)、外观品质(垩白度)和香味品质(2-乙酰-1-吡咯啉含量,以下简称2-AP)。施用氮肥对籼型常规香稻的品质提升效果显著,而施用钾肥则对籼型杂交香稻的品质提升更显著。此外,施用氮肥下香稻整精米率的变化率随生育期内有效积温升高呈持续增加趋势,而随累积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胶稠度的变化率随气候变化(有效积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的增加)呈现先降后增趋势。施用钾肥下香稻整精米率的变化率随生育期内有效积温和日照时数升高呈现先降后增趋势,而随累积降水量的变化呈先升后降趋势;垩白粒率的变化率随气候变化均呈先降后增的趋势;胶稠度的变化率随气候变化(有效积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的增加)均呈降低的趋势。  【结论】  施用氮肥或钾肥均有助于香稻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提升,且对籼型香稻增产提质效果更显著。同时生育期内累积降水量、有效积温、日照时数影响着氮肥和钾肥的产量和品质效应,分别达到800~1100 mm、2900~3400 ℃·d和800~1000 h时,结合氮肥调控可协同提高香稻产量、加工品质和蒸煮品质;分别达到500~800 mm、2900~3400 ℃·d和400~600 h时,结合钾肥调控可协同提高香稻产量、加工品质、蒸煮品质和外观品质。  相似文献   

16.
Temperature, solar radiation and daylength exert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growth of rice during successive stages of development and consequently the four yield components which add up to the final yield. In this study stepwis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se climatic parameters during the three phases of rice development and the first and second rice crop yields in four regions in Taiwan has been analyzed.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solar radiation during the reproductive and ripening phases is the major factor determining rice yield. The much lower yield of the second rice crop than the first one is primarily caused by the extremely low solar radiation during the second season, particularly in northern and eastern Taiwan.  相似文献   

17.
从水稻品种与生态气候方面入手,详细研究了增产幅度与气候变差、高度变差、生育期变差的相互关系,得出了水稻引种的生态气候指标。初步认为:当水稻引种地与原产地的气候变差小于7.0时,水稻品种的适应性较好,引种较易成功;贵州高原水稻引进品种增产幅度与原产地的海拔高度有关,高差越小,增产幅度越大;引进水稻品种生育期变差在7d左右时,引种较易成功。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及适应措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过去几十年气候变化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研究作物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保障粮食安全,基于国内相关研究文献,分析归纳了研究方法,综述了国内小麦、玉米和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得出如下结论:(1)作物产量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田间试验观测、统计分析和作物模型模拟等方法,其中田间观测法最直观,统计分析法可操作性强、应用最为普遍,作物模型模拟机理性强,可以定量描述气候因子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外推效果好;(2)近几十年来,小麦生育期内气温升高和辐射变化使我国北方小麦增产0.9%~12.9%,南方小麦减产1.2%~10.2%;气候变暖对玉米产量贡献率为-41.4%~0.4%;水稻生育期内气温升高和辐射增强有利于东北地区水稻产量增加,增产贡献率为1.01%~3.29%,而辐射减弱对长江流域等南方主要水稻种植区的水稻产量(长江流域晚熟稻除外)产生不利影响;(3)未来气候变化情境下小麦应从延长生殖生长期、增加籽粒数量和提高收获指数等方面培育新品种应对气候变暖对作物产量的不利影响;耐高温和长生殖生长期的玉米品种可以用来应对气温、降水等气候因子的变化;水稻则应选育耐高温品种应对气温和辐射等因子的变化所带来的作物生产上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影响云南水稻产量的灾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灾害性气候对云南水稻产量的影响,指出初夏干旱和8月低温是云南水稻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初夏干旱影响水稻的移栽期和栽播面积。8月份温是造成云南水稻减产的主要气象原因。  相似文献   

20.
区域气候变化对华东地区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揭示区域气候变化对华东地区水稻产量的影响以及水稻产量波动的原因,采用功率谱和交叉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近59a来华东地区水稻产量、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时频变化特征以及水稻产量与区域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华东地区水稻产量和区域气候均存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变化周期。气象产量与生育期平均气温以正相关关系为主,局部时域中也存在不同频率尺度的负相关;主要表现为2~3a、4~6a、10~14a和16a尺度的强凝聚性耦合振荡,两者年代际尺度显著相关具有阶段性而年际尺度显著相关具有时域局部化特征。气象产量与生育期降水量之间存在准2a、3~4a、8~10a和16a左右的显著共振周期,1985年以前的降水偏多期两者以负相关为主而1985年以后的降水偏少期则多为正相关关系,负相关耦合振荡的凝聚性明显大于正相关耦合振荡。华东地区水稻产量波动与区域气候变化关系密切,气候变暖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远大于降水量减少所产生的影响。气候异常导致气候灾害频发是华东地区水稻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