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珠江中下游鲴亚科鱼苗发生规律与年际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珠江鱼类补充群体发生规律及资源量状况, 2005-2011年在珠江中下游肇庆江段设置定点采样点, 通过定量弶网连续采集漂流性鱼苗样品, 对珠江中下游鲴亚科(Xenocyprininae)鱼苗补充群体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珠江中下游鲴亚科鱼苗稳定出现在4~10, 每年持续(183±12) d, 平均出现率为40.1%。在5~8月伴随洪水过程有多个漂流高峰期, 鲴类鱼苗密度与径流之间显著正相关(n=876, P<0.01)2007年鲴类鱼苗密度显著高于2009(P=0.012)2011(P=0.009), 而与其他各年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鲴类鱼苗密度峰值出现时, 白天平均密度高于早上和晚上, 采样期间内整体3个时间段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鲴类鱼苗资源量总体呈现减少的趋势, 长洲水利枢纽可能是最主要影响因素, 建议其通过保证鱼道正常运行和生态调度两种途径减小对珠江中下游鱼类资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鳡鱼苗种池塘培育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池塘培育鳡鱼苗种的技术和结果。鳡鱼苗4日龄下塘,放养密度75万~120万尾/hm2,每1hm2施基肥3 000 kg肥水,每天泼洒2次豆浆,2~3 d施追肥1次,在培育后期冲水和换水,保持水质鲜嫩、清爽。鱼苗培育成活率71%~85%。对鳡鱼苗的食性、放养密度、水质管理和培育方式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4.
在面积分别为1000m2和870m2的两口鱼苗池中,采取彻底清塘消毒,鱼苗清水下塘,主要投喂豆浆和粉状饲料以及适口饵料鱼的综合技术模式培育鳡鱼苗种.经两个阶段的培育,4~5cm和6~7cm夏花鱼种的成活率分别为82.5%和61.3%;9~16cm和7~13cm大鱼种的成活率分别为37.5%和27.8%.  相似文献   

5.
鳡的人工繁殖技术与胚胎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3年至2006年,在浙江湖州市锦山鱼种场进行了鳡的亲鱼培育及人工繁殖的研究。结果表明:2龄野生鳡在池塘中经3年专塘培育后,雌雄鱼的性腺成熟率达100%;性腺成熟的亲鱼经催产,产卵率达100%、受精率86.5%、孵化率88.3%。与此同时,对鳡的胚胎发育作了详细观察。鳡受精卵在21~23℃下孵化至出膜,有效积温为705.34℃.h。  相似文献   

6.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长江下游苏州段野生和野生F1代人工养殖的2个鳡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从77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4个引物对鳡2个群体48个样品进行扩增,得到41个清晰的扩增位点.鳡野生和野生F1代人工养殖2个群体的多态位点比率和群体内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1.95%、17.07%,0.0724、0.0426;前者遗传多样性较后者略高.基因分化系数Gst和群体内遗传多样性指数估算分析均显示2个鳡群体之间出现一定遗传分化.鳡UPGMA系统树有较明显的歧化,表现出一定的遗传趋异.结果分析表明,鳡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贫乏;野生F1代人工养殖群体尚未形成自己独立的遗传结构,但2个群体间已经产生了一定的遗传分化,经过较多世代的人工繁育有可能形成自己独立而稳定的遗传结构.  相似文献   

7.
二、鱼种培育 鳡鱼鱼种培育是指将当年繁育的鱼苗(水花),在池塘中经分级培育,到当年年底养成平均个体0.5千克大规格鱼种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珠江中下游鲮早期资源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07年通过弶网定点周年采样和圆锥网流动采样相结合的方法,在西江肇庆江段对珠江中下游鲮(Cirrhina motitorella)早期资源进行了调查.鲮全年有多次产卵活动,鲮鱼苗主要出现在5-9月;鲮鱼苗全长(5.5±0.4)mm,主要发育到鳔一室期至卵黄吸尽期.根据发育期和平均流速推断,鲮产卵场主要位于距离采样点170~380 km的黔江和浔江江段.鲮鱼苗占漂流性鱼苗总量的3.71%.鲮鱼苗晚上的密度显著高于早上和中午(n=29;P<0.05).鱼苗总密度与采样点离岸距离有关,靠近两岸的鱼苗总密度极显著高于河中央鱼苗总密度(n=6;P<0.01).鱼苗总密度、鲮鱼苗密度与水温、径流量、水位和浊度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与水温、采样时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9—2020年珠江中下游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种群调查数据,对其群体结构和生长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草鱼种群个体体长介于103~665 mm,平均体长为(347.89±96.73) mm;体质量介于21.4~6 650.0 g,平均体质量为(986.87±842.96) g。草鱼种群年龄结构为0~+~5~+龄,优势年龄组为1~+、2~+和3~+龄,占样本总数的92.8%。草鱼体长(L)和体质量(W)呈显著幂函数关系,为匀速生长类型。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参数:L_∞=1 187 mm,k=0.128,t_0=-0.282,W_∞=31 344.51 g,生长特征指数φ=5.26,生长拐点年龄为8.29。总死亡系数Z=0.58,自然死亡系数M=0.29,捕捞死亡系数F=0.29,开发率E=0.5。草鱼雌雄个体数的比例为1.07∶1,性腺成熟度以Ⅱ期为主,相对繁殖力为46.28粒·g~(-1)。与历史资料相比发现,草鱼生长性能下降,种群呈现小型化,繁殖力下降,为促进珠江中下游草鱼资源的恢复,建议降低捕捞强度,开捕体长应大于791 mm,体质量应大于9 279.11 g。  相似文献   

