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本文利用农业结构指数结合比重法,比较分析了新疆和四川两省区1981年到2002年农业总产值结构、作物类型结构、粮食作物结构、经济作物结构演变的综合情况。结果表明:1在农业总产值结构演变上,新疆是波动变化的,而四川在逐步向多元化和均匀化方向发展;2在22a间,两省区在作物类型结构的变化上都朝多元化和均匀化方向发展,主要原因是粮食作物面积比重下降,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的面积比重明显上升;3在粮食作物面积构成的多元化发展速度上,新疆比四川快,主要原因是新疆小麦面积比重显著下降;4两省区经济作物结构的多样性都在波动中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新疆棉花比重大幅度提高,而四川主要是油料作物面积比重显著提高。两省区农业结构的演变特点与各自的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变化相适应。  相似文献   

2.
基于开垦年龄的新疆盐渍化耕地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新疆2013年绿洲灌区盐渍化土壤数据为基础,结合2000、2005、2010年和2013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定量分析了基于开垦年龄(地龄)和流域分区的2013年新疆盐渍化耕地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2013年新疆盐渍化耕地面积为323.45×10~4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7.46%;(2)地龄大于13 a、8~13 a、3~8 a和1~3 a盐渍化耕地分别占同龄耕地的30.26%、45.98%、63.48%和69.05%,表明地龄越小,盐渍化耕地比重越大;(3)随着地龄的减小,耕地盐渍化程度逐渐加重,即轻度盐渍化耕地比重不断下降,中度和重度盐渍化比重不断上升;(4)2000年以来新增耕地来源中,开垦草地的比重不断下降,而未利用土地的开垦比重不断上升,开垦条件渐差;(5)新疆盐渍化耕地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全疆有9个流域分区耕地中盐渍化比重大于50%,其中7个流域分区的盐渍化耕地面积占新疆盐渍化耕地总面积的66.41%;依据地龄将不同流域分区盐渍化耕地面积的变化归纳为上升型、降低型、先升后降型和先降后升型4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新疆地区近15年来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20世纪80年代末新疆土地利用数据库及2000年、2005年两期新疆遥感影像为信息源,结合土地利用变化数量和空间分析模型及马尔科夫过程,分析新疆近15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及各地类间的转移变化状况,揭示该区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最后采用马尔科夫过程预测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趋势,并对土地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耕地面积处于上升状态,其年变化幅度最大;林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且减少部分主要被开发为耕地;草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水域面积不断增加.工矿居民建设用地增加迅猛.由马尔科夫过程预测结果显示自2000年以后,草地、林地面积逐年增加,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人口增长,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等是驱动新疆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新疆阿克苏地区耕地变化趋势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阿克苏地区作为新疆的农业大区,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张,对耕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研究其耕地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利用1991-2005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15年间耕地面积变化的总体趋势、空间差异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5年间阿克苏地区耕地总量经历了上升→下降→回升的过程;耕地变化除具有以全区总体变化为代表的普遍特征外,还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通过文献调研和定量研究得知,15年来阿克苏地区耕地变化主要与政策因素有关,并与有效灌溉面积、粮食单产、年末牲畜存栏总量、总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等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因素显著相关。经综合分析,耕地需求增加与土地退化是导致阿克苏地区耕地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新疆阿克苏市为研究区,利用1990—2015年统计数据,运用熵值法、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和协调度模型,研究新疆阿克苏市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①阿克苏市城镇化水平在研究期大幅度提高,城镇化水平得分值从1990年的0. 046增加到2015年的0. 330,但总体水平不高。不同时期城镇化水平发展速度有所差异,1990—2004年缓慢发展,2005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水平得分值较高,人口城镇化水平低于其他城镇化水平,经济城镇化对推动阿克苏市城镇化起主导作用。②耕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较低。在研究期呈先缓慢增长后缓慢下降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1990—2009年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缓慢上升,得分值为0. 129~0. 193; 2010—2015年缓慢下降,得分值为0. 191~0. 167。耕地社会投入水平、利用效率和持续状况波动较大,2008年开始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导致研究后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出现下降趋势。③城镇化水平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协调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990—2011年协调度等级从轻度失调发展为优质协调,2012—2015年下降到濒临失调状态。协调发展度从1990年的0. 42上升到2012年的0. 78,2013—2015年下降到0. 75,协调发展度等级从1990年的濒临失调发展类转变为2015年的中级协调发展类,1990—2010年为城镇化滞后型,2011—2015年为耕地集约利用滞后型。  相似文献   

