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桃儿七叶斑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桃儿七[Sinopodophyllum emodi(Wall.exRoyle)Ying]属于小檗科、桃儿七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民间主要用于治疗蛇咬伤、痈疖肿毒、跌打损伤、风湿痛及气管炎等症。群众还用它沤制农药杀虫。1880年Podwyssotzkii从美洲桃儿七的树脂中分离出鬼臼毒素,现已证实鬼臼毒素具抗癌活性。以鬼臼毒  相似文献   

2.
国内新病害——紫茎泽兰叶斑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紫茎泽兰叶斑病是恶性杂草紫茎泽兰上发生的主要病害。对云南省十个专州的二十多个县市进行紫茎泽兰病害调查及病叶分离培养和接种试验研究表明:紫茎泽兰叶斑病在紫茎泽兰危害区内已广泛发生,并随着紫茎泽兰灭敌昆虫泽兰实蝇的定殖与扩散有病情逐渐加重的趋势。#br#紫茎泽兰叶斑病的病原菌为飞机草菌绒孢菌[Mycovellosiella eupatorii-odorati (Yen) Yen]该菌在紫茎泽兰上发现尚属首次。病原菌危害叶片产生叶斑,严重时植株叶片大部分枯死、脱落,发病严重的地方发病率达90%以上,病情指数为65.2。对该病原菌分离较难,培养基需加入紫茎泽兰叶汁才能产生分生孢子,在自然病叶病斑上分生孢子大量产生,可见该病原菌是寄生性较强的真菌。#br#对紫茎泽兰叶斑病的研究为紫茎泽兰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4.
爪哇白豆蔻叶斑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爪哇白豆寇叶斑病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发生严重。1986和1987年,在北京和云南对该病害的症状和病原菌的形态、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进行了研究。经与有关相近种比较,将病原首鉴定为姜叶点霉(Phyllosticta zingiberi Hori)。该属真菌在爪哇白豆蔻上寄生,国内外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5.
 1988年秋,在北京和内蒙的大白菜上发生一种叶斑病,难以确诊何种病害,从其病叶分离到10个菌株,做了致病性测定,革兰氏染色、菌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DNA的G+C含量测定及血清学反应鉴定,结果证明,这10个菌株均属菊苣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ichorii (Swingle) Stapp 1928。该病菌国内无发生记载,对大白菜危害国内外未曾有过报导,称之大白菜细菌性叶斑病。经人工喷雾接种结果表明,该病菌除危害大白菜和油菜外,还能不同程度地侵染甘蓝、菜花、番茄、青椒、芹菜、莴笋、芥菜、萝卜、黄瓜和菜豆,但不能侵染甜菜。  相似文献   

6.
香蕉叶斑病的药剂防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室内筛选和田间试验,得到防治香蕉叶斑病的3种化学药剂组合和1种生物农药组合。复配药剂12.5%腈菌唑乳油+45%咪鲜胺水乳剂、40%氟硅唑乳油+45%咪鲜胺水乳剂和1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12.5%腈菌唑乳油2年的田间防效均在71.6%~75.7%,显著高于1%中生菌素水剂+4%枯草芽胞杆菌水剂的防效。  相似文献   

7.
玉米叶斑病药剂防治试验郑明祥胡盛根胡务义(浙江省淳安县农业局317007玉米叶斑病是玉米上普遍而又严重的病害。淳安县是一老病区,常年种植玉米13万亩左右,发病8万余亩,约占总面积的61.5%。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每年因病害损失达170余万公斤。因此,我...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黄连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湖北省黄连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菌株HL-1,通过形态学特征并结合基于ITS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并研究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黄连叶斑病病原菌分生孢子器黑褐色,大小为100.5~120.0μm×175.3~210.0μm;分生孢子无色,单孢,大小为2.0~2.5μm×4.1~5.4μm;该菌株ITS序列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其与耧斗菜茎点霉Phoma aquilegiicola(HM222537.1)的同源性为100%,通过形态学特征及分子鉴定结果确定该菌株为耧斗菜茎点霉。该病原菌在4~25℃内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0℃;不同光照条件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在供试碳(氮)源中病原菌对麦芽糖和蛋白胨的利用效果最好;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0℃、10 min。供试6种药剂中10%苯醚甲环唑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其EC_(50)最小,为0.03μg/mL。  相似文献   

9.
25%施立脱防治香蕉叶斑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香蕉叶斑病是我国南方蕉区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其症状由不同病原危害造成 ,常见的有蕉叶灰纹病 (Cordanamusae)、蕉叶煤纹病 (Helminthosporiumtorulosum)和蕉叶褐缘灰斑病 (Cercosporamusae) 3种。叶斑病均发生于温、湿  相似文献   

10.
徐宏辉 《植物医生》2007,20(2):27-28
通过多年来对寿宁县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土壤类型田块的太子参进行田间观察和调查研究,总结出太子参叶斑病的发生规律,并从肥料配比、水管方式及药剂筛选等方面探索了防治叶斑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甜叶菊斑枯病病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甜叶菊(Stevia rebaudiana Bertoni)作为一种新兴的糖料作物,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甜叶菊栽培年限的增加和面积的扩大,甜叶菊斑枯病的发生与危害日益加重。  相似文献   

