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密地区辣椒疫霉菌的鉴定及部分生物学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哈密地区辣椒上的疫霉病菌,经分离培养和镜检,其孢子囊多为倒梨形、卵圆形,孔突较明显,未见厚垣孢子和卵孢子。此菌不仅对辣椒和番茄高度致病,还侵染黄瓜和豇豆,其特性不同于瓜疫霉菌和寄生疫霉菌,与国内外报道的辣椒疫霉菌基本一致。其菌丝体和孢子囊在高湿条件下可高度侵染无人为伤口的辣椒根、茎、叶、果实等器官,潜育期2—3天;菌丝在20℃和25℃干燥条件下只能存活2—3天,在水中的致死温度为45℃(10min)。病果种子带菌率可达100%,但在哈密室内外干燥条件下种子上的病菌只能存活2—3天。  相似文献   

2.
茄子品种抗黄萎病性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通过研究茄子黄萎病抗性鉴定方法,明确了茄子黄萎病抗性鉴定的接菌方法、接菌量、接菌时期以及抗性型划分标准。结果表明,将黄萎病菌培养制成2×107.mL-1的孢子悬浮液,在茄苗3~4片真叶移栽时伤根接菌,按每株10 mL的量施用孢子悬浮液接种黄萎病菌,接菌后60 d,按5级法分级调查各品种的黄萎病发生情况,根据病情指数可以确定品种的抗性型。利用该方法对31个品种进行鉴定,不同抗性反应型品种的病情指数差异显著,鉴定结果与多年生产上的抗病性表现一致,表明该方法鉴定结果准确可靠,能客观反映茄子品种的抗病性能。  相似文献   

3.
致病疫霉拮抗细菌WL2鉴定及其发酵液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WL2菌株在抑制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菌丝体生长及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等方面特性,本试验采用对峙培养法和离体组织培养法检测WL2菌株对致病疫霉的抑制效果,评价发酵液抑菌作用稳定性;通过培养特征、生理生化检测以及16SrDNA序列分析对WL2菌株进行分类鉴定。结果表明,WL2菌活体、菌液和发酵液对致病疫霉菌丝体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84.7%,86.8%和82.4%;16SrDNA序列分析表明WL2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该菌发酵液经121℃高温处理后,抑菌率50%,经pH值2~12的条件处理后,发酵液抑菌率70%,在紫外灯(20 W)下照射12h后,发酵液抑菌率仍能达到77%以上,并且发酵液在4℃条件下可至少存放1年并保留其生防活性。这表明WL2菌株在开发成微生物制剂用于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接种链格孢菌前后抗、感黑胚病的小麦品种(各3个)小穗内与抗性反应有关的SOD、POD、PPO 3种酶活性的动态变化。接菌后,抗病品种SOD酶活性第2天达最大峰值;感病品种豫农9901的SOD最大值在第5天出现,豫麦57号和中育6号的SOD最大值在接菌后第4天出现,且酶活性低于抗病品种。对POD活性测定发现,在3个抗病品种中,豫优1号接菌后POD活性迅速攀升,直至第3天达最大峰值后迅速下降,国优1号和豫麦47号的POD活性均迅速升高,在接菌后1 d达最大峰值,到第3天第2次出现峰值,但没有第1次活性强。感病品种POD酶活性变化迟缓,豫麦57号在第3天POD活性最高,豫农9901和中育6号POD活性在第4天达到最大峰值,但没有抗病品种POD活性水平高。PPO活性测定结果显示,接菌后抗病品种PPO活性迅速上升,在第1天达到最大值,第5天活性再次增强,但没有第1天活性强;感病品种接菌后2d变化不大,2d之后PPO活性急剧上升,并在第4天上升至最大,此后逐渐减弱。以上结果说明,SOD、POD、PPO 3种酶在植物抗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克服单一拮抗菌抑菌活性不够稳定、防病效果较差等不足,采用对峙培养法对HT-6、SR13-2、W-7、ST-1和Sy11这5株拮抗菌进行复合发酵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比较了复合发酵菌液I(4株拮抗菌)和复合发酵菌液Ⅱ(5株拮抗菌)在抑菌活性、菌丝体致畸、离体组织防病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5株拮抗菌之间无明显拮抗作用,可进行复合发酵;在与致病疫霉同时对峙培养至第11天时,与5株菌中抑菌活性最强的HT-6相比,复合发酵菌液Ⅱ的抑菌作用较强,抑菌率为83.77%,与复合发酵菌液I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致病疫霉预先生长1d后再对峙培养,发现复合发酵菌液Ⅱ的抑菌作用在对峙培养的第7天和第9天也显著优于复合发酵菌液I和HT-6,并与复合发酵菌液I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另外,镜检发现复合发酵菌液Ⅱ处理的病菌菌丝体畸变率最高(73.96%),其次是HT-6菌液,畸变率为49.47%;预先以菌液处理马铃薯块茎切片2d后接种致病疫霉,发现至接种后第9天,复合发酵菌液Ⅱ处理的块茎切片只出现轻微褐变,未出现或仅出现少量菌丝体,病情指数最低(28.13),与复合发酵菌液I有显著性差异(P0.05),保护率达63.83%。这表明复合发酵菌液Ⅱ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潜力明显优于复合发酵菌液I。  相似文献   

