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小玲  黄志清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5521-5522
刺激隐核虫病是海水名优鱼类养殖中的常见寄生虫病,鱼类感染该病后,自身会产生一系列的免疫保护反应。笔者综述了刺激隐核虫诱导鱼类发生免疫保护、免疫反应机制以及刺激隐核虫疫苗的研究现状,以期为防治该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定点采样检测和重点区域重点检测的方法,调查了2014—2015年间海南岛主要石斑鱼养殖区刺激隐核虫病的发病情况和流行规律。结果显示,石斑鱼刺激隐核虫病总体发病率稍微降低,其中,点带石斑鱼、斜带石斑鱼、豹纹鳃棘鲈最容易寄生暴发刺激隐核虫病;从石斑鱼养殖区发病地理位置分析,刺激隐核虫病主要集中在文昌到万宁等东部沿海地区;从流行季节分析,当水温低于25℃时文昌至万宁沿海每年的春夏、秋冬之交均会大量发病,在琼海欧村、万宁港北均出现大量暴发而导致整塘死亡的个案。  相似文献   

3.
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能寄生在多种海水鱼类的体表和鳃丝上,形成针头大小的白点,生产上俗称“白点病”。该病传染速度快,死亡率高,给我国南方的海水网箱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借鉴了众多学者对刺激隐核虫病的研究,从刺激隐核虫的分类,生活史,鱼体病理特征,该病的危害及综合防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概括总结,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南方海水网箱鱼类刺激隐核虫病的发病原因和防治措施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刺激隐核虫是一种严重危害海水鱼类的寄生虫,研究了18种中草药浸出液在体外对激隐核虫幼虫和包囊的杀灭效果,结果表明:辣椒和槟榔的杀虫效果最好,辣椒和槟榔在浓度为1 g/L时杀死全部刺激隐核虫幼虫所用的时间分别为(5.3±0.6)min和(16.0±1.7)min;大蒜、生姜、蛇床子、百部、川楝子、苦参、乌梅、大黄、枳壳的杀虫效果较弱,在浓度为50g/L时才能够在30 min内杀死全部刺激隐核虫幼虫;而牵牛子、贯众、黄柏、茯苓、荆芥、熟地黄、鹤虱没有杀虫效果。  相似文献   

