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2 毫秒
1.
超级杂交稻培矮64S/E32制种技术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永耀 《杂交水稻》2000,15(3):21-22
洪江市第一种子公司1999年对超高杂交稻组合培矮64S/E32试制33.34hm^2,平均单产突破了2.25t/hm^2,高产丘块达3.83t/hm^2,总结了其主要制种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两系杂交稻培矮64S/E32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栽培5494m^2,平均产量达15.27t/hm^2,定位追踪观察结果表明:a)库容量大和生物量高是取得超高产的两大决定因素;b)产量构成的特点是穗数略少,穗子特大,形成18.0t/hm^2的库容量;c)干物质生产优势在中,后期,确保了“库”与“源”的平衡,结实率高于90%;d)生物量高主要是由于群体生长率(CGR)较高,净同化率(NAR)较高又是C  相似文献   

3.
两系杂交中稻超高产栽培试验示范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选用2两优培九和培矮64S/E32等两系组合进行超高产栽培试验示范。技术上采取“苗期-旱育、假植、重肥攻低位蘖促根,中期-宽行、控氮、润田攻大穗促壮秆,后期-补肥、控水、防病攻粒重促稳健”的“三攻三促法”,达到了一季单产大面积10t/hm^2以上,小面积12t/hm^2以上,基本上实现了超高产栽培目标。  相似文献   

4.
杂交水稻产量优势稳中求高的育种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杂交水稻威优64和汕优63十年联合区域试验资料统计分析表明,威优64作早稻区试产量变6180~6900kg/hm^2,平均6456kg/hm^2,变异系数1.16%;作中稻区试6645~7815kg/hm^2,变异系数2.08%,汕优63作晚稻区试5759~6525kg/hm^2,平均6215kg/hm^2,变异系数1.43%,中稻区试7728~8759kg/hm^2平均8304kg/hm^2,  相似文献   

5.
大米小麦旱高粱品质与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秀梅 《杂粮作物》1998,18(6):32-34
对“大米小麦旱高粱”的生物学性状,产量性状,内在品质和加工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该品种植株较矮(140cm左右),株型紧凑,茎秆粗壮,高抗倒伏;穗大粒多,产量高,在同等条件下,平均单产9241.5kg/hm^2,比对照品种-本地红高粱单间4338.0kg/hm^2增产4903.5kg/hm^2,增产率为117.1%,籽粒的蛋白质,脂肪,还原糖,非还原糖,淀粉,维生素B1等指标比对照高  相似文献   

6.
应用化学杂交剂GENESIS诱导春小麦雄性不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美国孟山都公司生产的化学杂交剂GENESIS诱导东北春小麦雄性不育的效果及其应用技术,结果表明:⑴GENESIS对东北春小麦具有良好的诱导雄性不育效果,在3kg/hm^2剂量时,对供试的20个基因型均能诱导98.2% ̄100%的雄性不育率。对其中3份材料进行人工授粉,获得57.5% ̄69.2%的人工授粉结实率,剂量达5kg/hm^2时,最高人工授粉结实率仍达65.5%;⑵GENESIS对春小麦  相似文献   

7.
培矮64S在北流市冷灌繁殖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北流市新荣水库底层冷水串灌繁殖培矮64S,结果表明,在幼穗分化Ⅲ期至大胎期冷水深灌19d,繁殖产量最高,达到3.84t/hm^2,说明在广西本土高产繁殖低温敏不育系是可行的,且所产种子可供应桂南稻作区当年秋制用种。  相似文献   

8.
培矮64S与扬稻6号配组杂交而成的两优培九试验、示范结果,说明该组合品种适应性广,抗逆性强,高产优质。在适宜汕优63种植的稻区均可种植;抗倒伏能力强,试验中,8月下旬遇7级大风而不例;在合理密植,基本苗75 ̄120万株/hm^2,配合其他管理措施条件下,公顷产量可达11500kg。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湖南省1972~1992年水稻品种区域试验资料的产量分析结果,指出我省水稻育种20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无论是早稻或晚稻均上了7500kg/hm^2。产量7500kg/hm^2以上的穗粒结构是颖花量3.5~4.0万/m^2,结实率75%~80%,千粒重26~28g,这些指标可作为水稻高产育种和栽培目标确定的依据,由于水稻育种的进步,早稻和晚具有相同的生产潜力,生产上应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咸阳市1998年推广穴播地膜小麦2734.67hm^2,平均产量3862.5kg/hM^2,较露地对照增产1347kg/hm^2,增产53.5%,平均增益1093.8元/hm^2,总增益303.1万元,示范膜际栽培模式13.3hm^2,增产148.37%,一般在海拔较高,积温一不足的地区及田茬田块以推广穴播模式为主;在海拔相对照较低,热量较好的地区以推广膜际栽培为主,在技术上,要着重抓好精细整地,  相似文献   