12.
一种值得注意的玉米病害——弯孢菌叶斑病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1944年在北京郊区夏玉米发生一种异于小斑病和园斑病的叶斑病,严重发生的玉米杂交种有京早10号、西玉3号等。顺义县一乡镇种植西玉3号6000余亩,全部发病,造成减产。  相似文献   

13.
茶赤叶斑病的发生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88-1994年对茶赤叶斑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室内培养表明,22,24,26,28℃等4个处理均适宜病原菌的生长发育,离体插枝接种显示,品种间有抗性差异,且以晚间接种发病率高。该病流行程度与5-7月3个月的平均RH(X1)呈正相关,与8月份雨日数(X2)呈负相关,其综合影响的二元回归式为Y=-37.3842+0.6471X1-0.7079X2,rY1.2=0.8274,rY2.1=-0.  相似文献   

14.
水稻白叶枯病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中国农科院最新研制的农用抗生素中生菌素研究了其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效果和应用技术。室内浸种试验表明,用中生菌素100mg/kg、在水温58℃下浸稻种48h,可全部杀死种子表面及内部的白叶枯病菌,切断了种子带菌传病的途径。田间试验表明,用中生菌素50mg/kg、水温55~60℃的药液浸种48h,再于秧苗3~4叶期和移栽前5~7d用中生菌素15mg/kg施药保护,田间白叶枯病可迟发生20d以上,其发病程度亦显著降低,对于轻病田或轻发生年份大田可免于防治;重病田或重发生年份于发病初期再用中生菌素15mg/kg防治1次,即可控制病情的发展。作者认为用中生菌素浸种及秧田期施药保护不仅改变了以往田间发病初期用药防治的策略,而且大大降低了防治费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5.
 小核盘菌(Sclerotinia minor Jagg.)引起的莴苣菌核病在湖北省西部和西南地区普遍发生为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这种病菌造成的症状有两类:根腐-茎基腐和茎腐。  相似文献   

16.
 柿樹虽然是亚热带果樹,但在我国分布很广,南自海南島,北迄河北省長城一带都有柿的栽培,从数量上看,有許多省如河南、河北、山东、陝西、湖北等,柿的栽培都占果樹栽培中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墨兰黑斑病在广州地区为害严重,每年于12月中旬开始出现新病斑,翌年2—3月阴雨连绵时为发病高峰期;种植在闭风闷热及受阳光直射的环境下,病害更重。其病原鉴定为蝴蝶兰柱盘孢(Cylindrosporium phalaenopsidis Sawada),刺伤接种可为害8种兰科植物。在墨兰的生产中,加强管理,及时剪除清理病叶:在广州结合12月至翌年3月发病前喷1%波尔多液预防,发病后喷40%灭病威600倍液2—3次,对该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橡胶黑团孢属叶斑病,国内外均有发生。该病为我省垦区橡胶苗圃和成龄树冬梢的主要病害之一。作者通过对病菌的分离培养和试验观察鉴定,初步认为病原菌为 Peri-conia heveae Stevenson and Imle。1980年以来,先后在两个冬季病害流行期,对西双版纳垦区(景洪、大勐龙、打洛)和红河垦区(金平农场)的实生苗圃和大林地中进行调查,对高海拔(1200~1400米)橡胶试种点(勐海、南糯山、大渡岗)病叶也诱发得到该菌。同时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小麦根腐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研究小麦根腐叶斑病菌(Bipolars sorokiniana)在不同条件下的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和孢子产生的结果.小麦根腐叶斑病菌的孢子可在pH2.2-12.4的磷酸缓冲液中萌发,萌发的温度范围为3-39℃,最适温度22℃.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4-37℃,生长的pH范围为2.7-10.3,最适PH因培养基和接种方法不同而异.产孢温度11-35℃,适温20-24℃.碱性培养基(pH9以上)和黑暗下产生的孢子细而短,延迟孢子成熟,光照则促进孢子的发育.  相似文献   

20.
小麦链格孢叶枯病的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70年代以来,在黄河中游麦区发生了一种病原菌未知的小麦叶枯病,1993年至1996年依据柯赫氏证病律进行了病原学研究。结果由陕西、甘肃和河南等省采集的田间病叶标样,发现了11个小麦链格孢(Alternaria triticina Prasada and Prabhu)分离菌株。在PCA平板上培养,该菌的初生分生孢子梗着生由(1~)2~5个孢子构成的短链,分生孢子褐黄色,宽卵球形、椭圆形,具3~8个横隔,0~5个纵隔或斜隔,分隔处缢缩,孢子体20~50 μm×10~15 μm,假喙柱形或膝状,5~47.5 μm×4~5μm。接种小麦叶片上出现长卵形、椭圆形褐色斑点,进而扩展成长条形和不规则形病斑,周边有亮黄色晕圈。严重发病常导致叶枯,叶片大部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