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流行与控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纹枯病自20世纪60年代在大冶地区流行以来,发病程度逐年加重,成为大冶水稻3大病害之首,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近几年,通过试验研究,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方法,能有效地控制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  相似文献   

2.
江苏免少耕麦田纹枯病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不同耕作法对小麦纹枯病间消长动态影响不大,免少耕田纹枯病病株率和病情指数略高于常规耕田,但年度间有波动。杂草对纹枯病影响较明显,免少耕田草害重,病害也重。肥力因素病害的影响要大于耕作法对病害的影响,偏施氮肥会加重病害发生。早播加重免少耕田纹枯病病情,适期迟播可减轻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3.
水稻纹枯病流行动态、药剂防治时期及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害系统观察,药剂试验及产量损失测定表明,水稻拨节期病情开始激增,病害朝横纵二方向扩展,此时施药防治效果最佳。腊熟期病情指数与拔节期病丛率或病株率、产量损失率均呈极显著直线相关。
根据上述关系,便可由早期(拔节期)病情预测最终(腊熟期)病害严重度及产量损失率,进而依据经济阈值定义,组建了杂交稻和常规稻的四个经济阈值的动态模型,提出了在该地目前生产条件下,杂交稻和常规稻不同产量水平的经济阈值,即拔节期防治的指标,为大面积药剂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1988—1991年在同一丘田对早、晚稻纹枯病的流行速率、发生的气候条件及不同发病程度和不同严重度级别的损失情况作了较系统分析。得出了纹枯病不同时期的流行速率和水稻拔节期病丛、病株与蜡熟期病指的关系以及纹枯病的为害损失情况。为纹枯病测报和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品种与处理方法 早稻为浙辐八○二、二九丰、湘九,晚稻为S_(64)、V_6、S_(63)。各代表早、中、迟熟3个类型。田间管理、施肥水平与大田基本一致。每个品种设施药区与不施药区,施药区早稻在6月中旬,晚稻在9月初每亩用井岗霉素粉剂0.5公斤兑水50公斤喷雾,小区面积0.2亩,四周设保护区,其他管理措施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小麦纹枯病的田间流行动态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应用模糊聚类方法分析了小麦纹枯病的田间流行动态,结果表明:该病在田间的流行动态可以划分为5~6个阶段,即冬前发生期、冬季稳定期、返青上升期、拔节后为害期、抽穗白穗显症期等阶段。小麦纹枯病的田间分布和扩展,通过X1、X2、X3、X4几个参数来描述。聚类分析刻划了小麦纹枯病在田间的分布,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扩展情况,即刻划了病害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为小麦纹枯病的综合防治和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植物病原菌产生蛋白水解酶被认为是病原菌侵染寄主的一个重要策略。作者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产生的胞外蛋白酶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纹枯病菌产生一个分子量约为49.5ku的胞外蛋白酶。该酶对胰蛋白酶专一性底物Benz-Phe-Val-Arg-NA有较高的活性,并能从羧基端降解Arg和Lys。胰蛋白酶抑制剂对该酶活性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表明该蛋白酶是一种类胰蛋白酶。在离体试验下,该蛋白酶可以降解水稻细胞壁蛋白并释放羟脯氨酸。SDS-PAGE电泳分析显示,至少有4个多肽被降解,分子量范围分别在14.4~20.1、20.1~31ku和31~43ku范围内。说明该胞外蛋白酶具有降解水稻细胞壁的能力,因此,该蛋白酶可能在水稻纹枯病菌的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登科 《植物医生》2001,14(3):31-32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上普遍发生的病害 ,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施肥量的增加、种植密度的提高 ,病害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弄清其发病条件和规律 ,为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对水稻生产具有现实意义。于1999至2000年对余庆县的水稻纹枯病进行了调查。1发生规律1.1发病与生育期经过2年调查 ,水稻纹枯病的见病期一般在6月25日左右 ,即分蘖期开始发病 ,7月10日左右和8月10日左右分别有一个病情激增期 ,以圆秆到抽穗为发病盛期 ,特别是在孕穗期最严重。主要危害叶鞘 ,次为叶片 ,后期也能侵害穗颈和茎秆。1.2发病与栽培管…  相似文献   

8.
孙国华  唐立丰 《杂草科学》1998,(2):33-34,32
大豆行距与杂草消长规律的初步研究孙国华,唐立丰,周建强(江苏省国营新洋农场224314))为了摸清不同行距豆田杂草的消长规律,为化学除草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对不同行距豆田的杂草消长进行了试验研究。1材料与方法1.1试验与调查方法,大豆行距分别为15c...  相似文献   

9.
大豆花叶病流行因素和发生预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4—1989年于济南研究诸因素对病害流行的作用。研究表明,大豆品种抗性和初始毒源数量为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大豆幼苗期最感病,开花期为发病高峰。在春大豆苗期温度偏高雨量偏少及夏大豆苗期温度偏低雨量偏多的情况下,有利花叶病发生。对13种蚜虫进行饲毒接毒试验,证明桃蚜(Myzus persicae)、豆蚜(Aphis craccivora)和大豆蚜(Aphisglycines)可传毒,对病害田间流行有重要影响。对5年的16组数据应用IBM微机进行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组建发生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乳山市小麦纹枯病的发病规律和流行原因,并提出了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小麦纹枯病发生规律与病害消长因素分析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9  
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纹枯病田间发生规律大体有冬前发生期、越冬稳定期、返青上升期、拔节盛发期和抽穗后枯白穗显症期五个阶段。小麦越冬前和早春拔节期有2个发病高峰,小麦根围土中病原菌群体数量消长也出现相应的2个高峰,病菌数量高峰较小麦发病高峰约提前20—25天。秋冬降雨量的多少是影响冬前病害发生的主导因子,影响春季病害发生程度的重要气象因素是温度。相关性测定表明,温度与病害发生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因地制宜适期精量播种、平衡施肥和冬前防除麦田杂草等栽培技术,均能有效地控制和减轻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为害。  相似文献   

