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为掌握全县茶叶生长的土壤和灌溉水环境质量,明确安溪茶产业未来的拓展战略与发展方向,2009年在安溪县茶叶主产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茶园设立3个监测点,对监测点土壤和灌溉水的重金属污染物含量进行检测,并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个监测点茶园的土壤和灌溉水环境均未受到重金属污染,全部达到清洁水平。以此,表明安溪茶叶主产区的土壤和灌溉水环境质量都能满足发展无公害茶叶生产的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2.
朱玲  赵仪  严学兵  孙盛楠 《土壤通报》2023,54(1):245-252
茶叶生产中往往出现种植茶树品种或植物种类单一、不合理灌溉以及过度施用化肥和除草剂等问题,从而影响茶叶的产量特别是品质。探讨不同管理方式对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将为茶叶提质增产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与总结,综述了种植模式、灌溉措施、施肥方式和杂草防控四种不同管理措施对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及微生物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互关系,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在改善茶园土壤肥力中的作用。科学的茶园管理方式能够改变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改良茶园土壤肥力,促进茶树的生长发育,对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未来应加强对茶园土壤生态学的研究,为茶园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茶园智慧水肥一体化系统设计与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茶园大多分布在丘陵或山区坡地,茶叶的生产管理多依赖经验,管理粗放、标准化程度低、品质参差不齐、整体经济效益较低,急需提高茶园的生产管理水平。随着水肥一体化系统及物联网系统在茶园中的集成应用,茶园的智能化水肥管理、病虫害预防监测、环境因子实时监控、质量溯源等技术逐步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成效,有效提高了茶叶生产效率,促进了茶叶产业转型升级。基于此,对安徽省祁门县天之红茶园20 hm~2基地基于物联网平台的水肥一体化系统应用进行调研,分析其具体设计以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茶园土壤有机肥施用效应和施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茶园土壤施用有机肥在提高土壤肥力、增加茶叶产量和改善茶叶品质方面具有积极效应,同时也应注意施用有机肥带来的安全性风险。对茶园施用有机肥的作用、施肥技术与安全性风险进行研究发现,茶园施用有机肥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生物环境,促进茶树生长及提升茶叶品质。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是适宜现代化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茶园的施肥模式。畜禽粪便生产的有机肥存在含有重金属、抗生素和激素残留的现象,茶园施用动物源有机肥存在环境和健康风险。基于以上研究,展望了茶园土壤有机肥施用的研究方向,为茶园土壤推广和应用有机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洪雅县是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也是国内拥有1200多年茶叶生产历史的上好绿茶产地,现有茶园面积近0.67万hm2,产量达2000多t。为发挥县域资源优势,适应市场对安全优质茶叶产品的需求,经过近3年的实践探索,成功开发出了多个绿色食品茶叶产品,形成了一套能确保茶叶品质符合绿色食品生产要求的比较成熟的生产技术。1茶园选择根据《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要求和产地环境检测结果以及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绿色食品茶叶基地集中建在海拔650~1000m的丘陵和山区。园区土壤、水体、空气背景值好;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水源方便;…  相似文献   

6.
茶园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茶园土壤污染状况关系到茶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也是当前我国茶叶生产中倍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根据近年来在茶园土壤污染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资料,分析了我国茶园土壤的污染类型及现状,提出了控制、治理和修复茶园污染土壤的一些方法及措施。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是个茶叶生产基地县,有山地茶园面积8 010 hm~2,鲜叶的采摘是困扰当前茶叶生产最突出的问题,而单人采茶机的推广能解决广大农户的茶叶采摘问题。基于此,经调查分析,总结单人采茶机在山地茶园的使用情况及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8.
湖南丘陵茶区绿茶生产优劣势及主要生态调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丘陵区具有茶叶知名品牌多,茶叶生产成本低、产量高等优势,丘陵区茶园在湖南省茶叶生产中占有山区茶园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但丘陵茶园存在土壤贫瘠、季节性干旱严重、生态组分简单等生态问题,造成茶叶品质下降,并影响茶叶的生产效益。小区试验表明:在丘陵茶园开展稻草覆盖可有效改善土壤肥力,显著提高茶树生长季节(3~10月)表层土壤的水分含量;夏秋高温季节进行遮阳网覆盖遮荫,可改善茶园光照、温度和水分条件,有利于新梢中氨基酸和叶绿素等内含物的积累,提高名优茶的产量;建立人工复合生态茶园和遮阳网覆盖遮荫同样有改善丘陵茶园生态环境的效果,还可增加天敌数量,抑制茶园主要害虫的发生和发展。建议在湖南丘陵茶区推广复合生态茶园技术,在茶树行间种植落叶乔木,全园覆盖稻草。  相似文献   

