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伦春 《植物保护》1987,13(1):13-15
在双季稻与单季稻混栽区,早、中稻受二化螟第一代的危害愈来愈重。为做好预报工作,在二化螟越冬代成虫羽化前期,根据本地12年有关气象条件和发生历史资料,应用“列联表分线统计预报”法,建立了水稻二化螟第一代的卵孵化高峰期的预报方程,预报结果经检验符合率100%。  相似文献   

2.
荆门市为二化螟2代~3代区,中稻单一种植区发生二代,早、晚稻连作区发生三代。通过近年观测,认为,活动场所间的纬度差异(或有效积温差异)、越冬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播插期、不同的防治时间对二化螟发育进度将造成影响。区域内二化螟各代发育进度不一,给测报工作带来了不少难度。笔者通过对当地近年试验及监测资料进行分析,以预报越冬代、一般世代为对象,探讨了相应的预报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本县11年的历史资料,应用“列联表分级统计预报法”,对我县水稻二化螟第一代卵孵高峰期的预测进行了探讨。以第一代二化螟卵孵化高峰期为预报量(y),从历史资料和气象因子中筛选出3个预报因子,即:当年越冬代二化螟化蛹期(4月上旬到5月上旬)的旬平均气温(x_1);当年越冬代二化螟蛹盛期(4月下旬)的旬平均相对湿度(x_2)和当年越冬代二化螟羽化高峰期(x_3)。然后将历年观测值列表,再将观测值分级(共3个级别),根据分级标准内的数据,制  相似文献   

4.
二化螟是我国水稻上一种重要的钻蛀性害虫,以幼虫滞育越冬。通过对宜春地区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基数的调查与第1代成虫发生期的监测,结果表明:不同县市区的二化螟越冬基数差异较大,总体趋势显示丘陵山区高于平原滨湖区。在两种区域都显示机械收割田块二化螟的越冬基数高于手工收割。第1代二化螟成虫监测显示,丘陵山区二化螟的发生期比平原滨湖区明显推迟,并且丘陵山区和平原滨湖区二化螟越冬代成虫的羽化都有明显的多峰型羽化特点。  相似文献   

5.
越冬代二化螟灯下成虫代表量和二代稻苞虫花圃成虫发生量的群体动态,均属企态分布,利用前期成虫代表量来预报当代成虫发生总量,不但准确、迅速、经济,而且对下一代幼虫的发生量及危害程度的预报也起着决定作用。具体方法是:越冬代二化螟成  相似文献   

6.
2019-2020年,在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应用远程昆虫性诱测报仪对水稻二化螟开展了监测与预测应用试验.结果表明,测报仪监测二化螟发生高峰期明显,发生动态符合当地常年二化螟种群发生规律;成像效果良好,虫体图像完整、特征清晰,易于辨识计数.4月下旬至5月下旬为越冬代雄蛾主要发生期,2019年、2020年越冬代最高蛾峰日分别...  相似文献   

7.
寒地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和测报方法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2008年两年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中部方正县等地区二化螟1年发生2代.以第1代幼虫为害为主.控制越冬代成虫与第1代幼虫是本省二化螟防治措施的重点.抓准防治适期1次用药能有效控制二化螟的为害.  相似文献   

8.
第一代二化螟是本地的主害代,常规预测是通过剥查冬后残存基数和化蛹进度进行.由于二化螟越冬场所比较复杂,所以此种预测在发生期方面往往偏早,在发生量方面有时与实况差异较大.而诱蛾灯下一代二化螟的发蛾,不受越冬场所的影响,笔者通过对多年资料的分析,觉得较有规律,并初步得出一些结果,可供测报参考。一、基本情况本地(灯址在宜春市郊)1964~1966年、1971~1989年共22年的资料表明,一代二化螟灯下见蛾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下旬、6月初,平均历期38.4天;盛蛾高峰在4月底或5月上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水稻二化螟发生为害加重,是崇阳县水稻主要害虫之一。该虫一年发生3代,正常年份,二化螟对水稻为害造成的损失达2%~5%,在大发生年份,水稻损失可达15%以上。1发生特点1.1发生期较早越冬代二化螟发蛾高蜂期一般在4月下旬中期,卵孵化高峰期一般在5月12日前,发生期较早。1.2发生期长二化螟在崇阳县没有明显的发生高峰期,害虫世代重叠  相似文献   

