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光温室茄茎腐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2000年连续 3年在甘肃省主要茄子栽培区大量采集茄子茎腐病病株和病土 ,经分离和致病性测定 ,表明引起当地茄茎腐病的主要病原为镰刀菌和疫霉菌。根据病原形态特征、培养性状以及致病性测定 ,确定其为尖镰孢菌 (Fusarium oxysporum)、黄色镰孢菌 (Fusarium culmorum)和寄生疫霉 (Phytophthora nicotianae)。两种镰刀菌生长发育最适温度均为20~30℃ ,最适pH为7.0;在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缓慢。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海东地区小麦赤霉病致病菌种及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燕驹 《植物保护》2001,27(3):17-19
1993~1995年在青海海东地区采集1005个麦类赤霉病标样 ,鉴定结果表明其分别属于镰刀菌属的 7个种 ,其中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出现频率为54.3% ,接骨木镰刀菌 (F .sambucinum)出现频率为19.3% ,锐顶镰刀菌(F .acuminatum)、燕麦镰刀菌(F .avenaceum)和黄色镰刀菌(F .culmorum)出现频率均为6.5%,三线镰刀菌(F .tricinctum)和茄病镰刀菌(F .solani)为3.2%。对小麦穗部致病力测定结果 ,禾谷镰刀菌为“强” ,接骨木镰刀菌、茄病镰刀菌为“中-强” ,三线镰刀菌为“弱-中” ,黄色镰刀菌、锐顶镰刀菌和燕麦镰刀菌为“弱”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临夏州小麦脚腐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甘肃省临夏州小麦脚腐病病原进行了分离鉴定,从3块病田的37株罹病小麦上分离得到56个真菌菌株,分别被鉴定为雪腐镰刀菌[Fusarium nivale(Fr.)Ces.]、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Corda et Fr.)Sacc.]、麦斑点附球霉[Epicoccum triticiP.Henn.]、小壳色单隔孢菌[Diplodiellasp.]、交链孢菌[Alternariaspp.]、芽枝霉[Cladosporiumsp.]、黑孢霉[Nigrosporasp.]。其中,雪腐镰刀菌致病性最强,燕麦镰刀菌致病性中强,麦斑点附球霉致病性弱,其余菌不致病。  相似文献   

4.
 研究温度对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影响,可为病害的发生规律和生态防控措施的研究提供依据。本研究测定了温度对假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对寄主小麦侵染以及在植株体内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假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4℃~30℃,其中28℃最适于菌丝的生长,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4℃~35℃,其中12℃~30℃较适宜分生孢子萌发,17℃~28℃为假禾谷镰刀菌侵染小麦的适宜温度范围,假禾谷镰刀菌在小麦植株体内扩展的适宜温度范围在22℃~30℃;通过不同温度培养试验以及田间小麦不同生育期接种试验测定温度对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起身期接种的小麦茎基腐病发生高于越冬苗期接种处理,而此期的温度较越冬苗期利于假禾谷镰刀菌的侵染和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研究温度对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影响,可为病害的发生规律和生态防控措施的研究提供依据。本研究测定了温度对假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对寄主小麦侵染以及在植株体内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假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4℃~30℃,其中28℃最适于菌丝的生长,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4℃~35℃,其中12℃~30℃较适宜分生孢子萌发,17℃~28℃为假禾谷镰刀菌侵染小麦的适宜温度范围,假禾谷镰刀菌在小麦植株体内扩展的适宜温度范围在22℃~30℃;通过不同温度培养试验以及田间小麦不同生育期接种试验测定温度对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起身期接种的小麦茎基腐病发生高于越冬苗期接种处理,而此期的温度较越冬苗期利于假禾谷镰刀菌的侵染和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小麦冠腐病发生现状及病原菌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3-2015年对河北省小麦主产区65县124点小麦冠腐病的田间症状和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该病主要引起小麦茎基部变褐,灌浆期引起枯白穗,对产量影响较大。调查结果表明,小麦冠腐病发生主要集中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而且发生程度呈逐年加重的趋势。2013年田间很少见由小麦冠腐病引起的枯白穗,2015年田间普遍发生枯白穗,严重发生地块局部枯白穗率达到20%~50%。病原菌分离结果显示,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小麦冠腐病菌的分离频率较高,东北部麦区分离频率较低;经形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河北省小麦冠腐病的病原菌主要为假禾谷镰刀菌和禾谷镰刀菌。  相似文献   