6.
为挖掘抗棉花黄萎病菌新种质,进而为棉花抗黄萎病育种提供有益基因资源。以芙蓉葵(Hibiscus moscheutos L.)、‘中棉所8号’和Pima90-53为材料,采用蛭石育苗和无菌育苗2种方法,对其黄萎病抗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采用蛭石育苗,芙蓉葵表现出高抗黄萎病,病情指数为7.69,其抗性优于抗病的海岛棉品种Pima90-53。陆地棉品种‘中棉所8号’表现出感病性状。采用无菌育苗,芙蓉葵黄萎病抗性优于海岛棉品种Pima90-53。2种抗性鉴定方法中,均不能从接菌培养的芙蓉葵分离出黄萎病菌。说明芙蓉葵具有高抗棉花黄萎病的特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人工接菌和田间自然鉴定的方法,对大豆食心虫、大豆蚜和大豆菌核病进行了品种抗性鉴定。从92个品种和品系中,鉴定出高抗大豆食心虫6个,抗16个,中抗36个,感虫34个。从112个品种(系)中,鉴定出高抗大豆菌核病1个,抗12个,中抗17个,感57个,高感25个。从34个初选品种(系)中,鉴定出中抗大豆蚜12个,感22个。综合选出抗2虫1病、抗倒伏及高产的多抗品种6个。  相似文献   

8.
鸡胚增菌研制鸭疫里氏杆菌灭活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鸡胚增菌培养鸭疫里氏杆菌有很好效果 ,增菌后的菌液含菌量一般可达 2 70× 10 8~ 3 0 8× 10 8CFU/ml。通过鸡胚增菌法所研制的鸭疫里氏杆菌灭活苗 ,1次免疫保护率平均可达 82 .4% ,2次免疫保护率平均可达 93 .5 % ,能很好地控制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2005~2009年福建省水稻审定品种抗稻瘟病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福建省2005—2009年审定通过的107个水稻品种进行苗期人工接菌和田间病圃自然诱发抗稻瘟病鉴定,结果表明:表现感的品种占59.8%,表现中感至抗的品种占40.1%;感病品种所占比例仍比较大,但抗瘟性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2019—2020年国家大豆良种攻关项目新选育的251份大豆品种(系)对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和多种镰孢菌(Fusarium spp.)的抗性水平,筛选出既抗大豆疫霉又抗多种镰孢菌的抗性品种(系),为利用抗病品种防控大豆根腐病和抗病育种提供资源材料.[方法]采用大豆黄化苗...  相似文献   

11.
百合抗尖孢镰刀菌无性系的离体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百合品种元帅(Acapulco)、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的愈伤组织为试验材料,附加不同浓度的枯萎病菌毒素粗提液,用于抗尖孢镰刀菌无性系的离体筛选.结果表明,以体积分数75%的毒索培养基上培养10d作为百合抗尖孢镰刀菌无性系筛选的选择压比较适宜,抗镰刀菌无性系的再生苗生长正常,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比未经筛选的对照株高,经人工接种枯萎病菌鉴定,2个百合品种抗尖孢镰刀菌无性系的再生植株均表现中抗枯萎病.  相似文献   

12.
应用尖孢镰刀菌培养滤液室内鉴定香石竹品种抗病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香石竹尖孢镰刀菌培养滤液,在瓶内对8个香石竹品种的组培苗进行了镰刀菌枯萎病抗性鉴定,结果鉴定出高抗品种1个,中抗品种4个,中感品种2个,高感品种1个;初步建立起香石竹品种对镰刀菌枯萎病抗性的室内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3.
广东菠萝心腐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鉴定广东湛江地区菠萝心腐病病原菌,研究了病原菌的致病性、菌丝体及孢子囊等形态特征,分析了核糖体DNA-ITS序列同源性。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属于疫霉属真菌,同源性分析显示,该菌与GenBank中烟草疫霉ITS序列的同源性达99%以上;采用烟草疫霉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结果确认该病原菌为烟草疫霉菌(Phytophthora nicotianae)。  相似文献   

14.
甘薯抗薯瘟病的遗传及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用9个不同抗瘟型的甘薯品种做亲本,对其杂交后代分菌系接种鉴定,并考察部分组合后代的产量性状。结果表明,甘薯对薯瘟Ⅰ型菌系抗性由显性主效基因控制,母本细胞质效应小,对Ⅱ型菌系抗性则呈现广泛的分离,并有超亲现象;双亲为抗疫的组合,其后期出现抗病型的频率比抗×感或感×感的组合有明显提高,显示出加性效应的遗传特点。相关分析可看出,甘薯F1抗±型菌系的能力与鲜薯衙呈负相关,与干率呈弱相关。  相似文献   

