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雪霉叶枯病的发生和防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小麦雪霉叶枯病最早在1961年发现于陕西武功,现在西北各省均有发生。1972年国外亦有报道。本病是一种暴发性病害,引致小麦成株产生叶斑、叶枯、鞘枯、基腐和穗腐,据我们在高陵县测定,仅叶斑一项就可使矮丰小麦千粒重降低12—13%,从而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科技文摘     
科技文摘小麦叶枯类病害综合防治技术应用研究/刘红彦...(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河南农业科学.─1996,(2).─13~15小麦叶枯类病害是由麦根腐平脐蠕孢菌(Bipolarissorokiniana)、雪霉捷氏霉(Gerlachianivalis)...  相似文献   

3.
滨州市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全市小麦常年种植面积23.3万hm2。近几年来,小麦叶枯病突发为害,已上升为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为控制其发展势头,笔者等自1998年以来对小麦叶枯病在本地区的发生特点、流行原因及防治对策进行了调查研究。1病原鉴定根据典型症状和病原鉴定分析,鲁北地区发生的小麦叶枯病种类较多,初步确定的有根腐叶枯(Drechslerasorokiniana)、交链孢叶枯(Alternariatenuissima)、雪霉叶枯(Gerlachianivalis)、壳针孢叶枯(Septiriatritici)等11种。叶枯病多数是由病原真菌所致,个别是由细菌所致,生…  相似文献   

4.
小麦雪霉叶枯病产量损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接种试验结果表明,雪腐格氏霉引起小麦成株期叶枯、鞘枯和穗腐。鞘枯使小麦穗粒重减少0.8%~32.9%,千粒重降低9.5%~16.9%;穗腐使小麦穗粒重减少9.6%~39.8%,千粒重降低7.8%~17.9%;鞘枯-穗腐复合症状使穗粒重减少10.2%~65.2%,千粒重下降9.5%~14.8%,叶斑-鞘枯-穗腐使粒重减少11.7%~51.5%,千粒重下降12.1%~18.3%。  相似文献   

5.
 雪腐格氏霉[Gerlachia nivalis,异名:雪腐镰刀菌(Fusarium nivalis)]是引致小麦雪霉叶枯病的病原菌,国内外学者均有该菌能够产生毒素(Gn-毒素)的报告。本试验就该菌毒素对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叶组织细胞膜渗透性和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该病菌的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总结新疆小麦雪腐(霉)病的年度变化趋势和不同地州间雪腐(霉)病发生为害情况,并结合各地州为防治该病所用拌种剂的种类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新疆防治雪腐(霉)病所用的拌种剂,最初以五氯硝基苯、拌种双、多菌灵为主,目前发展为以苯醚甲环唑、咯菌腈、氟环·咯·苯甲、苯甲·咯为主;雪腐(霉)病在新疆的发生面积由2010年的11.15万hm~2下降到目前的2.52万hm~2,说明拌种剂种类的更新对于控制小麦雪腐(霉)病起到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7.
小麦雪腐病[Griphosphaeria nivalis(Sch)Muller et Arx]在四川发生早有记载,但长期未受到重视,甚至误认为是小麦基腐病、纹枯病、鞘枯病等。近几年该病在我县发病普遍,严重的田块发病株率高达100%,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田间寄主有大麦、小麦、燕麦。为了给田间识别、测报调查和防治提供依据,近几年我们对该病进行了初步研究。一、症状该病从苗期到抽穗结实期均可发病,但在拔节孕穗期才开始表现出明显症状,以抽穗期和抽穗后一段时期症状显著而严重。下  相似文献   

8.
何家泌 《植物保护》1964,2(3):112-113
小麦根腐病主要为害小麦幼苗根部,引起根腐及茎基腐,有时亦能使成株出现叶枯、颖斑、穗枯及黑胚等症状。河南省历年在一、二月间曾有发生,大部分病株随着早春气温回升,和加强肥水栽培措施而减轻,仅有少数后期形成一些白穗(俗称青死),因而不易引起注意。1960年春,我们在方城县何庄公社,先后调查6,000多亩麦田,有20%  相似文献   

