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目的】通过研究枳橙砧木对硼胁迫的反应,揭示缺硼对柑橘砧木细根根尖成熟区和中部功能叶解剖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营养液的方式培养枳橙砧木幼苗,试验设置2个处理,分别为不施硼(-B)处理和施硼(硼酸含量为10 μmol·L-1,+B)处理。取枳橙砧木中上部的幼嫩叶片和细根根尖成熟区部分为观察材料,采用石蜡切片并结合透射电镜(TEM),研究缺硼对枳橙砧木解剖结构和亚细胞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缺硼导致根部的皮层薄壁细胞数目减少且排列疏松紊乱、细胞变形破裂,细胞间隙增大;同时,细胞质出现解体并伴随多种细胞器消失,细胞壁厚度明显增加;而加硼处理的植株根部薄壁细胞的形态则表现正常,细胞大小均一,排列紧密,细胞间隙小;加硼处理的维管束细胞着色较深,形态正常,维管束的结构层次清晰,呈圆周状均匀分散在中央髓部周围。硼胁迫严重抑制了根部维管束发育,使其分化不明显、细胞体积小且排列无规则。缺硼的叶片纵切面加厚且不均匀,海绵组织细胞变形破裂,细胞间出现大的空缺,细胞数目多且体积大,使得海绵组织在叶肉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加;加硼处理的叶片纵切面各处厚度均一,表皮细胞形状规则排列紧密,栅栏组织细胞呈长圆柱形,细胞单层垂直分布表皮细胞之下,细胞排列整齐紧密;栅栏组织下面的海绵组织细胞结构完整,排列疏松,细胞间形成大小均匀的气腔。另外,缺硼导致叶片细胞中积累较多淀粉粒,叶片可溶性糖与淀粉含量比加硼时分别提高35.3%和66.7%,而加硼处理的叶片细胞中则没有观察到有明显的淀粉粒存在;缺硼叶片的维管束中薄壁细胞出现变形、破裂等现象。【结论】缺硼破坏细胞内部结构,造成细胞壁加厚,叶片细胞内淀粉粒积累加剧;影响叶片中海绵组织细胞形态大小,细胞出现不正常增生,从而抑制砧木根尖及叶片中维管束的发育。  相似文献   

2.
不同部位烟叶海绵与栅栏细胞中主要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定量了解不同叶位海绵与栅栏细胞主要品质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酶解方法分离‘K326’和红花大金元下部(第4叶)、中部(第10叶)、上部(第16叶)适熟叶片海绵与栅栏细胞,然后通过气相色谱分析鉴定非挥发性有机酸,分光光度计法分析质体色素、糖类及烟碱。【结果】样品海绵与栅栏细胞的数量百分比分别为85%,80%以上;多元有机酸在海绵细胞中含量较高,高级脂肪酸、质体色素、糖类均是栅栏细胞中含量高,而烟碱却是海绵细胞含量高于栅栏细胞;无论是海绵细胞,还是栅栏细胞,上部叶叶绿素含量较高,下部叶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较高,中部叶类胡萝卜素、总糖和还原糖含量较高,非还原糖与叶位无关。烟碱与含量与叶位正相关。【结论】酶解法能够有效分离叶片细胞,不同基因型、不同叶位、不同细胞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中部叶、栅栏细胞有益成分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甜菜营养生长期的糖分积累过程以及块根膨大形成规律,分析新疆滴灌甜菜营养生长生育期的变化规律,为甜菜高产优质生产生育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间苗后每隔5 d田间定点测定5株甜菜绿叶数、枯叶数、叶丛高度、块根直径和周长,以及整株起挖连续不缺苗5株测定叶丛鲜重、茎叶长度、块根鲜重与锤度等指标,每隔15 d测定叶丛和块根干物质,分析植株地上部分生长以及地下部分变化。【结果】6月上旬至7月下旬叶丛快速生长,根叶比<1,叶丛生长速度高于根体增长速度,含糖率受水分影响波动大;7月下旬至9月上旬,叶丛增长呈下降趋势,根体增长速度超过叶丛增长速度,根叶比>1;9月上旬至10月上中旬,甜菜叶丛大量枯死,块根膨大增长趋于平缓,含糖率增长迅速。【结论】6月上旬至7月下旬为叶丛形成期,生长中心位于叶丛;7月下旬至9月上旬为块根糖分增长期,生长中心位于块根;9月上旬至10月上中旬为糖分积累期。  相似文献   

4.
 采用显微制片法研究了种植于玉溪地区的4个津巴布韦引进烤烟品种KRK22,KRK23, KRK26, T29和2个云南主栽品种K326、红花大金元上、中、下3个部位成熟期叶片的解剖结构。结果表明:(1)津巴布韦引进品种KRK26的叶肉细胞发育良好、排列整齐、细胞间隙适中,和云南主栽品种表现一致,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组织比也接近于云南主栽品种。KRK23, T29和主栽品种相比,栅栏组织细胞体积变小,叶肉细胞间隙增大,细胞数量减小,且叶片厚度、组织比等解剖参数均小于云南主栽品种。KRK22虽然叶厚、组织比等解剖参数较主栽品种大,但细胞呈松散状、排列极疏松、间隙极大,在下部叶已可见细胞解体现象。(2)部位间叶片解剖特征比较可见:栅栏组织厚度、组织比、栅叶比、栅栏组织细胞间隙度随着部位的升高而增加;海绵组织间隙度则随着部位的升高而减小,叶片厚度表现为上部叶最厚、中部叶最薄。  相似文献   