7.
五味子茎基腐病发生初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辽宁省多个地区的调查,发现此病害发生普遍,尤其是二年生的五味子茎基腐病发生严重。五味子茎基腐病在5月上旬开始出现,6月初为发生盛期。本文对五味子茎基腐病进行了症状描述,并对不同地点采集的病样分别进行木质部和韧皮部病原物的分离、纯化。对分离得到的菌株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并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此病害可由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茄腐镰刀菌(F.solani)、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和半裸镰刀菌(F.semitectum)4种镰刀菌属真菌引起。针对此病害的发生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牛至精油及其2种主要成分香芹酚和百里酚在植物真菌病害防治方面的应用前景,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3种物质对16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并采用黄瓜子叶法测定其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牛至精油在500 mg/L浓度处理下可完全抑制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黄瓜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和小麦根腐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等12种植物病原真菌的菌丝生长,对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的菌丝生长抑制率也达到97.66%。牛至精油对这13种病原真菌的EC50在83.09~236.58 mg/L之间,香芹酚和百里酚对这13种病原真菌的毒力均高于牛至精油,其中香芹酚对黄瓜灰霉病菌、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棉花黄萎病菌和小麦茎基腐病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菌丝生长的毒力较强,EC50分别为9.09、22.45、24.28、28.40和28.80 mg/L;百里酚对黄瓜灰霉病菌和小麦全蚀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较强,EC50分别为21.32 mg/L和27.08 mg/L。香芹酚和百里酚对棉花黄萎病菌、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苦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momordicae、黄瓜灰霉病菌和黄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的孢子萌发亦有较强毒力,其EC50为3.78~289.07 mg/L。1 000 mg/L牛至精油对黄瓜灰霉病的预防效果与400 mg/L嘧霉胺悬浮剂的预防效果无显著差异;500 mg/L百里酚对黄瓜灰霉病的预防效果和治疗效果均与400 mg/L嘧霉胺悬浮剂的效果相当,而香芹酚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400 mg/L嘧霉胺悬浮剂。表明牛至精油及其主要成分香芹酚和百里酚的抑菌谱广且活性强,具有作为植物源杀菌剂的开发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侵染对玉米根系分泌物的影响,利用液相色谱-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LC-MS)联用技术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手段鉴定侵染样品中的差异组分,并对差异组分的抑菌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禾谷镰刀菌侵染后,玉米根系分泌物中共有34种组分发生差异表达,主要包括有机杂环化合物、苯类和有机氧化合物等,其中尼氟酸、咖啡酸乙酯、4-甲基-3-硝基苯甲酸和乙酸香兰素酯这4种组分对禾谷镰刀菌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以尼氟酸的抑菌效果最好,浓度为100 μg/mL时其对禾谷镰刀菌产孢量和3 h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达到96.0%和87.0%。此外,乙酸香兰素酯能使禾谷镰刀菌菌丝产生大量活性氧;而尼氟酸和4-甲基-3-硝基苯甲酸不仅诱导禾谷镰刀菌孢子产生大量活性氧,还引起菌丝和孢子的细胞坏死。表明筛选出的这4种抑菌组分可作为防治玉米茎基腐病的潜在资源。  相似文献   

10.
为有效防控太子参根腐病,本研究于2017年3月-2019年6月自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太子参主产区采集具有典型根腐病症状的植株和块根病样,分离纯化获得病原菌,利用形态学特征、分子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测定对其进行鉴定;同时通过测定平板抑制率和扫描电镜观察分析6种杀菌剂对太子参根腐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太子参根腐病典型症状为苗期和生长期植株萎蔫、根部和茎基部褐变;块根表皮呈现开裂、组织褐变和干腐状。分离纯化后获得22株培养性状一致的菌株,结合菌株的形态学特征、EF-1α基因序列和特异性引物FOF1/FOR1检测,将该病原菌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其发病症状与田间表现一致,且符合科赫氏法则。经筛选6.6%嘧菌酯·1.1%咯菌腈·3.3%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和25%吡唑醚菌酯乳油对该病原菌有良好的抑制效果,稀释至2 000倍液的抑制率分别为78.52%和75.36%;扫描电镜观察显示这2种杀菌剂处理组的菌丝体发育畸形、断裂、表面皱缩或消解,未见产孢细胞;而无菌水对照处理组的菌丝体生长正常,可见产孢细胞。表明筛选到的2种杀菌剂可用于防治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太子参根腐病。  相似文献   