6.
新疆耕地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利用1949~2003年的统计和普查数据,分析探讨了新疆54年来耕地数量变化趋势、变化速度、区域差异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新疆耕地数量经历了迅速上升→波动→下降→回升的变化历程;耕地变化区域差异显著;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新疆耕地动态变化的三类主要动因,政策因素是影响耕地变化的间接驱动力;通过模型计算,人类行为对耕地变化的影响尤其显著。并对研究结果应用GIS进行了空间表达。研究内容和分析结论对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态足迹的新疆适度人口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个区域生态适度人口的确定取决于区域生态承载能力与区域人口对生态资源的需求。首先介绍了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其次计算了新疆1998-2008年的生态足迹和实际利用的生态承载力,并在此基础上估算了新疆1998-2008年的生态适度人口。结果表明:在1998-2000年期间,新疆实际人口从1747.35万增加到1849.41万;新疆生态适度人口从841.272万一直增加到935.744万;过剩人口也是从906.078万一直增加到913.666万。在2001-2007年之间,新疆实际人口在逐步增加,从1876.19万增加到2095.19万;在此期间新疆生态适度人口反而呈现出不断下降趋势,从819.721万一直下降到574.94万;新疆过剩人口从1056.469万一直增加到1520.25万。2008年期间,新疆过剩人口比2007年减少了,主要原因是人均生态足迹下降,从而引起生态适度人口的上升。总之,新疆目前已经出现了过度人口和生态赤字,人口规模是非常不合理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仍在不可持续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巴州耕地变化趋势与驱动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干旱区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的机制与其驱动力又是干旱地区相关问题研究的核心。巴州地区作为新疆的农业大区,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张对耕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研究其耕地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1978-2009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30年间巴州耕地变化的总体趋势、运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最终建立耕地变化多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30年之间巴州地区耕地呈持续增长趋势,耕地变化除具有以全区总体变化为代表的普遍特征外,还有明显的区域差异;耕地变化主要与经济因素有关,并与总人口、粮食总产、机械总动力等人口和农业生产因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现代化视角出发,从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两个领域,对1949年—2002年关中地区现代化构成要素的七项指标,进行数量统计和分析。经济结构中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占国民总产值比例、服务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农业劳动力比重等四项现代化要素增长。社会结构中的服务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每千人口中的医生人数、每百万人口中的学生人数、城市化率四项现代化指标提高。这一研究对“一线两带”建设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编的1971~2013年新疆50个气象站点逐日最低气温资料进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分析新疆初、终霜日及霜期和无霜期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43a新疆终霜日提前比初霜日推迟更明显,无霜期延长比霜期缩短趋势更显著;初霜日推迟、终霜日提前、霜期延长和无霜期缩短的趋势北疆均比南疆地区更显著;新疆初霜日变化趋势上升型占44%,终霜日变化趋势下降型占44%,霜期变化趋势下降型占72%,无霜期变化趋势上升型占42%。  相似文献   

11.
从新疆旅游业发展的旅游收入效应、旅游创汇效应以及旅游就业效益3个方面对近十年来新疆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旅游业在新疆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已被证实,旅游业是新疆发展潜力巨大、带动作用十分明显的产业;新疆旅游创汇均低于新疆出口创汇及同期全国旅游创汇的增长速度;新疆旅游就业效益与旅游业发达国家还有差...  相似文献   

