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宽体金线蛭是治疗人类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名贵中药材,也是当前最具潜力的水产养殖品种之一。为探索宽体金线蛭选育群体高效繁殖技术,笔者从江苏里下河地区野生宽体金线蛭种群中挑选体重17.00 g以上亲蛭4 000 kg,在长、宽、高分别为1 m、2 m、1 m的400个网箱内进行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表明:收集蛭茧693 kg,回收亲蛭2 050 kg,亲蛭产茧率为17.33%,回收率为51.25%,亲蛭成活率为99.28%;平均每尾亲蛭产茧3.49枚,平均每枚蛭茧内蛭苗32尾。表明宽体金线蛭选育群体繁殖效果稳定,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本地水蛭苗种缺乏的难题,笔者对宽体金线蛭的规模化繁育技术展开了试验研究。结果显示:收购野生亲蛭53.68万只,产茧800.1 kg,繁殖蛭苗2 043.84万只,孵化率83%。网箱育苗面积3 400 m2,幼蛭放养密度约6 000只/m~2,经过1个月的培育,养成幼蛭1 600.61万只,培育成活率78.3%,平均规格3 300只/kg。本试验通过引进野生亲本,大棚内产卵,室内控温控湿孵化,科学放养,微流水网箱培育技术,成功提高了蛭苗成活率,为本地苗种供应打开了局面。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采用试验生态学方法,分析比较3种生物饵料对宽体金线蛭幼蛭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及免疫力的影响。将初始平均体质量为(0.027±0.010)g的宽体金线蛭幼蛭随机分为3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置60条幼蛭。3组幼蛭分别以螺蛳(作为对照)、漂螺、蚯蚓为生物饵料。结果显示:漂螺组幼蛭体质量、体长及体宽3项生长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3组之间幼蛭成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整体生长性能由高至低依次为漂螺组、螺蛳组、蚯蚓组。幼蛭体质量与体长、体宽及体积的相关性由强到弱依次为体积(R^2=0.912 0)、体长(R^2=0.8888)、体宽(R^2=0.7717)。幼蛭蛋白酶活性3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螺蛳组幼蛭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漂螺组和蚯蚓组(P<0.05),漂螺组幼蛭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螺蛳组和蚯蚓组(P<0.05)。幼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 AOC)3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螺蛳组幼蛭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高于漂螺组和蚯蚓组(P<0.05)。蚯蚓组幼蛭过氧化氢酶(CAT)、溶菌酶(LZM)活性显著高于螺蛳组和漂螺组(P<0.05),螺蛳组和漂螺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分析得出漂螺对宽体金线蛭幼蛭的促生长作用最佳,并建议依据漂螺营养成分制定幼蛭饲料营养标准,同时可将蚯蚓作为饲料免疫添加剂成分。  相似文献   

4.