11.
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作用及其防治棉苗病害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验证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Cohen)(简称B—903,下同)的抑菌作用主要是造成病菌细胞畸形,产生泡状物,破坏细胞壁,引起细胞内含物泄出。除对病菌孢子萌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外,还对菌丝有强烈的溶菌作用。尾孢菌比镰刀菌对其更敏感。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均表明,B—903溶液浸种处理棉种后,对棉花苗病特别是棉苗炭疽病有较好的抑制柞用,能显著降低棉苗病害的发病严重度,同时也能明显地促进棉苗生长。  相似文献   

12.
雷玉明 《植物保护》2002,28(3):36-38
根据田间调查和病原菌分离鉴定表明 ,唐菖蒲腐烂病系由Alternaria tenuis, Penicillium gladioli,Trichothecium roseum ,Paecilomyces sp .复合侵染所致的一种病害。唐菖蒲生长期主要受A .tenuis危害。田间湿度大 ,播种密度高 ,播种过早或过迟 ,土壤板结 ,地下害虫猖獗是造成球茎腐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从水稻旱育秧病苗上分离到67个菌株 ,经鉴定分属于镰刀菌58个、腐霉菌7个、丝核菌2个。经回接测定其致病性 ,结果表明致病的镰刀菌主要是串珠镰刀菌 (Fusarium moniliforme) ;腐霉菌中主要是盐腐霉 (Pythium salinum)、间生腐霉 (P .interedium)和顶生腐霉 (P .acrogenum) ;丝核菌为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接种试验表明串珠镰刀菌在6~8d龄幼苗的根中部侵染发病率最高 ,腐霉菌和丝核菌在一叶一心期茎基部侵染发病率最高。药剂试验表明以浸种灵(二硫氰基甲烷)、土菌消(hymexazol)、甲霜灵(metalaxyl)等种子处理加土壤处理 ,防效优于单独种子处理或土壤处理。  相似文献   

14.
在双孢蘑菇上发现一种新的病原菌:点枝顶孢菌(Acremonium strictum W.)。该菌侵染双孢蘑菇的子实体,形成不规则的褐色斑块,大小为(2-15)mm×(3-20)mm,病斑凹陷于菌肉或穿过菌肉组织直至菌褶,深达2-13 mmo病斑干枯不腐烂,俗你黑疤病或褐疤病。通过人工接菌观察了病害症状、发病规律、培养特性、形态特征,以及温度、pH对菌丝体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经室内外药剂筛选试验,明确克霉灵、甲醛、硫酸铜和石灰水可有效杀灭该病菌。  相似文献   

15.
丹皮酚对植物病原真菌的体外抑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揭示丹皮酚在牡丹体内的抗菌机制,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丹皮酚对供试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用涂布平板法测定了丹皮酚对供试病菌孢子萌发及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丹皮酚含量与病菌菌落直径线性增长及菌丝生物学产量的相对抑制率呈正相关,在丹皮酚含量0.08、0.4mg/mL培养液中培养禾谷丝核菌和茄病镰刀菌5天,对菌丝干重的抑制率分别为79.81%和55.08%。丹皮酚对供试病菌的孢子萌发无作用,但孢子萌发后,其芽管基部膨大、顶端膨大及中间局部膨大。丹皮酚推迟病菌分生孢子梗的形成时间,降低分生孢子的形成数量,在0.20、0.24mg/mLPSA培养基上培养玉蜀黍赤霉和茄病镰刀菌10天,对分生孢子形成的抑制率分别为100%和33.33%。  相似文献   

