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胎衣不下是奶牛常见的一种产科疾病,其病因比较复杂,主要与奶牛体质、活动量、饲料营养的搭配、子宫疾病、胎盘组织结构以及产后子宫收缩无力、收缩过早、季节等有关。胎衣不下常继发子宫内膜炎、子宫积水、子宫蓄脓以及卵巢囊肿、卵巢萎缩、卵巢静止、永久黄体、黄体囊肿等。  相似文献   

2.
采用纯中药对137例因卵巢机能不全引起的繁殖障碍奶牛进行1~3个疗程的治疗,结果显示:总发情率为81.75%,总治愈率为72.26%。在137例中42例为育成牛为发情延迟,治疗后发情率和治愈率分别为90.48%和83.33%。95例经产奶牛中有61例为产后久不发情,治疗后其发情率和治愈率分别为85.25%和77.05%;发情周期紊乱牛15头,治疗后发情率和治愈率分别为53.33%和33.33%;卵巢萎缩牛19例,治疗后发情率和治愈率分别为73.68%和63.16%。结论:该中药组方对育成牛发情延迟和经产牛久不发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卵巢萎缩有一定的疗效,但对发情紊乱的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新疆石河子从国外大量引进良种奶牛,但由于饲养管理和生产环境等因素的改变,奶牛卵巢疾病也随之增多,其中奶牛卵泡囊肿和持久黄体疾病占相当大的比例,已严重地影响奶牛的繁殖和发展,给奶牛养殖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急需针对本地区两病的发病规律展开调查,为制定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应用产后1h和24h的初乳及三合激素诱导产后高产奶牛提早发情。结果表明,应用产后1h的初乳、产后24h的初乳及三合激素处理后,奶牛的发情率分别为90.00%、35%和100%;奶牛的配种受胎率分别为38.75%、41.67%和35.00%。应用产后1h的初乳处理产后高产奶牛的发情率较高,与三合激素处理的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三种方法处理后奶牛的受胎率差异不明显,结果相似(P>0.05)。  相似文献   

5.
应用产后1h和24h的初乳及三合激素诱导产后高产奶牛提早发情。结果表明,应用产后1h的初乳、产后24h的初乳及三合激素处理后,奶牛的发情率分别为90.00%、35%和100%;奶牛的配种受胎率分别为38.75%、41.67%和35.00%。应用产后1h的初乳处理产后高产奶牛的发情率较高,与三合激素处理的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三种方法处理后奶牛的受胎率差异不明显,结果相似(P>0.05)。  相似文献   

