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白粉病是葫芦科作物共有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瓠瓜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采用8个瓠瓜亲本F8代的203个MAGIC(multi-parent advanced generation inter-cross)群体,利用2020和2021年两年的抗病表型数据,基于基因重测序过滤筛选得到的221 043个高质量SNPs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在两年数据中重复检测到46个SNPs位点与白粉病抗性显著相关,在与抗病相关联的候选区段内共检测到32个候选基因,其中有12个基因预测与瓠瓜抗病功能相关。本研究首次在葫芦科作物中构建了MAGIC群体,并通过GWAS分析进行白粉病抗病基因定位,为克隆瓠瓜抗白粉病相关基因奠定了基础,也对深入了解白粉病抗性机制、辅助培育抗病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水稻不同群体基数的分蘖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不同密度和不同施肥水平下的水稻氮素吸收和积累的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下的水稻各生育期氮素吸收比例移栽至幼穗形成期为24~32%,幼穗形成期至齐穗期为57~69%,齐穗期至成熟期为5.7~10%,稀植群体的后期吸氮量高于密植群体。  相似文献   

4.
水稻DH群体的构建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花药培养,构建了武运粳8号×农垦57的加倍单倍体群体(DH群体),其含有130个稳定株系,对该群体农艺性状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表明,多数性状符合正态分布,属于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利用SSR引物进行双亲多态性筛选,其中60对引物具有多态,多态频率约为12.O%,利用这些多态性的SSR标记对各株系基因型进行检测,发现绝大多数SSR位点符合1:1的分离比例。武运粳8号和农垦57对DH群体的贡献率分别为0.504和0.496,这表明:该DH群体是数量性状遗传分析的理想群体。  相似文献   

5.
从高产水稻的群体特征入手,分析超高产水稻群体应在保证适量有效穗的基础上主攻大穗、提高成穗率、构建抽穗至成熟期具有较高绿叶面积和发达根系的高光效群体,提出“壮秧、扩行、调肥、水控”等综合配套调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选用3个氮高效水稻品种(武运粳7号、南光和4007)和1个氮低效水稻品种(Elio),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7个施氮水平(0、60、120、180、240、300和360kg·hm-2)下水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茎蘖变化动态、库容量以及光合产物和根系伤流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7个施氮水平下氮高效水稻品种的籽粒产量均显著高于Elio,籽粒产量的差异主要是由穗数决定。Elio的最大茎蘖数与氮高效水稻差异不显著,但其成穗率仅为25%左右,而3个氮高效水稻的成穗率为35%~49%,最终导致氮高效水稻的库容量大,差异呈显著水平。不同氮效率水稻品种齐穗期的叶面积指数差异不显著,但齐穗期后Elio的群体光合速率下降比4007快;不同氮效率水稻品种齐穗前的生物产量无差异,齐穗期后氮高效水稻品种的生物产量显著高于Elio。与地上部分生长相对应的是,从分蘖期到齐穗期后30d氮高效水稻4007的根系伤流强度显著比氮低效水稻Elio高。  相似文献   

7.
水稻不同种植方式群体质量栽培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比较水稻不同种植方式群体质量栽培效果,2010年进行了机插秧、机直播、抛秧等5种种植方式的群体质量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从茎蘖动态看.抛秧稻返青分蘖快、发苗势强,而机插、手栽等种植方式均有一定的蹲苗期;从产量和经济效益结合分析,抛秧、机插秧优于常规手栽稻,但机插秧灾后秧苗恢复生长有较强的爆发优势,有一定的抗灾能力。只要提高机插秧苗素质和机插水平,抓好大田肥水管理,机插稻具有明显的推广优势。  相似文献   

8.
对寒地水稻在保水灌溉、浅水间歇灌溉和控制灌溉方式下的群体素质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水稻各生育时期灌溉量的不同分配,来测定不同灌溉方式下的群体素质指标,从而达到优质高产的调控目的.保水灌溉、浅水间歇灌溉和控制灌溉的全生育期灌溉总量分别为450m3、350 m3和150m3,667m2产量为683.3kg、694.6kg和670.3kg.这一结果表明,控制灌溉方式为科学用水和水稻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一条新途径.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我县水稻最优群体数量,寻找最佳晒田指标,完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体系,为进一步完善水稻高产创建技术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水稻群体茎蘖消长模型及群体分类研究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在总结前人关于水稻茎蘖数量研究和群体分类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运用数学微分理论,导出和分析了用于描述水稻群体茎蘖消长全过程的基本动力学模型:(公式见影像原文)依据模型的有关特征参数,对水稻不同群体进行了分类研究,得9类基本群体。模型及群体分类在1994~1995年水稻群体试验中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11.
12.
不同群体水稻产量及产量性状间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相关,回归,通径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群体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群体水稻产量构成因素表现不同,单位面积穗数随着群体变小,穗粒数随着群体变小而增加,但有一定限度,千粒重随群体变小而增加,通径分析表明;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单位面积穗数次之,千粒重再次之,空秕率最小。  相似文献   