9.
70年代以前,小麦叶枯病只在河南省部分地区偶尔发生。1979—1985年我省引种春播小麦,根腐叶枯在春小麦上普遍发生,引起严重的叶枯和穗腐,减产一般在30%以上。1990年河南省小麦叶枯病发生650万亩,仅尉氏县西部沙丘陵发生11万亩,产量损失平均30—40%。1991年全省发生此病1000多万亩,其中周口、商丘、驻马店和南阳地区的发生面积均在100万亩以上。小麦叶枯病成为严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小麦冠腐病发生现状及病原菌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3-2015年对河北省小麦主产区65县124点小麦冠腐病的田间症状和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该病主要引起小麦茎基部变褐,灌浆期引起枯白穗,对产量影响较大。调查结果表明,小麦冠腐病发生主要集中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而且发生程度呈逐年加重的趋势。2013年田间很少见由小麦冠腐病引起的枯白穗,2015年田间普遍发生枯白穗,严重发生地块局部枯白穗率达到20%~50%。病原菌分离结果显示,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小麦冠腐病菌的分离频率较高,东北部麦区分离频率较低;经形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河北省小麦冠腐病的病原菌主要为假禾谷镰刀菌和禾谷镰刀菌。  相似文献   

11.
江苏水稻旱育秧“黄枯”病原鉴定及致病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江苏13个市采集肥床旱育秧"黄枯"标本1030份,分离后获784株菌。经鉴定和致病性测定,752株为致病菌,分属4属11种真菌:(1)镰孢属(Fusarium),占74.0%,有6个种,分别为禾谷镰孢(F.graminearum Schw.)、尖孢镰孢(F.oxysporum Schlecht.)、木贼镰孢[F.equiseti (Corda) Sacc.]、串珠镰孢(F.moniliforme Sheld.)、半裸镰孢(F.semitectum Berk.et Rav.)和雪腐镰孢[F.nivale (Fr.) Ces.],其中禾谷镰孢最多,占病菌总数的25.3%;其次是尖孢镰孢、木贼镰孢和串珠镰孢,分别占16.2%、13.3%和10.2%;而雪腐镰孢仅占1.1%。(2)丝核属(Rhizoctonia),有立枯丝核(R.solaniKühn),占14.6%。(3)平脐蠕孢属(Bipolaris),占7.4%,主要是麦根腐平脐蠕孢[B.sorokiniana (Sacc.) Shoem.],占7.0%,而稻平脐蠕孢[B.oryzae (Breda.de Haan) Shoem.]仅为0.4%。(4)腐霉属(Pythium),占4.0%,有瓜果腐霉[P.aphanidermatum (Eds.) Fitzp.]和链状腐霉(P.catenulatum Matth.)。病菌种类及其比例因地区和苗床土类型的不同存在一定差异。接种试验表明,不同病菌致病力和引起的症状类型差异较大。腐霉、禾谷镰孢、串珠镰孢和麦根腐平脐蠕孢引起的发病率均为100%,而半裸镰孢和雪腐镰孢仅40%左右。多数病菌能够引致稻苗的"黄枯",并且茎基部有褐色病斑。引起死苗的主要是腐霉、麦根腐平脐蠕孢和禾谷镰孢,而串珠镰孢往往引起稻苗的徒长或矮化。  相似文献   

12.
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是在小粒谷类作物中广泛传播的毁灭性病害,由一系列镰刀菌(Fusarium)和雪霉叶枯菌(Microdochium nivale)引  相似文献   

13.
小麦雪腐(霉)病发生原因分析与控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麦雪腐(霉)病是新疆北部冬麦区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其发生频率和范围不断增加,给当地小麦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本文对此病害发生和流行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4.
何希树 《植物保护》2002,28(1):23-25
经多年调查研究 ,初步明确引致安庆地区小麦成株期叶枯病的病原主要为 4种真菌 ,其中细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发生最普遍 ,雪霉叶枯菌 (Gerlachia nivalis)危害最重。一般是几种叶枯病混合发生 ,较少单一出现。病害由下向上蔓延 ,中下部叶片发生多 ,小麦中后期多雨高湿病重。不同品种抗病差异明显。两年药剂试验表明 ,复配剂36%粉霉灵悬浮剂防病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1996~1998年在鲁北麦区不同地点采集小麦叶枯病标样263份,鉴定出病原物10种,其中交链孢叶枯(Alternariatenuisima)和根腐叶枯(Drechslerasorokiniana)出现频率最高,为害最重。在小麦抽穗扬花前后喷施32%克菌乳油、20%粉锈宁乳油等杀菌剂可控制病害的为害。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临夏州小麦脚腐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甘肃省临夏州小麦脚腐病病原进行了分离鉴定,从3块病田的37株罹病小麦上分离得到56个真菌菌株,分别被鉴定为雪腐镰刀菌[Fusarium nivale(Fr.)Ces.]、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Corda et Fr.)Sacc.]、麦斑点附球霉[Epicoccum triticiP.Henn.]、小壳色单隔孢菌[Diplodiellasp.]、交链孢菌[Alternariaspp.]、芽枝霉[Cladosporiumsp.]、黑孢霉[Nigrosporasp.]。其中,雪腐镰刀菌致病性最强,燕麦镰刀菌致病性中强,麦斑点附球霉致病性弱,其余菌不致病。  相似文献   

