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轻型栽培条件下小麦纹枯病发生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开展轻型栽培制度以来宿迁市小麦纹枯病发生情况对比调查分析,认为推广应用旋耕麦、稻套麦等耕作方式后,小麦的播种期提前、撒播及播量加大、肥料使用前移、氮肥施用量大、沟系不配套,加之暖冬、湿春气候及防治技术不到位,导致小麦纹枯病发生早、连年重发.据试验研究,提出防治对策是综合采用种子处理、推迟播期、减少播量、春季早防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经调查鉴定表明,危害河南虞城县小麦的小麦纹枯病菌为禾谷丝核菌。该病发生与小麦品种、播种期、肥水管理和气象因素有关。在田间自然条件下未发现免疫品种,但品种间抗性有差异,较抗病的有郑州891、内乡182和西安8号,感病品种有温麦4号、豫西832和宝丰7228等。麦田施氮肥过多,易造成小麦徒长,加重病害发生。春季药剂防治试验表明,10%井岗霉素用药量150g/667m,药后65d防效达81.5%。  相似文献   

3.
文义泽 《植物医生》2001,14(4):27-27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一生中危害时间最长的一种病害 ,在顺庆区每年均可达偏重至大发生程度 ,该病的危害损失严重年份已超过了稻飞虱和稻瘟病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纹枯病的防治一直困扰着水稻病虫总体防治的实施 ,主要问题是现今防治纹枯病的主导药剂井冈霉素防病持效期较短 ,且两次总体防治间隔期较长 ,影响了防治效果。为此 ,近几年 ,区植保站测报技术人员对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新特点及防治对策进行了调查和探讨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发生新特点1.发病期提早。随着小苗栽插技术的推广 ,栽插期提前 ,水稻封行早、密度高 ,发病期提早…  相似文献   

4.
小麦纹枯病(Rhizoctoniacerealis)是一种以土壤传播为主的真菌病害。随着种植制度的改革,高产品种的推广和水、肥、密度的增加,危害日趋严重。山东省1991年发病率高达78.3%,一般病田造成减产9%~10%左右,严重地块可达85%以上。一、小麦纹枯病的病原及危害小麦纹枯病菌的寄主范围广,除侵染小麦以外,还可侵染玉米、水稻、谷子、高梁等多种作物和狗尾草、蟋蟀草、马唐、稗草等禾本科杂草。该病的病原菌主要是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cerealis)中的第一菌丝融合组(CAG—1…  相似文献   

5.
水稻纹枯病是我区水稻上的主要病害,80年代以来一直呈偏重发生趋势,近10年平均4级以上发生,对水稻生产影响极大,本文通过对1998年水稻三病的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认为气候条件、菌源、品种及栽培管理措施是影响水稻纹枯病发生的主要因子,在加强测根的基础上,合理选用高效药剂是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纹枯病是江苏省宝应县水稻的常发性病害,随着水稻生产水平的提高,尤其粳稻面积的不断扩大,其发生呈加重的态势。在总结近年来粳稻纹枯病发生与防治工作的基础上,笔者就其发生特点、防治对策进行了初步分析,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枣阳市1998年小麦纹枯病大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是我市主要粮食作物,1997~1998年度小麦种植面积6.55万hm2,小麦纹枯病大发生,发生面积6.11万hm2,占种植面积的93.3%。通过全市动员,全面开展统防统治,挽回了损失4.15万t,实际损失仍达2.58万t。为制订更为有效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8.
小麦纹枯病(Pellicularia gramineum Ikata et Matsmura)是一种土传病害.在我国各麦区均有发生.近年来,该病在我市发生逐年加重,特别是小麦-水稻、小麦-玉米连作田发病面积大、为害重.一般田块病株率40%~70%,减产10%~20%.重病地病株率100%,减产达30%以上.目前小麦纹枯病已上升为我市春季麦田一大病害,成为制约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因此,认识和掌握小麦纹枯病的发病因素及防治对策,对提高小麦的产量,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防治伍佐君(四川省岳池县植保站,638350)水稻纹枯病俗称“烂脚杆”、“花脚杆”、“烂脚瘟”等,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几年,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危害逐年加重。主要危害叶鞘和叶片,也能危害稻穗,影响灌浆,千粒重下降,严重进引起茎基...  相似文献   

10.
小麦纹枯病防治适期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来昌 《植物保护》1992,18(2):27-27
  相似文献   