5.
刺激隐核虫是一种严重危害海水鱼类的寄生虫,研究了18种中草药浸出液在体外对激隐核虫幼虫和包囊的杀灭效果,结果表明:辣椒和槟榔的杀虫效果最好,辣椒和槟榔在浓度为1 g/L时杀死全部刺激隐核虫幼虫所用的时间分别为(5.3±0.6)min和(16.0±1.7)min;大蒜、生姜、蛇床子、百部、川楝子、苦参、乌梅、大黄、枳壳的杀虫效果较弱,在浓度为50g/L时才能够在30 min内杀死全部刺激隐核虫幼虫;而牵牛子、贯众、黄柏、茯苓、荆芥、熟地黄、鹤虱没有杀虫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大黄鱼抗刺激隐核虫的免疫防御奠定基础,也为海水鱼类养殖的免疫预防提供参考.[方法]用孵化2h内的刺激隐核虫感染大黄鱼,并运用Real-time PCR检测MHC ⅡB基因在各组织(鳃、皮肤、脾和头肾)中表达量的变化.[结果]MHCⅡB基因在鳃、皮肤和脾脏中的表达水平呈现先上调后逐渐下降的趋势,在感染6和12 h后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在头肾中,MHCⅡB基因在感染后6和12 h的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在感染2d后显著上升(P<0.05).[结论]大黄鱼MHC ⅡB基因在刺激隐核虫的免疫应答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保存从福建省长乐市褐牙鲆上分离的刺激隐核虫、并了解其生物学特性、以褐牙鲆为宿主鱼、在水温 22~24益时、对刺激隐核虫进行传代、详细观察其生活史及各阶段的形态结构、比较不同温度处理的包囊孵化率和孵 出幼虫的感染能力、分别采集感染后2 周和4 周的褐牙鲆血清做阻动试验。目前已成功进行了40 个周期的刺激隐 核虫传代保种、每个周期8~10 d、表明褐牙鲆可作为刺激隐核虫的模式宿主鱼。观察包囊的形态结构、发现少数包囊 中存在疑似滋养体并做旋转运动的圆形原生质体。包囊5益冷藏2 个月后刺激隐核虫的孵化率下降至7.6 %、用 1 000 个5益冷藏后孵化的幼虫感染褐牙鲆、未检出滋养体。免疫血清阻动试验表明、感染后2 周和4 周的褐牙鲆血 清对幼虫的阻动效价分别为1颐320 和1颐1 280、说明体液免疫在抵抗刺激隐核虫的感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草药对刺激隐核虫幼虫的杀灭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几种具有杀虫功效的中草药或中草药提取物开展对刺激隐核虫幼虫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苦参、鹤芽草、鸦胆子、荜澄茄、使君子、苦楝皮浓度25~800 mg/L作用4 h内均无杀虫效果。双氢青蒿素浓度200 mg/L、400 mg/L和800 mg/L 3个处理的杀虫效果相当,作用3 h内无杀虫效果,作用3 h以上死亡率超过50%。苦皮藤素浓度200 mg/L和400 mg/L 2个处理效果相当,作用10 min开始出现部分幼虫死亡,作用4 h的死亡率为100%;浓度800 mg/L作用10min开始出现部分幼虫死亡,作用2 h死亡率100%。贯众浓度40 mg/L以上的各处理均表现出一定的杀虫效果,作用10 min死亡率大于50%,作用2 h各处理死亡率均为100%,其中浓度200mg/L作用1 h的死亡率达100%,浓度400 mg/L和800 mg/L 2个处理作用10 min的死亡率达100%。说明:贯众杀虫效果最佳,其次为苦皮藤素,贯众和苦皮藤素具有针对性药用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9.
刺激隐核虫抑动抗原生物学信息及抗原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刺激隐核虫抑动抗原基因进行生物学信息分析,利用抗原表位多肽制备了鼠源抗抑动抗原抗体,并研究其抗原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表位串联多肽所制备的鼠源抗抑动抗原抗体包含有针对刺激隐核虫抑动抗原的特异性抗体,为刺激隐核虫单克隆抗体和疫苗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获得刺激隐核虫幼虫膜蛋白单克隆抗体并初步分析单抗特性,提取刺激隐核虫幼虫膜蛋白,免疫Balb/c小鼠,取脾细胞与SP2/O细胞融合,以间接ELISA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通过ELISA方法检测单克隆抗体的亚类及效价;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单抗特异性结合的蛋白,并以串联质谱方法对所识别条带进行鉴定;采用免疫荧光法分析单抗的抗原结合位点和特异性。结果得到3株能稳定分泌刺激隐核虫幼虫膜蛋白抗体的细胞株(5D11AG5、5H9BG3、6E11CE7)。这3株细胞株产生的抗体亚型均为IgM,ELISA效价分别为1∶3200、1∶25600、1∶51200。单抗5D11AG5和单抗5H9BG3株能够识别~35kDa的刺激隐核虫幼虫膜蛋白线性抗原表位,单抗5D11AG5所识别的蛋白与数据库中刺激隐核虫表面抗原蛋白、嗜热四膜虫微管蛋白(tubulin)的肽段具有较高覆盖率。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单抗5D11AG5和单抗5H9DG3识别部位主要在虫体表面近胞口的前端,而单抗6E11CE7识别虫体表面外膜。刺激隐核虫幼虫膜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为刺激隐核虫功能性蛋白的筛选、纯化和功能分析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浸浴硝唑尼特(NTZ)对刺激隐核虫的驱虫效果,为其在水产养殖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NTZ溶于二甲亚砜(DMSO)制成溶液,探讨NTZ对刺激隐核虫感染幼虫和滋养体的驱虫效果,并分析药物浓度、日换水量、硫酸铜(CuSO4)和渗透剂对其驱除刺激隐核虫滋养体的影响.[结果]NTZ对刺激隐核虫感染幼虫的杀灭作用随药物浓度的升高而逐渐提高,至20.0 μg/L时刺激隐核虫感染幼虫的死亡率达97.33%.经1.0 g/m3 NTZ浸浴72 h后,患病大黄鱼的刺激隐核虫滋养体完全脱落;NTZ与CuSO4配伍能有效提高药物对刺激隐核虫滋养体的驱除效果,以NTZ 1.2 g/m3+CuSO4 0.5 g/m3浸浴72 h后患病大黄鱼体表和鳃部均无刺激隐核虫滋养体寄生,病鱼存活率达100.00%;渗透剂氮酮和换水方式与NTZ驱除刺激隐核虫滋养体的效果无相关性.[结论]NTZ浸浴鱼体能有效驱杀刺激隐核虫滋养体,尤其与CuSO4配伍可有效提高药物对刺激隐核虫滋养体的驱除效果,生产中建议使用剂量为NTZ 1.2 g/m3+CuSO4 0.5 g/m3.  相似文献   

12.
经形态学观察,初步判断从福建长乐、福鼎和宁德三都澳三地患"白点病"的牙鲆、青石斑鱼、大黄鱼鱼鳃和体表上分离收集的寄生虫为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irritansBrown。提取基因组DNA,对ITS-1序列进行PCR扩增、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3株刺激隐核虫的ITS-1序列完全一致,与广东番禺PYH4.12株(DQ270010)、日本Wakayama分离株(AB608054)、台湾嘉义Chiayi株(AF490381)等序列同源性为100%,与NCBI数据库中其他刺激隐核虫分离株的ITS-1序列的同源性为90.62%~99.22%,可以鉴定3株虫均为刺激隐核虫。进一步对刺隐核虫HSP70基因部分序列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3株虫间序列差异很小,说明福建省不同养殖模式、不同宿主得到的刺激隐核虫高度同源。  相似文献   