9.
闽北现有茶园面积近4万hm2,茶叶生产一直是山区农民增收的一项主要来源。然而,茶农每年要对茶园进行3次除草,地表结构破坏严重,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制约了茶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的提高。在茶园梯面和梯壁上搭配使用除草剂杀灭杂草,用工少、成本低,既抑制杂草生长,又不破坏地表结构,枯死的枝叶还能覆盖地表,减少地表祼露,对减少山地茶园的土壤侵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缓控释肥在茶园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施肥是满足茶树营养需求的关键技术,茶园施肥主要以化肥为主,施用量大且养分流失严重,对茶园环境造成了威胁。为了更好地发挥化肥的作用,生产出了养分利用率高的缓控释肥。近年来,缓控释肥在茶园施用效果表明:(1)可以提高茶园土壤的保水保肥性,增加土壤中铵态氮的含量;(2)减少茶园氮素的流失,将氮素的利用率提高到55%~80%;(3)提高茶叶中氨基酸、咖啡碱的含量,改善茶叶品质,提高茶叶产量。但是,目前缓控释肥应用于茶园方面的研究仍有不足,本文在总结缓控释肥定义、释放机理、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缓控释肥对茶园土壤结构、氮素流失及茶叶的影响,并提出了未来缓控释肥应用研究的4个方向。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农田灌溉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系统分析了北京市水资源现状及农田灌溉的发展历史、现状、特点、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与措施。介绍了北京郊区县几种典型节水灌溉方式。提出发展节水灌溉必须坚持水资源的用养结合,粮田要将田间节水作为重点,大力发展蔬菜和果树的节水灌溉,把水管理作为节水灌溉的重要内容,综合节水。  相似文献   

12.
塑料大棚黄瓜节水灌溉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试验通过滴灌、微喷灌、多孔管喷灌和沟灌等四种灌水方式,得出滴灌、微喷灌和多孔管喷灌均较沟灌有明显的节水效果,节水率可达50%以上;除沟灌外,其它灌水方式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均较低,这对缩短夜间结露时间和减轻或防止黄瓜的病害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多孔管喷灌管件连接方便,不易堵塞,成本低,是目前塑料大棚黄瓜栽培较理想的灌水方式。春茬黄瓜在土壤水势达330或450mmHg的产量最高,此时土壤实际含水量为22.8%,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80.3%,以上指标可作为本地区塑料大棚黄瓜灌水开始点的标准。  相似文献   

13.
仿形喷洒变量施水精确灌溉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仿形喷洒变量施水技术的概念是作者提出用来表示根据被灌溉地块或区域形状变化的要求实现变量施水的一种精确灌溉技术,具有提高灌溉质量和效率,降低灌溉系统成本的潜在优点.该文分类介绍了这种技术的实现原理、优缺点和适用范围,给出了仿形喷洒变量施水喷头流量射程调节器的一般组成和实现方式.指出了今后这种技术的研究重点应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加强仿形喷洒变量施水喷头关键部件结构尺寸对其性能参数影响的理论和试验研究,为喷头优化设计提供依据;尽快开发应用于园林景观喷灌的地埋式仿形喷洒变量施水喷头产品;积极开展应用于大田喷灌的高均匀度仿形喷洒变量施水喷头组合喷灌技术的研究,以降低现有喷灌工程中喷头和管道的布置密度.  相似文献   