11.
坚尼草高级品比试验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过6a中,高级品比试验,结果表明:CIAT6172的年干物质产量和年粗蛋白产量均居首位,分别为16278kg/hm^2和1045kg/hm^2比对照种分别增产42%和34.5%,CIAT6901的年干物质和年粗蛋白产量均居第二位,分别为14789kg/hm^2和987kg/hm^2,比对照种分别增产29%和27%。  相似文献   

12.
保天祥  宋刚 《杂粮作物》2000,20(6):21-24
以成单19、SAU971和SC664为参试品种,在四川省喜德县海拔1700m的孙水河谷冲积土壤上进行试验,采用营养土软盘育苗,定向移栽,施足底肥,配方施肥,化肥深施,防治病虫鼠害,人工去雄和辅助授粉等配套技术措施。产量达15000kg/hm^2以上的有成单19和SAU971两个品种,其中成单19经有关专家验收达15235.5kg/hm^2,突破了原四川省高产记录(15157.5kg/hm^2,成单14)。  相似文献   

13.
粉煤灰磁化复合肥是一种新型肥料,为春对花生根瘤形成和产量的影响,在汝南县砂姜黑土上进行了试验,粉煤灰磁化肥在花生上一般用量的840kg/hm^2左右,粉煤灰磁化肥比对照增产24.5%,增产729kg/hm^2,比当地农民习惯施肥增产6.9%,增产240kg/hm^2;比等量N,P,K混合肥增产4.7%,增产165kg/hm^2,比未磁花粉煤灰复混肥增产3.3%,增产120kg/hm^2。最高产量为  相似文献   

14.
黔阳县是湖南西部一个山区县,1994年引种培两优288,1996年试种6.7hm2,平均单产7.62t/hm2,比对照威优64增产660kg/hm2,增产幅度9.48%,达显著水平;1997年在铁山乡大面积推广。该组合作晚稻栽培熟期适宜,产量高,抗性好,特别是米质优。为了加速发展推广,1997年我公司在本县深度乡曹垅、下寨2村制种5.7hm2,平均产量2.79t/hm2,下寨村农户向培英制种800m2,折合产量3.15t/hm2。现将制种技术总结如下。1选择最佳扬花期和安全育性转换期,定准播差培…  相似文献   

15.
水肥充足的黑土地上紧型高粱杂交种内杂5号的最高产量为10983kg/hm^2(密度105000kg/hm^2)。普通型高粱杂交种哲杂20号最高产量为10368kg/hm^2(密度为82500株/hm^2);而干旱瘠薄的白五花土地上内杂5号的最高产量为7653kg/hm^2(密度105000株/hm^2),哲杂20号的最高产量为8418kg/hm^2(密度82500株/hm^2)。高粱的叶角与下叶自  相似文献   

16.
在土壤肥力中等,配施P2O5为6kg/667m^2、K2O为3.75kg/667m^2的条件下,双季稻田免耕栽培饲用裸大麦的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以每667m^2施纯N7.5kg,且基肥、分蘖肥各半的处理最高,高产原因是该处理养分吸收和干物质积累多,个体与群体关系协调,因而成穗率高,有效穗多,结实率高,穗大、粒多、千粒重高。裸大麦秸杆富含钾素,秸杆还田有利于培肥土壤。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杂交玉米单作密肥措施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李钟  郑祖平 《杂粮作物》2000,20(2):23-27
试验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四川盆地杂交玉米单作栽培的4项密肥措施,即密度、氦肥、氮肥、磷肥、钾肥4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对玉米产量影响最大;与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互作效应;产量〉6500kg/hm^2的优化栽培措施为:种植密度为55222.5 ̄56925.0株/hm^2,施尿素539.1 ̄608.6kg/hm^2,施磷肥,施钾肥为273.7 ̄305.4kg/hm^2。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部分玉米杂交种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东北地区1992年玉米杂交种区域试验产量结果做了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龙142,哲单10和长单42五点平均产量分别为10509.7kg/hm^2,10625.8kg/hm^2和10523.1kg/hm^2,较对照四单8分别增产12.3%,13.4%和12.5%;较对照龙单9增产分别为14.8%,16.1%和15.0%。且稳定性和适应性好于其它品种,可在各参试占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9.
花生绿色食品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根据绿色食品和特点和生产要求,遵循A级和AA级绿色食品栽培的肥料和农药施用准则,研究花生绿色食品的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选择生产条件、选用优质抗病品种、施肥、防治病虫病虫草害以及调控生长技术等。5县市9个单位和企业推广应用配套技术,发展花生绿色食品种植面积20000hm^2,平均产量5250kg/hm^2,其中高产田306.5hm^2,平均产量7883.18kg/hm^2,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  相似文献   

20.
在豫东平原夏花生增产潜力很大,1992-1994年在丘县沈楼村连续3年10hm^2以上获得平均5269.5、5321.4、5329.5kg/hm^2的英果产量。本文重点阐述了利用豫花6号实现5250kg/hm^2英果产量的形态生理指标及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