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遂川出名茶,茶事也盛,可茶馆之盛当属草林镇为最,仅圩场就有二十余家茶馆,且家家生意红火,久盛不衰。草林老表的日常生活中少不了这一句:吃茶会!吃茶去三字让我想起一则著名的禅宗公案。据《五灯会元》记载:“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日:曾到。师日: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日: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会,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曰:院主!主应师:喏。师日:吃茶去。”草林老表的吃茶与这则排宗公案无涉,草林老表的吃茶与赵州大师的吃茶是不相同的。大师的吃茶是一种玄虚与高妙,透出急智与禅理。就这点…  相似文献   

2.
彭强  刘宇 《农业考古》2003,(2):123-125
历史回眸茶馆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 ,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茶馆因为经营目的而进行的装饰和布置已衍生出了一门独特的艺术———茶艺馆设计。回顾中国茶艺馆设计的历史 ,可算是整体在进步 ,中间多曲折。唐朝时 ,茶馆仍未从旅舍、饭铺中脱离出来 ,也就很难在环境上表现它作为品茗场所独特的一面。及至宋朝 ,茶馆兴盛 ,基于经营类型和功能的划分 ,茶馆在设计与布置上也出现了差异 :专供贵族富商饮茶的茶馆 ,布置考究 ,用具精美 ;以文人墨客为主要经营对象的茶馆 ,则突出它的书卷气 ,有古朴雅致之风 ;专供仕女夜游吃茶的茶馆 ,则强调它的柔弱气…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茶     
有一文艺单位,想在上海开爿艺术茶馆,取名“鲁迅茶馆。”。上海的“鲁迅茶馆可与北京的“老舍茶馆”齐名。一来,鲁迅、老舍都是文艺界著名人士。二来,上海是鲁迅长期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可说是鲁迅的“第二故乡”),三来鲁迅生前十分爱喝茶。他一边品茗,一边构思佳作,在他的日记中,就有买茶、赠茶及外出饮茶的记载。鲁迅对品茗有一论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种清福,首先就必须  相似文献   

4.
清代民国时期的茶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茶馆是一种商业性专用饮茶场所,主要供客品茶、吃茶点、休息、娱乐、联络感情、沟通信息(1).茶馆是中国特有之物,它特别发达,与"酒肆"、"酒坊"一样深受中国民众青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根据茶馆经营方式和特点,茶馆也被称为茶肆、茶坊、茶楼、茶邸、茶房、茶舍、茶亭、茶厅、茶座、茶社、茶棚、茶寮、茶室、茶屋、茶居、茶铺、茶店、茶居、茶园、茶舫、茶船、茶担、茶桌等,称谓丰富多彩.茶馆历史悠久,早在晋代,市场上已有茶水出售.  相似文献   

5.
黄昏情     
《新农村》1995,(10)
铜雀峡“春香茶馆”门口的那盏灯亮了,夜色中,将光明射向峡里,照亮了那条通往东干渠水利工地的沙土路,茶馆的老板娘夏春香,站在茶馆门前地坎上,不时向那条沙土路上张望。夏春香五十二岁了,但看上去只有四十三、四岁,风韵不减当年,四年前丈夫病故,由于与儿媳妇处不拢,便独自从山上搬到峡里,在靠310国道边搭起两间简易房屋,开了一家茶馆,兼卖便饭,这条国道上,来往的车辆多,人也多,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儿子几次来接她回去,都被她谢绝了。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馆之多,冠盖全球;茶馆名堂之多,绝无仅有,堪称世界之最。笔者今就民国时期的茶馆略作一叙。民国时期,既有遍布山野乡村的茶铺、茶棚、茶寮、茶摊、茶店,亦有星罗棋布在城市大街小巷的茶园、茶楼、茶社、茶厅、茶室、茶馆、茶座、茶舫。在这不计其数的茶馆中,既有专卖粗茶水的野茶馆,亦有卖茶又卖点心酒菜的茶酒馆(北京人又称之曰荤茶馆);既有说评书唱鼓词的书茶馆,亦有供茶客品茗对弈的棋茶馆;既有歌女卖艺的清唱茶社,亦有兼唱小戏的茶厅(以南京下关和夫子庙的最为有名);既有供生  相似文献   

