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克隆拟态弧菌(Vibrio mimicus)OmpK(outer membrane protein K)基因并进行相关序列的分析.根据已发表的拟态弧菌OmpK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以拟态弧菌CGMCC 1.1969标准株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获得801bp片段并测序,序列已提交至GenBank(GenBank登录号为FJ462707).拟态弧菌OmpK序列比对结果显示,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河弧菌OmpK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均大于78%.该基因编码1个含267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预测分子质量为29.6 ku.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将该基因片段定向克隆至表达载体中,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表达后的OmpK蛋白分子质量约为28 ku.  相似文献   

2.
克隆拟态弧菌(Vibrio mimicus) OmpK(outer membrane protein K)基因并进行相关序列的分析。根据已发表的拟态弧菌OmpK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以拟态弧菌CGMCC 1.1969标准株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获得801 bp片段并测序,序列已提交至GenBank (GenBank登录号为FJ462707)。拟态弧菌OmpK序列比对结果显示,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河弧菌OmpK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均大于78%。该基因编码1个含267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预测分子质量为29.6 ku。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将该基因片段定向克隆至表达载体中,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表达后的OmpK蛋白分子质量约为28 ku。  相似文献   

3.
采用病理剖检、分离培养、染色镜检、生化试验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该分离菌的培养特性、菌落形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均与拟态弧菌相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菌对链霉素、罗红霉素、丁胺卡那、氧氟沙星高度敏感,对多黏菌素敏感,对青霉素、氟苯尼考、头孢曲松、强力霉素耐药;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菌与弧菌科弧菌属的同源性为92.8%~99.9%,其中与中国分离的2株拟态弧菌的同源性最高(99.9%)。遗传进化树结果表明,分离株与霍乱弧菌、易北河弧菌、溶藻弧菌、拟态弧菌等自成一个分支,其中在这分支下与中国分离的拟态弧菌SCCF04(KC503059.1)、拟态弧菌XQ(KJ604709.1)单独另成一个小分支。从黄颡鱼中分离出1株拟态弧菌,并将命名为201811,试验结果可为黄颡鱼拟态弧菌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蟹源致病性拟态弧菌的编码鉴定及其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病蟹体内分离到 1株致病菌 (H4株菌 ) ,经细菌编码鉴定法确定为拟态弧菌 (Vibrio mimicus)。对 H4株菌及其胞外产物的生物学特性检测结果显示 :(1) H4株菌对弧菌抑制剂 O/ 12 9、多粘菌素敏感 ,能在无盐胨水中生长 ,拉丝试验阳性 ,氧化酶阳性 ,VP阳性 ,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这些生物学性状符合《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中对拟态弧菌的描述 ,证实了编码鉴定结果的正确性 ;(2 ) H4株菌能粘附人及多种动物红细胞 ,使红细胞发生凝集 ,且该凝集现象不能被 D-甘露糖所抑制 ,推测红细胞膜上存在的血凝素受体不含有甘露糖结构 ;(3) H4株菌的胞外产物具有致死性、溶血性和蛋白酶活性 ,表明胞外产物中至少存在溶血素和胞外蛋白酶 2种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5.
弧菌病是引起水生动物鱼、虾类等大量死亡的一类细菌性疾病.副溶血性弧菌(U.parahaemoIyticus)、霍利斯弧菌(U.hoIIisae)、河弧菌(U.fIaviaIis)都是急性胃肠炎和腹泻的病原菌,这3种弧菌都可经人的消化道传播途径而引起发病.  相似文献   

6.
<正>弧菌属(Vibrio)是水产动物性食品中普遍存在且对人类的危害较大的一类细菌。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创伤弧菌(V.vulnificus)和拟态弧菌(V.minicus)是弧菌属常见的病原菌,这3种病原性弧菌引起的食物污染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由于水产品易受多种致病性弧菌的污染,单纯检测某一种弧菌难以全面反映水产品中致病性弧菌的实际污染状况。但是,食品卫生检验监督中弧菌的传  相似文献   

