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克拉玛依新绿洲休闲农业开发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干旱区新绿洲休闲农业开发模式的探讨,是休闲农业深度开发战略在时空推进上的具体落实。克拉玛依是新绿洲的典型代表,其休闲农业发展条件和发展模式具有特殊性。通过国内休闲农业开发地的对比分析,总结了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三种模式:阶段模式、地域模式和功能模式,并以此为视点,对克拉玛依现代农业科技园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和层次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克拉玛依新绿洲的休闲农业开发的五种模式:绿洲原生态旅游模式、高新科技农业示范旅游模式、农业产业化与产业庄园旅游模式、庭院经济旅游模式和文体节日旅游模式。以求对新绿洲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启益。  相似文献   

2.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阳地处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级市。荆山余脉逶迤西来,沮漳二水蜿蜒东去,丘陵平原错落有致。全市森林面积达到8.1万hm2,森林覆盖率达到38.4%;拥有各类自然保护区18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3 014hm2。全市农业生态环境良好,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迅猛。文章从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的优势,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举措,提出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三农形势依然严峻,尤其是农业低效、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及城乡贫富差距大等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问题的发生使得传统农业转型迫在眉睫。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一种集生活、生产、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产业,同时也是基于三农背景下,以休闲农业为主体,以农村生活和农村生产为依托的一种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4.
5.
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点分别从最邻近指数、分位制图、核密度估计以及空间自相关方面进行基于GIS的空间结构分析,以总结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旨在为各地最美休闲乡村建设及其旅游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参考。宏观上,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在地理上趋于集聚分布,分布密度呈明显的差异性,形成两个核密度高值区,且空间依赖性很强。微观上,一般"沿路"、"依河"和"远城"分布。其空间结构特征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区域空间结构特征及其调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和系统分析方法,依据大量实地调查数据与文献资料,通过对陕西省区域空间结构特征、发育因素与机制的分析表明,构建合理的区域空间结构是促进陕西省社会经济全面迅速发展的关键。并提出了符合陕西省实际的区域发展战略:①选择合理的区域空间发展模式;②构建多样性的开发轴线,塑造合理的中心—外围格局;③优化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加强区域内外联系。  相似文献   

7.
王佳 《植物检疫》2021,(1):I0009-I0009
最近几年,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趋势良好,充分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消费需求,成为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新途径.休闲农业,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农业景观和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休闲农业旅游融合农业生产、艺术文化和游客参与,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是一种新型多功能性产业,其目的是促进农业转...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气温与降水变化时空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81年-2010年陕西及周边的42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降水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计算和分析了陕西省29年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年内、年际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陕西省年气温大致存在三种主要的类型:南北差异型、地形影响型、正负相间型。南北差异型为最主要的空间分布型,表现为温度受纬度变化的影响南部气温较高北部气温较低。2)陕西省年降水大致存在四种主要类型:南北递减型、延河南北反向型、东南-西北分布型、相间分布型。南北差异型为最主要的空间分布型,表现为陕西北部降水较少,南部降水较多。3)陕西省气温空间场对应的时间序列具有明显的年内变化和年际变化;降水空间场对应的时间序列具有较明显的年际变化,而年内的波动性较强。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地质遗迹特征与地质公园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西独特的区域地质背景孕育了丰富的地质遗迹。基于对陕西省地质遗迹特征及地质公园建设现状的分析,目前陕西地质遗迹尚未得到有效的利用与开发,两者存在数量、等级及空间分布结构三个方面的不协调。优效利用地质遗迹,调控不协调因素,陕西应该大力推进地质公园建设,把陕西建设为地质公园大省。在这种指导战略下,地质公园建设中心向秦岭褶皱系南移,建设方向调整为以地质地貌类遗迹、古生物遗迹为主。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主要农业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辽宁1996—2005年14个地区的成灾面积资料,分析辽宁各地主要农业灾害(干旱灾害、洪涝灾害、风雹灾害、霜冻灾害和病虫害)的时空间分布特征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干旱灾害对辽宁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大,2000年发生最重,成灾面积为1.4×105 hm2;风雹灾害1997年发生最重,成灾面积为4.4×104 hm2;洪涝灾害1998年发生最重,成灾面积为2.3×104 hm2;病虫害1996年和1997年发生较重,成灾面积为1.3×104 hm2;霜冻灾害1999年发生较重,成灾面积为1.7×103 hm2。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辽宁农业灾害影响最大的地区是辽西地区。按辽宁农业灾害成灾面积大小划分,依次为:辽西地区,辽中地区,辽北地区,辽南地区和辽东地区。农业灾害中以干旱灾害和风雹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最为严重,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1980-2006年气候变化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陕西省1980-2006年97个气象站点地面观测的降水和气温数据分析近27年陕西省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陕西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空间分布格局均呈随纬度增加而逐步减少,陕西省南部水热条件明显好于北部。(2)近27年来陕西省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明显,平均每年上升0.0566℃,陕北增温幅度略高于陕南;降水量...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极端无雨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陕西省78个地面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日降水资料,统计了四季最大连续无降水日数,采用正交函数分解、Mann-Kendall趋势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各季节极端无降水日数的空间结构和时间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极端无雨日数最多出现在冬季,为16~45 d ,最少是夏季,为8~14 d;冬、春季节的高值中心出现在陕北北部、关中的东部,冬季陕北北部达43 d以上,夏季高值中心出现在关中的东部,为11~13 d;冬、春旱陕北最多,关中次之,陕南较少,夏、秋旱关中最多,陕北次之,陕南较少;在大尺度天气系统控制下,四季极端无降水日数事件的步调基本一致,不同季节的天气系统对陕西各区域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局地性和阶段性;近50a来夏季和秋季表现为持续增多趋势,冬季和春季有部分站点呈现出反向变化趋势,其中夏季和秋季陕北局部、陕南局部干期日数增多趋势显著。  相似文献   

