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1985年以来,我市红麻、黄麻面积逐年减少,单产、总产显著下降,使产需矛盾更加突出;而刚刚从1985年恢复发展起来的苎麻生产,由于今年价格剧降和受省外廉价苎麻倾销的冲击,使生产走进了低谷。1987年我市的产需情况是:  相似文献   

2.
(续上期)从1987年起,由于苎麻原麻供过于求,导致卖麻难,种植面积下降较快,1988年下降到78000hm^2,1989年下降到42387hm^2,1991年下降到11153hm^2,1992年开始回升,面积为12953hm^2,1997年恢复到21000hm^2,1998年23307hm^2。从1999年起,由于苎麻国际市场看好,湖南省苎麻种植面积稳步回升,当年达到29267hm^2,此时湖南省苎麻栽培品种开始大面积更新,产量上升较快,产量达到6.00万t。调查表明,至2002年底,湖南省的苎麻种植面积已恢复到66060hm^2,总产14.63万吨,且种植面积和产量基本趋于稳定,最近5年来没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表8)。  相似文献   

3.
本文全面回顾了麻类研究所麻类育种工作五十年的历程,较为详尽地阐明了麻类育种工作开展的过程.五十年的麻类育种工作经历了资源的收集整理和评价、鉴定与利用,常规育种技术运用和现代高新技术的引入.基本形成了我国麻类育种技术和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推广应用体系.先后收集和整理麻类资源近万余份.选育出新品种30余个,在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红麻品种"7804"、苎麻品种"圆叶青"和"中苎1号"及黄麻品种"湘黄麻1号"等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利用,取得了社会经济效益近100亿元.选育了亚麻品种中亚麻1号,结束了我国南方没有自育亚麻品种的历史.现代的麻类育种向多元化育种目标发展,为麻类的不同用途选育出专用品种.  相似文献   

4.
我国麻类生产现状和发展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唐守伟  熊和平 《中国麻作》1999,21(3):45-48,F003
  相似文献   

5.
全国麻类生产调查报告(IV)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红麻原产热带地区的印度、孟加拉等国,是喜温喜湿的短日照作物,生长期间的平均温度要求在20℃以上,年降雨量在500mm以上。红麻作物耐盐碱、抗旱、耐涝、耐贫瘠性较强,在我国北纬18-45度区域内,南起海南省,北至黑龙江,西到新疆广大地区都有栽培。我国红麻作物主要分布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的黄淮海以南地区,以河南、安徽、四川、湖北面积最多,其次为广西、福建、江西等省(区)。  相似文献   

6.
世界麻类原料生产与贸易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集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中国海关统计数据,综述了十年来世界苎麻、亚麻、黄红麻、大麻和剑麻等麻类作物的生产、贸易概况,介绍了国际麻类生产和贸易动态.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对我国麻类生产规模、种类结构的适时调整,对促进我国麻类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世界上麻类生产、贸易大国.目前我国麻类生产加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质量监控检测体系不健全,原料市场较乱,良种区域化程度低,初加工技术落后,麻纺织加工水平低.所以加强麻类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提高类麻检测手段,规范市场行为,加强优质育种,实行良种区域化,采用先进的加工技术,加强横向联合等是提高我国麻类生产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8.
(续上期)3.1各主产麻省原麻销售价格(见表15-17)3.2投入、产值及效益种植苎麻的经济效益与栽培品种、投入、土壤肥力以及苎麻的刮制质量等有密切的关系。从表18可以看出,2002年,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川5省的苎麻产值,除去人工及肥料投入外,纯收入平均为4530元/hm2。其中以湖南省苎麻效益最高,纯收入为6780元/hm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3.18%;湖北省苎麻效益最低,纯收入为2820元/hm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7.75%。一是由于湖南省苎麻主要种植在洞庭湖区,土地肥沃,因此产量高;二是湖南省优良苎麻品种种植面积居全国之最,地点全省平均沅江市南…  相似文献   

