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敌力脱防治小麦黑胚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黑胚病是我国中、北部小麦产区一个主要病害之一,病原菌是Alternariaalterata(Fr)Keissler(以下简称A.)和Helminthosporium sattivum pammelKing Bakke(以下简称H.)水地麦田成株期常发生叶斑病,是多年来难以控制的一个问题,常造成叶片早枯,灌浆受阻,千粒重下降。1985年开展此项研究工作,现将结果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在田间测定了13种杀菌剂对小麦黑胚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3种杀菌剂对小麦黑胚病均有一定的防效,防效为34.8%~67.7%.其中7.5%氟环唑乳油50 g/hm2、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 375 g/hm2、56%嘧菌·百菌清悬浮剂330 g/hm2、25%丙环唑乳油180 g/hm24个处理对小麦黑胚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均达到60%以上,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小麦黑胚病种子菌的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测表明京双16、聊89-2,聊91-1,聊91B18-27-1及鲁麦126个小麦品种(品系)的黑胚病病粒率为7.6% ̄45.7%,病情指数为3.2% ̄13.5%,以聊89-1最轻,鲁麦12最重。借助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6个品种(品纱)的黑胚种子和健康胚种子进行了比较观察,证实了黑胚种子胚中链格孢菌的存在,此外,亦观察到黑胚种子寄藏有类似于长蠕孢属,枝孢属等真菌的菌体。  相似文献   

4.
小麦对黑胚病的抗性及黑胚对产量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工接种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时间、地点、栽培技术和接种条件下,160份小麦品种(系)感染黑胚病的程度有差异。其中25份抗病,135份感病,病粒率在01%~576%之间。接种区籽粒和自然感病区相比,60%品种(系)千粒重增加,40%品种(系)千粒重降低,且千粒重增减与其病粒率高低无关。黑胚病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原因是穗粒减少,千粒重降低。  相似文献   

5.
人工接种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时间、地点、栽培技术和接种条件下,160份小麦品种(系)感染黑胚病的程度有差异。其中25份抗病,135份感病,病粒率在0.1%~57.6%之间。接种区籽粒和自然感病区相比,60%品种(系)千粒重增加,40%品种(系)千粒重降低,且千粒重增减与其病粒率高低无关。黑胚病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原因是穗粒减少,千粒重降低。  相似文献   

6.
小麦黑胚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过2000~2002年对小麦黑胚病发生规律的调查研究,初步了解到春性强的早熟小麦品种易感小麦黑胚病,小麦灌浆至成熟期降水多是该病发生的重要条件。防治上应以选育、选用抗病品种为前提,加强小麦健身抗病栽培,灌浆盛期施药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7.
小麦黑胚病及其对种子发芽出苗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试验表明链格孢菌(Alternariatenuis)是引致小麦黑胚病的主要病原菌,占病原分离物91%。黑胚病虽然对种子的发芽没有明显影响,但显著影响出苗率和幼苗生长力。当前推广的品种中,黑胚率为11.1%左右,严重的高达42.8%。  相似文献   

8.
小麦种子黑胚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种子黑胚对幼苗生长的影响刘红彦,马奇祥,张忠山,何家泌(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郑州450002)王胜亮,刘顺通,韩桂仲(河南省洛阳市农科所)小麦种子黑胚病(黑点病)[Bipolarissorokiniana(Sacc.)〕近年河南省在一些感病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9.
小麦黑胚病种子带菌的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检测表明京双16、聊89-1、聊89-2、聊91-1、聊91B18-27-1及鲁麦12 6个小麦品种(品系)的黑胚病病粒率为7.6%~45.7%,病情指数为3.2%~13.5%,以聊89-1最轻,鲁麦12最重。借助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6个品种(品系)的黑胚种子和健康胚种子进行了比较观察,证实了黑胚种子胚中链格孢菌(Alternaria)的存在,此外,亦观察到了黑胚种子寄藏有类似于长蠕孢属(Helminthosporium)、枝孢属(Cladosporium)等真菌的菌体。  相似文献   

10.
15%敌力脱乳油防治小麦黑胚病效果显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秀敏 《植物保护》2001,27(5):49-49
近年来 ,小麦黑胚病在我国主要麦区发生严重 ,造成小麦籽粒黑胚 ,严重影响小麦品质 ,并降低出苗率。为防治小麦黑胚病 ,我们在小麦生长中、后期 ,对当地两个主栽小麦品种 4 5 89和 5 316进行了不同药剂防治试验。供试药剂有 2 5 %敌力脱乳油 (propiconazol)33ml/667m2 ,瑞士诺华公司生产 ;15 %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70 g/667m2 ,江苏桥头农药厂生产 ;7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80 0倍液 ,江苏利民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70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70g/667m2 ,日本曹达株式会社生产 ;5 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 0 g/667m2 ,江苏吴县…  相似文献   

11.
小麦链格孢叶枯病的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70年代以来,在黄河中游麦区发生了一种病原菌未知的小麦叶枯病,1993年至1996年依据柯赫氏证病律进行了病原学研究。结果由陕西、甘肃和河南等省采集的田间病叶标样,发现了11个小麦链格孢(Alternaria triticina Prasada and Prabhu)分离菌株。在PCA平板上培养,该菌的初生分生孢子梗着生由(1~)2~5个孢子构成的短链,分生孢子褐黄色,宽卵球形、椭圆形,具3~8个横隔,0~5个纵隔或斜隔,分隔处缢缩,孢子体20~50 μm×10~15 μm,假喙柱形或膝状,5~47.5 μm×4~5μm。接种小麦叶片上出现长卵形、椭圆形褐色斑点,进而扩展成长条形和不规则形病斑,周边有亮黄色晕圈。严重发病常导致叶枯,叶片大部死亡。  相似文献   