问 我在水蛭养殖中连年失败 ,有几个问题无法解决 ,请求答复。(高传仕 江西省峡江县巴邱镇坑里村特种养殖场 )答  1、养殖水蛭 (指宽体金线蛭 ,下同 )在池底放置泥土的目的有二 :一是冬季 (水温在 1 0℃以下 )便于水蛭在泥里越冬或夏季 (水温在3 0℃以上 )利于水蛭入泥避暑 ;二是种水蛭产出的卵茧能正常孵化。可见 ,生长期的水蛭不需要泥土 ,而繁殖期 (产卵茧 )的水蛭需要泥土 ,且泥土必须高出水面 1 0~ 2 0厘米 ,水蛭才能进入泥土产卵 ,否则无法繁殖。2、只有保持水温在 1 2℃以上 ,水蛭才能正常觅食、生长和繁殖。为使水蛭在池中安全…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牛体外受精效果,试验从性控冷冻精液体外获能方法及抗氧化剂的添加、体外成熟24h后卵母细胞是否部分脱除卵丘细胞3个方面,研究了影响牛性控精液体外受精效率的关键技术。结果表明,一次离心体外获能法体外受精卵裂率[(68.3±3.7)%]、囊胚率[(30.9±2.3)%]与精子上浮获能法体外受精卵裂率[(67.8±2.6)%]、囊胚率[(29.7±3.7)%]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二次离心体外获能法体外受精卵裂率[(56.1±4.1)%]、囊胚率[(21.6±4.6)%](P<0.05);获能液和体外受精液添加1.0%抗坏血酸组体外受精卵裂率[(70.2±3.2)%]、囊胚率[(35.0±4.7)%]显著高于不添加组体外受精卵裂率[(60.0±4.5)%]、囊胚率[(28.3±3.6)%](P<0.05);在体外受精前,成熟卵母细胞周围的卵丘细胞脱除情况为部分脱除组体外受精卵裂率[(70.1±4.6)%]、囊胚率[(35.5±3.7)%]显著高于不脱除组体外受精卵裂率[(52.9±4.1)%]、囊胚率[(26.1±3.6)%](P<0.05)。由此可见,性控精液体外受精时,获能方法宜采用一次离心体外获能法或上浮获能法,且精子获能液和体外受精液中宜添加抗坏血酸;体外受精前,成熟卵母细胞部分脱除卵丘细胞对于提高性控精液体外受精胚胎发育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关于宽体金线蛭的饲养与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养殖水蛭,由于人们对这一行业缺乏了解,对一些致富小册子和小报里出现的大量有关水蛭养殖的诱人信息,如养水蛭投入少、易饲养、繁殖快(每只产卵3~4次,1000粒以上)、利润高(1亩水面可获利数万元)等等,不能分辨真伪,盲目引种后,致使一些急于致富的养殖户蒙受了很大损失。 为使读者对水蛭的饲养与繁殖能有全面、客观的认识,本刊特邀请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我国著名蛭类动物专家杨潼撰写了“关于宽体金线蛭的饲养与繁殖”一文,该文客观科学地介绍了水蛭养殖的关键技术,现全文刊登如下,供读者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7.
朱鹮引种繁殖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建立不同地区朱种群和加快繁殖 ,2 0 0 2年从洋县引种朱 6 0只到秦岭北麓 ,用人工孵化育雏和亲鸟自然孵化育雏相结合的方法 ,并加强幼鸟管理 ,对其中 14对繁殖朱进行了 2年观察研究。结果显示当年产卵 45枚 ,受精卵 35枚 ,受精率 77.78%,出雏 32只 ,成活2 6只 ,成活率 81.2 5%(2 6 / 32 )。 2 0 0 3年产卵 46枚 ,受精卵 40枚 ,受精率 86 .95%,出雏 35只 ,成活 34只 ,成活率 97.1%(34 / 35)。其中 ,2 0 0 2 ,2 0 0 3年亲鸟自然孵化 ,受精率分别为88.89%和 10 0 %,成活率均为 10 0 %,亲鸟自然孵化育雏优于人工孵化育雏  相似文献   

8.
侯方晖  苏力  邹洁建 《野生动物》2009,30(5):260-262
2004~2005年,对人工饲养的长鬣蜥繁殖行为和生态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7月为长鬣蜥的繁殖期,繁殖行为主要表现为发情求偶、交配和产卵,5~6月为产卵高峰期,每条成熟的雌蜥年产卵2~3窝,平均窝卵数12(7~18)枚;雌蜥每窝产卵间隔33~45 d不等;平均单卵重3.06(2.80~3.50)g;卵径2.63 cm×1.18cm。在自然孵化温度和90%~95%的湿度下孵化期为60~98 d,孵化率52.34%,长鬣蜥幼体初生个体重2.50 g,体全长(头体+尾)14(4+10)cm。  相似文献   

9.