12.
玉米纹枯病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我省玉米纹枯病发生日趋严重,已成为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病害。为此1990-1991年对该病发生情况做了初步调查。 玉米受纹枯病为害后,叶片、苞叶早枯,籽粒灌浆受阻,导致果穗变小且秃顶,粒重下降,重者籽粒霉变腐烂,损失率4.92—10.84%。 一.发生概况 在中部平原和东部山区12个县(市)36个乡,调查了181份自交系、53份杂交种及4个地方品种。发病的自交系26份,占14.37%,病株率均100%,病指16.72—66.74,其中发病  相似文献   

13.
竹山县1978年首次发现水稻纹枯病,1982年后逐年加重,成为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一般在6月中旬水稻分蔸期当田间温度达23℃和田间湿度97%时开始发病,在25℃~31℃与饱和湿度下大发。偏施氮肥、追肥过晚、淹水太深、生长密、插秧早的田块发病重,高温高湿是发病的主要条件。干旱时田中无水则发病率下降。表明该病发生程度与降雨量、相对湿度相关性极小,而与田间湿度极相关。因此,晒田能有效的控制水稻纹枯病发生,是水稻纹枯病绿色防控的主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4.
小麦纹枯病流行预测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作者根据小麦纹枯病在冬麦区发生具有明显阶段性的特点,利用1984~1993年连续10年在纹枯病常发区山东省文登市的多品种、多地点的病情系统调查数据,采取统计学和流行学相结合的方法,组建了具有预测秋苗冬前发病率和返青后生长期病情指数的回归模型。并通过对小麦纹枯病普遍率和病情指数相关性的研究,将二阶段的模型耦联,完成对小麦整个生长期的病害流行动态全过程的预测。  相似文献   

15.
南京地区夏大豆田的定殖蚜虫主要是大豆蚜(Aphis glycines)。1987和1988两年黄皿共诱到29种蚜虫,其中以大豆蚜数量最多,是传播SMV的主要介体,其他介体蚜虫有:绣线菊蚜(A.citricola),豆蚜(A.craccivora)、棉蚜(A.gossypii)、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桃蚜(Myzus persicae)、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和二叶草彩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1987年蚜虫迁飞峰出现在大豆花期以前,2周后田间出现发病高峰,SMV发病增长率与蚜虫迁飞量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1);1988年蚜虫迁飞峰发生在大豆花期以后,其迁飞量与SMV的流行无显著线性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6.
玉米纹枯病产量损失测定和发生规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不同地区玉米纹枯病产量损失测定结果表明,产量损失与病情严重度级别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直线相关,严重度每提高一级,产量损失增加约10%左右,在产量损失的构成中,千粒重下降处于主导地位,粒数的减少其次;始病愈早,发病愈重,相应的产量损失也愈大。不同地区,播期不同,发病期亦不同。从生育期来看,却是基本一致的,玉米抽雄期为发病始盛期,乳熟期为发病高峰期。品种间发病差异明显,但未发现高抗品种,目前生产上广泛应用的掖单系统杂交组合,中抗至中感,其丰产性较好。增施钾肥112.5~262.5kg能显著地减轻病害和增加产量,可作为防病措施推广应用。另外,大田调查还发现,轮作、间作和控制种植密度能减轻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17.
稻纹枯病预测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稻纹枯病16a流行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稻纹枯病的流行强度,主要受发生前的1月上旬雨量,1月下旬、4月下旬相对湿度或发生期间的6月下旬温雨系数,7月中旬降雨积数以及8月中旬上候温湿系数所决定。根据这些因子进行列联表法和回归模型法预测稻纹枯病流行强度,回测符合率高,试报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大豆褐纹病(Septoria glycines Hemmi)的初侵染来源以越冬病残体内分生孢子器产生的孢子为主,以种子带菌为辅。在适温条件下,保温24h以上病菌即可完成侵染。在30℃条件下,潜育期为4d。大豆出苗后,当气象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日最低温度〉10℃,日平均相对湿度〉80%或有0.1mm以上降雨的日期)连续出现3d,7~10d后田间始见病斑,温度越高病斑出现日期越早。大豆生长发  相似文献   

19.
玉米纹枯病调查研究初报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1995-1996年调查研究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菌核、病残体和病土是该病的初次侵染源;无论是春玉米或晚玉米,及不同玉米品种,其病害始发期均在8-11张叶期,以10-11张叶期出现的频率最高;病斑激增期从玉米抽雄期到灌浆期,且病情发展很快。该病除了多晴少雨天外,无明显的停滞期;不同玉米品种发病程度也有差异;同一品种在栽培环境不同时,其发病程度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20.
李云兴  熊俊 《植物医生》1996,9(5):33-36
再生稻螟虫纹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策略研究李云兴,熊俊(四川省内江市植保站内江641000)再生稻的病虫种类主要有螟虫、纹枯病、蝗虫、稻纵卷叶螟、稻曲病、稻飞虱等,但以螟虫、纹枯病的发生最普遍,为害最重,个别重害田减产50%左右。为了有效控制螟虫、纹枯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