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野生蚕类是我国重要的泌丝昆虫资源,研究其亲缘关系对于发掘和利用野生蚕类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大蚕蛾科的柞蚕、栗蚕、野生柞蚕、天蚕、蓖麻蚕、透目天蚕间的亲缘关系,利用从54个引物中筛选出的30个重复性较好的随机引物对6种野生蚕类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得到632个RAPD标记,其中可变条带数为632条,单个引物扩增的条带数为15~27,平均为21.1。6种野生蚕类相互间的遗传距离(D)较大,说明相互间的亲缘关系较远,其中:蓖麻蚕和栗蚕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761 2;天蚕和透目天蚕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671 1。采用UPGMA法构建的聚类图显示6种野生蚕类聚为4类,柞蚕与野生柞蚕聚为一类,天蚕与透目天蚕聚为一类,栗蚕、蓖麻蚕各自单独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蚕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省蚕业资源丰富,有柞坡面积160万hm2,桑园面积6667hm2,年产柞蚕茧1万t以上,桑蚕茧800t左右。介绍了黑龙江省蚕业发展状况和蚕业资源综合利用现状,阐述了蚕业精深加工项目、生物防治、基因资源利用方面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3.
牡丹江市从1958年开始放养柞蚕,到20世纪末,全市累计放养柞蚕8万把,总产值8000万元。多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和关心蚕业发展,2001年将蚕业列为13个重点产业化项目之一。2002年又列为四个特色产业之一。重点加以扶持,使牡丹江市蚕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柞蚕放养量达到全省的1/3以上,成为黑龙江省蚕业生产科研重点地区。2003年全市共放养柞蚕1600把,同比增长30%。全市平均单产达到600kg,同比增长20%,蚕业产值950万元,各项指标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相似文献   

4.
我国人工放养柞蚕以山东省的鲁中南山区为最早.依据有三:“山蚕说”最早记载了这里人工放养柞蚕的情形;清初张纲孙的诗最早记述了这里农民驱赶敌害保护蚕苗的辛苦;从《盛世滋生图》看,这里的柞丝绸业的发展也最早,山东半岛的柞蚕业,是清康熙年间从鲁中南山区传去的.  相似文献   

5.
鲁山县是河南省乃至全国典型的一化性柞蚕主产区,素有"柞蚕之乡"美称。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鲁山蚕业,柞坡资源丰富,历史底蕴深厚。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被确定为河南省柞蚕生产基地县。八十年代成立专业管理机构--蚕业局。其下设一个县蚕站、六个蚕区基层工作站和六个国营柞蚕  相似文献   

6.
针对鲁山县柞蚕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蚕业政策、科技推广、柞坡流转、龙头企业培育等方面提出建议,以促进柞蚕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朱绪伟 《北方蚕业》2008,29(1):66-66
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位于南阳市南召县云阳镇,隶属于省农业厅。前身为30年代河南省建设厅的“柞蚕改良场”,1949年省人民政府农林厅接管后更名为“河南省柞蚕改良所”,1953年更名为“河南省南召蚕业试验场”,1975年更名为“河南省云阳蚕业试验场”,2007年7月更名为“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是河南省唯一从事蚕业研究与开发的科研机构,也是全国建立最早的8家省级蚕业科研机构之一。  相似文献   

8.
我国近代柞蚕业发展史探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6世纪前后,山东农民创造了一整套柞蚕放养方法。17世纪后期或18世纪初,这套柞蚕放养技术和柞蚕种茧传到辽东半岛和河南省。18世纪中叶前后,更传到陕、川、黔、皖等省。然各地柞蚕业的蓬勃发展则在19世纪后期,海禁大开以后,柞丝绸出口日增,刺激了柞蚕生产。进入20世纪30年代,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柞蚕业突趋衰落;抗战期间,山东、河南的柞蚕业更陷绝境,但贵卅的柞蚕业却有较大进步。30年代,我国蚕业科学工作者开始把近代科学运用到柞蚕放养上来,改进了我国柞蚕放养技术。  相似文献   

9.
蚕业生产是我省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其中,柞蚕放养量、蚕茧产量均居全国及世界首位,柞蚕茧产量占全国70%,占世界60%,是全国柞蚕生产基地。桑蚕生产近年来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蚕业生产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辽宁的蚕业生产已成为全省农业种植业的七项主导产业之一,成为部分地区的支柱性产业。  相似文献   