11.
鄂北小麦纹枯病大发生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国清 《植物医生》1998,11(5):15-16
我市地处鄂北岗地,小麦年种植面积6.5万公顷,单产在全国居高产行列。小麦纹枯病是我市小麦的主要病害。1998年,我市小麦纹枯病大发生,其发生特点及原因如下:一、1998年病害发生特点1.秋冬见病早,春季病情上升迅速。97年10月30日即在早播麦田见病...  相似文献   

12.
通过1997~1998年2年系统观察,初步探明抛栽稻纹枯病具有:发病迟,前期病情发展缓慢,中、后期病情激增,危害重的特点。经不同用药次数、时间(组合)试验表明,用药3次(水稻分蘖末期+拔节期+破口期)、用药2次(分蘖末期+拔节期)、用药1次(分蘖末期),其平均产量分别较空白对照增加71.5%、57.5%和36.5%。按其发生特点,提出“前压、中控、后保重点”的防治对策,便于结合其他病虫,开展总体防治,降低成本,经济、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3.
1998年江苏省小麦赤霉病、纹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98年小麦生长后期气候潮湿,江苏部分地区赤霉病或纹枯病流行成灾。小麦赤霉病,苏南未防治区病穗率高达30%~50%,往年小麦赤霉病罕见的淮北地区病穗率平均为5%~10%,严重田块达30%;小麦纹枯病,在淮北地区的部分田块枯白穗率高达70%以上。小麦病害综合治理示范区经受了考验,综防效果显著,病穗率控制在2%左右,防治效果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14.
怎样应用粉锈宁防治小麦纹枯病中国农科院植保所(100094)陈杨林,张淑香,万安民化学防治是控制小麦纹枯病危害的重要手段,其中粉锈宁(三唑酮)是有效药剂,可明显压低病情,减少损失。据我们与兄弟单位协作,进行了多年多点粉锈宁防治纹枯病试验,取得以下比较...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小麦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麦纹枯病是江苏省小麦上的1种主要病害.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加重发生趋势.近10年中,偏重至大发生有2年,中等至偏重发生有5年,特别是近年来沿淮及淮北西部地区连年偏重以上发生(白穗率超过1.5%),成为本省重发地区.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乳山市小麦纹枯病的发病规律和流行原因,并提出了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小麦纹枯病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点系统观察与成熟期分病级测产相结合,对鄂北麦区当家小麦品种受小麦纹枯病为害后的产量损失率及防治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鄂北麦区小麦纹枯病防治指标为病株率40%,病指17,防治适期为4月上旬。  相似文献   

18.
王登科 《植物医生》2001,14(3):31-32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上普遍发生的病害 ,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施肥量的增加、种植密度的提高 ,病害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弄清其发病条件和规律 ,为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对水稻生产具有现实意义。于1999至2000年对余庆县的水稻纹枯病进行了调查。1发生规律1.1发病与生育期经过2年调查 ,水稻纹枯病的见病期一般在6月25日左右 ,即分蘖期开始发病 ,7月10日左右和8月10日左右分别有一个病情激增期 ,以圆秆到抽穗为发病盛期 ,特别是在孕穗期最严重。主要危害叶鞘 ,次为叶片 ,后期也能侵害穗颈和茎秆。1.2发病与栽培管…  相似文献   

19.
我国小麦产区,近年来小麦纹枯病在广大小麦产区,特别是主产和高产的黄淮麦区,迅速扩散蔓延,危害严重,已上升为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病害。一般病因减产10%左右,重者可达30%~50%,甚至更高,给小麦产量带来了巨大损失。 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属丝核菌属,是一种重要的土传性禾谷类病害,种名为禾谷丝核菌。 我国小麦纹枯病的病原菌主要是禾谷丝核菌的CAG-1融合群,其次是立枯丝核菌(R.solani)的AG-5和AG-4融合群。 我国早在1975年就有小麦纹枯病的报道,…  相似文献   

20.
戊唑醇种子处理防治小麦纹枯病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种子处理是控制小麦纹枯病的有效措施,在小麦纹枯病的综合治理技术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苏南宜兴和淮北徐州,2%戊唑醇湿拌剂和6%戊唑醇悬剂胺10kg麦种拌药0.3-0.4g有效成分,对小麦的出苗没有显著影响,对根系和冬前分蘖具有促进作用。对小麦纹枯病的控制效果较为理想,表现为冬前效果显著,病析率防效60%-100%,从而有效地抑制了冬前发病高峰。戊唑醇处理区拔节期的病情指仍然极显著地低于对照区,亦显著低于对照药剂纹霉净,侵茎高峰明显推迟,最终的枯白穗防效突出,0.3-0.4g ai/10kg种子拌种的枯白穗防效达到85%以上。由于控病和对小麦生长调控的双重作用,保穗、保产效果明显,最终产量较对照增加10%-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