10.
在二化螟预测预报中,性诱剂和黑光灯两种诱捕方法被广泛采用,为比较这两种方法对稻田二化螟诱捕效果的差异,于2010—2014年在浙江温岭地区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对诱芯和诱捕器种类、田间越冬幼虫量以及气象因子对二化螟诱捕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越冬代二化螟,采用性诱剂和黑光灯诱捕的二化螟成虫数量的消长动态基本一致,但采用性诱剂诱捕的成虫峰期出现早、峰次多,而且诱捕量显著高于黑光灯诱捕;不同性诱剂诱芯与诱捕器之间的诱捕效果无显著差异;性诱剂和黑光灯两种方法诱捕的虫量与田间越冬的幼虫基数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两种诱捕方法的诱捕虫量与气温密切相关,对于越冬代,诱捕的虫量与温度呈负相关,而其余各代的诱捕虫量则与温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过去我站一代二化螟发生期预报,主要是通过剥查稻根和稻草中越冬二化螟的发育进度来进行预测预报,但由于我地虫源类型复杂,有稻根、屋草、室内外存草等,而且虫源分布比例难以掌握,因此单纯靠调查发育进度来进行发生期预报,容易出现偏差。1986—1988年我们利用性诱剂进行一代二化螟发生期预试验,通过三年的试验观察,发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提供的棉铃虫Ⅱa 性诱剂。对二化螟有很强的活性,诱捕的成虫高峰期明显,且灵敏度高。现将试验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12.
夹色姬蜂Centeterus altermecoloratus Cushman是二化螟蛹期的一种有利用价值的寄生性天敌。我们从1979年起,进行了四年的观察,现将所获结果简报如下。越冬据多年调查结果,发现夹色姬蜂以成虫在避风向阳的杂草或枯枝落叶中越冬。代数夹色姬蜂一年发生三代。各代发生期与同代二化螟化蛹期十分吻合。其发育历期与当代日平均温度关系极大。当日平均温度在28℃左右,完成一代最长17天,最短为11天,平均为14天;日平均温度在26℃左  相似文献   

13.
本文总结分析1981~1996年稻瘿蚊田间发生动态测报资料,认为稻瘿蚊在福建连城1年发生7代.它的越冬寄主有游草(李氏禾)、蜡烛草、再生稻、落谷苗,主要越冬寄主是游草。白茅瘿蚊(暂称)与稻瘿蚊属于两个不同种,但白茅瘿蚊是稻瘿蚊黄柄黑峰、稻瘿蚊斑腹金小峰的中间寄主。剥查幼虫发育进度推算预报发生期与定田定点系统拔乙葱法的预报结果基本相同。拔乙葱法预报化防适期是群众性决策防治的简便方法。利用积温法预报1代(冬后)成虫发生期简便实用,测报准确率达80%。  相似文献   