6.
奶牛产后超过3个月不发情,或虽发情已配种3次以上仍不受孕;以及青年牛达到体成熟(即已达15月龄、体重350千克以上)3个月以上仍不发情,均认为是不孕症。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农五师奶牛养殖业发展迅速,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一些奶牛的常发疾病给奶牛养殖业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其中奶牛的胎衣不下是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胎衣不下是指奶牛产后超过12 h后胎衣仍然不能排除,常引起子宫炎症,影响再次怀孕和产奶,严重时危及奶牛生命.为找到奶牛胎衣不下的原因,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我们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正笔者曾接诊了一例由于荨麻疹治疗不及时而引起奶牛乏情的病例,经过两个多月的综合治疗,该奶牛痊愈,并产下一健康公犊。一、主诉奶牛产后半年多时间不见发情,五个多月前发现颈部有几个蚕豆大小的扁平皮疹,以为是蚊虫叮咬所致,未引起重视。近一两个月来,奶牛背部、尻部也相继出现皮疹,奶牛精神亢奋,食欲降低,反刍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9.
1.病因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发生在子宫内膜的黏液性或脓性炎症。分娩时或产后细菌感染为多发原因,此时细菌最易侵入,加上牛舍不洁,牛床潮湿,粪便污染严重等,使奶牛产道发生细菌感染而发病。人工授精使用的器具消毒不彻底,用不卫生的输精器械操作等往往导致细菌侵入子宫。少数细菌侵入子宫一般不引起发病,细菌繁殖引起发病通常取决于子宫黏膜抵抗力的强弱及生殖激素水平的高低。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炎诱导子宫发生炎症从而影响奶牛的生育能力。奶牛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在发生子宫内膜炎过程中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然而,对于围产期前后患子宫内膜炎荷斯坦奶牛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变化仍不清楚。因此,我们选取年龄、体重和胎次相近的20头健康奶牛,分别于产前15 d,10 d,5 d,0 d采集其静脉血液,检测其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产后,无论是否患子宫内膜炎,在该20头荷斯坦奶牛产后5 d,10 d,15 d跟踪采集静脉血液,检测其血液生理生化指标。通过对比围产期前后患子宫内膜炎荷斯坦奶牛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相对于未患病奶牛的变化规律,以期为早期预防奶牛子宫内膜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奶牛泌乳中期的饲料配方,试验选用16头泌乳中期奶牛,参考胎次、产奶量、泌乳天数、膘情、体型等因素,采用随机区组对比设计,分为4组,即对照组、试验1组、试验2组和试验3组.组间差异不显著.对照组饲喂奶牛场使用的精料补充料,试验1组、试验2组合试验3组分别饲喂专门设计的奶牛饲料精料补充料A、B和C.结果表明:试验前(产后71天)组间产奶量差异不显著(P>0.05);产后第110天、第140天对照组奶牛产奶量低于试验前,这是由于奶牛泌乳中期生理特点所决定的,奶牛处于平稳期,产奶量自然会略有下降;产后第110天试验2组产奶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其他组间差异不显著;产后第140天试验组奶牛产奶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试验2组,即B饲料配方效果最为显著,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试验各组奶牛乳成分含量在试验前(产后第71天)差异均不显著(P>0.05);产后第110天和产后第140天试验组奶牛乳蛋白、乳脂率和乳干物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产后第110天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产后第140天试验2组奶牛乳蛋白、乳脂率和乳干物质含量均显著高于试验1组合试验3组(P<0.05).乳糖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试验2组和试验1组日粮OM、EE、CP、NFE、NDF和ADF表观消化率较高,显著高于试验3组和对照组(P<0.05).由此可知,试验2组.即B饲料配方可以显著提高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乳干物质含量及日粮养分消化率.  相似文献   

12.
2010—2015年,在新疆天山北坡某规模化牛场进行促发情激素对奶牛子宫和卵巢危害的调查研究。随机选取长期连续使用促发情激素的奶牛100头,分为A、B、C和D 4组,育种员连续观察2个情期,并严格记录自然发情情况。结果表明,4组试验奶牛的自然发情率分别为90%、100%、95%和25%。没有自然发情的奶牛,通过直肠检查发现子宫弹性消失或明显减弱,以及奶牛卵巢形态发生变化,主要是卵巢皮质部有凸起或凹陷,或卵巢髓质部软化,更为严重的触摸不到髓质部。通过调查研究为奶牛养殖企业提供借鉴,以减少生殖激素滥用对奶牛生殖系统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奶牛理想的繁殖周期是1年产1胎,奶牛只有经过发情、配种、妊娠和分娩后才能产奶,而在此过程中包含了发情鉴定、人工授精、妊娠诊断和生殖监护等多项技术环节,也伴随着子宫及卵巢等繁殖障碍疾病的发生.牛群繁殖不仅决定着再生产所需的犊牛的提供,而且决定着泌乳性能的发挥,因此牛群繁殖管理是奶牛生产的首要环节,搞好奶牛的繁殖管理是实现牛场效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奶牛繁殖率是提高奶牛生产经济效益的关键。奶牛产后监控和配种过程中,可通过中西药结合的保健疗法,有效地提高繁殖率。  相似文献   

