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雄穗抗螟性离体鉴定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雄穗是第二、三代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取食为害的主要部位。玉米雄穗从打苞到露雄期间,大部分初孵幼虫集中在该处取食,且其成活率高于心叶处取食者。作者报道了不同玉米品系的雄穗对玉米螟幼虫抗性情况和简便易行的快速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2.
襄南地区大量发展春玉米生产,种植面积千余公顷,玉米长势青绿,成为成片相连的绿色基地,为第二代粘虫发生提供了丰富的食料。6月上中旬春玉米抽雄授粉期,正处第2代粘虫盛蛾期和盛卵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幼虫暴发性的食害花丝、影响授粉,植株中部玉米叶片食成疙瘩残破、甚至部分叶片枯死,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的供应。危害株率100%,百株幼虫200~600头,多的达1000头以上,单株虫量最高达15~20头。晚上幼虫出动食害果穗花丝,嫩蕊、籽粒、叶片,白天多数幼虫躲藏在果穗花丝、嫩蕊、苞叶、叶鞘等里面,甚至白天部…  相似文献   

3.
田间调查表明,2019年1月草地贪夜蛾入侵云南省后,在德宏州4县市冬季甜玉米上均有发生为害,世代重叠严重。5月份以前主要为害冬季甜玉米,平均被害株率和百株虫量分别为4.55%和5.72头。成虫喜产卵于玉米心叶上部正面,1~6龄幼虫可取食为害玉米的生长点、叶片、雄穗和果穗。其中1~3龄幼虫具有聚集为害习性和趋嫩性,常取食幼嫩的心叶叶肉,4~6龄幼虫常啃食叶片和雄穗,咬断生长点,在心叶期和抽雄期形成典型被害状。心叶期和抽雄期玉米被害株率较高,且抽雄期被害株率显著高于苗期和灌浆期。  相似文献   

4.
科技文摘     
玉米田 3种螟虫转移为害规律及防治对策 /吴立民…(江苏省新沂市农业局  2 2 1 40 0 )∥昆虫知识 .— 1 999,3 6( 5) .— 2 60~ 2 63桃蛀螟、玉米螟、高粱条螟是我国春夏玉米田的主要害虫。玉米心叶期的幼虫集中为害心叶 ,至心叶末期 ,转移为害雄穗 ,破口露穗期心叶不再受害 ,集中为害雄穗 ,抽雄开花期 ,叶鞘内侧的虫量增加 ,部分幼虫开始蛀茎为害 ,开花结束 ,幼虫大量转向雌穗顶端 ,取食花丝、穗轴及幼嫩籽粒。 3种螟虫的低龄幼虫都趋幼嫩且营养丰富的心叶、雄穗、雌穗和叶鞘为害 ,三龄以后才逐步转移为害茎秆。 3种螟虫的混合种群在玉米…  相似文献   