以初始体重为(0.033±0.052)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对象,研究饲料中添加蛭弧菌BDH21-02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抗感染能力的影响。蛭弧菌试验组设2×104、2×105、2×106 pfu/kg三个水平,对照组只投喂基础饲料。养殖60 d后的生长指标检测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蛭弧菌可以显著提高对虾的成活率和增重率,降低饲料系数。养殖期间从第15 d起,蛭弧菌组水体中的弧菌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攻毒试验则表明,无论是浸浴方式还是注射方式,蛭弧菌组的攻毒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蛭弧菌添加水平越高,保护效果越显著。  相似文献   

10.
用野生成熟云南光唇鱼(Acrossocheilus yunnanensis)经注射催产激素后进行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表明:云南光唇鱼在乌江上游繁殖时间为5月,繁殖期水温为14~18℃。试验共催产雌性亲鱼41尾,成功产卵29尾,获卵37.9万粒。云南光唇鱼绝对怀卵量为10 965~14 389粒,平均13 069粒,相对怀卵量29~95粒/g,平均34.8粒/g。受精卵在水温(15.0±0.5)℃,经135~149h孵化出膜,获初孵鱼苗13.9万尾,初孵鱼苗全长8~11mm。选用水蚯蚓作混合营养期开口饵料,采用两步转食法转食,经30d培育,获1.5~2.3cm鱼苗9.3万尾。其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率、鱼苗培育成活率分别为70.7%、62.1%、58.7%和66.9%。  相似文献   

11.
2015—2018年,在湖南省雉类繁殖基地对人工饲养的白冠长尾雉404枚卵进行了人工孵化和育雏研究。结果表明:白冠长尾雉每只雌雉平均产卵数为15.53枚,平均卵重29.48 g,卵受精率均值83.41%,人工孵化的孵化率均值82.49%,1龄幼雏的成活率均值83.47%。人工孵化温度为(37.8±0.1)℃,孵化湿度为50%—60%,孵化时间为24—25 d,白冠长尾雉在人工孵化过程中平均失重率为13.1%。白冠长尾雉幼雉破壳体重18.48—23.61 g,1—2日龄体重会有轻度下降(17.8—22.29 g),15日龄后进入快速生长发育期,30日龄达到117.3 g(106.27—175.11 g),45日龄前,育雏室采用电地暖进行控温,通风系统用于通风换气,育雏室温度随着日龄增加而逐步下降,直至降到常温。采用人工孵化与育雏技术有利于提高白冠长尾雉的繁育率和成活率,对于白冠长尾雉种群的快速复壮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记述了灰眶雀鹛在鼎湖山的种群生态分布情况,并对其繁殖习性作了报导。灰眶雀鹛的种群繁殖期为4—6月,每年只繁殖一次。巢为杯形,一般筑于林下灌丛中,窝卵数2—4枚,在繁殖期内各月份无明显变化;孵卵和育雏都由双亲鸟共同承担,孵化期11—13天,雏鸟一般于11—12日龄离巢;种群孵化率为83.3%,雏鸟成活率为91.4%。文中还报导了雏鸟的生长发育情况及食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6月龄牦牛和成年牦牛卵巢及表面卵泡发育状况,试验比较了6月龄和成年牦牛卵巢长度、宽度、厚度、重量、卵泡数量以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效果。结果表明:成年牦牛卵巢长度(2.29±0.43)cm、宽度(1.91±1.31)cm和厚度(1.60±1.90)cm均显著大于6月龄牦牛[(1.65±0.30)cm、(1.14±0.25)cm、(0.79±0.26)cm](P<0.05),成年牦牛卵巢体积(6.92±7.00)cm3和重量(3.19±1.58)g极显著大于6月龄牦牛体积(1.63±0.93)cm3和重量(0.87±0.44)g(P<0.01)。6月龄牦牛Ⅰ级卵泡数(14.47±8.74)枚和平均总卵泡数(15.17±8.87)枚极显著高于成年牦牛Ⅰ级卵泡数(7.97±3.72)枚和平均总卵泡数(8.98±3.87)枚(P<0.01),Ⅱ级卵泡数差异不显著(P>0.05),成年牦牛平均每头含(0.02±0.15)枚Ⅲ级卵泡,而6月龄牦牛无Ⅲ级卵泡。成年牦牛有黄体卵巢重量显著大于无黄体卵巢重量(P<0.05),有黄体卵巢含(0.06±0.24)枚Ⅲ级卵泡,而无黄体卵巢不含Ⅲ级卵泡。6月龄和成年牦牛A、B级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成熟率分别为(81.39±3.53)%、(80.44±4.50)%,差异不显著(P>0.05),而6月龄牦牛卵巢的平均卵母细胞数和平均A、B级卵母细胞数均显著高于成年牦牛(P<0.05)。  相似文献   

14.
