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松枯梢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
对落叶松枯梢病寄主抗病机制进行系统研究发现,易感病品种(如华北落叶松)开始抽新梢时间都提前7~15 d,抗病品种(如日本落叶松)开始抽新梢时间都晚10~15 d;落叶松品种K 、Mn 含量低、儿茶酸含量高时则抗病;证明了落叶松枯梢病的发生与新梢含水率的关系呈正相关。提出利用寄主抗病机制的研究结果鉴定抗病良种的生理生化数量指标为:(1)落叶松不同品种在同一栽植地点开始抽新梢的时间变化:(2)K 、Mn 及儿茶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的松枯梢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95年以来,我省长春、吉林等地林区或市区的部分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油松(P.tableformis)和红松(P.koraiensis)的针叶、枝梢发生枯死现象。两年来,除了对这些树种上的其他病虫害进行诊断鉴定外。笔者疑为某些病状极有可能是松枯梢病所致。为此,从1997年3月下旬起,在长春市净月潭,以10天间隔定期取样,进行镜检和培养观察。于7月下旬开始,在受害部位出现大量子实体,经鉴定证实,确为松枯梢病。此病病原为松色二泡菌(Diplodiapinea(Desm.)Kickx],属球壳菌目,球壳孢科,色二抱属。分生抱子器…  相似文献   

4.
5.
国外松枯梢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松枯梢病苗期及植后病害发展过程观察与分析李振华(江西省德兴市林业局334200)德兴市自1992年苗圃地发生松枯梢病(Diplodiapinea)以来,连续几年都有为害,次年造林前虽经圃地筛选、剔除病苗,但仍有一部分病苗被用于造林。为此进行了连续观察...  相似文献   

7.
国外松枯梢病发生的环境诱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姜凤丽 《浙江林业科技》1992,12(2):24-28,23
松枯梢病(Diplodia Pinea)除为害国外松外,还危害日本赤松、乔松、黑松等。病菌主要侵染松梢,被害部位密生黑色子实体。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是25℃,适宜pH值为5~7,最适pH值为6;病菌对碳源的利用以蔗糖、葡萄糖为最佳,山梨糖最差;对氮源的利用以牛肉浸膏、蛋白胨最佳,尿素最差;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15~30℃,最适温度为25~30℃。室内抑菌试验表明,75%百菌清、70%托布津、65%代森锌、20%三环唑各1000倍均有100%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9.
松枯梢病是一种发病广、危害大、历史久的世界性病害。我国1980年开始研究此病,其症状有枯叶、枯梢、丛枝、根腐、软枝等,其病原Diplodia pinea对松枯梢病的研究,今后将在衰退病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进行。并可能利用计算机模型化来区分该病的诱导、激发、促进因素等各致病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松枯梢病病原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树枯梢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寄主范围广,危害重,严重威胁林业生产及生态安全.该病病原菌组成多样,存在基因型的分化.该文对松枯梢病的病原菌多样性、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藉以为我国松枯梢病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我国南方松树枯梢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叶建仁教授主持的“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林业项目我国南方松树枯梢病 (Sphaeropsissapinea (Fr.)Dyko&Sutton)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已于 2 0 0 0年 10月通过成果鉴定 ,并被列为“十五”推广项目。本研究成果对于指导我国南方国外松的进一步发展与栽植 ,防治松树枯梢病的发生与流行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广应用前景。1 主要研究成果该项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在病害侵染规律方面 ,确定了松树枯梢病菌普遍存在着潜伏侵染现象 ,病菌在有病松林的植株体内 ,潜伏带菌率2 0 %~ 90 %之间…  相似文献   

12.
13.
全球松树枯梢病发生状况与防治策略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松树枯梢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该病寄主范围广,可侵染8个属约60种(含变种)针叶树。对全球松树枯梢病为害较严重国家(新西兰、南非、美国和中国等)的发生状况以及近年有关该病发生发展的流行诱因和抗性研究等进行了概述,并提出以树种生态适应性、提高寄主生长势为主以及控制病菌增量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4.
国外松枯梢病症状和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5.
松树枯梢病防治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6年在10年生以上的火炬松Pinustaeda和黑松P.thunbergii发生严重枯梢病Diplodiapinea(Desm)kicks,发生面积达5000hm^2。多年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4-5月间进行营林措施防治效果最佳,防效最高可达85%。  相似文献   