5.
胶东地区夏玉米棉铃虫发生为害规律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玉米棉铃虫卵,大部分散产于夏玉米尚未开花的雄穗上。抽雄未开花玉米落卵量约为抽雄开花者的3倍,是心叶末期玉米上的35倍。此期为夏玉米棉铃虫产卵盛期:抽雄开花盛期,是其卵的孵化盛期。幼虫成活率为卵量的10.53±1.04%。在夏玉米抽雄未开花期用1%1605粉或1605毒砂防治两次,幼虫虫口减退率为71.7-81.5%,在保障稳产高产的前提下,适当调节播期可避开夏玉米棉铃虫的产卵盛期,减轻危害。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转cry1Ab/cry2Aj玉米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的抗性,采用室内生测和田间人工接虫鉴定方法评价了6个转cry1Ab/cry2Aj玉米品系对亚洲玉米螟的杀虫效果,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了Cry1Ab蛋白在各品系主要组织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转基因玉米各品系雄穗、苞叶、花丝和雌穗48 h后死亡率在90%左右,取食心叶的死亡率在70%左右,96h后大部分幼虫死亡,而取食非转基因玉米的死亡率为3.3%~8.7%;春播和夏播田转基因玉米叶片、茎秆、雌穗基本没有被害,而对照玉米叶片、茎秆、雌穗被害严重,春播和夏播玉米平均每株分别有2.9、2.3头幼虫和蛹,2.8、3.4个蛀孔,隧道长度为7.5、14.2 cm,雌穗被害级别为5.3和5.1;6个转基因玉米品系中Cry1Ab蛋白在心叶、雄穗、花丝、苞叶和雌穗中稳定表达.综合评价认为,转基因玉米各品系在整个生育期内对亚洲玉米螟有很好的抗性,其中N50品系抗虫效果最佳,可以作为抗虫转多基因玉米育种的备选材料.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转Bt基因玉米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抗性,采用室内玉米离体组织生测法测定取食转Cry1Ab-ma基因抗虫玉米CM8101心叶、花丝和籽粒后草地贪夜蛾1龄和2龄幼虫存活数量、存活幼虫的体重、蛹重、化蛹和羽化等参数,分析转Cry1Ab-ma基因抗虫玉米CM8101三种组织对草地贪夜蛾1龄和2龄幼虫的抗性。结果显示,转Cry1Ab-ma基因玉米CM8101心叶可完全杀死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2龄幼虫有存活,存活率为10.0%,但不能化蛹与羽化;花丝可杀死大部分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存活率为3.3%,并阻断其生活史,但对2龄幼虫杀伤力弱,存活率为73.3%,存活幼虫化蛹率和羽化率分别为20.0%和13.3%;籽粒可完全杀死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2龄幼虫有存活,存活率为13.3%,有少量可化蛹,化蛹率为3.3%、有少量羽化,羽化率为3.3%。表明转Cry1Ab-ma基因玉米CM8101在短期内对草地贪夜蛾1龄和2龄幼虫有良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1962年在北京夏玉米上用顆粒剂防治玉米钻心虫的結果表明:心叶末期施5%DDT顆粒剂,防治一次,每株2克,在一般年份,从产量上来看是很有利的。同时对药剂残效,幼虫在玉米不同生育期植株上的分布,以及顆粒剂在心叶期施药至抽雄后在植株上的分布测定,并結合顆粒剂小区防治試驗。分析結果说明:心叶末期施药,影响药效的主要原因,不是5%DDT残效的問題,而是抽雄后药剂在植株上部分布較少,尤其是包在雄穗节外的第一叶腋没有药,而此时期,幼虫在植株上部分布較多,同时DDT速效也不如666。  相似文献   

9.
草地贪夜蛾是2019年入侵我国的一种迁飞性害虫,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玉米生产的重要害虫。本试验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花丝、雌穂、心叶和功能叶对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及营养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功能叶组在各发育阶段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其他几组,且幼虫期最长(23.29 d±0.49 d);心叶组蛹重最重(270.89 mg±3.87 mg),且成虫产卵量及卵孵化率最高,分别为973粒和97.82%;雌穂组及心叶组的相对取食量较高,分别为(1.680 mg±0.013 mg)和(1.690 mg±0.004 mg);花丝组、雌穂组及心叶组的食物转化率及食物利用率差异不显著,均高于功能叶组。上述结果表明,与玉米功能叶相比,雌穂及心叶等幼嫩组织更适合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及营养积累。  相似文献   