2009年6月至9月对青海祁连山地区四川绢蝶种群的繁殖生态进行了初步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绢蝶繁殖期为每年6~8月;卵产在枯萎的禾本科植物的根基部,离地面的距离约3~4cm,每日产卵5~10颗,卵大小(直径)为1mm,卵呈乳白色。不同的繁殖年间,青海祁连山地区绢蝶的数量和分布存在一定的动态变化,食物资源、物种间的竞争、气候和人为干扰(放牧)等对绢蝶繁殖种群的数量和分布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鹪鹩繁殖生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2003年,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14窝鹪鹩(Troglodytes troglodytes)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观察,该鸟在本区3月份种群遇见率为2.27只/km,9月后为3.27只/km,繁殖后比繁殖前增长44.1%;繁殖期为4-8月,最早营巢期为4月22日,营巢期7d,窝卵数3-5枚,孵卵期13-14d,年繁殖力1.8只,孵化率为85.1%,成活率86.96%,巢内育雏14- 15d,巢外育雏7-8d。  相似文献   

16.
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三道眉草鹀的繁殖生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建萍 《野生动物》2010,31(4):188-191
2008~2009年,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9窝三道眉草鹀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观察,该鸟在本区3月种群遇见率为2.9只/km,9月后为5.07只/km,繁殖后比繁殖前增长42.8%;繁殖期为4~7月,营巢期6 d,窝卵数3~5枚,孵卵期12~13 d,孵化率为86%,成活率89.5%,巢内育雏12~13 d,巢外育雏7~8 d。  相似文献   

17.
山西芦芽山保护区楔尾伯劳的生态习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丽荣 《野生动物》2012,33(2):71-73
楔尾伯劳为食虫益鸟,被列为山西省重点保护鸟类。2008~2010年3~9月对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的楔尾伯劳的生态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楔尾伯劳在本地区为夏候鸟。最早迁来本区日期为3月22日,最晚迁离本区日期为9月22日,居留期179~181 d,且每年迁徙日期相对稳定。种群密度为0.39只/km,在油松、辽东栎、山杨针阔混交林带种群数量最多为0.5只/km,在村边农田地带种群数量较少为0.25只/km。繁殖期4~6月,巢多筑于针阔混交林隐蔽条件较好的地带,年繁殖1窝,4月下旬开始筑巢,5月初产卵,日产1枚,窝卵数5~6枚,卵呈椭圆形,乳白色或灰白色,被有不规则的锈褐色斑点和条纹,孵化期16~17 d,孵化率85.7%,巢内育雏15~18 d,离巢后的幼乌仍需亲乌喂育9~12 d,方可独立生活。食物主要以昆虫为主。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采卵季节对水牛活体采卵及其体外受精效果的影响,本研究选自2006-2008年78批次的626头牛活体采卵收集3143枚卵母细胞数据和同一操作者的51批次共培养1366枚卵母细胞的体外受精生产胚胎数据,并根据水牛繁殖特点和发情规律,每年分为3个阶段,即春季(1~4月),夏季(5~7月)和秋冬季(8~12)3个季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水牛活体采卵和体外受精效果受季节影响较大。