7.
星海 《农业考古》2003,(2):264-265
大凡爱茶、知茶、懂茶之人 ,一般都知“吃茶去”的来历和典故。据《中国茶经》载 :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 ,人称“赵州古佛” ,他崇茶、爱茶、不但自己嗜茶成癖 ,而且积极提倡饮茶 :“唯茶是求”。因此 ,他每次说话之前 ,总要说上一句 :“吃茶去”。又据《广群芳谱·茶谱》引《指月录》道 :“有僧到赵州 ,从谂禅师问 :‘新近曾到此间么 ?’曰 :‘曾到。’师曰 :‘吃茶去。’又问僧 ,僧曰 :‘不曾到。’师曰 :‘吃茶去。’后院主问曰 :‘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 ,不曾到也云吃茶去 ?’师召院主 ,主应喏 ,师曰 :‘吃茶去’ !”三人都一样 ,…  相似文献   

8.
小城老茶馆     
小城老茶馆江西省上饶地区群艺馆徐立忠小城渡口老街有一老茶馆。说它老,大概有百十年的历史了。茶馆不大,摆有十多张方桌,一色的长条木凳,设备简陋,喝茶的多半是附近市民,也多半是常客。茶馆除供应茶水、花生、瓜子,还有艺人表演的评弹、滑稽、说书。那茶价平宜,...  相似文献   

9.
刘钟瑞 《农业考古》2001,(2):171-172
如果到上海老城厢逛一逛 ,也许会发现老城厢最具特色的店家是茶馆。旧上海 ,老城厢曾是上海茶馆的集中地 ,尤其是在城隍庙一带 ,以湖心亭茶楼为中心。周围有茶馆十几家。随着社会的变迁 ,特别是十年动乱开始后 ,老城厢的茶馆除了湖心亭茶楼外 ,所有的茶馆已全部消失。现在 ,在老城厢范围内 ,仅豫园商城和上海老街就有大大小小的茶馆十几家 ,使老城厢地区又重现了历史旧幕。然而 ,和旧上海的茶馆不同 ,现在的茶馆、无论在装饰布置 ,还是在经营格局上均体现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成为一个集品茗 ,休闲、交友、赏艺的高雅场所。各家茶馆在突出主题…  相似文献   

10.
王学铭 《农业考古》2007,(5):217-217
知道了鲁迅先生也去茶馆喝茶,感到很新鲜!在我过去印象中,鲁迅先生应该是个永远的留着整齐的胡子、永远的严肃、永远的“横眉冷对”着一切的伟人!他也会食人间烟火么?去,而且不止一次地出入北方的茶馆、南方的茶楼吗?也会坐在茶馆或茶楼里,同民众一起,同他的朋友们一起,喝茶、吃茶点、聊天?是的,鲁迅先生也去茶馆、茶楼!翻开鲁迅先生日记。1912年5月离南京北上,5月5日抵京,寓居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县馆内的藤花馆,从即日起开始记日记。没过几日,就开始了他在北京不断去茶馆的“有好茶喝,会喝好茶”的生活。请看日记。1912年5月26日记云:…  相似文献   

11.
吃茶感怀     
没有什么比吃到一杯清香的茶更令我开心了。 每次在茶馆吃茶,我都选择再三。红黄黑白绿,到底吃什么茶?当然,极端嗜之仍为绿茶。绿茶的品种繁多,故今日不是触上“毛尖”、或掉入“龙井”、或采摘“竹叶青”;明日就登上“毛……  相似文献   

12.
沙宣  刘军芳 《农业考古》2006,(2):148-152,157
小茶馆与大社会一个小茶馆,一个大社会。“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是老舍先生一次在回答记者问他为何写作《茶馆》时所说的话。的确,通过他的笔触,我们看到了一个小小的茶馆,这个小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浓缩了的大社会的风情世态。老舍先生的《茶馆》是中国话剧舞台上不朽的作品。这部三幕话剧涵盖了清末至民国长达半个世纪中茶馆的变迁,茶馆的王老板一心期望通过跟上所谓的改良步骤来挽救自己的茶馆,但是茶馆的日益凋敝是当时社会动荡的必然结果。老舍先生曾恳切地说:“…  相似文献   

13.
徐锋 《百姓》2005,(2):49
梁实秋先生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麻将.而茶和麻将都是成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并且二者联系十分紧密,成都茶馆遍布,而有茶馆的地方就有麻将.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在中国提起茶馆、茶艺馆来,一般人都会知道,那是:休闲娱乐喝茶,说茶品茶,搞茶艺表演、茶文化讲座、学术活动的地方。如今它已遍布全国城市和乡镇。出现这么多的茶馆、茶艺馆,在上世纪五十代后期的一段时间里,那是个不可思议的事情!  相似文献   