10.
鳡鱼(Elopichthys bambusa),俗称横鲇或横鱼,隶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鳡属,生活于江河、湖泊、水库等大水体的中上层。鳡鱼行动敏捷,游泳快速,是自幼鱼至成鱼专门捕食其他鱼类的江河洄游性凶猛鱼类。鳡鱼是大型的淡水经济鱼类,生长快速,肉味鲜美,深受群众喜爱。在我国湖北、云南等省,商品鳡鱼的售价在40元/千克以上,在江浙一带,将鳡鱼腌制,做成“鳡鱼干”,其品质和价格均高于“青鱼干”。  相似文献   

11.
以鳡肌肉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和RACE的方法,获得了鳡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基因的3个重叠片段,测序后拼接得到2 177 bp全长cDNA序列,其包含了5′端非翻译区的89个核苷酸和3′端非翻译区1 052个核苷酸以及1 125个核苷酸的开放性阅读框,翻译编码375个氨基酸,其中前22个氨基酸为鳡MSTN的信号肽。鳡MSTN具有MSTN的共同特征,有蛋白酶水解位点RIRR和在C端生物活性区含9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析发现鳡MSTN与厚颌鲂、草鱼和鲤等鲤形目鱼类的同源性较高,与鲈形目的同源性较低,与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同源性最低;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鳡MSTN与厚颌鲂亲缘关系最近。 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肌肉和脑中表达量最高,在心肌中也有较高表达,在肝脏、肠、鳃和肾等组织中未见明显表达,此结果表明鳡MSTN基因除对肌肉生长发育有调控作用以外,可能还有其他功能。  相似文献   

12.
珠江三角洲地区大口黑鲈池塘养殖系统的能值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价珠江三角洲地区大口黑鲈池塘养殖系统的生态经济性能,实验以能值理论为基础,定量分析该系统的能流和物流特点,通过建立能值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估该系统的环境影响及可持续性。结果显示,大口黑鲈养殖系统投入的资源分为可更新资源(太阳能、风能、雨水能、地球循环能和河水能)和购买的外部资源(设施、苗种、电能、饵料、药品、劳动力、租金、维护费)两部分。养殖系统投入的总能值为4.51×10~(17)sej/(hm~2·a),其中可更新资源能值总和为1.24×10~(16) sej/(hm~2·a),占总投入能值的2.75%。河水能在可更新资源中所占比例最大,为9.77×10~(15) sej/(hm~2·a),占总投入能值的2.17%。购买的外部资源能值总和为4.38×10~(17) sej/(hm~2·a),占总投入能值的97.25%。饵料投入在购买的外部资源中所占比例最大,其能值为3.49×10~(17) sej/(hm~2·a),占总投入能值的77.33%,其次是劳动力,能值为2.29×10~(16) sej/(hm~2·a),占总投入能值的5.08%。大口黑鲈池塘养殖系统太阳能值转换率TR为2.18×106 sej/J,产出能值交换率EERY为2.028,能值产出率EYR为1.028,环境负载率ELR为35.39,能值持续性指数ESI为0.029,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值指数EISD为0.059。大口黑鲈池塘养殖系统经济效益较高,但过多依赖购买的外部资源,对环境压力较大,可持续性较差。减少饵料投喂量、提高饵料利用率(如选择优质配合饲料及添加剂、改进投喂策略等)以及开展综合养殖是提高珠江三角洲地区大口黑鲈养殖系统持续性、减小环境负载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鳡幼鱼生长及肌肉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养殖模式F1(投喂1次饵料鱼/d)、F2(投喂2次饵料鱼/d)、A1(投喂1次人工配合饲料/d)、A2(投喂2次人工配合饲料/d)对鳡(Elopichthys bambusa)幼鱼生长及肌肉成分的影响,实验持续56 d.结果显示:各组最终体重为A2 >F2 >A1 >F1.饵料相同时,2次/d组生长速度、肌肉...  相似文献   