10.
转Bt基因玉米对棉铃虫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m(Htlbner)是常年危害玉米的重要害虫。转Bt基因抗虫玉米为害虫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途径。采用室内离体生物测定方法测定了孟山都转Bt基因抗虫玉米Yield—Gard不同组织对棉铃虫初孵幼虫的杀虫活性以及田间人工接虫抗性鉴定。Bt玉米花丝、苞叶和幼嫩雌穗对棉铃虫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取食Bt玉米花丝和幼嫩雌穗(籽粒和穗轴)的棉铃虫初孵幼虫不能存活和完成幼虫期发育,而对照分别有51.0%和22.0%个体完成幼虫期发育。以Bt玉米雌穗苞叶饲养棉铃虫初孵幼虫,5天后幼虫全部死亡,而非Bt玉米对照仅为16.0%,差异显著。田间花丝期人工接种棉铃虫抗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Bt玉米雌穗被害率为3.5%,危害级别为0.007,百株存活幼虫14.3头。而非Bt玉米雌穗被害率达到82.5%,危害级别为2.51,平均百株存活幼虫79.6头,显著高于Bt玉米。这些结果说明转Bt基因玉米穗期对棉铃虫的防治效果明理.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新入侵农业害虫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对药用植物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的潜在为害风险,采用室内饲养观察法比较取食玉米Zea mays和金银花叶片后草地贪夜蛾的种群特征,并采用室内生测法测定取食2种植物幼虫体内消化酶和解毒酶的活性。结果显示,草地贪夜蛾在金银花上能完成完整的世代发育。取食金银花叶片的草地贪夜蛾幼虫发育历期为24.08 d,显著长于取食玉米的幼虫发育历期(18.47 d);取食金银花叶片的幼虫存活率为63.67%,较取食玉米叶片幼虫的存活率78.00%明显降低;取食金银花叶片的草地贪夜蛾雌、雄蛹重分别为197.98 mg和198.78 mg,显著大于取食玉米叶片时;取食金银花和玉米叶片的草地贪夜蛾成虫的繁殖力与寿命均无显著差异。取食金银花叶片的草地贪夜蛾5龄幼虫中肠中的淀粉酶、脂肪酶、胰蛋白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细胞色素P450酶的活性均较取食玉米叶片时显著降低,但羧酸酯酶活性较取食玉米叶片时显著升高。表明草地贪夜蛾在金银花上能较好地生长发育和繁殖,这对金银花的安全生产构成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2.
为初步探究鲜食玉米对草地贪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的抗性水平, 在田间草地贪夜蛾自然发生条件下对28个不同类型(甜玉米10个、甜糯玉米8个、糯玉米10个)的鲜食玉米品种进行了心叶期抗虫性鉴定, 研究了不同抗性水平及不同类型鲜食玉米的产量损失; 在室内研究了取食不同品种玉米苗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发育历期的影响。经鉴定, 28个品种中无高抗及抗虫品种, 中抗品种12个, 感虫品种15个, 高感品种1个, 分别占鉴定资源总数的42.86%、53.57%和3.57%。28个品种的产量损失为8.30%~40.93%, 室内喂饲后幼虫的发育历期为11.29~15.31 d。不同类型鲜食玉米的叶部受害级别、产量损失和草地贪夜蛾幼虫发育历期无显著差异。甜玉米、糯玉米的叶部受害级别与产量损失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61和0.79, 甜糯玉米的叶部受害级别与产量损失不相关。  相似文献   

13.
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取食、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本文对亚洲玉米螟在甜玉米、饲料玉米、无毒棉和有毒棉上的取食、生长发育和生殖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初孵幼虫嗜食无毒棉棉叶,3龄幼虫则喜食玉米心叶。5龄幼虫在甜玉米上的取食次数最多,取食总时间最长,在有毒棉上的取食时间最短。5日龄以前,取食无毒棉的幼虫生长最快,而后取食玉米的幼虫生长加快;取食有毒棉的幼虫生长最慢,其老熟幼虫的体重仅为取食甜玉米的1/3。取食棉花的幼虫历期明显延长,虫龄增加至6龄。幼虫期存活率、蛹重和每雌产卵量以甜玉米为最高,依次为饲料玉米、无毒棉和有毒棉。试验证明,在扩种甜玉米和无毒棉以后亚洲玉米螟种群将上升。  相似文献   

14.
玉米铁甲虫 [Dactylispasetifera (Chapuis) ]是广西区域性的玉米大害虫。主要分布在南宁、百色、柳州、河池等 4个地 (市 )。百色地区 1 2个县市有 7个县发生。在德保、平果、田东、靖西县为害水田玉米和旱地早玉米 ;在隆林、西林、乐业县为害中玉米。玉米铁甲虫 1a发生 1~ 2代 ,第一代为主害代 ,以幼虫为害为主 ,成虫也造成为害。成虫沿玉米叶脉咬食叶肉 ,形成长短不一的白色线条 ,并将卵粒散产于嫩绿的心叶上端。幼虫孵化后在叶片内咬食叶肉 ,留下表皮 ,形成白色枯斑 ,严重地影响植株光合作用。玉米被害后 ,…  相似文献   