15.
黄淮地区大豆种质资源对疫霉根腐病的抗病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一套大豆抗疫霉菌根腐病基因鉴别菌系,并用于分析大豆品种(系)是否含有抗病基因Rps1a、Rps1c和Rps1k。【方法】采用下胚轴接种法测定了125个大豆疫霉菌分离物的毒性组成,筛选了不同毒力公式的6个大豆疫霉菌并建立了该菌系,测定了黄淮地区55个主栽大豆品种(系)对该菌系的抗性并通过基因推导方法进行抗病基因分析。【结果】55个大豆品种(系)共产生18种反应型。抗病基因的推导结果表明,有2个品种可能含有Rps1c,没有鉴定到可能携带有Rps1a或Rps1k的大豆品种(系)。【结论】黄淮地区携带抗病基因Rps1a、Rps1c和Rps1k的大豆品种(系)并不多,且易感疫霉菌,因此需要及时进行抗性育种并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16.
合丰45号是以绥农10号(绥农4号×绥7516)为母本,与垦农7号(绥农4号×合丰29号)为父本有性杂交育成的新品种,油分含量22.06%,蛋白质含量40.16%,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920.9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25号增产15.2%,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826.4kg/hm2,较对照品种绥农14号增产16.4%,抗灰斑病、抗疫霉根腐病、中抗病毒病,属于超高产、多抗、高油专用型品种,2003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本文报导合丰45号的选育与试验结果,并对关键育种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桂热芒10号、印度芒901号、斯里兰卡芒811号三个品种的果龄、果肩、果皮色、果肉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含酸量、pH 值、比重、总积温与采收期的关系,确定了三个品种的采收、贮藏标准。印度芒901号:果龄115±5天,总积温3080±50℃,可溶性固形物含量7.2±0.7%(m/m),含酸量<1.9%(m/m),pH>3.25;斯里兰卡芒811号:果龄103±8天,总积温2640±130℃,可溶性固形物含量6.7±1%(m/m),含酸量<1.7%(m/m),pH值>3.2;桂热芒10号:果龄112±3天,总积温3050±50℃,可溶性固形物含量6.2±0.5%(m/m),含酸量<2.9%,pH值>3.0,同时总结出不同品种在常温(30±2℃),冰箱温度(11—18℃)下的贮藏有效天数。用70%托布津或45%特克多1000ppm 53±2℃热药液处理果实10分钟,凉干后用22×14cm×0.01~0.014mm 聚乙烯袋单果包贮藏。印度芒901号在30±2℃贮藏期9—13天,在12—18℃贮藏期22—25天;斯里兰卡芒811号、桂热芒10号同在11~16℃贮藏期分别为15—19天和15—17天,在30±2℃贮藏期分别为9—14天和8—10天。  相似文献   

18.
《山西农业科学》2016,(9):1338-1341
采用人工接菌方法,对2014—2015年度山西省冬小麦区域试验的58份品种进行了小麦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长5259、山农12013对小麦条锈病表现中抗,MY559对小麦叶锈病表现近免疫,没有对小麦白粉病表现抗病的品种。通过抗病性鉴定,可为山西省小麦品种审定提供抗、耐病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不同玉米品种对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方法]以掖单22(感病)为对照,通过室内和田间接菌试验,研究金海5号、郑单958等11个品种对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差异。[结果]室内接菌条件下,接菌3d后玉米开始发病,5—10d内病情发展迅速,10d后病情趋于稳定;接菌10d时,掖单22和金海5号最感病,农大108最抗病。田间接菌条件下,玉米发病症状较室内接菌严重,大部分品种表现为中感和感病,仅鲁单981、LN3和农大108表现为中抗,接菌10d后病情指数最高达76.8%,较室内接菌高36.3%。[结论]对弯孢菌叶斑病抗性较好的品种为LN3和农大108,抗性较差的品种为掖单22和金海5号。  相似文献   

20.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菌引起的危害雏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其中以鸭疫里默氏菌2型对我国养鸭场造成的危害最大。本试验通过从山东、广西、四川等地分离的20株2型鸭疫里默氏菌分离株的生理生化、药敏试验发现:这20株2型菌分离株其生理生化特性一致;分离株表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头孢噻肟钠、氟苯尼考、绿都肠乐、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和阿莫西林敏感度较高。将20株分离菌株培养物分别接种15日龄健康雏鸭,每只颈部皮下注射1.0×106CFU/ml,观察10天。结果表明:20株分离株对15日龄雏鸭致病性差异较大,致死率从0到100%不等,其中sd-5株致病性最强,致死率为100%;其次分别为sd-4(致死率80%)和hy-2(致死率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