14.
沿江混栽稻区二化螟近年发生为害特点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年来,二化螟种群迅速上升。据宿松县30a螟虫发生为害测报调查资料分析,水稻二化螟近年发生特点是越冬场所广,基数大;发育极不整齐,蛾峰多,盛发期长;为害时间长,转株为害严重,被害症状多;三代发生为害加重。据此提出了防治对策。明确减少越冬虫源、秋收灭茬、科学管水、合理施肥等农业措施的防治作用。提出药剂防治一代二化螟应改一次施药为一次重点,重发区补治、挑治。明确在新的发生情况下,各代的防治对象田、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灾情预报结果的准确性,为提高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采用方差分析周期外推预报法,以安徽省潜山县的马尾松毛虫各代幼虫累计发生量和当代发生面积计算求得的灾情指数为依据,进行方差分析周期外推预报,并对预报结果进行验证。预报结果的历史符合率,1989-2016年全年灾情指数预报结果历史符合率为89.29%;预报2017年的结果与实况一致。1989-2016年的越冬代历史符合率为89.29%,2017年预报值与实际完全一致。1997-2016年的一代预报结果历史符合率为100%。1989-2016年的二代预报结果的历史符合率为85.19%。2017年由于越冬代飞防使用灭幼脲,使当年一、二代虫口大幅度降低,预报值高于实况。方差分析周期外推预报法对马尾松毛虫的灾情指数预报是一种较理想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6.
2018-2020年,对吉林省不同水稻种植区水稻二化螟发生世代及发生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显示,在中西部稻区白城市(洮北区)、扶余市和公主岭市二化螟一年可发生2代,性诱监测越冬代和第1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分别在6月上、中旬和8月上、中旬.在中东部稻区的榆树市和吉林市(昌邑区),二化螟一年发生1-2代,榆树市在6月上、中旬...  相似文献   

17.
竹山县玉米螟一年发生三代,以老熟幼虫在玉米杆及根茬内越冬,一代危害早茬玉米,二代危害中茬(靠茬)玉米,三代危害毁茬晚玉米。玉米螟发生程度随着早、中、晚茬种植面积比不同而不同。随着玉米生育期不同,玉米螟代数增加,发生程度加重。玉米螟喜中温高湿多雨,高温干燥严重抑制成虫产卵、卵孵化和幼虫存活,降雨量与发生程度极相关。采用期距预测法和统计法做出发生期预报,依据茬口播种面积,有效虫口基数,死亡率,气象预报,参照历史资料等因素综合分析,做出玉米螟发生程度预报。  相似文献   

18.
虫害第一代二化螟防治适期的探讨..…秦厚国等(3一10)褐飞虱种群数量消长与水稻生育期关系初探 二,......................……熊谱成(4一12)越冬代二化螟成虫发生期预测..……刘永发(6一32)二化螟越冬幼虫的转株与越冬调查.…赖向阳(6一46)廿肃麦类作物蓟马种类.......……王金川等(2一5)用嗦囊液含糖量法判断预测二代粘虫发生程度 ................. .....……,.张炳岭等(2一21)抗小麦吸浆虫品种临50744的特性介绍 .........……,.……_.……张学义(2一45)小麦吸浆虫的发生规律与防治研究 ........................……刘星春等(3一23)山…  相似文献   

19.
2009年我国草地螟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2009年草地螟发生特点:越冬代成虫始见期早、盛发期长、发生数量大、范围广;1代幼虫始见期早,高峰期接近常年,发生面积较大,黑龙江大部和华北局部为害重;1代成虫和2代幼虫发生范围小,为害轻。分析了2009年草地螟发生原因:春季气温偏高,导致越冬代成虫始见期明显提早,越冬区域经、纬度和海拔跨度大,导致越冬代成虫峰次多和历期长;春、夏季干旱,导致1代幼虫未大面积严重为害,且2代草地螟发生轻,符合草地螟常年发生规律。提出了温、湿度条件是影响草地螟年度间变化的重要因素,草地螟越冬虫量与翌年1代发生有相关性、我国草地螟跨年代跨代次的长期预报水平有待提高等观点。  相似文献   

20.
早春稻田耕沤对二化螟的防控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7年,在江西永修探究了冬闲田翻耕并灌深水沤田对早稻田二化螟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越冬代二化螟化蛹高峰期翻耕并沤田,控虫效果优于化蛹始盛期耕沤,且沤田时间越长,压低二化螟成虫基数和控制1代二化螟枯鞘为害的效果越明显,于越冬代二化螟化蛹高峰期耕沤10 d对1代二化螟的防治效果最好,为5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