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蠔(牡蛎)是滤食海水浮游动物的营固着性生活的一种贝类。广西钦州湾滩涂养殖的大蠔是近江牡蛎,味道鲜美,素有“海底牛奶”之称。1956年开始人工养殖;1964年起推广水泥柱作附着器养蠔;现在又推广吊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2011年3月开始,在山东青岛市城阳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的指导下,青岛康诺农牧海产品有限公司、青岛顺天德水产养殖公司分别在胶州湾开展了海域筏式渔排海参藻贝生态养殖模式试验,经过9个月的养殖初获成功。  相似文献   

3.
针对2008年筏式扇贝养殖低迷的现状,昌黎县水产发展局于3月12日组织召开“昌黎县扇贝养殖恳谈会”。出席会议的有昌黎县人大主任、昌黎县海洋局主要负责人、各沿海乡镇领导及新老扇贝养殖户代表。此次会议主要就2008年昌黎县扇贝养殖出柱率低,肥满度差的现状,就如何科学发展、合理规划扇贝养殖产业,怎样使昌黎县扇贝养殖业走出低谷,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刘世晶  李国栋  刘晃  郑浩君  陈军 《水产学报》2023,47(11):119615-119615
水产养殖是我国渔业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水产养殖机械装备是现代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标志,绿色、高效的现代化水产养殖产业结构升级对水产养殖装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装备与信息技术协同的智慧水产养殖成为现代渔业发展的新趋势。本文围绕池塘、工厂化、网箱、筏式以及底播养殖等我国主要养殖方式,梳理了当前水产养殖中常用的机械化装备和技术,并从环境监测、养殖对象感知、智能投喂、分级计数和养殖机器人等方向分析了我国水产养殖智能装备技术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制约我国水产养殖智能装备发展的关键问题。为实现我国从水产养殖大国向强国转变,融合机械装备和智能技术等两个领域的前沿技术,提出了“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并举”的水产养殖智能装备发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1  2 0 0 1年全省水产技术推广工作回顾至 2 0 0 1年年底 ,全省共有水产技术推广机构 5 1 9个 ,2 0 0 1年全省各级推广部门共推广“对虾健康养殖技术”、“美国斑点叉尾鱼回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新品种大菱鱼平引进与养殖技术”、“太平洋牡蛎三倍体筏式养殖技术”、“大银鱼移殖增殖技术”、“稻田水产名特优品种养殖技术”等 1 2项技术 ,累计推广面积约 2 1× 1 0 5hm2 ,水产品总量达 6 6× 1 0 7t,实现总产值 3 3 1亿元 ,总利税 9 7亿元 ,新增产量 8 0 8× 1 0 4 t,新增总产值3 4亿元 ,新增总利税 1 0 6亿元 ,受益农户达 3…  相似文献   

6.
20 0 1年 1 2月 1 4日 ,受辽宁省科学技术厅委托 ,由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主持 ,组织有关专家对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完成的“双壳贝类筏式养殖与赤潮相关性的研究”课题进行了鉴定。与会专家经讨论认为 :该课题通过对黄海北部小窑湾高密度双壳贝类筏式养殖区环境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对双壳贝类养殖自身对海域环境的污染 ,以及养殖浮筏对海水交换的影响 ,贝类对浮游植物摄食 ,浮游植物对海域营养盐IN、IP的利用等方面的综合分析 ,提出了他们之间的循环过程和制约机制 ,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有创新性。此项研究把浮游植物…  相似文献   

7.
<正>日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陈素文等发明的"一种海萝属藻类工厂化养殖方法、养殖棚及养殖装置"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海萝属藻类的藻体较小,采用把藻体断裂成苗种后夹在绳上的一般海藻筏式吊养法进行海区养殖,生产效率较低;采用  相似文献   

8.
一九七八年开始,南海水产研究所和沙井蚝业大队科研组共同协作,对牡蛎筏式养殖技术的研究,多年来摸索出一套筏式养殖方法.养殖周期比地播缩短了一年半的时间,一台84平方米的浮筏可产鲜肉936斤,相当于一亩地播养殖的产量.吊养的蚝肉质肥满雪白,无泥沙味,在香港市场深受欢迎,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水产养殖业,1991年产量突破一百万吨大关,达101.5万t,比1990年增产8.8万t,增长9.5%;比1978年增加4.4倍,年递增13.8%;连续13年大幅度增产,产量一直居全国首位,是全国第一个水产养殖产量超百万吨的省,占全国水产养殖产量的15%左右。广东发展水产养殖业条件优越,潜力很大。加上养殖历史悠久,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和养蠔生产久负盛名,群众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养殖业在渔业生产中一直占有重要位置。1957年,全省(按现行政区域,下同)水产养殖产量16万吨,占水产品总量的32.1%。此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渔业生产没有摆上大农业中应有的位置,不受重视;而在渔业内部,长期“重捕捞,轻养殖”,养殖生产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年产量在11—16万t之间徘徊。1971年才超  相似文献   