12.
小麦链格孢叶枯病的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70年代以来,在黄河中游麦区发生了一种病原菌未知的小麦叶枯病,1993年至1996年依据柯赫氏证病律进行了病原学研究。结果由陕西、甘肃和河南等省采集的田间病叶标样,发现了11个小麦链格孢(Alternaria triticina Prasada and Prabhu)分离菌株。在PCA平板上培养,该菌的初生分生孢子梗着生由(1~)2~5个孢子构成的短链,分生孢子褐黄色,宽卵球形、椭圆形,具3~8个横隔,0~5个纵隔或斜隔,分隔处缢缩,孢子体20~50 μm×10~15 μm,假喙柱形或膝状,5~47.5 μm×4~5μm。接种小麦叶片上出现长卵形、椭圆形褐色斑点,进而扩展成长条形和不规则形病斑,周边有亮黄色晕圈。严重发病常导致叶枯,叶片大部死亡。  相似文献   

13.
小麦兰矮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兰矮病是分布在我国北方冬麦地区,陕北群众称之为“黑疸”灾害的一种病毒病害,由条斑叶蝉(Psammotettix striatus L.)介体传播。主要症状是叶色浓绿、挺硬,茎节矮缩,穗不抽展,穗实率低。新叶片萎化,色淡,背面呈油绿色。病毒质粒线状,16×100~1200毫微米。叶蝉最短获毒期30分钟,体内循回期最少3天,植株体内潜育期11~37天,平均24.2天。中间寄主植物以谷子和狗尾草为主要显性寄主,初步认为是新的病毒病害。  相似文献   

14.
小麦纹枯病流行预测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作者根据小麦纹枯病在冬麦区发生具有明显阶段性的特点,利用1984~1993年连续10年在纹枯病常发区山东省文登市的多品种、多地点的病情系统调查数据,采取统计学和流行学相结合的方法,组建了具有预测秋苗冬前发病率和返青后生长期病情指数的回归模型。并通过对小麦纹枯病普遍率和病情指数相关性的研究,将二阶段的模型耦联,完成对小麦整个生长期的病害流行动态全过程的预测。  相似文献   

15.
特谱唑防治小麦白粉病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谱唑对小麦白粉病效果优异,用药量低,持效期长,内吸传导性能强,使用安全,而且比目前常用的高效药剂粉锈宁效果更好,剂量更少。温室测定结果表明,特谱唑对白粉病菌的毒力和粉锈宁更强,其EC50的毒力指数(以粉锈宁为100),治疗作用的为573,保护作用的为2096;具有较强的内吸向上传导性能,采用喷雾法,在施药后长成的第1叶片(即第2叶)可保持很高的药效,而长成的第2叶片的效果则明显下降。田间试验和示  相似文献   

16.
小麦根病化学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1991-1995年室内、田间试验、筛选出丙环唑、三唑酮等三唑类杀菌剂为防治小麦根病的有效药剂。这类内吸性的杀菌剂不仅对小麦根的致病一蚀病菌和麦根腐离蠕孢菌毒力强,且对小麦生长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可降低小麦育苗株高,促进根系发育,提高纪苗根比、增强根系活力,增加单位重叶片叶绿素含量。在各试验处理中,以25%丙环唑EC拌种加苗期喷洒白穗防效高达98.4%。改变药剂剂型和处理方法,延长药效,且提高防效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湖北小麦白粉病常发区——鄂北麦区进行的2a观察试验表明: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基础工作是播种期用粉锈宁拌种。轻病年1次拌种即可控病增产;中等发病年,须在拌种基础上,后期再进行粉锈宁喷雾防治1次,遗漏拌种田也可在孕穗期喷雾防治1次补救;重发病年,除拌种田须后期喷雾防治1次外,未拌种田应在孕穗期和扬花期连续进行2次喷雾防治。  相似文献   

18.
“早衰”是高粱生产和育种上存在的普遍现象。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生理性病害。经4年研究证明它是草酸青霉(Penicilliem axalicum)和纤细交链孢霉(Allernaria allernala)于初花期浸染而引起的一种高粱穗部病害。主要症状是颖壳及与其连接的枝梗组织坏死,阻止了养分、水分向上输导,造成籽粒秕瘦变小。一般减产10%以上。这是国内首次报道的高粱新病害,定名为高粱青霉颖枯病,此病在初花期用多菌灵防治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小麦品种对梭条花叶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560份小麦品种(系)对小麦梭条花叶病的抗性表现可划分为高抗、中抗、中感和高感4种类型,其中高抗材料占7.3%,高感材料占87.7%。在抗病品种中,又可划分为抗介体、抗病毒两种类型。通过对8个S×S、6个R×R、16个S×R和12个R×S的抗性表现研究其抗性遗传。结果表明:(1)抗性特性为细胞核遗传,抗性基因为显性;(2)抗病毒基因品种中有3对显性基因控制;(3)抗介体性状由1对、2对或3对显性基因控制。4个单基因抗介体品种的抗性遗传被追踪研究。  相似文献   

20.
 小麦类菌原体兰矮病(Wheat Mycoplasna like-oaganism Blue Dwarf-WMBD)是北方麦麦区的一种主要病害,特别是在间套麦田和麦草覆盖保墒的旱农栽培麦区发生严重,其是我国在小麦上新近发现的第一个类菌原体病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