12.
近50年来新疆人口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人口增长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个方面,人口增长会对一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人口增长又受政治、历史、经济和自然等多因素的制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人口年均增长速率2.97%,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3%,属于人口快速增长地区。其原因主要是:(1)高出生率导致高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55年至2005年的50年期间,新疆人口的平均自然增长率17.9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20‰;(2)20世纪50~6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造成的,到1967年底,全疆迁移净增人口共257.22×104人,平均每年迁移净增人口都在15万人以上,从1968年起,人口增长完全依赖自然增长。新疆人口分布的空间变化规律总体分布趋势为西密东疏,北多南少;山区和盆地相交的山前冲洪积扇缘绿洲地带最多,盆地中心及其盆地周围山区人烟稀少。新疆人口密度明显增加,高值区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低值区的范围在缩小。  相似文献   

13.
利用产业结构评价指标和分析模型,对新疆1952-2008年间的产业结构演进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通过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产业结构贡献方程以及偏离-份额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新疆产业结构演进的总体特征,及其与就业、经济增长等相关要素的耦合关系。进而总结了新疆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提出"稳定优化第一产业、调整提升第二产业、升级改造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4.
新疆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及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新疆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文章运用因子分析和灰色聚类的方法,运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新疆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并运用Superm ap绘图软件画出新疆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空间分布图。  相似文献   

15.
新疆区域投资环境的组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资源、经济、市场、科管文教(科技、管理与文教)、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六方面构建包括19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的新疆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了基于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均方差法等三种方法的组合评价法进行了新疆区域投资环境状况研究,通过计算新疆15个地州市的投资环境组合指数,分析了新疆区域投资环境的地域差异性,最后得出了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16.
新疆绿洲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通过对新疆绿洲农业发展及其农业结构中面临的农民收入、农业生产结构、非农化、市场、营销、组织等方面问题的分析 ,提出新疆绿洲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思路、方向和途径 ,以及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新疆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新疆具有明显的旅游资源优势,是中国很有吸引力和巨大潜力的旅游地区。特别是近年来,国际旅游发展较快。因此,对其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结构进行研究,有利于进行明确的国际客源市场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客源市场开拓策略,进一步加快国际旅游的发展。本文在分析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利用了年际变化强度指数和地理集中指数对新疆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时间结构、空间分布结构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SPSS统计软件建立了新疆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并提出了今后新疆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开拓对策,为新疆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8.
新疆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济空间结构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文中以新疆1995、2000、2006年相关数据,借助Arcview软件制图分析了新疆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并从新疆工业布局演变和工业化影响因素等方面分析了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及特点。结果表明:1995年以来,新疆经济初显空间集聚效应,正处于工业化初期,新疆经济空间结构与工业化、矿产资源分布状况存在内在的联系和耦合关系,其中工业发展,尤其是石油开采业是新疆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经济空间结构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由于绿洲经济自然资源依赖性的特殊要求,在可利用土地约束下经济结构与人口发展协调性对于绿洲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突出的重要性。石河子绿洲作为新疆绿洲经济的"缩影"与"窗口",其经济结构与人口发展的协调性同新疆绿洲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文中利用层次分析法,通过构建绿洲经济与人口协调性评价指标,以石河子绿洲为例,对人口发展与经济结构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显示:新疆绿洲人口发展与经济结构协调性不强,进而提出增强二者协调性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市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市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因其工业经济呈现出超常规的发展态势,被称为鄂尔多斯现象。文中以鄂尔多斯市的工业经济和三次产业为研究对象,利用1949~2009年间的产值与就业结构统计数据,对其工业化进程与产业结构的变动轨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0a来,鄂尔多斯市工业化发展阶段性特征明显,目前其工业经济已进入重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的产值与就业比重快速下降,二、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并行发展;就业结构虽逐年优化,但仍相对滞后于产业结构与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度较低。近年来工业结构的重化趋势凸显,工业主导型的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群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