13.
水稻高产群体的光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产量主要来自于光合产物.因此,从光能利用的角度看,水稻产量形成过程是绿色叶片将光能转变成贮藏化学能的过程.光能利用既与叶片本身的光合效率有关,又与叶面积大小和叶片的配置角度有关.近年来兴起的水稻理想株型育种和理想稻栽培,已在水稻生产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据高亮之等人研究,我国各地的光能利用率普遍较低,水稻的现实生产力远远低于潜在生产力.辽宁是水  相似文献   

14.
水稻优化群体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选用叶片直立型水稻品种,适当降低基本苗,改革氮肥施用期和施用量,研究出一套适合鲁南稻区推广应用的优化群体栽培模式。该项技术较常规栽培分蘖成穗率高,抗病抗倒,抗早衰,经济系数高,经济效益显著,每666 7m2增产稻谷89 18kg,增产17 72%,降低水稻生产成本63元,增加经济效益218元。  相似文献   

15.
全球面临的饥饿人口不断增加,10月14日,联合国发布报告称全球饥饿人口已经达到了10.2亿人。中国虽然早已解决温饱问题,但是中国耕地数量少,人口数量多,面临的风险还是相当大的。作为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的水稻一直备受关注,解决粮食危机的关键是增加粮食产量。长期以来,制约水稻高产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的运用。只有采用先进的栽培技术,才能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基于此,对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进行分析,探究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栽培先进技术。  相似文献   

16.
有序群体可以使下部叶片的叶角、上部叶片的叶长、群体的比叶重增大。分布方式对群体的叶重影响较大,有序群体的叶重在齐穗后显著大于无序群体的叶重。  相似文献   

17.
不同水稻品种群体质量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选取30个不同熟期的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叶面积指数、源(叶)库(粒)比率、单茎茎鞘重和株高,采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品种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其群体质量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早熟品种有效穗数、穗实粒数对产量的直接影响显著大于晚熟品种,间接影响小于晚熟品种;早熟品种的结实率与产量的直接和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1.799和-0.893,晚熟品种分别为-0.231和1.085;两类型品种的叶面积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778和0.690,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073和-0.016;早熟品种粒叶比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369,而间接通径系数高达1.176,晚熟品种主要是直接作用(0.797),间接作用很小(0.016);早熟品种单茎茎鞘重与产量的直接和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274和0.254,但晚熟品种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33,间接通径系数为0.826;早熟品种和晚熟品种株高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838和-0.799,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1.542和1.120,都大于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现在的水稻生产普遍都有着分蘖多,成穗率低这样的问题,而其成穗率一般也只有40%~50%,群体的结构不协调,通常都是用烤田的方法来解决。此外施肥的方法很不利于水稻群体发展。通过对一些调控技术进行分析,希望能提高成穗率,提高水稻群体水平。  相似文献   

19.
水稻超高产群体特征及其栽培技术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水稻产量>12t/hm^2,颖花量应>5万朵/m^2,结实率>80%,千粒重26~28g。超高产群体的特征为:茎蘖苗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达到预期穗数,茎蘖成穗率>80%;冠层叶片挺立,抽穗期叶面积指数7.8~8.8,有效叶面积比例>95%,高效叶面积比例75%~80%;粒叶比[颖花/叶(cm^2)]>0.6;全生育期光合势>550m^2·d/m^2,抽穗至成熟的光合势>230m^2·d/m^2;成熟期总干重23~28t/hm^2,其中抽穗至成熟期积累的干物质占总干重的35%~40%,收获指数>0.51;抽穗期根冠比为0.25~0.29,单茎根系伤流量为210~245mg/h。介绍了水稻超高产群体的关键栽培技术:按叶龄期控制土壤水分的旱育壮秧培育技术;实地实时因种施肥技术;控制低限土壤水势全生育期干湿交替灌溉技术和化学调控技术。  相似文献   

20.
利用美国光身稻品种Rico No.1育成的晚粳新品系嘉64,在海南进行原种生产时,自然出现了雌、雄两性同时不育的一种突变类型。针对两性不育自身无法直接繁育的特点,采用较为复杂的再生迂回策略,经过嘉兴、海南5个生长周期的连续试验,于2009年夏在海南构建成功F2群体,为开展该突变体的基因研究和功能验证打下了基础。该技术为构建水稻两性不育的图位克隆F2群体建立了一套有效的方法,对其它植物两性不育的研究、遗传群体的构建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