7.
南方鲇的溃疡病是近年来发生的一种严重危害南方鲇的病原不清楚的传染病,2013年7月与9月从四川南方鲇养殖区自然感染发病的南方鲇体内分离到2株G-弧形,极生单鞭毛短杆菌(SCCF05与PYD)。其在TSA平板上28℃培养48h,形成表面光滑,边缘整齐,微隆起,乳白色圆形菌落,在TCBS平板上形成绿色菌落。根据分离菌株的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性初步判定其为弧菌(Vibrio sp)。16SrDNA与gyrB序列分析表明,2分离株16SrDNA序列(KJ001822、KF907127)与GenBank中V.cholerae 16SrDNA序列同源性最高;而gyrB序列(KC503054、KF998569)与V.mimicus gyrB序列同源性最高。在以分离菌16SrDNA序列及其GenBank中同源性较高的相关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2分离菌与V.cholerae和V.mimicus聚为一族;在以gyrB基因序及其GenBank中同源性较高的相关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2分离株与V.mimicus聚为一族。在基于弧菌系统发育标志性鉴别基因dnaJ的双重PCR检测中,2分离株基因组DNA中均特异性扩增出约为177bp条带,与预期V.mimicus扩增片段一致,进而鉴定2株分离菌为V.mimicus。2株V.mimicus对链霉素、罗红霉素、丁胺卡那、氟哌酸、氟苯尼考和氧氟沙星等抗菌药物敏感,对头孢曲松与强力霉素耐药。病理学观察发现,V.mimicus感染南方鲇对多组织器官都造成明显的病理损伤,尤其是肌肉、肝、脾、肾的损伤较为严重,表现为明显的出血、变性和坏死以及炎症细胞浸润等。  相似文献   

8.
通过了解广东河源水生动物疫病的基本情况,发现了水生动物疫病发生的原因,因地制宜地提出了防控措施:保护水体原生态,提高水产养殖品种种质性状,加快建设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基础设施,运用科学养殖技术、加强生态免疫,加强疫病预防与控制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的水生动物疫病监测机制。通过这些措施以期改善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降低疫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拟态弧菌毒力因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拟态弧菌的致病作用与其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毒力因子密切相关。该菌的毒力因子主要有外毒素、内毒素及黏附素等,其中外毒素是其重要的毒力因子,它包括毒性酶、肠毒素、溶血素和铁载体等。各毒力因子不仅在生物学活性上具有协同作用,而且在分子水平上也是相互影响,受毒力岛上调控基因调节。本文主要对拟态弧菌毒力因子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机理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贝类单孢子虫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基因库中单孢子虫的基因保守序列,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通过对PCR扩增条件的优化,建立了检测贝类单孢子虫的PCR方法。用该方法对单孢子虫模板进行扩增,得到与试验设计相符的244 bp的特异性条带,而对派琴虫、折光马尔太虫、嗜水气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河弧菌和拟态弧菌等病原体的扩增结果全为阴性。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最低能检测到100 fg的单孢子虫DNA。  相似文献   

11.
溶藻弧菌(Vibrio.alginolyticus)属弧菌科弧菌属,是人类致病菌之一,该菌分布全球,生活在海水、淡水及寄生于有关的水生动物中。溶藻弧菌是鱼类的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多表现为继发感染。2003年底至2004年3月,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从进境的冻墨鱼、冻鱿鱼、冻带鱼中检出溶藻弧菌6批次,  相似文献   

12.
溶藻弧菌是引起海产鱼类、虾、贝等细菌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之一,严重危害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建立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对防控溶藻弧菌及保障水产养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引入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技术,以溶藻弧菌胶原酶基因为靶基因,建立了溶藻弧菌LAMP快速检测方法,45~60 min内即可完成检测。试验结果显示,该LAMP方法可特异性检测溶藻弧菌,且灵敏度高,对纯培养溶藻弧菌的检测灵敏度约10 CFU/mL,对污染水产品中溶藻弧菌的检测灵敏度为19 CFU/mL。本研究建立的溶藻弧菌LAMP检测方法操作简便、检测快速,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养殖水生动物疫病危害技术经济分析与防控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连续10年进行养殖水生动物疫病测报工作。2009年,总站确立了235个测报点,实施养殖水生动物疫病监测、测报,测报总面积2.5万hm2,测报主要养殖品种12个,测报疫病30种。从安徽省水生动物疫病发生情况、各主要养殖品种的发病情况、疫病造成的危害和经济损失、疫病发生流行的原因以及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综合防控水生动物疫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鸡弧菌性肝炎是由空肠弯曲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细菌性传染病,以肝被膜脱落、肝脏出血、坏死为特征。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容易被养殖场忽视,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从鸡弧菌性肝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防控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该病的诊断及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锦州市售冷冻海产品中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和拟态弧菌的污染情况,对锦州市售的不同种类海产品进行了调查。利用已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进行初筛,参照国标及相关报道进行确证。结果表明,235份冷冻海产品中病原性弧菌的总检出率为5.1%。副溶血性弧菌是这次调查的主要优势菌,总检出率为3.0%。  相似文献   