16.
17.
衡山县国外松枯梢病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衡山县国外松枯梢病调查罗鸣高,周建良,贺正兴(衡山县林业局)(湖南省林业专科学校)(湖南省林科所)1984年,经湖南省林业厅批准,衡山县列为全省国外松丰产林基地之一。县林业局组织技术力量对全县的土壤、植被、树种资源等进行了综合考察,认真分析了衡山自然...  相似文献   

18.
对国外松枯梢病病原茵(Diplodia pinea,又名 Sphaeropsis sapi-nea)从分生孢子萌芽、菌丝体生长及产生子实体所需要的条件三个方面开展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自然界或人工诱导的分生孢子在清水中均不易萌芽,分生孢子萌芽需要补充一定的营养条件,以10%的松针汁最有利于萌茅,其次为2%的葡萄糖液。菌丝体在10%松针汁+PDA 及 PSA 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分批在不同温度组中测定孢子萌芽及菌丝体生长的温度条件,表明从4℃起孢子萌芽及菌丝体生长即可微度进行,孢子萌芽最适温度为27-29℃,菌丝体生长最适温度为26-27℃,38℃高温并不影响孢子萌芽率,35-38℃时芽管及菌丝体生长严重受阻。孢子致死温度达42℃以上,说明该菌对高温的耐受力很强。孢予在 pH4-10时均可萌芽,以6-8最为适宜。分生孢子萌芽需要的最低湿度为80%,高湿度有利于孢子萌芽,但并不一定需要自由水;分生孢子4个月后发芽率仍很高,一年后仍有有一定的萌芽率。黑暗及室内自然光下人工培养不易产生子实体,但在萤光灯下7-15天可以诱导出子实体。以松针段、松梢、PSA 及10%松针汁+DA 培养基最有利于子实体及分生孢子的产生。以上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在我省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其他报道要广,其他特性也表明该菌适应性、生命力均较强,为该病害在我省普遍严重发生的原因之一,各地与我们在对该菌生物学研究中结果的差异很可能由于病原菌的变异造成。  相似文献   

19.
松树枯梢病潜伏侵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艳  叶建仁 《林业科学》2003,39(4):67-72
研究表明在火炬松、湿地松、短叶松和马尾松健康梢上整年都能分离到松枯梢病菌,其中在火炬松上的得菌率为15%—37.7%,且大多数月份高于20%;湿地松上的得菌率稍低于火炬松,为7.5%~29.1%;短叶松梢上的得菌率是13.8%—57.1%,月份之间的差异较大;马尾松得菌率最低,为9.7%—22.4%,多数分离得菌率低于20%。健康梢的不同部位得菌率有一定差异,枝和新梢较高,芽稍低,叶最低。在1年中,健康梢上得菌率有3个高峰期,即4—5月、7—8月和10—11月,是潜伏侵染的的主要时期。将健康芽和梢进行诱发培养,lOd后组织块上及周围产生松枯梢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得菌情况与常规分离相似。在当年孢子散发之前,对健康梢套袋隔离试验,发现套袋梢仍会发病,说明在发病的春梢中,有一部分是由于潜伏侵染的松枯梢病菌造成的。从而证明松枯梢病菌在火炬松、湿地松、短叶松和马尾松上普遍存在潜伏侵染。  相似文献   

20.
中国松树枯梢病菌营养体亲和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吴小芹 《林业科学》2000,36(1):47-52
将来自我国13省16种松树和其它2种针叶树上的55个Sphaeropsis sapinea菌株在PDA平四上进行配对生长试验,结果绝大多数菌株间产生墨绿色色素隔离带,少数菌株以及同一菌株不同菌落间不产生此色素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