14.
李丽  唐文乔  张亚 《水产学报》2019,43(4):790-800
为阐明长江刀鲚体内脂肪酸在生殖洄游过程中的转化规律,本研究采用三氟化硼甲酯化法对采自长江下游不同发育时期(Ⅲ~Ⅴ期)的雌性刀鲚洄游群体的脂肪酸进行测定,对各类脂肪酸在卵巢、肌肉和肝胰腺的组成及其含量变化作了分析。结果显示,雌性刀鲚从Ⅲ期发育至Ⅴ期,卵巢总脂肪酸含量上升了148.89 mg/g,而肌肉和肝胰腺总脂肪酸含量则分别下降了109.57和160.58 mg/g。不同发育时期,卵巢、肌肉和肝胰腺的脂肪酸组成基本相同,均含有3大类24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9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6种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9种。所有脂肪酸中,以油酸(C18:1n9c)的含量最高,占各组织脂肪酸总量的18%以上。分析发现,在Ⅲ期至Ⅴ期发育过程中,雌性刀鲚肌肉中的C18:1n9c下降了86.36%,卵巢中则增加了2.62倍;必需脂肪酸C18:2n6和C18:3n3在肌肉中分别下降了74.00%和82.26%,但在卵巢中分别增加了225.87%和183.96%;肌肉中DHA (C22:6n3,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减少了2.6倍,而卵巢中却增加了近3倍,表明这些脂肪酸与繁殖活动的关系很密切。研究还发现,Ⅳ期和Ⅴ期卵巢中ARA (C20:4n6,花生四烯酸)/EPA (C20:5n3,二十碳五烯酸)的比值均小于0.46,可能预示着长江刀鲚有较好的卵子质量。  相似文献   

15.
对2015—2016年间采自嘉陵江下游合川江段的233尾蛇鮈样本进行肠道形态结构的研究,分析蛇鮈肠道生长模式的特点,并从功能差异的角度探讨其对个体能量需求的适应。结果显示,蛇鮈肠道为Z型盘曲模式,比肠长(RGL)为0.612 8,属肉食性鱼类肠道类型;蛇鮈肠道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3个分区,各分区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肠道指数方面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Segmented结果分析表明,蛇鮈肠道属异速生长,整体肠道于2龄时出现生长拐点(TL=145.07 mm),拐点前为快速生长,拐点后为等速生长。同时,肠道各分区的生长模式不尽相同,前肠和中肠始终保持等速生长,仅后肠从快速生长经拐点转换为等速生长。蛇鮈肠道各分区生长模式的差异可能与其功能分化有关,在拐点前,蛇鮈通过后肠的快速增长来提高摄食频率,从而满足其大量的能量需求。本研究不仅能为今后开展蛇鮈的人工养殖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同时为探讨鱼类肠道异速生长与食性间关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摘要:2014-2016年对珠江水系北江5个采样点进行逐月鱼类多样性调查,共采集鱼类86种,隶属于11目25科64属。其中鲤形目49种,鲈形目14种,鲇形目10种,鲱形目4种。其余脂鲤目、颌针鱼目、鳉形目、合鳃鱼目、鲑形目、鲻形目以及鳗鲡目种数均少于5种。北江鱼类群落以定居性、杂食性种类为主。与历史资料相比,鱼类种类减少,洄游性、半洄游性鱼类所占比例下降,定居性、杂食性鱼类所占百分比上升,鱼类群落组成偏向小型化、低龄化。群落多样性分析表明,相同生境类型河段的鱼类物种相似性较高,上游鱼类多样性高于下游。河道水利、过度捕捞和生境退化是北江鱼类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中游武汉江段铜鱼的年龄与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长江中游武汉江段铜鱼种群的年龄和生长特征,2017年7月—2018年12月,在武汉江段逐月收集了 435尾铜鱼样本的基础生态学数据、年龄鉴定材料,并进行数据分析和年龄鉴定.结果显示,样本体长分布范围为152.1~325.2 mm,平均体长(233.2±73.4)mm;体质量分布范围为33.1~429.8,平均体质...  相似文献   

18.
宋昭彬 《水产学报》2001,25(6):500-506
采用耳石日轮鉴定了19988年采自长江九江江段和1999年分别采自长江石码头和纱帽江段的草鱼仔鱼的日龄,并依据日龄推算了仔鱼的孵化期和估计了日生长率.采自九江、石码头和纱帽江段的仔鱼的平均日龄分别为10.7d,8.8~16.0d和7.0d.石码头江段仔鱼中,5月16日样本的日龄稍高(16.0d),其余样本的日龄比较接近(8.8~9.5d).采自石码头江段的所有仔鱼的体长平均生长率为0.11mm·d-1,特定生长率为 1.32%.各批次仔鱼的体长与其日龄的相关性通常很差,这表明长江中游仔鱼的生长不整齐,部分个体可能遭受了营养缺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