16.
为建立一种可精准、快捷鉴别检测副溶血弧菌(VP)及嗜水气单胞菌(AH)的方法,根据GenBank公布的VP Tlh基因及AH aerA基因保守区序列,设计合成两对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成功建立了一种可同时检测VP与AH的双重PCR方法,并开展了特异性及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VP Tlh和AH aerA基因扩增条带大小分别为500、760 bp;反应体系中Tlh与aerA基因引物最优浓度分别为7.5、10.0nmol/L,反应程序中最佳退火温度为56.8℃;该方法对VP、AH的最低可检出细菌浓度均为1.2×103 CFU/mL;对地衣芽孢杆菌、微小杆菌、巨大芽孢杆菌、蜡阳芽孢杆菌、普通变形杆菌、维氏气单胞菌、布氏柠檬酸杆菌、豚鼠气单胞菌、霍乱弧菌、拟态弧菌、简氏气单胞菌等其他非目标菌均无交叉反应,仅对VP和AH呈特异性阳性扩增。综上,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可快速鉴别诊断VP、AH的双重PCR检测方法,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为VP、AH等细菌性病原引发的水生动物疫病的快速诊断、监测及有效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根据基因库中单孢子虫和折光马尔太虫的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了2对特异性引物,通过对二重PCR扩增条件的优化,研究建立了可同时检测鉴别这2种原虫的二重PCR。对同一样品中的单孢子虫和折光马尔太虫模板DNA进行扩增,得到2条大小与试验设计相符的244 bp(单孢子虫)和478 bp(折光马尔太虫)的特异性扩增带,而对派琴虫、嗜水气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河弧菌和拟态弧菌等病原体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试验表明,该技术最低能检测到10 pg的单孢子虫和折光马尔太虫DNA。  相似文献   

18.
水生动物病害是渔业生产的大敌,已成为制约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影响水生生物的养殖效果、经济效益和消费者的健康。病害的发生往往与养殖环境、苗种质量等密切相关,因此在渔业生产过程中,病害防治必须遵循“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只有采取综合防控技术措施,才能避免或减少渔业生产过程中病害的发生,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池塘养殖水生动物病害的防控措施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冠状病毒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可感染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给畜牧业生产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自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从切割进口三文鱼案板上检测到人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以来,三文鱼以及水生动物冠状病毒与SARS-CoV-2的关系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本文详细描述了白鲸、宽吻海豚、三文鱼等水生动物感染冠状病毒后的临床症状,以及病毒基因组结构特征,并对水生动物冠状病毒与SARS-CoV-2进行了遗传演化分析,结果显示目前已知的水生动物冠状病毒属于γ冠状病毒属和Alphaletovirus属,而SARS-CoV-2属于β冠状病毒属,二者基因组和主要基因(1ab、S、E、M、N)核苷酸同源性仅为43.7%~54.1%,可初步排除SARS-CoV-2来源于已知水生动物冠状病毒的可能性。本文通过系统阐述水生动物冠状病毒感染状况,旨在进一步提高公众对水生动物冠状病毒的认知,为科学防控冠状病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饲料工业》2019,(20):54-59
镉广泛分布于饲料、食物、山、地和水中,是重金属的典型代表,可致毒、致畸、致癌等。水中镉不易被降解,却极易被水生动物富集,并通过食物链危害其他动物及人,因而引起了特别关注。本文主要综述镉对水生动物核酸、蛋白质、脂质和糖原等生物大分子的影响及机理。为学习、理解和进一步深入研究镉对水生动物生物大分子的影响及其机制,服务于更好地控制镉污染,保护水生动物和生态环境,发展可持续的健康生态水产养殖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