15.
根据1962—1964年北京地区12块春播玉米地心叶期卵和卵虫(第一代)成活率資料,并参考国内对螟害与玉米产量損失关系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春玉米上因玉米螟为害而造成的产量損夫估計方法和药剂防治的参考指标。心叶期卵的平均成活率及其标准誤为57.4±2.9%,卵块的脫落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幼虫期的平均成活率及其标准誤为5.64±0.89%。这两个平均成活率的变異系数都比较小,相关分析表明,百株着卵量与成长幼虫数是相关的。故可职利用卵和幼虫的平均成活率由着卵密度来估計成长幼虫密度。心叶期卵和幼虫的合計平均成活率及其标准誤为3.4±0.51%。在95%可靠性时的置信区間为3.4±1.173%,卵块的平均粒数为31.7粒。若职单株平均一虫所造成的产量損失率为5%計,可用丁式来估計产量損失: 产量損失%=[(心叶期百株累計卵块数×31.7)×(0.034±0.012)]×0.05 在經济核算士,作者初步認为职損失率1.5%作为防治标准比較合适。以此推算,欲达到这一損失率,心叶期百株累計卵块应为28块(用平均成活率計算)至21块(用成活率上界計算)。一般可定为24块。根据心叶期百株累計卵块数与累計着卵株百分率或百株高峯卵块数之間存在的相关,百株累計24块卵,相当于累計着卵株率28%,或百株高峯卵块6块。在实践上就可以用它們作为心叶期的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6.
为确定我国草地贪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重点防范区——黄淮海夏玉米区该虫为害籽粒玉米的防治阈值,于2020—2021年分别在籽粒玉米小喇叭口期(6~8叶)、大喇叭口期(8~10叶)和抽雄吐丝期 (12~14叶),通过人工接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进行田间试验,分析不同虫口密度和为害株率下玉米的产量损失,并确定相应防治阈值。结果显示,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密度为2~12头/株时,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和抽雄吐丝期的玉米产量损失率分别为16.78%~31.91%、 10.45%~25.14%和15.71%~29.17%,在3个玉米生育期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阈值分别为2龄幼虫55~67头/百株、 97~118头/百株和59~71头/百株;当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为害株率为5%~60%时,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和抽雄吐丝期的玉米产量损失率分别为8.81%~22.43%、 4.83%~17.75%和8.16%~20.43%,在3个玉米生育期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阈值为害株率分别为4.24%~5.22%、 7.61%~9.49%和4.46%~5.55%。表明黄淮海夏玉米区草地贪夜蛾在不同生育期为害籽粒玉米的产量损失和防治阈值不同。  相似文献   

17.
为评估转cry1Ab/cry2Aj、cry1Ab/vip3DA玉米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和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Fabricius)的抗虫性,在室内测定了3个转cry1Ab/cry2Aj玉米品系和1个转cry1Ab/vip3DA玉米品系对3种害虫幼虫存活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了该系列Bt玉米不同组织器官对害虫的杀虫活性和控制效果。结果显示,棉铃虫初孵幼虫取食各品系Bt玉米叶片96h后死亡率为87.50%~90.00%,取食花丝和雌穗的幼虫96h后几乎全部死亡;甜菜夜蛾初孵幼虫取食各品系Bt玉米叶片、花丝和雌穗168h后死亡率为22.50%~68.33%,幼虫的生长发育受到明显抑制,体重抑制率达85.00%~95.00%;斜纹夜蛾初孵幼虫取食各品系Bt玉米叶片、花丝和雌穗96 h后死亡率显著高于非转基因亲本对照,168h后幼虫死亡率达90.00%以上。研究表明,转cry1Ab/cry2Aj和cry1Ab/vip3DA玉米品系对棉铃虫和斜纹夜蛾的初孵幼虫表现出较好的抗性,可以作为转多基因抗虫玉米育种的备选材料。  相似文献   