在秋冬季进行活采时,平均头次获卵母细胞总数和可用卵母细胞数分别为(5.88±2.84)枚和(3.56±1.51)枚,平均头次卵母细胞总数明显高于夏季的(3.72±1.58)枚(P<0.01),但与春季的(4.80±1.77)枚差异不显著(P>0.05),而头均可用卵母细胞数则高于春季的(2.77±1.19)枚(P<0.05)和夏季的(2.11±1.11)枚(P<0.01);季节之间卵母细胞可用率没有差异(P>0.05);虽然每个季节活体采卵体外受精卵分裂率没有差异(P>0,05),但在秋冬季采卵时,其囊胚率(27.09%)则明显高于春季(20.95%)和夏季(20.45%),P<0.05,而春季和夏季之间没有差异(P>0.05)。研究表明:一年四季都可以进行水牛活体采卵体外生产胚胎,但从采卵效果和胚胎生产效率上看,在秋冬季进行活体采卵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挑选安静和有遮蔽物的场地作为蓝鹇的繁殖笼舍,按1:2的雄雌比例进行配对,在蓝鹇繁殖期配制混合颗粒料进行投喂,通过人工孵化和人工育雏的方式提高蓝鹇的繁育水平。结果显示:蓝鹇卵重量43.3~48.2 g,卵径为(52.82±2.54)(50.4~56.7)mm×(40.21±1.42)(38.2~43.1)mm,卵形指数1.26~1.48,卵受精率88.6%以上,人工孵化温度为37.2~37.5℃,湿度为50%~55%,孵化期为25 d,蓝鹇受精卵在人工孵化过程有平均12.9%的失重,人工孵化的健雏率89.9%以上。蓝鹇幼雏出生体重为24.3~31.2 g,3~19日龄时雏鸟体重快速上升,雄鸟体重的增加速度要高于雌鸟,29日龄时雄鸟的平均体重为126.2 g,雌鸟平均体重为98.4 g。50日龄前,雏鸟采用育雏箱进行控温控湿育雏,成活率91.8%以上。采用人工孵化和育雏技术有利于提高蓝鹇的繁殖率与成活率,对于蓝鹇种群的快速复壮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研究维生素C对半滑舌鳎亲鱼繁殖性能及后代质量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5%(C0.5组)、1.0%(C1.0组)和1.5%(C1.5组)的L-抗坏血酸-2-磷酸酯(作为维生素C添加剂),制成维生素C添加量分别为0.175%、0.350%和0.525%的3种试验饲料.每种试验饲料饲喂3.5龄滑舌鳎雌性亲鱼15尾[(1.15±0.11) kg/尾]和雄性亲鱼20尾[(0.25±0.05) kg/尾],饲喂2个月后人工育苗.结果表明:添加维生素C对半滑舌鳎雌性亲鱼的性腺指数和相对产卵量以及雄性亲鱼的精液浓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添加0.350%维生素C能显著提高雄性亲鱼的性腺指数(P<0.05).随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的增加,上浮卵率和孵化率显著上升(P<0.05),初孵仔鱼畸形率显著下降(P<0.05).C1.0和C1.5组的卵径、受精率、初孵仔鱼体长以及血清中雌二醇和睾酮含量均显著高于C0.5组(P<0.05),而C1.0与C1.5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C1.5组卵中大油球直径显著高于C05组(P<0.05).卵子和上浮卵中维生素C含量随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但各试验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亲鱼肝脏、卵巢、精巢和卵子中维生素C含量,提升亲鱼血清、肝脏、卵巢、精巢、卵子和精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并相应降低丙二醛含量.由此可见,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高剂量(0.525%)的维生素C更有利于促进半滑舌鳎亲鱼性激素的合成,改善亲鱼的繁殖性能,提高精卵质量,促进受精卵孵化,减少仔鱼畸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