17.
浙江小麦根围土壤腐霉(Pythium spp.)的一些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小麦根围土壤中的腐霉Pythium种类、种群数量消长及其致病性作了初步研究。作者从不同生育期的小麦根围和内根围共分离出203个腐霉菌株,除69个菌株缺乏产生有性器官而未能鉴定外,其余134个菌株分别属10个腐霉种,其中粘腐霉P.adhaerens、链状腐霉P.catenulatum和绚丽腐霉P.pulchrum为浙江省分布新记录。P.spinosum是优势腐霉种类,在小麦根围和内根围出现率分别为27.43%和35.71%,P.ultimumP.irregulare也较为常见,而P.aphanidermatum却极少出现。在小麦苗期和分蘖期腐霉数量较丰富,生育中后期较贫乏,这一消长变化可能主要与小麦生育期和土壤温度有关。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P.irregulareP.spinosum分别对小麦和水稻有较强的致病作用;P.aphanider-matumP.irregulareP.spinosum则对茄子、辣椒和番茄的致病力较强。P.spinosumP.ultimumP.irregulare的种内菌株间致病性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大、小麦致病腐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11月~1990年3月,从浙江省不同地区的大麦(浙农大5号)、小麦(浙麦3号)以及麦田土壤中,分离鉴定到Pythium.dissotocum,P.irregulare,P.polypapillatum(国内新记录),P.spinosum和P.ultimum等5种腐霉。接种试验表明,分离到的5种腐霉对供试大、小麦都能致病,引起根腐、根尖变褐和坏死、第一片叶卷曲,抑制植株生长,造成植株各部不同程度的矮化和变短。  相似文献   

19.
从土壤中分离了一木霉Trichoderma sp.菌株T97.竞争及对峙培养结果表明,木霉T97对豌豆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 f.sp.pisi、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茄子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 cucumerinum、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 tritici、小麦根腐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和立枯丝核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等7种病原菌有较强的生长竞争优势.光学显微观察表明,木霉T97通过缠绕、附着和穿透的方式寄生立枯丝核菌、番茄灰霉病菌和小麦全蚀病菌.受T97作用后,茄子菌核病菌的菌丝尖端肿大、变粗,豌豆根腐病菌和黄瓜枯萎病菌的菌丝出现断裂等溶菌现象.用T97培养物(0.6%(w/w))处理土壤,对茄子黄萎病和菌核病、黄瓜枯萎病和菌核病以及豌豆根腐病的苗期病害防治效果达66%~81%.用T97孢子悬浮液108cfu/mL在花期喷雾保护黄瓜、辣椒和番茄叶面,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相当于50%速克灵WP 3 000倍液.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哈茨木霉LTR-2拌种处理冬小麦的田间效果,为木霉拌种剂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本试验从2016年-2018年连续3年,研究了哈茨木霉LTR-2拌种对小麦出苗率、幼苗生长、小麦纹枯病和茎基腐病发生情况和产量的影响,通过高通量测序和FUNGuild预测分析了木霉拌种对小麦根际土壤中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哈茨木霉LTR-2拌种可以提高小麦的出苗率和冬前分蘖数;对小麦纹枯病的平均防效60%以上;对小麦茎基腐病的平均防效65%以上,优于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与不拌种对照相比,哈茨木霉LTR-2拌种处理增产4.3%~6.34%,增产效果略高于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木霉拌种可以降低小麦根际土壤中病原真菌的相对丰度,特别是土壤中镰孢属真菌的相对丰度。因此,哈茨木霉LTR-2可以作为化学拌种剂的绿色替代产品用于小麦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