16.
枣缩果病病原子实体的诱导和鉴定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1992~1996年作者对枣缩果病病原研究认为该病由Coniothyriumsp.(.sp)、Alternariaalter-nataf.sp.tenuis和一种半知菌亚门有隔有色丝状菌等多病原引起。经室内外对上述病原菌的子实体诱导,以及越冬后自然病果上子实体的发现,病原菌C.sp.经再鉴定为C.olivaceumBon,另一病原菌半知菌亚门有隔有色丝状菌订名为群生小穴壳菌DothiorelagregariaSacc。至此明确引起枣缩果病的病原为C.olivaceum、Alternariaalternataf.sp.tenuis、Dothiorelagregaria和一种细菌(待鉴定)  相似文献   

17.
玉米秸秆堆上普遍产生的大量粉白色霉状物,经两年接种麦穗,引起了31.7—86.7%的穗腐,病穗上诱发出了大量的子囊壳,镜检证明,是引起小麦赤霉病的禾谷镰刀菌的有性时期玉米赤霉菌(Gibberella Zeae(schw.)Petch]。据此认为,玉米秸秆堆上的禾谷镰刀菌分生孢子在侵染循环中的作用,有必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解淀粉芽胞杆菌EA19菌株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yticus EA19菌株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室内测定EA19菌株及其发酵液对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asiaticum菌落生长、孢子萌发、子囊壳形成的影响,以及在室内离体麦穗上的防治效果,并进行了田间小区防治试验。室内试验测定结果表明,EA19菌株发酵液对小麦赤霉病菌菌落生长和分生孢子的萌发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室内离体麦穗上的防治效果可达80.0%,对子囊壳形成无显著影响。田间小区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添加紫外保护剂抗坏血酸的条件下,EA19菌株发酵液和菌体悬浮液对赤霉病均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其中EA19菌株发酵液的防治效果可达81.2%。EA19菌株喷雾粉可湿性粉剂对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可达67.4%,能使小麦籽粒中脱氧镰刀菌烯醇毒素含量显著降低36.8%,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效果无显著差异。表明EA19菌株在生产上防治赤霉病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9.
以棉枯萎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菌丝体中提取的蛋白质为抗原,制备出3个生理小种、6个菌系的抗血清。琼脂双扩散试验效价1/16—1/32。这些抗血清与串珠(F.moniliforme)、半裸(F.semitectum)、木贼(F.equiseti)和茄病(F.solani)等4种镰刀菌的双扩试验,无肉眼可见或仅有微弱的沉淀线出现,其血清学关系较远;与尖孢种内的黄瓜(F.oxysporum f. sp. cucumerinum)、菜豆(F.oxysporum f. sp. phaseoli)和啤酒花(F. oxysporum f.spp.)等3个专化型的双扩试验,具有明显的沉淀线,其形状、条数及清晰度有差异并出现交叉,血清学关系较为密切;与棉枯萎镰刀菌3个小种14个菌系的双扩试验,具有多条沉淀线,融合多,分枝少,同源反应比异源反应清楚,其血清学关系更为密切。 综合分析镰刀菌的形态,致病性和琼脂双扩散试验结果,表明镰刀菌血清学关系与镰刀菌形态学、致病性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和相关性、血清学方法可作为棉枯萎镰刀菌分类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0.
铁皮石斛茎基部2种主要病害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铁皮石斛茎基部病害是铁皮石斛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铁皮石斛的产量和质量。为了明确引起浙江铁皮石斛茎基部主要病害的病原菌,采集具典型症状的发病植株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病原菌形态学特征观察、rDNAITS序列分析、致病性试验结合田间症状,明确浙江铁皮石斛茎基部主要病害是由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rolfsii引起的白绢病和由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引起的枯萎病。两种病害都侵染茎基部和茎,并最终导致整株死亡,区别是白绢病发病初期病部通常呈水渍状、褪绿、略肿大、有时伴有黄色液体渗出,后腐烂枯死;枯萎病初期茎秆褪绿、萎蔫,后缢缩干枯而死。湿度大时,前者病部遍布白色绢状菌丝体;后者病部出现白色及粉红色霉状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