13.
陈添铮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3):174-176,182
2009年对罗源湾主要网箱养殖区20个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病害调查站位和4个海水水质调查站位开展周年监测调查,并将刺激隐核虫检出站位数分别与各水质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刺激隐核虫在1年中有两个发生高峰期即春夏(5~7月)和夏秋(8~10月),高发期的水温在23.4~29.1℃之间;罗源湾刺激隐核虫检出站位数和水温、弧菌总数在0.01水平上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836和0.859;刺激隐核虫检出站位数和硝酸盐在0.05水平上呈显著的负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为-0.633;罗源湾刺激隐核虫发生状况和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悬浮物、铵盐、亚硝酸盐、异养细菌总数等水质因子的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验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MHC Ⅰα和β2m基因是否参与诱导抗寄生虫免疫应答,为揭示鱼类免疫系统启动抗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感染的细胞免疫应答分子机制打下基础.[方法]以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刺激隐核虫感染斜带石斑鱼前后MHCⅠα和β2m基因在感染局部位点和免疫器官中的表达变化进行检测.[结果]MHCⅠα和β2m基因在健康斜带石斑鱼的组织中均呈组成性表达,且以在外周血、腮、头肾和脾脏中的表达量较高.经刺激隐核虫感染后,MHCⅠα和β2m基因在斜带石斑鱼皮肤中的表达明显上调,均在感染后第5 d达峰值,其中MHCⅠα基因的最大表达量为2.6倍、β2m基因的最大表达量为6.1倍;在腮中二者呈波动性变化,而在头肾中以显著下调为主.在脾脏中,MHCⅠα基因在刺激隐核虫感染后第5 d显著上调表达,为对照组的2.0倍,至感染后第7 d其表达水平略微下调,为对照组的1.5倍;β2m基因表达于感染后12h即升高至对照组的4.0倍,此后呈下调表达趋势,至感染后第5 d其表达水平再次上调为对照组的3.4倍.[结论]在刺激隐核虫感染过程中,斜带石斑鱼MHCⅠα和β2m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皮肤、鳃、头肾和脾脏中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即鱼类MHC Ⅰ类分子可能参与了机体的细胞免疫,在抗寄生虫感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水产甲壳动物的免疫防御机能及其免疫预防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对国内、外关于水产甲壳动物免疫防御机能及其免疫预防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甲壳动物免疫细胞主要依靠吞噬和包围化作用发挥其防御机能,而酚氧化酶前体(proPO)活化系统、植物凝血素和杀菌素等免疫防御有关的液性因子主要起杀菌和促进细胞吞噬的作用。通过免疫接种诱导水产甲壳动物产生的免疫应答主要是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6.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目前已知至少有27个血清型,IBV基因组中的S1基因长度约为1.73Kb,S1基因变异性大,它与IBV的血清型有重要关系。通过对分离出的IBV进行血清鉴定和致病机理的研究,制定正确的免疫程序和合理选用疫苗或利用自家组织灭活苗对鸡进行预防接种,可有效地免疫预防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相似文献   

17.
青翅蚁形隐翅虫(Paederus fuscipes Curtis)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昆虫,可捕食多种害虫,是一种天敢昆虫;但其又可分泌毒素引起皮肤炎,则又是一种卫生害虫。根据国内外研究资料,从分类与分布、形态、生物学特性、毒素和隐翅虫皮炎防治等方面对青翅蚁形隐翅虫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以便人们清楚认识和了解该种昆虫,以做到对其的合理利用和有效防治。  相似文献   

18.
鱼类"白点病"免疫防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和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是两种对鱼类最具致命性的寄生性纤毛虫,分别引起淡水和海水鱼类的"白点病"。多年来,该病给淡水和海水养殖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免疫学方法是防治"白点病"流行极具潜力并且具有诸多优点的方法。目前尚无商业化疫苗出现。从"白点病"可能的疫苗开发方向出发对目前"白点病"的免疫防治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体外培养获得的东方马贝斯虫可溶性抗原与等量弗氏完全佐剂混合作用作疫苗进行疫区免疫保护试验。试验动物共分2组,免疫级82头牛在发病季节前1个月用疫苗间隔2周免疫2次,对照组不作处理。所有试验动物在试验前和发病季节后分别采血检测血清抗体水平,同时,在发病季节观察试验动物的发病情况。结果表明:在发病季节内,免疫组牛无一发病,血清抗体水平与试验前相比升高明显,而对照组86头有5头出现临床症状,虽经治疗仍有2头死亡,血清抗体水平与试验前相比变化不明显。结果说明由可溶性抗原制备的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多年的山西省范围隐翅虫资源调查,共采得隐翅虫标本500余号。采用比较形态学的研究方法,鉴定出7亚科、14属、26种,其中有一个中国新记录属Mycetoporus,三个新种,仅定属名的3个科类。本文首次具体记述了山西省隐翅虫种类、采集时间、地点及生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