10.
刘振林  方晨  白秀军  祖连英 《北方蚕业》2010,31(2):41-42,45
牡丹江市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62.3%,气候温暖湿润,是黑龙江省森林环境和植物生长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省野蚕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对现有的野生柞蚕、天蚕及栗蚕资源分布及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对开发利用这些珍贵的资源,为人类生活和健康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浅议辽宁省柞蚕业生产现状及发展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业是辽宁的优势产业、创汇产业。多年来,为本省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1世纪,人称“生物学世纪”,用现代生物技术武装的柞蚕业也将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因此,提出要抓住机遇,使柞蚕业跟上时代步伐,趋利避害,因势力导,增加投入,从建设柞蚕茧商品基地;提高蚕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加强柞蚕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拓宽柞蚕应用新领域;提高柞蚕生产科技含量;加强蚕业产业化、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入手,促进柞蚕业健康快速发展,使柞蚕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蚕业资源循环利用及模式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阐述了目前几种典型的蚕业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旨在积极探索蚕业资源循环利用的物质能量转化模式,实现蚕业资源的多方位开发、多途径利用,最终实现更大规模的经济效益,为蚕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蚕业生产是本地区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但蚕业这种传统小规模、零星分散的家庭经营方式,已难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需要,必须走规模经营之路.蚕业生产的经营规模主要取决于桑园面积,而蚕业因季节性、劳动力、设施及单位时间劳动强度等因素的特殊性,其规模不可能与本地区的水产业相提并论.根据本地区蚕业生产现状、茧丝市场和蚕业大户的经营情况调查分析,笔者认为蚕业适度规模经营有其存在的空间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辽宁部分地区柞蚕脓病暴发的原因浅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夏兴宏 《北方蚕业》2006,27(1):26-27
柞蚕脓病是一种由核型多角体病毒浸染而引起的暴发性传染病,是危害柞蚕生产的三大病害之一。该病在我省蚕区发生较为普遍,一般年份由该病造成的损失在20%左右,重的年份可达50%以上。自柞蚕卵面消毒技术在我省蚕区推广应用以后,柞蚕脓病的发病率得到了有效控制,促进了蚕业生产的  相似文献   

15.
胡继安 《蚕桑通报》2006,37(2):47-50
黄山是安徽省重点蚕区,蚕业是我市农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蚕业经济比例占安徽省蚕业经济的25%以上.既具有生产规模大,技术力量强的优势;又具有充足劳动力资源,较好的区位优势.在以后的蚕业发展中,必将成为中部省区的一个重要蚕茧资源基地.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近年来的柞蚕放养量迅速恢复,单产大幅度增加,总产量和总产值显著提高,桑蚕生产也开始复苏,蚕产品综合开发,蚕业产业链逐渐拉长。为保证吉林蚕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7.
柞蚕饰腹寄蝇危害天蚕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东风  赵淑英 《蚕业科学》1994,20(2):129-130
柞蚕饰腹寄蝇危害天蚕的初步观察王东风,赵淑英(黑龙江省蚕业研究所)天蚕是我国珍贵的野生绢丝昆虫。我所在黑龙江省镜泊湖饲养天蚕时发现柞蚕饰腹寄蝇(Blepharipatibialischao)对天蚕寄生性很强,危害严重,具有强大的种群数量,且寄生在天蚕...  相似文献   

18.
《蚕学通讯》2014,(1):F0003-F0003
正贵州省蚕业辣椒研究所位于遵义市新蒲镇,距"中国辣椒城"虾子15km。贵州省蚕业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38年。2004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辣椒研究所,并称贵州省蚕业辣椒研究所。现有在职职工136人,其中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26人。全所占地面积600hm~2。是西南大学蚕桑研究成果应用转化基地、贵州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贵州省蚕业辣椒研究所以蚕桑、辣椒的应用研究为主,重点研究方向包括:家蚕、柞蚕、桑树和辣椒品种资源的收集、保存;家蚕、柞蚕、桑树和辣椒新品种引进与选育;桑树、辣椒生理生态与栽培技术研究;辣椒加工技术研究;家蚕、柞蚕、桑树、辣椒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以及蚕业、辣椒  相似文献   

19.
试论中国柞蚕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柞蚕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及潜力等方面,提出通过合理利用并保护柞林资源、发挥科技推广体系的作用、拓展蚕业资源开发新领域、规范柞蚕种市场等途径,以期进一步实现中国柞蚕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古老的柞蚕业再造辉煌。  相似文献   

20.
蚕业生产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小规模、低效益的蚕业生产经营方式已不能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降低生产成本,增加蚕业收益,是蚕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中,蚕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蚕业收益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