14.
滚移式喷灌机喷头优选及水力性能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解决滚移式喷灌机水力性能差的问题,拟通过单喷头试验、模拟计算和比较分析,选择出适合于滚移式喷灌机的喷头,从根本上改善机组的水力性能。同时对影响滚移式喷灌机水力性能的结构与工作参数进行优化试验,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中心组合优化试验方法,以喷头工作压力、喷头间距、喷洒间距为影响因素,喷灌均匀系数和喷灌强度为评价指标,得到模型回归方程。在评价指标满足设计要求的条件下获得该机组工作效率较高的参数组合:喷头工作压力0.4 MPa,喷头间距10 m,喷洒间距18 m,此时滚移式喷灌机喷灌均匀系数为0.91,喷灌强度为10.43 mm/h,喷灌效果较好。与现存的12 m?12 m的滚移式喷灌机相比,喷灌单位面积土地需要移动机组的次数减少了33.3%,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且减少劳动力。研究可为滚移式喷灌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也可为其他喷灌设备中摇臂式喷头的选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深入福建省乡村与茶园调研,结合山区茶业生产实际,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与山区茶业绿色发展要求,率先提出构建山区“三生”(生产-生态-生活)耦合茶园的新型模式,即以茶园生产-生态-生活各功能要素在时序-空间-结构上的合理布局和山地生态过程的整体耦合为目标,通过相关要素有序链接与相互促进作用,实现子系统之间的互补与叠加,提高山区茶园的资源利用率与劳动生产率。从生态恢复与地力保育子系统工程、水土保持与立体种养子系统工程、水分涵养与茶园景观子系统工程、绿化环境与茶旅结合子系统工程、科学开垦与水肥调控子系统工程、多样发展与康悦养生子系统工程等6个子系统工程方面论述了如何构建山区“三生”耦合茶园的综合开发经营体系,并从政策导向引领、科学制定规划,实施项目带动、注重集成示范,鼓励创新创业、强化评优补助,强化多样开发、促进增效增收,注重绿色经营、加强品牌培育,统筹“三生”关系、完善协调机制,讲求因势利导、优化正向叠加,强化过程管理、推动三产融合等8个方面提出了推动山区“三生“耦合茶园的绿色经营与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覆盖与间作对亚热带丘陵幼龄茶园土壤环境和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常规管理茶园(清耕茶园)为对照,通过连续4a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稻草覆盖与间作白三叶草对亚热带丘陵幼龄茶园土壤环境及茶叶品质、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生物措施均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了土壤养分的供应状况,提高了土壤关键层次(0~20 cm)和关键时期(4~6月)的水分含量,获得了不同观察时刻、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多种调控效果,延缓和缩短了高温和干旱时间,促进了茶树生长,改善了茶叶品质,显著增加了茶叶产量,其名优绿茶酚氨比分别下降了0.68%和28.14%,产量提高了26.19%和32.65%,间作白三叶草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豫南大别山区栽培茶树历史悠久,茶农在茶园管理和茶叶生产上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栽培技术。但是,随着茶园面积不断扩大,加之管理粗放和掠夺式经营,致使一些茶园形成“未老先衰”,经济效益下降。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自1987年开展了坡地茶园蓄水保土增产技术与效益试验研究。该项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1.间作绿肥生物护坎保土技术;2.多条密植更新改造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在坡地茶园采取多条密植更新改造技术和间作绿肥护坎保土技术措施,均取得了显著的水土保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喷灌条件下不同灌水处理冬小麦的叶水势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鹭  胡春胜  陈素英 《土壤》2005,37(4):410-414
在喷灌区一季冬小麦的试验表明,冬小麦叶水势值在各生育期每天的1400左右发生明显变化;从生育期看,返青期叶水势低谷值出现较晚,持续时间短且恢复较快;孕穗和开花期低谷出现有提前和持续时间延长趋势;叶水势不完全随生育进程与土壤水分同步变化,原因为同一时期内土壤水分是造成叶水势差异的主导因素,但同时外界条件的变化也对叶水势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前期叶水势在黎明前和中午都与浅层土壤水分关系密切;到开花和灌浆期叶水势则变为只在中午与浅层土壤水分关系密切,黎明前更多依赖深层土壤水分状况,表现为与深层土壤水分关系密切。喷灌条件下,当返青后灌水量超过150mm时,灌水量对叶水势的影响减小。  相似文献   

19.
基于近邻传播算法的茶园土壤墒情传感器布局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节水灌溉的土壤墒情传感器布局问题,提出了基于近邻传播算法(affinity propagation,AP聚类算法)的优化布局策略。策略在保证茶园传感网络全覆盖的基础上,实时采集试验区各节点的土壤墒情数据,构建节点土壤含水率的相似度矩阵,并迭代计算各节点的吸引度和归属度值,得出聚类数和聚类中心。结果表明,采用AP聚类算法对试验区域传感器进行优化布局,优化了传感器数量和位置,使传感器数量由25个减少到2个。在试验区随机采集土壤相对含水率,经验证,聚类中心节点的土壤相对含水率与试验区平均值相近,相对偏差近为0.76%,表明聚类中心节点的土壤墒情数据具有代表性。该方法有效降低了数据的冗余度,节约了系统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