13.
依据生态足迹方法核算了陕西省各市1990年~2008年生态资本,并对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90-2008年陕西省各市生态资本供需态势可分为三类: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和渭南市为I型(生态赤字扩大),铜川市、汉中市、安康市和榆林市为Ⅱ型(盈余转赤字),商洛市和延安市为Ⅲ型(盈余转持平);(2)生态压力变化表现出高压力高速扩张(如西安市)、中压力中速扩张(如咸阳市、宝鸡市、渭南市)、低压力低速扩张(如榆林市、延安市、铜川市、安康市、商洛市和汉中市)的特征;(3)关中地区人均资本需求量普遍较大,但是人均资本供给量普遍偏小,陕北和陕南地区人均生态资本需求量较小,但人均资本供给量较大。因此,关中地区生态资本供需缺口最大。2008年,生态赤字总量占陕西省89%。其中,西安市是陕西省最大的生态赤字贡献城市,占到了陕西省的41.4%,咸阳市第二(17.7%),渭南市第三(15.4%),宝鸡市第四(13.2%)。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61-2010年陕西省72个气象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法,统计分析了近50年陕西省气象干旱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陕西省年及四季干旱发生频次和干旱日数总体上呈北高(多)南低(少)分布特征。四季中夏旱频率最高,强度最强,春季其次。各等级干旱日数中轻旱日数最多,中、重和特旱日数依次减少。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及关中中东部既是干旱高发区,也是干旱重发区;近50年陕西区域干旱强度和干旱日数均存在较明显的增加趋势,主要表现为春秋两个季节的变化,而夏季和冬季的变化趋势不明显;近50年陕西共发生32起持续性干旱事件,以春夏连旱为主;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002年持续性干旱事件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强,反映出陕西区域极端干旱事件对全球气候变化有明显的响应。  相似文献   

15.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资源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年均降水量、≥10℃积温、年均气温、平均日照时数和无霜期为气候因素指标,海拔高度和地貌类型为地貌因素指标,土壤质地、土壤碱解氮、土壤速效钾、土壤速效磷、土壤全氪和土壤有机质为土壤因素指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评价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资源质量。结果表明:气候状况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变差,佳县的气候最好,靖边气候条件最差;土壤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北质量较差,长城以南逐渐变好;一二级地面积较少,约238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0.7%,三级地4143km^2,占11.4%,四级地10997km^2,占30.4%,五级地9254km^2,占25.6%,六级地8105km^2,占22.4%,七级地3372肼,占9.3%;一二级地主要为分布在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和愉溪河流域的滩地和河川地,三四级地主要分布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塬梁地、峁地以及沟道,五级地主要为分布于黄土丘陵区域的梁地,少量是长城沿线的固定沙地,六七级地则主要是位于长城沿线的沙丘、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  相似文献   

16.
综合应用变异系数、重心迁移模型、比较优势模型以及统计学和GIS分析方法,探讨了1980-2009年陕西省粮食生产时空格局演进过程。结果表明:陕西省粮食生产总体变化显著,粮食产量呈波动增长趋势,但粮食种植面积不断减少将危及区域粮食安全;根据粮食产量高低和生产稳定性特征,将陕西省分为高产低变型(宝鸡、咸阳、渭南、汉中)、低产低变型(安康、商洛)、高产高变型(西安)、低产高变型(榆林、延安、铜川)四个粮食类型区;各地区人均粮食产量差异较大,铜川、西安和商洛粮食紧缺,宝鸡、咸阳、渭南和榆林粮有盈余,延安、汉中和安康粮食基本自给;粮食生产总体分布不均衡,南北差异较大,重心移动的阶段性明显,总体呈"北上东进"的移动趋势;各类粮食作物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分布具有一定规律,小麦、玉米和大豆、稻谷生产具有优势的地区分别在关中、陕北、陕南。研究结果以期为粮食安全背景下的区域粮食生产宏观布局与优化以及农业的结构调整提供较为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根据1960-2009年陕北地区逐月气温资料,运用Mann-Kendall法、小波分析、空间插值等方法,对陕北地区近50年来冬季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突变、周期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冬季气温总体上呈现增暖的趋势,其线性增长率为0.55℃/10a,相当于近50年冬季气温升高了2.76℃。冬季气温存在15、10 a和...  相似文献   

18.
旅游空间作为旅游活动的载体,旅游空间结构布局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旅游地旅游业的发展。为了充分利用陕西丰富的旅游资源,更好地实现区域旅游合作,促进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中在分析了陕西旅游空间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区域开发中的"点-轴"系统理论,通过测算和分析确定了重要旅游节点等级和发展轴线以及旅游区,构建了"一个中心、两个发展主轴、三大旅游区"的旅游空间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