10.
经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会同山东省乳山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下属企业长达5年的试验,太平洋牡蛎筏式育肥养殖技术取得成功,采取这种养殖模式,经过65天的育肥,太平洋牡蛎肥满度达到12%~15%,成活率为80%左右,重量增加10%~15%,亩产量7000kg。一、浅海养殖的概况随着海洋  相似文献   

11.
科技之窗     
《中国水产》2016,(12):62-63
“离岸大型浮绳式围网创新养殖模式”通过专家现场验收
  11月18日,由依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专用养殖网箱岗位、高效养殖模式岗位和莱州综合试验站共同完成的“离岸大型浮绳式围网创新养殖模式”在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进行了现场验收。验收专家组由来自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鲁东大学等单位的专家组成。  相似文献   

12.
由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承担山东省水产局1985年下达的“贝藻类养殖区人工海参礁增殖刺参的研究”,经4年的努力,已完成了计划指标,于去年12月27日由山东省水产局主持在青岛通过了技术鉴定。该课题根据海参习性,在建礁选点、礁体型式、投礁密度与布局、水质与生物调查、采捕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试验研究。研究表明,在筏式养殖区投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葫芦岛市浅海筏式养殖海湾扇贝发展迅速,仅绥中县止锚湾海区已养殖两万多台筏,但是由于缺乏科学指导,缺乏对水产养殖生态环境了解,只是受暂时和局部利益的驱动.因而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致使目前面临许多严重生态问题.如病害、超负荷养殖、扇贝小型化、污染严重等.  相似文献   

14.
1水产养殖的影响因素 1.1内在因素 影响水产养殖的内在因素包括养殖群体自身的固体代谢物与投放的饵料。其中,筏式养殖贝类虽不需人工饵料,但因养殖密度大,其内源代谢仍会产生很高的固体代谢负荷。我国网箱养殖大多投喂小杂鱼等未加工饵料,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红螺养殖新路子,开发近海筏式养殖新物种,变低质贝类为优质产品。龙口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于1998年至1999年利用贻贝套网进行红螺养殖试验,经过科研人员的精心管理,红螺试养获得成功。亩产红螺1400kg,产值2.2万元,利润0.8万元。现将养殖技术及管理措施介绍如下: 一、海区条件与筏架的设置 筏架设在近海及浪较小的浅海区,水深为7~8m,流速为0.3~04m/s,透明度1~1.2m,盐度为27‰~30‰,海底平坦,泥沙底质,水质无污染。 贻贝套网筏架吊养红螺,每亩设台筏架,筏架间距10m,横流…  相似文献   

16.
《齐鲁渔业》2009,(9):62-62
青岛围绕海水养殖业、水产种苗业、资源增殖业、远海捕捞业、水产加工业五大主导产业,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积极作为,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发展。一是海水养殖业,以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为方向,重点发展工厂化集约养殖、池塘规模化养殖、浅海筏式和底播养殖、深海网箱养殖四种养殖模式,重点抓好10处工厂化集约养殖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17.
郭维宇 《水产科学》1992,11(7):22-23
锦西市海岸线长达237km,在我省仅次于大连,居第二位,适于浅海筏养水面达200多万亩。1990年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在绥中进行了筏式养殖魁蚶试验获得成功;1991年我所又在兴城海域进行大规模试验,也取得了成功,现将试验中的一些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年来,秦皇岛市海洋渔业实现了从单一的捕捞业向以养殖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水产养殖产量已占到水产品总产量的90%以上。秦皇岛市海水养殖业主要分为下面四个模式,一是浅海筏式养殖,主要养殖海湾扇贝;二是滩涂池塘养殖,主要养殖品种为海参、对虾和河纯鱼.  相似文献   

19.
4月9日,由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等7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对太平洋牡蛎筏式育肥养殖技术研究课题进行了鉴定。专家认为,该技术为浅海水域的开发利用及牡蛎筏式养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总体技术水平处于国内先进,其中单体太平洋牡蛎筏式育肥养殖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20.
刺参通常称作海参,在分类上属于棘皮动物门、海参纲、楣手目、刺参科、仿刺参属。在我国,刺参主要盛产于辽宁、山东、河北等地。刺参养殖方式有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围网养殖、浅海筏式养殖等。近些年,随着“北参南养”技术上的突破,刺参浅海筏式养殖在我省尤其在闽东地区海域悄然兴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最好的投入产出比超过1:2),促进了刺参养殖产业的迅猛发展,有望成为福建省继鲍鱼之后又一大海水养殖产业。现将刺参浅海筏式养殖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