15.
赵华 《农业考古》2007,(2):97-101
清代茶馆的发展继承了宋代茶馆的基本特征,在具体内容上有不少和宋代茶馆不一样的地方,但这些差异却是茶馆在清代适应社会发展和茶客需求进行调整后的结果。唐宋时期是中国茶馆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明清则是第二个发展高峰,也是封建时代最后一个高峰。茶馆业的兴盛与清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八旗子弟的优厚待遇,以及茶馆经营的地方特色和历史传承等有很大关系。总体上讲,茶馆在清代发挥了社会公共空间的作用,是信息交流的集散地,是人们休闲放松的娱乐空间,是曲艺节目登台亮相的舞台。一、清代茶馆的兴盛清初一百年的休养生息使清朝国势一度强盛,出…  相似文献   

16.
水乡问茶     
我久住江南,与水亲近。所以,我似鱼,离不了水——只要那儿有河、湖与江,那怕是池塘,我就爱水边走走。江南茶馆多设于河旁、桥边,造就一种舒心的环境。过去,形容江南富庶之乡的生活有两句话是:“早晨皮包水,晚上水包皮”,上句指上茶馆,下句指上混堂(即浴室)。都离不开水。要能跟水乡茶馆的茶客打成一片,首先得放下架子,别以为自己多读了几年书,眼睛长在额头。农民虽识字不多,但它们与土地亲近,身上有泥土气,因而纯朴、憨厚,有多方面生产知识,正是我们城里人所缺少的,能与他们交谈,会让我们纯净心灵,获取农业知识。其…  相似文献   

17.
正茶叶,在闽南语中被称之为"茶米"。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将茶与米并列,可见这一神农之饮在传统茶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尽管空腹喝茶有伤胃之嫌,但许多闽南人的一天,往往还是始于清晨的一杯香茶。而后便汤水不绝,直至夜间。待客时可吃茶,读书时可吃茶,听戏时可吃茶;有事由吃茶,没事由也吃茶。在廊顶高高挑起的闽南骑楼下,常可见  相似文献   

18.
谈茶     
<正>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开门七件事,油盐酱醋茶。"我总是怀疑,这"茶"指的应该是水,白开水,而并非茶叶的"茶"。茶水,茶水,南方人茶水不分,无论饮水或喝茶,都叫"吃茶"。不像北方人,饮水是饮水,喝茶是喝茶,饮水和喝茶不是一回事。茶可以不喝,水是一定要饮的。我一直把"吃茶"当作"饮水"解,活了六十多岁,真正爱上喝茶〔茶叶的"茶"〕,还是近十来年的事。小时候,我家境贫穷,家境贫穷的主要原因是兄弟  相似文献   

19.
少时 ,家住九江市环城路 ,靠近西门口过江码头。这里 ,过往人员多 ,店面也不少 ,算是热闹非凡的一个街区。其时 ,我家在庆余里斜对面 ,父亲靠做裁缝养家糊口 ,紧挨庆余里旁边 ,有家茶馆和一家开水店 ,生意也还火红。我每日上学和放学 ,都要从茶馆门前过 ,总见店内外人头簇动。这个没有大招牌的茶馆 ,门里屋外摆了许多方桌 ,喝茶的人 ,围着方桌坐在长条凳上 ,悠然自得地闲聊 ,谈生意 ,论行情。这些人 ,多数是做小生意的 ,有的是挑鱼卖茶的 ,也有闲暇市民。人们花费不多 ,即可解渴解乏。在茶馆喝茶 ,主随客意 ,无拘无束 ,一壶茶随便喝 ,只要有…  相似文献   

20.
许久不去上海,不知上海的茶馆是兴旺还是萎缩了。茶馆里是否还有艺人在表演评弹、滑稽和评书。我单知道北京的茶馆在死灭之后,又复苏了,虽然只是一两家,也毕竟是件好事。然而,那茶价竟惊人的昂贵,不大像大众化的东西,倒更像怀旧寻旧的人物过瘾的地方。我在大街上见过一两家私人的小茶馆,供应茶水与包子,价格平宜,设备虽简陋,却实在是为普通的路人和平民预备的。我觉得这才是应当鼓励的,然而没人为他们写文章。我记得我曾在嘉兴的茶馆里听过评弹,在成都的茶馆里听过说书,都极有味道。而且那氛围极好,让人感到淳朴的温馨。从茶馆文化的滋养中派生几位文艺家也不是不可能的。据我所知,北京五十岁以上的作家、艺术家,小时候没进过茶馆,听过评书的纯洋派儿人物寡矣。洋学生进土茶馆儿,溶中西文化为一体,这怕是北京作家有北京味儿的一大原因。邓友梅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