18.
玉米不同生育期遭受螟害对产量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963年在北京防蛾网室的条件下,在盆栽春玉米上分期用人工接种螟卵,試驗螟害对产量损失的影响,得出如下的結果: 玉米产量的损失与玉米螟为害当时玉米的生育时期有密切的关系。在螟虫数量相同或接近的情况下,心叶期(心叶中期、心叶末期)被害较穗期(灌浆期)影响产量显著为大;心叶末期孵化的螟虫,其为害所造成的損失又显著较心叶中期为大。心叶期被害的处理,产量較对照区显著減低,但穗期被害的处理,每株平均虫数为3.5—15.1时,产量仍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同一接种时期,处理間平均虫数的差异大部分是显著的,但产量間的差异則不显著。玉米受害时期对产量的影响远較同一时期不同虫量的影响为明显。虫数与心叶中期和穗期接种的两个处理的产量有显著的負相关,相关系数分別为-0.89和-0.88;虽然产量随着虫数的增加而递減的趋势是明显的,但每株虫数在1—12头的范围內,产量间差异不一定显著。虫数与心叶末期接种的处理的产量,相关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供試株数太少的原因。应用迴归方程式計算时,每增加一虫产量的損失,心叶中期为3.17%,穗期为1.84%。接种后被害玉米发育受到影响,心叶期遭受螟害植株高度減低17%。作者等指出心叶末期孵化为害的螟虫影响玉米产量特别严重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玉米抽雄时,这批幼虫尚未成熟,大量轉移蛀入茎稈或为害正在成长中的雌穗,妨碍营养物的輸送和雌穗的正常受粉所致。本文試驗所得的結果,初步指出当前用颗粒剂防治玉米螟,提倡在心叶末期施药的措施,不仅从減少虫数上看是适当的,从保証产量的角度来看也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9.
为阐明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对我国不同农作物的适应性,利用年龄-阶段两性种群生命表技术研究取食玉米粒以及玉米、花生、棉花、大豆、高粱和谷子叶片等7种不同食物对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食物显著影响草地贪夜蛾种群。整个成虫前期从长到短依次为取食棉花叶>取食大豆叶>取食高粱叶>取食花生叶>取食谷子叶>取食玉米叶>取食玉米粒,取食玉米粒要比取食棉花叶的时间缩短27.95 d。雌雄成虫寿命均以取食玉米粒和高粱叶的最长,以取食玉米叶的较短,且取食棉花叶的雄成虫寿命仅有3.00 d。产卵量以取食玉米粒的最多,为619.27粒,是取食其他食物的6.00倍~61.25倍。取食玉米叶的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个体完成幼虫、蛹和成虫阶段的概率均较高,分别为95.38%、78.46%和78.46%,而取食棉花叶的最低,分别为37.29%、20.34%和20.34%。草地贪夜蛾取食玉米粒的净增值率、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均最高,分别为105.59、0.12 d-1、1.13 d-1,平均世代周期最短,为36.91 d,而取...  相似文献   

20.
在室内用生测法研究了表达Cry1Ab杀虫蛋白的Bt玉米MON810和Bt11小苗和心叶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初孵幼虫以及玉米叶片对暴食期4龄和5龄幼虫的杀虫效果.结果表明,2种Bt玉米小苗及心叶对粘虫初孵幼虫都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取食MON810和Bt11小苗的粘虫初孵幼虫第1 天的存活率分别为69.44%和86.11%,到第3 天时,取食Bt11小苗的幼虫全部死亡,此时取食MON810小苗的幼虫存活率仅为4.17%,到第7 天全部死亡,而此时在各自相对应的对照玉米DK647和NX4906小苗上幼虫存活率分别为91.66%和88.89%.取食MON810和Bt11心叶的粘虫初孵幼虫第2 天时幼虫存活率急剧下降,分别为13.89%和19.45%,到第7 天时,取食两种Bt玉米心叶的初孵幼虫全部死亡,而取食对照玉米心叶幼虫存活率分别为94.45%和97.22%,差异极显著.两种Bt玉米对粘虫4龄幼虫有很好的杀虫效果,取食的第11天 4龄幼虫全部死亡,对照幼虫存活率均为100%;在Bt11和MON810叶片上取食的粘虫5龄幼虫也不能存活,分别在取食的第11天和12天全部死亡,对照存活率分别为96.00%和98.00%,差异极显著.表明Bt玉米对粘虫初孵幼虫和暴食期的4龄和5龄粘虫都具有显著的致死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