5.
本论文对马铃薯开展了雷力海藻有机颗粒肥化肥部分替代模式和雷力海洋寡糖(褐藻双寡糖和壳寡糖)化学农药减施模式,研究化肥减施 17% 、农药减施 30% 的种植方式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青海示范区(湟中)双减模式处理的马铃薯亩产、大薯率和增产率均分别为5182Kg/亩、75.0%和19.05%,马铃薯生长茂盛,茎粗,株高为128cm比对照高28cm,块茎数和直径比对照都要好,整体生长的叶片颜色为深绿色。青海示范区(互助县)双减模式处理的马铃薯亩产和增产率分别为2746Kg/亩和18.67%。马铃薯生长茂盛,茎粗,株高为150cm比对照高20cm,块茎数和直径比对照都要好,整体生长的叶片颜色为深绿色。  相似文献   

6.
不同氮素水平和密度下棉花群体光合速率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1987年对不同氮素水平和密度条件下棉花群体光合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合理增施N素和适当的栽培密度能明显地提高棉花群体的光合能力,这种使棉花群体光合速率提高的效应,还随生育进程而增加。棉花盛花期群体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午休型”。棉花群体光合速率与皮棉产量无相关。  相似文献   

7.
香蕉叶片组织细胞结构和生理特性与耐寒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7-1988年对福建香蕉主栽品种天宝蕉、台湾蕉和柴蕉的叶片组织细胞结构进行观察和若干生理指标测定.结果表明耐寒性较强的柴蕉叶片角质层细胞层数较多,角质层厚度+栅状组织厚度/叶片厚度比天宝蕉和台湾蕉高,但海绵组织厚度/叶片厚度则较低.前者叶片膜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不饱和脂肪酸指数、越冬前淀粉含量、越冬期可溶性糖、束缚水含量以及束缚水/自由水比值均高于后两者.供试3个栽培品种的耐寒力为柴蕉>天宝蕉>台湾蕉.叶片组织细胞结构和上述生理指标可作为鉴别香蕉耐寒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小麦植株发育过程中顶三叶结构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常规制片方法,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了不同小麦品种顶三叶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结果表明,随着叶位上升,叶表皮气孔缩小,密度增大,叶脉间的距离缩短;叶肉细胞变小,排列更紧密,单位横截叶面积中叶肉细胞的数目以及单个叶肉细胞中叶绿体的数目增多,而叶绿体中多基粒片层所占比例有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不同施肥对烤烟中部叶碳氮代谢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不同施肥(有机肥和无机肥)对烤烟成熟期中部叶碳氮代谢的影响,以云烟87为试材,在保障用氮量一致的基础上,设置了无机肥、有机肥两个处理,研究了烟叶细胞的结构及相关基因的表达。细胞超微结构分析显示有机肥处理在成熟期时淀粉颗粒增多;有机肥处理的中部叶在成熟期(70~80 d)总糖含量显著低于无机肥处理,直到移栽90 d时含量基本一致,表明其中部叶具有较强的糖积累能力;进一步基因表达分析表明施用有机施肥显著促进了碳代谢基因在成熟期(60~80 d)的表达。有机肥处理的中部叶在成熟期总氮含量在70 d最高,经历一个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而无机肥处理在成熟期烟叶总氮含量呈下降趋势,到90 d时两个处理全氮含量基本一致,表明施用有机肥的烟叶在成熟期经历一个氮素的快速短暂积累。有机肥处理烟碱含量整体低于无机肥处理,分析表明较低的烟碱含量可能与烟碱从中部叶向上部叶的运输相关。氮代谢途径关键基因NRT1和ODC在有机施肥条件下的高表达量是导致中部叶总氮、烟碱在成熟期(60~70 d)积累的主要原因。上述结果表明有机肥增强了总糖、总氮积累能力,降低了烟碱含量,对中部叶碳氮代谢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干旱是中国西北荒漠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之一,干旱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分布等产生重要的影响。红砂是广泛分布在我国温带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和主要建群种之一,对多种环境胁迫尤其是干旱胁迫具有极强的耐受性。因此,研究红砂对不同水分生境的响应及适应机理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对不同水分条件自然生境中(小红山地区和长流水地区)的红砂叶片形态、表皮微形态及超微结构进行分析,揭示红砂适应干旱胁迫的叶片形态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生境中土壤含水量的降低,红砂叶片厚度增大,叶面积及气孔开度减小,角质层增厚,从而降低植物蒸散过程中体内水分的散失。表皮细胞面积减小,表皮细胞密度增大,细胞壁增厚,增加了表皮细胞弹性,有助于降低干旱胁迫下植物失水造成的机械损伤。与此同时,栅栏组织增厚,且细胞排列更加致密,海绵组织的厚度减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叶片的光合作用进行。因此,红砂叶片的形态结构特点使其对干旱具有极强的耐受性。研究揭示了荒漠植物红砂的叶片形态结构对不同水分条件的响应,为理解荒漠植物对水分限制的响应机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