9.
10.
1 我国麻纺织工业发展现状及差距 我国的麻纺织工业包括苎麻纺织、亚麻纺织、黄(红)麻纺织,以及大麻、竹原纤维、罗布麻、剑麻等韧皮纤维和叶纤维纺织业。具有完整的生产体系和相当的规模,成为世界麻纺织大国,苎麻纺织、亚麻纺织的生产和贸易居世界首位。主要麻纺织品产销量。麻纱线、织物、制成品及服装出口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麻类生产质量安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爱平  冷鹃 《中国麻业》2004,26(5):255-258
我国是世界上庥类生产、贸易大国。目前我国庥类生产加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质量监控检测体系不健全,原料市场较乱,良种区域化程度低,初加工技术落后,庥纺织加工水平低。所以加强麻类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提高类庥检测手段,规范市场行为,加强优质育种,实行良种区域化,采用先进的加工技术,加强横向联合等是提高我国麻类生产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2.
萧山市稳定发展黄麻红麻生产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麻类质量安全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概述了我国麻类生产的现状,针对麻类生产存在的质量问题,提出了提高麻类质量安全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精神,"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要改善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装备水平,走符合国情、符合各地实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同时充分发挥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的作用,凝聚和团结全国从事麻类生产机械化方面的技术力量,提升我国麻类生产机械化水平,促进麻类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根据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办公室的统一部署,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和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10月28-29日,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设施设备研究室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了"全国麻类生产机械化学术研讨会暨苎麻剥麻机展示会".  相似文献   

15.
我国麻类生产的现状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麻类生产的现状:包括苎麻、红麻、黄麻、亚麻、大麻、剑麻的种植和加工;育成品种数量和育种技术;种质资源;麻类作物的多种用途.提出了目前麻类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种麻效益下降;生产技术滞后;品种质量有待提高.着重提出了麻类生产的建议:树立大纤维观念,扩大纺织原料种类;南麻北棉,以麻代棉;苎麻向山坡地、黄/红麻向盐碱地、亚麻向南方冬闲地拓展;加快麻类科技平台建设,加速成果转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位于北纬34°30′~36′,东径116°~117°15′的鲁西南微山湖、昭阳湖、南阳湖等滨湖地区,常年红麻种植面积在20~30万亩之间,单产与总产均居山东省之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责任制的贯彻落实,麻区科学种田水平进一步提高,在种植制度上,改一年一熟的春麻为一年麦麻两熟的夏麻,并且得到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云龙  陈文 《中国麻业》2004,26(6):284-285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涪陵区紧紧依托当地龙头企业——涪陵金帝集团,坚持“统一规划,科学布局,突出重点,优化良种,规模发展”的原则。从零开始,先后从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大面积引种推广湘苎二号(圆叶青),大力发展苎麻产业,目前已成功营建良种苎麻生产基地2000hm^2,小面积单产突破4500kg/hm^2,单纤维支数达1800Nm,最高达2300Nm以上。  相似文献   

18.
《中国麻业》1987,(4):44-4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牧渔业部农业局于3月30日至4月4日召开了全国麻类生产座谈会,交流了1986年各地麻类产销情况,讨论了今后的工作安排。一、1986年麻类生产取得了显著成绩 1986年全国麻类生产除黄麻、红麻因各地收购部门实行降价、限产措施而急剧缩减外,其他麻类都是大幅度增长。1986年各种麻类购销情形良好。国内外麻袋销  相似文献   

19.
20.
研究以苎麻和红麻茎、叶、皮3个部位为原材料制备生物炭,通过静态批次吸附试验,探究投加量、初始溶液pH、初始溶液Cd2+浓度、反应时间、再生处理对6种生物炭吸附水中Cd2+性能的影响,同时拟合动力学方程及等温吸附模型,并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6种生物炭进行表征分析,研究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6种材料中,苎麻叶生物炭对水中Cd2+的吸附效果最好,最大吸附量达到了133.05 mg/g。6种生物炭对水中Cd2+的去除率受投加量影响较大,苎麻茎生物炭受溶液初始pH影响较大。6种生物炭对Cd2+脱附再生再吸附一次都能保持较好吸附效果,其中苎麻叶生物炭效果最佳。6种吸附材料都能较好地拟合Langmuir理论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生物炭对Cd的吸附机理主要为羟基化表面(-OH)或其去质子化(-O-)络合反应及静电作用。6种生物炭材料均是较好的吸附材料,其中苎麻叶材料的吸附潜力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