15.
奶牛产后身体虚弱,新陈代谢机能下降,机体抵抗力降低,如果此时护理不好,不仅影响奶牛的健康,使其生产性能下降,而且还会对犊牛的健康生长造成严重影响。为使奶牛尽快复原,应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奶牛产后瘫痪是危害奶牛业生产较为严重的疾病.生产瘫痪又称乳热症,是发生在奶牛产后1~3d内以昏迷和瘫痪为主要特征的低血钙症,多发生于5~9岁的高产乳牛及怀孕后期饲喂饲料单一、营养不良的生产奶牛.该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变化极快,因此,对该病要求在诊治上要及时准确,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奶牛乳房炎是由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多种原微生物引起的奶牛乳房发炎,牛奶中体细胞增多等为特征的综合性疾病,严重阻碍着奶牛业的发展。发生乳房炎后即可导致产奶量下降,奶品质降低,严重者乳区化脓、坏死、萎缩,永久失去泌乳功能,给奶牛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患病奶牛使用抗菌素,则因食品安全所带来的后果又严重影响公共卫生。为摸清奶牛乳房炎发病情况,寻找最佳防制措施,降低发病率,提高产奶量,增加经济效益,我们对某规模化奶牛场进口奶牛乳房炎发病情况及危害程度进行了调查,并引进乳房炎疫苗开展了免疫试验。  相似文献   

18.
利用传统的木板法和固定漏斗法测定不同水分、杂质大豆、稻谷和油菜籽在不同材料上的自流角、静止角。结果表明:不同含水量的稻谷,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其自流角在增大;不同杂质含量的稻谷,随着含杂量的增加,其自流角在增大;不同材质的板材,随着摩擦力的增加,其自流角也在增大。不同含水量的稻谷,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其静止角在增大;不同杂质含量的稻谷,随着含杂量的增加,其静止角也在增大。相同水分的大豆、稻谷、油菜籽,稻谷的摩擦力最大,自流角和静止角也最大;大豆、稻谷、油菜籽相比,大豆粒大、饱满、表面光滑,油菜籽次之,因此,在外界条件相同情况下,大豆的散落性最好,油菜籽次之,稻谷最差。  相似文献   

19.
利用屠宰场采集的郏县红牛卵巢,研究卵巢质量及培养条件对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结果表明:A类卵巢平均获得的卵母细胞数(2.0枚)明显低于B类卵巢获得的卵母细胞数(5.4枚),从A类卵巢上获得的卵母细胞成熟率(55.00%)、卵裂率(37.50%)显著或极显著低于B类卵巢上获得的卵母细胞成熟率(80.00%)(p<0.05)、卵裂率(60.17%)(p<0.01);将随机分成三组的卵母细胞分别培养20h(Ⅰ组)、24h(Ⅱ组)、28h(Ⅲ组),三组成熟率(77.77%、78.57%、74.43%)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卵裂率Ⅰ组、Ⅱ组(51.79%、58.16%)明显高于Ⅲ组(36.98%)(p<0.05),Ⅰ组、Ⅱ组差异不显著(p>0.05);以M-199为基础液,比较单独添加ECS和FCS与激素配合的情况下,两种血清种类对卵母细胞成熟的影响,结果表明卵母细胞成熟率(73.33%、75.00%)、卵裂率(52.21%、54.35%)均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0.
吡虫啉对稻水象甲卵巢发育和产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4 ̄1996年在浙江省双季稻区的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对稻水象甲的卵巢发育和产卵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用100mg/kg的剂量浸秧根后,稻水象甲成虫卵巢发育速度减慢,小管内未成熟卵的卵黄消解而成熟卵粒堆在侧输卵管萼内难以产生。插秧10d后,处理田的着卵量仅为对照田的4.2%,吡虫啉浸秧根可有效控制越冬代稻水象甲主迁种群在早稻本田的产卵,且不影响稻田天敌种群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